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州记》佚文考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巧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任预、李膺所著的《益州记》 ,是常璩《华阳国志》后的六朝巴蜀地理名著。宋代以后二书已亡 ,在唐宋类书、地理书和诗文注中 ,留下大量的佚文。但唐宋以来 ,史书方志多误署作者 ,改窜原文 ,或者不能区分侨县与旧址 。
关键词 益州记 考辨 任预 李膺 益州记 《华阳国志》 《水经注》 《寰宇 佚文 地理学著作 作者 郡县 署名 书名 体例 引文
下载PDF
李膺《益州记》佚文考辨 被引量:5
2
作者 唐建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69,共5页
梁蜀人李膺《益州记》,又名李膺《蜀记》,是除《华阳国志》以外古代巴蜀最有影响的地方志之一。其成书年代在梁天监七年(509)之前。李膺《益州记》佚文存世数量较多,但从内容分析,部分佚文应成于隋、唐,作者不应是李膺,而很可能是隋李... 梁蜀人李膺《益州记》,又名李膺《蜀记》,是除《华阳国志》以外古代巴蜀最有影响的地方志之一。其成书年代在梁天监七年(509)之前。李膺《益州记》佚文存世数量较多,但从内容分析,部分佚文应成于隋、唐,作者不应是李膺,而很可能是隋李充或唐郑。再古籍所引撰者失名《益州记》的佚文,多被误断为梁李膺所作。本文将非李膺所撰《益州记》之佚文33条,加以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膺 益州记 《蜀 佚文 辨别
下载PDF
论陈奕禧《益州于役记》的版本与价值
3
作者 付振华 何丽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5-62,共8页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安邑县丞陈奕禧奉命运送饷银入川,作《益州于役记》记其行役。是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与《虞州集》《皋兰载笔》合刻,即今本《虞州集》。后清人王锡祺以《虞州集》本《益州于役记》为底本,以删除和改写两种方式...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安邑县丞陈奕禧奉命运送饷银入川,作《益州于役记》记其行役。是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与《虞州集》《皋兰载笔》合刻,即今本《虞州集》。后清人王锡祺以《虞州集》本《益州于役记》为底本,以删除和改写两种方式将其重新整理后纳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丛钞》本虽为世所熟知,但《虞州集》本更完整,学术价值更大。《益州于役记》以日系行,入蜀路线勾勒清晰,将陈奕禧入蜀路线与不同时期路线相比较可以看到清代蜀道的变迁。该书对沿途所见山水名胜、金石碑刻、物产等多有记载与考证,溯脉寻流,纠正前人谬误,为我们研究清人入蜀情况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奕禧 益州于役 史料价值
下载PDF
《水经注》所引两种晋宋巴蜀地记考述 被引量:1
4
作者 鲍远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50-53,共4页
《水经注》征引了许多前代地记,其中晋袁休明的《巴蜀志》和南朝宋任预的《益州记》,是《水经注》叙巴蜀地理时最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但由于年代久远,二书皆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类书、杂史、前人注释等古籍之中。本文即对此二种巴蜀... 《水经注》征引了许多前代地记,其中晋袁休明的《巴蜀志》和南朝宋任预的《益州记》,是《水经注》叙巴蜀地理时最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但由于年代久远,二书皆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类书、杂史、前人注释等古籍之中。本文即对此二种巴蜀地记进行探究,考证其作者情况和亡佚时代,并论析其所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经注》 《巴蜀志》 益州记 作者 亡佚时代 文史价值
下载PDF
《水经注》所引三种西南地记考述 被引量:1
5
作者 鲍远航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共7页
《水经注》征引了许多前代地记,叙西南地理主要征引的地记有《汉中记》《巴蜀志》《益州记》等。这三种成书于晋宋时期的古代地记,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地记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类书、杂史、前人注释等文... 《水经注》征引了许多前代地记,叙西南地理主要征引的地记有《汉中记》《巴蜀志》《益州记》等。这三种成书于晋宋时期的古代地记,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地记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类书、杂史、前人注释等文献著作中。本文主要对此三种西南地记进行探究,分别对其作者情况、亡佚时代以及文史价值等进行辑考、论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 《巴蜀志》 益州记 作者 亡佚时代 文献价值
下载PDF
《水经注》所引三种西南地记考述
6
作者 鲍远航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0-35,138,共6页
