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裂皮肤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森 张学军 +1 位作者 翁孟武 施守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14,共2页
本文探讨盐裂皮肤DIF和盐裂皮肤IIF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价值。20例两种盐裂皮肤免疫荧光均阳性的病例比较表明,盐裂皮肤IIF示抗基底膜带抗体结合表皮侧或真皮侧与盐裂皮肤DIF示免疫反应物(IgG、IgA、... 本文探讨盐裂皮肤DIF和盐裂皮肤IIF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表皮下大疱病的价值。20例两种盐裂皮肤免疫荧光均阳性的病例比较表明,盐裂皮肤IIF示抗基底膜带抗体结合表皮侧或真皮侧与盐裂皮肤DIF示免疫反应物(IgG、IgA、C_3等)沉积于表皮例或真皮侧的部位基本一致。提示多数情况下盐裂皮肤DIF或IIF均可单独用于表皮下大疱病诊断,两者对比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间接免疫荧光 表皮下大疱病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锁 向睿宇 +4 位作者 李志量 荆可 王媛 张寒梅 冯素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评价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SSS)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初诊BP患者163例,对照组404例,包括天疱疮161例、湿疹67例、药疹2... 目的评价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SSS)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初诊BP患者163例,对照组404例,包括天疱疮161例、湿疹67例、药疹26例、多形红斑23例、结节性痒疹18例等。于患者用药前采血,行IIF-SSS、BP180 NC16A ELISA及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比较IIF-SSS在BP诊断中的价值。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法或McNemar test检验。结果BP组IIF-SSS、BP180 NC16A ELISA、DIF阳性例数分别为160、153和127,对照组分别为0、18和26。IIF-SSS、BP180 NC16A ELISA、DIF诊断BP的敏感性分别为98.15%、93.86%、77.91%,特异性分别为100%、95.54%、93.56%。IIF-SSS和DIF诊断BP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系数=0.767,P<0.001)。结论IIF-SSS诊断BP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BP诊断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诊断 荧光抗体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原文传递
盐裂皮肤免疫荧光技术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研究
3
作者 刘利君 胡晓梅 +3 位作者 郭秀丽 孙立新 段昕所 陆洁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43-344,共2页
目的:探讨盐裂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技术(DIF)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敏感性。方法:取13例BP患者皮损周围皮肤做盐裂皮肤DIF检测,取其血清做盐裂皮肤IIF检测。结果:盐裂皮肤DIF检测BP阳性率为92.3%(12/13),盐裂皮... 目的:探讨盐裂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技术(DIF)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敏感性。方法:取13例BP患者皮损周围皮肤做盐裂皮肤DIF检测,取其血清做盐裂皮肤IIF检测。结果:盐裂皮肤DIF检测BP阳性率为92.3%(12/13),盐裂皮肤IIF检测BP阳性率为76.9%(10/13),两种方法诊断BP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显示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基本一致,位于基底膜带的表皮侧。结论:盐裂皮肤DIF检测和IIF检测均可对BP进行诊断,盐裂皮肤IIF检测可对鉴别诊断起到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皮肤直接免疫荧光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
下载PDF
盐裂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冲 陈学超 +1 位作者 周桂芝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10期761-763,共3页
目的:探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盐裂IIF技术检测78例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血清。结果:43例血清IgG沉积于表皮侧,7例IgG沉积于双侧,11例IgG沉积于真皮侧,另有17例双侧均未见... 目的:探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盐裂IIF技术检测78例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血清。结果:43例血清IgG沉积于表皮侧,7例IgG沉积于双侧,11例IgG沉积于真皮侧,另有17例双侧均未见抗体沉积。结论:盐裂IIF仅能用于BP的初步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皮肤 间接免疫荧光
下载PDF
大疱性皮肤病53例免疫荧光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东红 韦海明 +1 位作者 黄琦涛 李玉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4-945,948,共3页
目的探讨直接免疫荧光(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在诊断大疱性皮肤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检测53例大疱性皮肤病标本,并与其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诊断该类疾病的阳性率(90.57%)显著高于... 目的探讨直接免疫荧光(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在诊断大疱性皮肤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检测53例大疱性皮肤病标本,并与其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诊断该类疾病的阳性率(90.57%)显著高于对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的阳性率(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F和盐裂皮肤DIF技术仍是目前诊断和鉴别诊断大疱性皮肤病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免疫荧光 皮肤DIF 组织病理 大疱性皮肤
