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汉益州郡部分古县源流
- 1
-
-
作者
温继良
吴连才
周元清
-
机构
玉溪师范学院
-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4-105,共12页
-
基金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云南水利发展成就和经验研究”(YB2022009)。
-
文摘
益州郡是西汉经略西南夷时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整合原古滇国、哀牢国和越嶲、犍为、牂牁和交趾部分郡县而设置,也是云南郡县制度的开始。文章以《汉书·志·地理志上》有关益州郡的记载为主线,结合方国瑜先生《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参考部分较早期史料记载、研究文献,对照古今地理信息特征,对西汉益州郡24县中6个县的治所位置进行再考释、再认识。我们认为西汉益州郡的律高为今建水曲江镇,毋棳为今建水临安镇,贲古为今个旧市,来唯为今越南莱州市,铜赖为今富源县,不韦为今施甸县;亦认为迷水为今黄泥河,牂牁郡谈藁为今贵州盘州市。
-
关键词
西汉
益州郡
源流
考释
-
Keyword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Yizhou Prefecture
evolution
reconsideration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铜资源视野下汉益州郡铜濑县地望辨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王瑰
-
机构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3-72,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西部与边疆项目“铜盐经济与中国古代西南边疆的形成研究”(19XJC770009)。
-
文摘
汉益州郡铜濑县之地望,学术界多认为在今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但所依据的理由,还有很多令人难以信服之处。任乃强先生定之为今曲靖市陆良县,表面看似乎是臆断的结论,但证以方国瑜先生所考定的汉谈槀县地望,并结合新旧县志资料之水系、矿产,及当今之考古发现——恰恰为任先生的结论补充了证据链。因为“铜”这种矿产作为汉开西南夷时尚在青铜时代繁盛期的西南夷确实是可以作为汉廷郡县命名标志物的,且探后反推当时的陆良之地也确实富于铜产。因此,在没有更直接、显明的证据之前,学术性定陆良为汉铜濑县之地望,实在比定马龙区更加令人信服。
-
关键词
汉代
益州郡
铜濑县
铜矿
-
Keywords
Han Dynasty
Yizhou County
Tonglai County
copper mine
-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说盐
被引量:26
- 3
-
-
作者
任乃强
-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盐业史研究》
1988年第1期3-13,共11页
-
文摘
一、盐在考古学上应有的位置 今世考古学所注意者,主要是石器、陶器、人兽骨骼、金属器物、葬制与殉葬物品;及于文字、图象,则已是有史之考古矣。对于史前文化之研探,所能资藉之方面犹少。雅博诸家,则能于石器、陶器、骨骼诸主要条件外,更参验于所在地之地质、气候、植被、水泉、土壤等生活相关之多种条件,而综合分析之,故所判断能至极精。然,迄今尚未闻有注意于食盐供应之条件者,是则未得为能全面分析问题也。
-
关键词
史前文化
葬制
煮盐
夙沙氏
解池
氏族部落
巴人
益州郡
临江县
华夏文化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析诸葛亮的民族思想
被引量:2
- 4
-
-
作者
王留想
-
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95-98,共4页
-
文摘
近年来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研究十分活跃,对诸葛亮南中平乱的看法又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诸葛亮指挥的三路南征大军是地地道道的军事征服;诸葛亮率师北返后,并非少数民族自治,而是留有相当数量汉兵汉官统治;南中数郡少数民族一直反抗蜀汉政权,蜀汉并没有真正解决民族矛盾。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也就此提出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界先辈和同侪。
-
关键词
蜀汉政权
三国时期
民族思想
军事征服
南中
少数民族自治
元鼎六年
西南夷
益州郡
南征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清代白族地区的教育开发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杨明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9-56,共8页
-
文摘
白族自古以来就是以云南洱海为中心的土著居民,早在两汉时期,王朝设置叶榆(大理)、邪龙(巍山)、比苏(云龙)、云南(祥云)四县,隶属益州郡,这是将洱海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辖之始。唐代建立了南诏国、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宋代建立了大理国五个长达515年的地方政权。白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文化教育最繁荣、文人志士辈出的少数民族之一。白族聚居的中心——大理,被史学家誉为“
-
关键词
大理国
大天兴国
教育开发
剑川
两汉时期
文人志士
大义宁
益州郡
叶榆
中央王朝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D6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民国时期滇盐运销体制概述
被引量:2
- 6
-
-
作者
黄培林
-
出处
《盐业史研究》
1988年第3期53-54,共2页
-
文摘
“滇中产盐由来己久,其设盐官盖自汉始。”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益州郡连然(今安宁县境)有盐官。”云南岩盐资源丰富,盐井几乎遍布三迤,而滇地处祖国西南边际,远离川海、湖盐区,山川修阻,交通不便,运盐费用往往大于生产成本,不能仰靠省外盐大量济销,所以历史上就形成本省自产自销并与邻省互为调剂的格局。基于这一情况,滇盐生产历代有所发展,民国时期,全省已有正式井场18个,包括小井30多个。
-
关键词
山川修阻
盐官
益州郡
湖盐
盐政
滇中
运商
商灶
计口授盐
煎督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关于不韦县设置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吴小平
-
出处
《历史地理》
CSSCI
2010年第1期365-368,共4页
-
文摘
