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art Prep技术在肾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温涛 李伟 +4 位作者 许维亮 白秋云 段磊 刘平 罗可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5期483-485,共3页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肾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20例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获得肾动脉的有效浓度阈值.65例行肾动脉CTA造影,经肘静脉团注370mgI/ml优维显1.5ml/kg后,应用Smart Prep软件实时监控靶...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肾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20例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获得肾动脉的有效浓度阈值.65例行肾动脉CTA造影,经肘静脉团注370mgI/ml优维显1.5ml/kg后,应用Smart Prep软件实时监控靶血管浓度,当感兴趣区对比剂浓度达有效浓度阈值时触发增强扫描完成数据采集,重组和重建图像显示肾动脉.结果:65例肾动脉CTA造影均获成功,58例(89.2%)增强时相处于最佳扫描时期.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15~38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肾动脉CT值持续位于有效浓度阈值 (100HU)以上.结论:Smart Prep技术实时监控肾动脉对比剂浓度变化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它不受个体差异影响即可确保增强扫描的实施,优于小剂量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监控触发技术
下载PDF
Smart Prep技术在下肢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罗焕江 赵海波 +2 位作者 廖明壮 杨伟江 潘忠诚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8年第10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下肢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16CT机对60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进行CTA检查:20例Smart Prep软件实时监控靶血管浓度;20例为传统组;20例为小剂量实验组,增强扫... 目的:探讨Smart Prep技术在下肢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16CT机对60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进行CTA检查:20例Smart Prep软件实时监控靶血管浓度;20例为传统组;20例为小剂量实验组,增强扫描完成数据采集、重组和重建图像显示下肢动脉。结果:Smart Prep技术组成功率为100%;传统组成功率为80%;小剂量实验组成功率为90%。结论:Smart Prep技术实时监控下肢动脉对比剂浓度变化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不受个体差异影响即可确保增强扫描的实施,优于小剂量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监控触发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的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春榆 周玉祥 +2 位作者 蓝博文 饶红萍 李丽红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6期925-928,共4页
目的:比较对比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和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强化效果,探讨64排螺旋CT在成像中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案。材料与方法:在两种技术模式下完成237例冠状动脉CTA成像扫描检查,通过图像分析组间主、肺动... 目的:比较对比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和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强化效果,探讨64排螺旋CT在成像中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案。材料与方法:在两种技术模式下完成237例冠状动脉CTA成像扫描检查,通过图像分析组间主、肺动脉CT密度差异、最佳对比剂符合率和后续血管重建成功率,分析评价两种扫描技术的显像质量差异。A组106例采用对比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模式,B组131例采用对比剂小剂量峰值测试(时间密度曲线)扫描模式。结果:A、B组间测得主动脉根部、肺动脉对比剂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15(p<0.05);其中B组最佳对比剂符合率和后续血管成功率均高于A组,分别达到94.3%和98.5%。结论:使用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模式可以根据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延迟触发扫描中寻求最佳的对比剂浓度,优化冠状动脉CTA成像强化效果和后续血管重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技术优化 实时监控触发技术 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技术
下载PDF
GE Smart Prep半自动监控软件的应用要点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建明 《中国医疗设备》 2011年第6期105-106,共2页
目的探讨GE light speed 8 smart prep技术在CT血管造影中的准确应用。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 8 Smart Prep软件对35例患者进行颅脑CTA检查。结果 总结出GE light speed 8运用smart prep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 SMART PREP 监控触发技术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的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马跃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方法按照不同的技术模式将2017年12月~2019年3月行冠状动脉CTA24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108)给予实时监控触发技术(Smart Prep)触发模式,研究组(n=133)给予小剂量峰值...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扫描技术优化。方法按照不同的技术模式将2017年12月~2019年3月行冠状动脉CTA24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108)给予实时监控触发技术(Smart Prep)触发模式,研究组(n=133)给予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模式(时间密度曲线)。根据两组CT密度、后续血管重建成功率、最佳对比剂符合率比较两种技术模式。结果研究组主动脉根部、肺动脉CT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最佳对比剂符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后续血管成功率为98.50%,对照组后续血管成功率为93.52%,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模式能够降低个体差异作用,提高冠状动脉CTA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实时监控触发技术 小剂量峰值测试延迟触发技术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薛三宝 《中国处方药》 2015年第11期120-121,共2页
目的:评估并分析多排螺旋 CT 头颈联合 CTA 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进行检查的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进行... 目的:评估并分析多排螺旋 CT 头颈联合 CTA 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进行检查的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进行检查,研究组患者接受多排螺旋 CT 头颈联合 CTA 扫描技术进行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造影剂用量及动静脉对比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明显多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动静脉对比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排螺旋 CT头颈联合 CTA 扫描技术能准确了解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充分体现因人而异、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原则,能避开个体差异,多排螺旋 CT 头颈联合CTA 扫描技术在临床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 CT 头颈部血管成像(CTA) 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
下载PDF
研究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7
作者 张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256-257,共2页
研究临床应用CTA(头颈部血管成像)扫描联合多排螺旋CT头颈扫描等技术的价值。方法:以20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将20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100例)。采取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触发技术对参照组进... 研究临床应用CTA(头颈部血管成像)扫描联合多排螺旋CT头颈扫描等技术的价值。方法:以20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将20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100例)。采取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触发技术对参照组进行检查,采用CTA扫描联合多排螺旋CT头颈扫描检查实验组。比较2组造影剂用量、延迟扫描时间、动静脉对比度及扫描满意度。结果:2组对比造影剂用量、延迟扫描时间的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统计显示差异明显较大(P<0.05)。2组对比动静脉CT值的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统计显示差异明显较大(P<0.05)。2组对比扫描满意度的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统计显示差异明显较大(P<0.05)。结论:临床应用CTA扫描联合多排螺旋CT头颈扫描等技术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者血液循环予以准确了解,可避开个体差异,精准度高,可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指导,可做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血管成像 多排螺旋CT 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触发技术
下载PDF
64层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超 陈伦刚 +2 位作者 赵云 汪令生 吴文强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1期1893-1894,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经64层CT主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21例患者,对所得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血管分...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经64层CT主动脉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21例患者,对所得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血管分析(VA)、容积再现(VR)D等后处理重建,所有诊断结果均经手术证实。结果:21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18例,主动脉瘤3例,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结合使用,能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分型、波及范围、真假腔、撕破的内膜、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形成等情况进行准确的显示,对主动脉瘤的位置、范围、类型、血栓形成等情况以及瘤壁钙化清晰显示。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操作简单,速度快、创伤小,以横断面影像为基础,结合其他二维、三维成像方法,可以更准确、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造影术 后处理技术监控触发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