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重长PCR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的高同源SNP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决恒 周宇荀 +1 位作者 李凯 肖君华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0,共8页
为建立一种高同源区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技术,通过构建本地Blast对SNP所在的200和400 bp区段进行同源性评估,并筛选出高同源区段的SNP。利用第一轮多重长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捕获329个样本的9个高同源区段SNP所... 为建立一种高同源区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技术,通过构建本地Blast对SNP所在的200和400 bp区段进行同源性评估,并筛选出高同源区段的SNP。利用第一轮多重长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捕获329个样本的9个高同源区段SNP所在的长片段,使用纯化后的第一轮PCR产物作为模板进行扩增子建库测序,检测样本共得2 928个SNP位点信息,测序成功率高达98.885 6%。利用Hardy-Weinberg(HWE)法则计算试验研究的9个高同源区段SNP位点的基因频率(p值均大于0.05,符合HWE法则),并与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中千人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取的基因频率相比对,发现二者单碱基基因频率一致(误差限<0.15)。研究表明,利用多重长PCR靶向捕获技术结合二代测序技术为高同源区段的SNP分型提供一个准确、快速、大样本检测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分型 高同源区段 多重长PCR向捕获技术 高通量
下载PDF
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瑛 魏晓明 +2 位作者 王本敬 易鑫 毛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3-408,共6页
目的评估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技术对9例经典型PKU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进行检测;采用Sanger测... 目的评估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技术对9例经典型PKU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进行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基因突变型进行验证。结果 9例患者检测到PAH基因的12种致病性突变,包括7种错义突变(p.I65T、p.F161S、p.Q204C、p.R241C、p.L242F、p.R243Q和p.Q375E),2种无义突变(p.R111X和p.Y356X),3种剪接突变[c.442-1G>A(IVS4-1G>A)、c.1315+6T>A(IVS12+6T>A)和c.1316-2A>C(IVS12-2A>C)],以及3种非致病性的变异(p.Q232Q、p.V245V和p.L385L),致病性突变均来自患者父母。其中,2个致病性突变未见报道,分别为c.1316-2A>C和p.Q375E(CAA->GAA)。结论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可以准确检测出PAH基因突变,对遗传病因明确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序列捕获 第二代技术
下载PDF
目标序列捕获及平行测序在临床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苏钰 汤文学 +6 位作者 代志瑶 高雪 王国建 黄莎莎 康东洋 林曦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利用目标序列捕获(Targeted sequence capture)、生物编码(Barcode)及大规模平行测序(Massivelyparallel sequencing,MPS)技术,对遗传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探索低成本、多基因、多样本的耳聋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利用目标序列捕获(Targeted sequence capture)、生物编码(Barcode)及大规模平行测序(Massivelyparallel sequencing,MPS)技术,对遗传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探索低成本、多基因、多样本的耳聋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来自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88例(来自61个家系)具有明确家族史且常见耳聋基因检测阴性的耳聋患者,以及8例阳性对照患者进行42种基因的目标序列捕获、Barcode和MPS,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在88个个体中大于一人入组家系中发现了10个家系8个基因(TECTA、DFNA5、CDH23、USH1C、MYO7A、POU3F4、SLC26A4、EYA4)14个位点的致病性突变。准确验证了8个阳性对照。大于一人入组家系的致病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人入组家系。结论高通量测序的发展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目标序列捕获、Barcode、MPS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测序的准确性、降低了测序成本,同时生物信息学的进步,将促进低成本、多基因、多样本的临床耳聋基因检测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目标序列捕获 生物编码 平行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检出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LR基因新的复合突变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栋梁 张静 +8 位作者 刘艳丽 焦保全 王志伟 王友君 李文静 侯兰芬 郭宏谋 孙宇 郭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4-1468,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临床拟诊PKD患儿的PKLR基因12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采用SIF... 目的:探讨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临床拟诊PKD患儿的PKLR基因12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采用SIFT及PolyPhen-2数据库预测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在确定患者致病基因型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此基因型进行验证。结果:NGS结果显示,患儿PKLR基因存在罕见的双重杂合突变:第5外显子661G>A(Asp221Asn)和第10外显子1528C>T(Arg510Ter),导致该基因的第22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第51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使PKLR基因氨基酸链编码提前终止;Sanger测序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该双重突变的存在。检索相关文献及数据库显示,这两种突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极低,蛋白质功能预测均显示为有害。结论:PKLR基因661 G>A与1528 C>T双重杂合突变是该PKD患儿的分子发病机制,PKD患者同时存在上述复合突变的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突变 丙酮酸激酶 目标序列捕获 二代