《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刊登了杨兆荣先生《西汉南越王相吕嘉遗族入滇及其历史影响试探》一文,文章认为不韦县的设置与汉武帝迁徙南越王相吕嘉遗族入滇有关,其设置时间为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笔者读后,觉得杨先生的观点缺乏根据,在史实的运用方面存在不少错误,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
关键词
不韦县
益州郡
元封
吕嘉
西南夷
南越国
儋耳
西汉王朝
元鼎六年
哀牢夷
-
分类号
K23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犍为郡得名由来
被引量:1
- 8
-
-
作者
陶元甘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6年第2期24-,共1页
-
文摘
汉武帝先后于建元及元鼎时两次经营西南。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将蜀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以南地区及巴郡西南角(今四川泸州市一带)以及新取得的今云南盐津至宣威和今贵州省辖地新设一郡,名“
-
关键词
犍为郡
宣威
盐津
元鼎
四川泸州
武阳
补注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益州郡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幽州刺史朱龜碑》所載史事發微
- 9
-
-
作者
汪桂海
-
机构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
出处
《出土文献》
CSSCI
2018年第2期385-391,共7页
-
文摘
《幽州刺史朱龜碑》是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幽州刺史朱龜的故吏爲朱龜立的一通墓碑。有關該碑的最早記載見於《水經注》卷二十三,郿道元説濄水從譙縣朱龜墓的北側向東南流過,在朱龜墓的南面:'枕道有碑,碑題云’漢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龜字伯靈,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駕從事史右北平無終牟化中平二年造。[1]碑陰刊故吏姓名,悉薊、涿及上谷、北平等人。'譙在東漢是沛國屬縣。
-
关键词
州刺史
益州郡
御史中丞
-
分类号
K877.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诸葛亮治理南中初探
- 10
-
-
作者
张连英
-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6期96-103,共8页
-
文摘
本文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治理南中的前因后果进行初步探讨。公元222年,蜀吴战争,蜀国惨败于夷陵。次年刘备病死,南中的一些大姓乘机起兵反叛,图谋摆脱蜀国的控制,割据南中。诸葛亮在败师丧主的情况下,先安定了国内,然后亲率大军,分三路进军南中地区。叛乱很快被平息了。战争结束后,诸葛亮审时度势,在南中地区实行了“和抚”政策,使南中地区在蜀汉政权被灭之前的三十八年间。基本上没有再出现大的叛乱活动。诸葛亮治理南中,对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诸葛亮治理南中,史学界已有过很多论述和评价。在这里,我仅就个人的意见对诸葛亮治理南中的前因后果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
关键词
南中
蜀汉政权
三国时期
丧主
蜀国
李恢
民族关系
朱褒
公文上尚书
益州郡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路的尽头
- 11
-
-
-
出处
《中国航空旅游》
2015年第9期7-7,共1页
-
文摘
小时候,常独自望着浩瀚的夜空发呆。那些晶晶闪亮的星星上是否有人?那个被叫做月亮的银盘里真有个大汉在挥斧劈树吗?那时候,最爱听的故事是辛巴达航海,那位神通广大的阿拉伯水手总能在陌生的世界里创造奇迹……后来才知道这叫好奇心,它源自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向往和探究天性。正是这种好奇心让人类的始祖跨出了非洲的丛林,正是这种好奇心衍生了地理发现的黄金期——"大航海时代"。
-
关键词
大航海时代
晶晶
未知领域
银盘
汉帝国
辛巴
身毒
汉王朝
益州郡
元封
-
分类号
V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
-
题名《通鉴》胡注纠谬一则
- 12
-
-
作者
禾子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历史地理》
1982年第1期87-87,共1页
-
文摘
《通鉴》卷67,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夏四月,刘备入成都,“领益州牧,以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益州太守南郡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并署左将军府事。”胡注:“此益州太守非汉武帝所开置之益州郡也。武帝所置之益州郡,刘蜀为南中地宅。盖刘璋置益州太守与蜀郡太守并治成都郭下。”
-
关键词
《通鉴》
益州郡
胡注
刘璋
汉武帝
南郡
中郎将
军师将军
-
分类号
K
[历史地理]
-
-
题名哀牢与博南文化探源
- 13
-
-
作者
张继强
-
机构
永平县文联
-
出处
《云南档案》
2022年第3期23-26,共4页
-
文摘
永平县古称“博南”,博南县置县的背景是博南道的修筑。博南古道的史前形态是蜀身毒道,博南古道的修筑是哀牢古国与中原文化融汇交通的结果。“博南”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最早的历史线索来自于与哀牢古国相关的历史事件。《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公元69年,哀牢大王柳貌派他的儿子扈栗率领着七十七个大大小小的部落55万人归附汉朝,汉明帝刘庄以这七十七个部落生活的范围设立哀牢县和博南县。同时,以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时置建的益州郡西部都尉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巂唐、不韦六个县,与哀牢、博南县合并设置了永昌郡。就目前已知的资料,汉武帝时期置建的叶榆是如今的大理市,云南县是如今的祥云县,邪龙是如今的巍山县,比苏是现在的云龙县,巂唐在云龙县的曹涧镇,不韦大概是保山施甸县。汉明帝时期置建的博南县是如今的永平县。
-
关键词
博南古道
永昌郡
益州郡
蜀身毒道
叶榆
显宗
历史线索
永平县
-
分类号
K2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云南凤庆:滇红茶史
- 14
-
-
作者
许文舟
-
机构
中国作协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
临沧市作协
-
出处
《城市地理》
2023年第3期129-130,共2页
-
文摘