《水经注》征引了许多前代地记,叙西南地理主要征引的地记有《汉中记》、《巴蜀志》、《益州记》等。这三种成书于晋宋时期的古代地记,都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地记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类书、杂史、前... 《水经注》征引了许多前代地记,叙西南地理主要征引的地记有《汉中记》、《巴蜀志》、《益州记》等。这三种成书于晋宋时期的古代地记,都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地记早已亡佚,其内容只散见于类书、杂史、前人注释等文献著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 《巴蜀志》 益州记 作者 亡佚时代 文献价值
下载PDF
陵井同名三井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德林 《盐业史研究》 1989年第1期48-53,共6页
我国大口盐井,创始于战国末年,汉获大发展,唐臻于鼎盛,北宋初日暮衰落,被“卓筒井”新工艺所取替,历逾一千三百年之谱。在大口盐井阶段,四川开凿“盐井甚多”,唯“此井(陵井)最大”。《光绪井研志》卷六也述到:大口井以“武阳陵井最著”。
关键词 陵井 卓筒井 北宋初 陵州 张道陵 武阳 寰宇 释文莹 益州记 自贡盐场
下载PDF
《华阳国志》所载“玉女”的发现 被引量:1
8
作者 易安平 《文史杂志》 1995年第6期88-88,共1页
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记述李冰创建都江堰时,曾云: (李冰)于玉女房下 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 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 足,盛不没肩。 历代注家对此段记载均有深刻解释,谓李冰创建都江堰时,曾在“白沙邮”之地的岷江中以石人设立水... 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记述李冰创建都江堰时,曾云: (李冰)于玉女房下 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 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 足,盛不没肩。 历代注家对此段记载均有深刻解释,谓李冰创建都江堰时,曾在“白沙邮”之地的岷江中以石人设立水则。水虽盛涨,亦“不没肩”;虽大乏,亦“不至足”。 但是,对此段记述中的“玉女”或“玉女房”,历来却缺少解释。《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导江县”条,引李膺《益州记》云:“其房凿山为穴,深数十丈,中有庙庑堂室,屈曲似若神功,非人力矣。”当代著名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据此认为:玉女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阳国志》 都江堰地区 《太平寰宇 益州记 任乃强 李冰石像 《文选》 自然景观 非人力 文史工作
下载PDF
诸葛亮八阵遗址真伪商榷
9
作者 李伯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48-50,47,共4页
诸葛亮之用兵“八阵”,历来为世人称道,以至被小说家神化,但史载却语焉不详。《三国志》记载者,仅《诸葛亮传》:“(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十三字;而诸葛亮本文言及者,亦仅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所引:“... 诸葛亮之用兵“八阵”,历来为世人称道,以至被小说家神化,但史载却语焉不详。《三国志》记载者,仅《诸葛亮传》:“(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十三字;而诸葛亮本文言及者,亦仅后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所引:“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十三字,故由此难知原貌。然而晋南北朝人却记载了一系列关于诸葛亮演练八阵的遗址(俗称“八阵图”),由此按“图”索骥,不失为探求诸葛八阵内容的一个好途径。但其真伪,却存有异议。笔者以为,诸葛八阵遗址不可轻易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阵图 水经注 《三国志》 常山蛇 太子舍人 弥牟镇 婆州 盛弘之 益州记 兵要
下载PDF
捉摸不透的“碧鸡坊”
10
作者 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14年第6期103-104,共2页
一千多年前的《益州记》说:成都的古坊有120个,其中排在第四号的最出名,名叫"碧鸡坊。"清初诗人张邦伸,还专门为此写了几句诗:成都名坊一百二,碧鸡当时列第四。西郊曾入杜陵诗,金马并载华阳志。他讲的"华阳志",就是东晋常璩编撰... 一千多年前的《益州记》说:成都的古坊有120个,其中排在第四号的最出名,名叫"碧鸡坊。"清初诗人张邦伸,还专门为此写了几句诗:成都名坊一百二,碧鸡当时列第四。西郊曾入杜陵诗,金马并载华阳志。他讲的"华阳志",就是东晋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最早记载西南地区的史地和掌故。书里《南中志》提到禺同山里"碧鸡、金马,光影倏忽",被人视为"山神",相当神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鸡坊 益州记 《华阳国志》 常璩 南中志 薛涛 金马坊 西南地区 此山 张邦
下载PDF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制定的吗?