下载PDF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方法优化及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媛 余美文 +5 位作者 向睿宇 李锁 李志量 荆可 张寒梅 冯素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优化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IF-SSS),评价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调整试验条件,利用正常人包皮或非包皮皮肤制备盐裂底物,分为3组:传统组在4℃旋转皮肤48~72 h;低温浸泡组在4℃浸泡皮肤48~72 h;室... 目的优化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IF-SSS),评价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调整试验条件,利用正常人包皮或非包皮皮肤制备盐裂底物,分为3组:传统组在4℃旋转皮肤48~72 h;低温浸泡组在4℃浸泡皮肤48~72 h;室温浸泡组在室温25℃(23℃~27℃)浸泡皮肤24 h。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的20例BP患者血清,采用倍比稀释法,利用上述3种试验条件制备的盐裂底物、未盐裂底物进行IIF检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两配对样本的比较。结果低温浸泡组在48~72 h未出现真表皮分裂;室温浸泡组非包皮盐裂底物与传统组一样,真表皮分裂界面位于透明板下部。20例BP患者血清,在室温浸泡组盐裂非包皮皮肤、盐裂包皮及传统组盐裂非包皮皮肤这3种底物上,抗体滴度的倒数M(Q1,Q3)分别为5120(2560,17920)、1280(640,2560)、1280(640,2560)。室温浸泡组制备的盐裂皮肤效果优于传统组,其中19例(95%)BP患者的滴定抗体滴度比传统盐裂方法高出1~5个倍比稀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P<0.001);而室温浸泡组制备的盐裂包皮与传统组相比,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1,P>0.05)。在以正常未行盐裂的皮肤及包皮为底物的常规IIF中,抗体滴度的倒数分别为320(160,640)、480(160,1120);室温浸泡组盐裂包皮、非包皮皮肤及传统组盐裂非包皮皮肤这3种底物上IIF检测的抗体滴度与常规IIF检测的抗体滴度一致或高出1~7个倍比稀释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14.83、5.26,均P<0.001)。结论采用室温25℃(23℃~27℃)浸泡法来制备盐裂底物,不仅耗时短,流程简单,而且检测BP抗体的敏感性等于甚至优于传统盐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诊断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温度 皮肤 方法优化
原文传递
IIF-SSS及BP180、BP230抗体检测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娟 张晨阳 +2 位作者 朱伟红 于伟 倪文琼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分析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SSS)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BP230抗体检测在BP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就诊时及就诊后第30、60、18... 目的分析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SSS)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BP230抗体检测在BP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就诊时及就诊后第30、60、180天的IIF-SSS滴度、BP180与BP230抗体水平、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严重程度评分(ABSIS)等资料,并根据皮损消退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分析IIF-SSS滴度以及BP180、BP230抗体水平与ABSIS的相关性及对BP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50例BP患者皮损消退后6个月内复发58例(38.67%),设为复发组;未复发92例(61.33%).设为未复发组。就诊后第30、60、180天,复发组患者IIF-SSS滴度、BP180与BP230抗体水平以及ABSIS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就诊后第30天:t=4.256、2.828、2.894、2.612,P<0.001、P=0.005、P=0.004、P=0.010:就诊后第60天:t=3.959、10.080、5.312、3.182,P<0.001、P<0.001、P<0.001、P=0.002;就诊后第180天:t=2.928、12.240、17.020、8.575,P=0.004、P<0.001、P<0.001、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IF-SSS滴度以及BP180、BP230抗体水平与ABSIS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0.215、0.243、0.196,P=0.008、0.003、0.01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IF-SSS联合BP180、BP230抗体检测预测BP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敏感度为81.7%,特异度为78.8%结论IIF-SSS与BP180、BP230抗体检测能够有效评估B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BP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 BP180 BP230 酶联免疫吸附法 急性发作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20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媛 李锁 +5 位作者 李志量 荆可 孙超 梁桂熔 张寒梅 冯素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4-909,共6页
目的总结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男7例、女13例... 目的总结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男7例、女13例,年龄(41.85±18.43)岁。10例呈经典型,8例呈炎症型,2例呈混合型改变。19例出现黏膜受累,4例指(趾)甲受累,9例形成瘢痕,13例留有粟丘疹。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19例IgG真皮侧阳性。Ⅶ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9例阳性,诊断敏感性为95%;免疫印迹实验:16例在相对分子质量290000处有条带,诊断敏感性为80%,3例存在多种抗基底膜带抗原的自身抗体。15例患者接受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联合免疫抑制剂,13例使用抗炎药,最常用的为氨苯砜,其次为秋水仙碱;5例接受非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2例炎症型对氨苯砜及秋水仙碱治疗敏感,3例失访。随访17例,平均随访时间26.21个月,其中1例达到完全缓解停药,2例达到最小量治疗保持完全缓解,14例病情减轻,但未达到完全缓解。结论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治疗相对困难,常需使用氨苯砜及秋水仙碱等抗炎药,免疫血清学方法在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皮肤表现 皮肤 间接免疫荧光 免疫印迹 治疗
原文传递
抗p200类天疱疮35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回顾性分析
9