云南凤庆古时为蒲满地,两汉时属益州郡,居民主要是蒲满族人,即今彝族支系的土族、课族等少数民族先民。据考证,凤庆的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明朝,凤庆茶叶就有著名的“太平寺茶”“玉皇阁茶”的记述。《滇南新语》在论述了滇茶中的普洱风格后称:“茶产顺宁府(今凤庆)玉皇阁,一族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唯香过烈”。
-
关键词
滇红茶
玉皇阁
益州郡
凤庆
太平寺
顺宁府
彝族支系
-
分类号
TS9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杨慎、徐霞客与西山
- 15
-
-
作者
冯申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今日民族》
2022年第11期34-35,共2页
-
文摘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常被视为偏僻烟瘴之地,提起云南,也总会有人将之与落后联系在一起。其实,自从汉武帝在云南地区设立益州郡开始,云南与内地之间的交往、交流就始终没有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内地文化也已经与云南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
关键词
徐霞客
益州郡
儒家文化
西南边疆
历史进程
汉武帝
内地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以滇文化塑牛青铜器看滇国社会的发展与演进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吴敬
-
机构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
出处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254-266,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澄江金莲山考古研究”(10BKG006)的资助
-
文摘
滇国,是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云南滇池及其周边地区的滇人建立的王国。根据已有研究,滇国最迟在战国中期已经建立,一直延续至汉武帝征服滇国,并在该地区设立益州郡(公元前109年)为止。从考古学文化上讲,滇文化应是由滇人创造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涵了滇国时期滇人创造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滇人建立滇国以前的考古学遗存应视为先滇文化,其与滇文化在文化因素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两者在年代上有较大的缺环,器物组合也有较大的差异。滇国被征服以后。
-
关键词
滇国
考古学文化
石寨山文化
青铜文化
贮贝器
益州郡
战国中期
天子庙
发掘报告
边疆考古研究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滇国三印”看西汉时期的西南边疆治理
被引量:5
- 17
-
-
作者
李东红
陈丽媛
-
机构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
出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3,213,共11页
-
文摘
"滇国相印"丰富和拓展了早前发现的"滇王之印"与"益州太守章"的价值与意义。"滇国三印"透露出西汉武帝"以滇国之地设置益州郡"之后的滇国、益州郡的重要信息,切中西汉时期"四裔藩国""初郡"等边疆治理的重要问题。印章文物与史料记载相得益彰,共证西汉王朝对滇王、滇国、益州郡的管辖与设治,既不同于内地,亦有别于其他"藩邦",具有鲜明的西南边疆区域特色。
-
关键词
滇国三印
益州郡
初郡
边疆治理
-
Keywords
"Three Seals of the Ancient Dian Kingdom"
Yizhou Prefecture
Preliminary Prefectures
Frontier Governance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3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
被引量:7
- 18
-
-
-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25,共12页
-
文摘
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华林甫一、地名渊源解释中国传统地名学源远流长,其内容以地名渊源解释为主流①。先秦时期,地名渊源解释寥若晨星;到了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中后期,这方面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我国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是《汉书·地理志》(简称...
-
关键词
两汉时期
应劭注
陈留
汉官仪
右扶风
益州郡
秦汉时代
异姓诸侯王
百官公卿
郡县制度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云南晋宁石寨山第6号墓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4
- 19
-
-
作者
蔡葵
-
机构
云南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南方民族考古》
1987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
文摘
古文献和历史文物都是古代史史料。在研究过程中,可利用这两种史料互相比较,提出问题,探讨解决,从而逐渐恢复古代史的真面目。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并赐滇王金印,复长其民,这无疑是云南古代史上一件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但古文献记载却很简略。《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谕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
-
关键词
石寨山
滇王
历史文物
益州郡
西南夷列传
劳浸
南夷
云南晋宁
贮贝器
刘疵墓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我国古代滇族青铜造型艺术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张光福
-
出处
《美术》
1980年第7期47-11,27-29+1,共6页
-
文摘
我国秦汉时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代。当时居住在四川西南和云贵地区的各民族,通称为西南夷。战国末,楚国将领庄(足乔)入滇,从此我国古代历史上便有了滇族的记载。汉武帝设置益州郡以后,滇族地区仍然处于奴隶制的社会阶段。 滇王室的领地,主要在云南晋宁一带。
-
关键词
益州郡
西南夷
云贵地区
云南晋宁
籍田
石寨山
古代历史
四川西南
社会阶段
家山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