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严重创伤患者发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严重创伤患者发生PICS危险...目的系统评价严重创伤患者发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严重创伤患者发生PICS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至2024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与数据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横断面研究则参照美国卫生保健和质量机构(AHRQ)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7篇为横断面研究,4篇为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质量均为中高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66,95%CI:1.43~1.91,P<0.001)、吸烟(OR=5.45,95%CI:1.61~18.47,P=0.006)、饮酒(OR=6.90,95%CI:2.14~22.26,P=0.001)、入住ICU时长≥7 d(OR=2.45,95%CI:1.18~5.11,P=0.020)、机械通气治疗(OR=1.96,95%CI:1.04~3.68,P=0.040)、睡眠障碍(OR=2.78,95%CI:1.35~5.73,P=0.005)、镇静药物使用(OR=2.88,95%CI:1.34~6.22,P=0.007)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PICS的独立危险因素。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60岁和入住ICU时长≥7 d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提示分析结果可靠,存在发表偏倚可能较小。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发生ICU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众多,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其高危人群,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干预,以降低重症创伤患者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更好地促进患者健康转归。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预测模型,为临床选用合适的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考克兰图书馆、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建库时间为2022年11月15日,语种限定为中英文。由2名研究人员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使用...目的系统评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预测模型,为临床选用合适的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考克兰图书馆、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建库时间为2022年11月15日,语种限定为中英文。由2名研究人员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使用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估工具(PROBAST)对纳入的模型进行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3篇文献,其偏倚风险均被评为高风险,适用性也均因结局指标的评估时间问题而被评为差。结论虽然3个模型偏倚风险较高,适用性评价较差,但因其区分度良好,故不能否定其预测价值,仍可使用,未来医务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展开更多
目的综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的干预管理策略,为形成统一、规范、安全的管理方案和促进临床深入实践提供借鉴。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ICS的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其概述、疾病负担、干预实施者...目的综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的干预管理策略,为形成统一、规范、安全的管理方案和促进临床深入实践提供借鉴。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ICS的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其概述、疾病负担、干预实施者和干预对象、干预时间及场所、干预内容、干预效果评价等。结果ICU阶段的干预主要是预防性干预。干预时机、场所、效果评价指标等没有统一的标准。ICU后干预报道较少,ICU内的干预效果未能高质量的延续至病房及家庭/社区。结论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的管理普遍存在重ICU内、轻ICU后,重院内、轻院外及重预防、轻康复等问题。未来的工作应侧重于研究现有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索具有潜在益处的新干预措施,并确定最有效的ICU后护理模式,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从ICU到社区或基层医疗的连续护理体系,实现筛查、治疗、康复闭环管理路径,将精准干预与全程照护相结合,针对性、阶段性实施干预管理,逐渐形成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展开更多
儿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pediatrics,PICS-P)是指患儿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后,其生理、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发生新的损伤或恶化,并对家属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儿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pediatrics,PICS-P)是指患儿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后,其生理、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发生新的损伤或恶化,并对家属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影响^([1])。PICS-P严重干扰患儿的生长发育轨迹^([2]),阻碍其回归学校生活^([3]),影响其健康结局。随着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PICU内存活率逐年提升,研究者对患儿预后及康复关注增加,PICS-P开始成为国内外ICU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研究领域的热点。但该领域的研究以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主,且部分影响因素(如年龄、镇静、机械通气时长)存在争议^([4]),而PICS-P的诱发因素及干预措施与成人的PICS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旨在对PICS-P的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干预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儿科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预测模型,为临床选用合适的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考克兰图书馆、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建库时间为2022年11月15日,语种限定为中英文。由2名研究人员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使用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估工具(PROBAST)对纳入的模型进行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3篇文献,其偏倚风险均被评为高风险,适用性也均因结局指标的评估时间问题而被评为差。结论虽然3个模型偏倚风险较高,适用性评价较差,但因其区分度良好,故不能否定其预测价值,仍可使用,未来医务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文摘目的综述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的干预管理策略,为形成统一、规范、安全的管理方案和促进临床深入实践提供借鉴。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ICS的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其概述、疾病负担、干预实施者和干预对象、干预时间及场所、干预内容、干预效果评价等。结果ICU阶段的干预主要是预防性干预。干预时机、场所、效果评价指标等没有统一的标准。ICU后干预报道较少,ICU内的干预效果未能高质量的延续至病房及家庭/社区。结论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的管理普遍存在重ICU内、轻ICU后,重院内、轻院外及重预防、轻康复等问题。未来的工作应侧重于研究现有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索具有潜在益处的新干预措施,并确定最有效的ICU后护理模式,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从ICU到社区或基层医疗的连续护理体系,实现筛查、治疗、康复闭环管理路径,将精准干预与全程照护相结合,针对性、阶段性实施干预管理,逐渐形成重症监护后综合征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文摘儿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pediatrics,PICS-P)是指患儿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后,其生理、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发生新的损伤或恶化,并对家属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影响^([1])。PICS-P严重干扰患儿的生长发育轨迹^([2]),阻碍其回归学校生活^([3]),影响其健康结局。随着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PICU内存活率逐年提升,研究者对患儿预后及康复关注增加,PICS-P开始成为国内外ICU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研究领域的热点。但该领域的研究以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主,且部分影响因素(如年龄、镇静、机械通气时长)存在争议^([4]),而PICS-P的诱发因素及干预措施与成人的PICS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旨在对PICS-P的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干预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儿科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