11
作者 李绍先 《文史杂志》 1994年第2期28-28,共1页
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深淘滩,低作堰”这个被尊为“循之则治,失之则乱”的治水六字诀。所谓“深淘滩”,指的是要深淘飞沙堰那一段河床;所谓“低作堰”,指的是飞沙堰要筑得低。这个法则,历经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确为治理都... 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深淘滩,低作堰”这个被尊为“循之则治,失之则乱”的治水六字诀。所谓“深淘滩”,指的是要深淘飞沙堰那一段河床;所谓“低作堰”,指的是飞沙堰要筑得低。这个法则,历经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确为治理都江堰的根本大法,不刊之典。由于都江堰的修建与李冰关系巨大,故“深淘滩,低作堰”这六字诀历来就被尊为是李冰遗训,并相传有秦人碑文为证。但综合考查有关资料,上述说法很值得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淘滩 低作堰 六字诀 都江堰 李冰 水利工程 益州记 《水经注》 万历年间 《太平寰宇
下载PDF
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声波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第3期149-161,共13页
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郭声波成都平原的河道自古呈扇状分布,河名累有变改,其中尤其容易为后人误会的莫过于所谓南、北江,大、小江,内、外江与前、后江了。笔者在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成都平原水利变迁图》过程中有... 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郭声波成都平原的河道自古呈扇状分布,河名累有变改,其中尤其容易为后人误会的莫过于所谓南、北江,大、小江,内、外江与前、后江了。笔者在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图集·成都平原水利变迁图》过程中有所体会,兹篇谨述其大、小江之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华阳国志》 《水经注》 益州记 温江县 《山海经》 成都城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都江堰市 金马河
原文传递
“陷湖”传说之型式及其演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傅光宇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15,共8页
“陷湖”传说即“地陷为湖”传说或“陷河”传说,在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并且直至近现代尚有流传。学者们如钟敬文、陈志良、丁乃通、孙常叙、桑秀云、胡万川、马昌仪和刘锡诚等都有所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 “陷湖”传说 《太平广 石狮子 《搜神 益州记 石龟 钟敬文 巢湖 历阳 刘锡诚
原文传递
“蜀本无僚”辨 被引量:7
14
作者 蒙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36-42,共7页
“僚人入蜀”是西南民族史上一件大事。史载:成汉时期,曾有僚人十余万落自牂牁北入蜀境,散布梁、益二州,影响颇大,凡言西南民族史者无不及之。但是,个别文献在记载僚人入蜀的同时,又说什么“蜀土无僚”;因而一些学者恪守这个说法,坚信... “僚人入蜀”是西南民族史上一件大事。史载:成汉时期,曾有僚人十余万落自牂牁北入蜀境,散布梁、益二州,影响颇大,凡言西南民族史者无不及之。但是,个别文献在记载僚人入蜀的同时,又说什么“蜀土无僚”;因而一些学者恪守这个说法,坚信成汉以前“蜀本无僚”。然而,这个说法却是未必符合实际的。二十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僚人入蜀 《华阳国志》 常璩 益州记 江阳 濮人 焚人 蜀志 《晋书》 犍为
原文传递
僰不为僚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泽宇 《民族研究》 1982年第5期58-60,共3页
关于僰人族属,有汉族说、氐羌说、傣族说、白族说、彝族说、濮系民族说等。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僰为僚说”否认了以上诸说。对于“僰为僚说”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兹提出,向专家和读者请教。一、先说“僚人人蜀”与“蜀本无僚”问题... 关于僰人族属,有汉族说、氐羌说、傣族说、白族说、彝族说、濮系民族说等。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僰为僚说”否认了以上诸说。对于“僰为僚说”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兹提出,向专家和读者请教。一、先说“僚人人蜀”与“蜀本无僚”问题。这是探讨古代川南地区僰僚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僰为僚说”症结之所在。弄清了这一史实,就不难看出川南的僰人是不是僚人。《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晋康帝建元元年……势骄淫不恤国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僚人入蜀 僰人 益州记 汉族 氐羌 史料 《华阳国志》 川南地区 李膺
原文传递
《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
16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年第1期76-78,共3页
《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郭声波拙文《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发表后,因检视笔记,发现其中《秦汉时代的南、北江》一节尚有可考证以资补充者,兹略述如下:《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李冰... 《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郭声波拙文《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发表后,因检视笔记,发现其中《秦汉时代的南、北江》一节尚有可考证以资补充者,兹略述如下:《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李冰穿郫、检两江时,有“外作石犀五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水经注》 五城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益州记 《续汉书·郡国志》 江水 南江 新都县 《华阳国志》
原文传递
寻找彭门山寺 选自《都江堰文艺》2016年第2期
17
作者 王国平 《现代艺术》 2017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刻石书经图永传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前后,匆匆逃离洛阳的道因法师来到四川,登上灵岩山,从此,这座幽深静谧的山上,便响起了吭哧吭哧的的号子声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一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极为重要的刻经活动在这里开启。道因(... 刻石书经图永传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前后,匆匆逃离洛阳的道因法师来到四川,登上灵岩山,从此,这座幽深静谧的山上,便响起了吭哧吭哧的的号子声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一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极为重要的刻经活动在这里开启。道因(公元587年—658年)乃有唐一代高僧,俗姓侯氏,河南濮阳人。七岁丧父,免丧之后即发愿出家,在泰山北麓的灵岩寺求师诵习经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岩山 藏经洞 玄奘法师 光化寺 天彭门 都江堰市 天彭阙 丹景山 益州记 《摄论》 《无量寿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