作者 李锁 荆可 +5 位作者 王媛 李志量 赵晨静 张寒梅 梁桂熔 冯素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97-903,共7页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4年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免疫血清学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35例,包括男25例,女10...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免疫血清学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4年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免疫血清学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35例,包括男25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2.5∶1,年龄(57.74±17.12)岁,2例(5.71%)合并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20例(57.14%)表现为典型BP样损害,8例(22.86%)表现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样损害,4例(11.43%)表现为湿疹样损害。直接免疫荧光(DIF)、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ss-IIF)、以真皮侧提取物为底物和层黏连蛋白γ1-C端(Lnγ1C)为底物的免疫印迹阳性率分别为100%(24/24)、82.86%(29/35)、100%(35/35)、80.64%(25/31)。35例中33例有治疗及随访信息,6例(18.18%)接受非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系统治疗和外用激素治疗,随访时间[M(Q1,Q3),下同]为19.50(6.50,69.25)个月,其中1例已经停药;16例接受激素联合传统抗炎药物系统治疗,随访时间为13.50(4.25,18.00)个月,激素起始剂量相当于泼尼松0.30~0.50 mg·kg-1·d-1,疾病控制时间为(15.31±5.23)d,其中3例病情波动加用氨苯砜能够控制病情,1例已停用激素;5例(15.15%)接受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系统治疗,随访时间为26.00(14.00,90.00)个月,激素起始剂量相当于泼尼松0.50~0.75 mg·kg-1·d-1,疾病控制时间为(10.20±3.27)d,其中2例以相当于泼尼松5~10 mg/d维持治疗,2例患者停药,1例激素停用后复发;1例(3.03%)接受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系统治疗,随访时间为53个月,目前激素已停用;1例(3.03%)接受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且有效;4例(12.12%)接受激素联合JAK抑制剂治疗,其中3例有效。结论抗p200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具有多形性,但很少出现瘢痕和粟丘疹,部分患者存在Lnγ1C为底物的免疫印迹阴性现象,预后较好,多数患者最终可以达到完全缓解并最终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 水疱大疱性 抗p200类天疱疮 类天疱疮 大疱性 皮肤表现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皮肤 印迹法 蛋白质 治疗
原文传递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鉴定
10
作者 尚英彬 韩世新 +2 位作者 郭英军 赵玉铭 宋芳吉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对经过临床表现、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常规手段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患者血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定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在该组人群中的发生率,并比较常规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在检测BP患者血... [目的]对经过临床表现、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常规手段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患者血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定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在该组人群中的发生率,并比较常规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在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基底膜带(BMZ)抗体的敏感性。[方法]分别应用常规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对37例BP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抗BMZ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常规IIF示37例BP患者中23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2.16%,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示37例BP患者中35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4.59%,其中31例为表皮侧IgG沉积、1例为真皮侧沉积、3例为双侧沉积,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BMZ抗体的阳性率与常规IIF相比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结论]37例BP患者中检出1例EBA(盐裂皮肤IIF示真皮侧沉积),EBA在经过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7%(1/37),检测BP患者血清抗BMZ抗体时盐裂皮肤IIF技术比常规IIF技术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间接免疫荧光 表皮下大疱病 基底膜带
下载PDF
抗p200类天疱疮7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媛 李志量 +5 位作者 李锁 荆可 孙超 梁桂熔 张寒梅 冯素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7-561,共5页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抗p200类天疱疮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纳入7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盐裂皮肤-间接免...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抗p200类天疱疮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纳入7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7例患者血清IgG抗体均结合于盐裂皮肤的真皮侧,以真皮提取物为底物的免疫印迹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200000蛋白处有条带。4例呈经典型大疱性类天疱疮样损害,2例初起呈湿疹样损害,1例类似线状IgA大疱性皮病。6例循环IgG抗体可识别层粘连蛋白γ1-C端重组蛋白。4例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对高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4 mg·kg^(-1)·d^(-1))治疗抵抗;2例对米诺环素、氨苯砜治疗反应好;1例失访。4例患者在随访平均22.5个月时达到完全缓解停药;2例在随访平均8个月时达到最小剂量治疗保持完全缓解。结论抗p200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多样,重组Lnγ1-C端可作为可靠的抗原底物用于检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部分患者最终可达到完全缓解并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皮肤表现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印迹法 蛋白质 治疗 抗p200类天疱疮 层粘连蛋白γ1 C端 皮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