下载PDF
利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发现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MYBPC3基因错义突变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然 郭俊 +4 位作者 丁文虹 焦萌 李小燕 王绿娅 杜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建立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对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VNC)患者的已知致病基因MYBPC3进行突变筛查。方法:收集5例IVNC患者及一级亲属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并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设计MYBPC3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捕获探针... 目的:建立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对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VNC)患者的已知致病基因MYBPC3进行突变筛查。方法:收集5例IVNC患者及一级亲属的超声影像学资料,并提取外周血全基因组DNA,设计MYBPC3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基因组DNA文库进行杂交,富集目标基因组区域DNA片段,利用二代测序技术,确定突变位点,并使用Sanger测序法在其一代亲属中验证。结果:目标基因特异性捕获探针可有效地捕捉并富集基因组DNA目标靶片段。在5例IVNC患者中,发现1例MYBPC3基因杂合非同义突变c.G1000A(p.E334K),该突变位于MYBPC3基因第13外显子中,测序深度249.65。经过数据分析与Sanger测序验证后,父亲发现此突变位点,母亲未发现提示突变的父亲的遗传。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Gen Cap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结合二代测序技术成功发现了MYBPC3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MYBPC3基因 目标基因捕获技术 二代技术
下载PDF
用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靶序列捕获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丹 张雯 +6 位作者 朱智东 黄银 王平 周贝贝 杨晓楠 肖华胜 张庆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6-1303,共8页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基因组目标靶序列捕捉文库的方法,并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以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利用Agilent公司的eArray在线平台,对1250个基因的11824个外显子共2414977bp的基因组序列进行120个碱基长度的捕捉探针(钓饵)设计...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基因组目标靶序列捕捉文库的方法,并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以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利用Agilent公司的eArray在线平台,对1250个基因的11824个外显子共2414977bp的基因组序列进行120个碱基长度的捕捉探针(钓饵)设计,并制备成SureSelect液相靶序列捕获试剂。选用2例人基因组DNA,超声打断后末端补平并磷酸化,连接SOLiD接头,回收150bp~200bp的DNA片段,与靶序列探针杂交捕获目标序列,油包水微乳滴PCR扩增后,磁珠分离富集,上SOLiD测序系统通过工作流程分析(WFA)进行文库质量的评价,或正式测序反应。结果显示对所包含的11147个基因外显子片段设计出并合成了46509个捕捉探针,制备成SureSelect试剂盒。探针可有效地捕捉并富集基因组DNA的目标靶片段,定量PCR显示富集效率可达29倍。WFA分析表明文库可以在SOLiD仪器进行正式测序。测序结果显示靶序列区域的测序数占有效总测序数的比例达到70%,覆盖率均在20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SureSelect基因组靶序列捕捉、富集建立测序文库的技术路线可行,可直接用于SOLiD测序仪的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捕获 第二代 液相杂交 油包水PCR
下载PDF
目标序列捕获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建锋 肖华胜 《生物产业技术》 2011年第4期64-69,共6页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基因组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然而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和分析的复杂程度还是让科研人员倍感困难,目标序列捕获技术的出现,缓解了上述问题。目标序列获测序是针对已知的特定基因组区域设计探针捕获后进...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基因组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然而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和分析的复杂程度还是让科研人员倍感困难,目标序列捕获技术的出现,缓解了上述问题。目标序列获测序是针对已知的特定基因组区域设计探针捕获后进行测序。外显子组捕获测序则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它是专门针对基因组中全部外显子区域的研究。采用这样的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重点放在人类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相同的时间和成本下,研究更多的样本。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用于基因组中目标序列和外显子组捕获的方法,并重点综述了这些技术的最新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序列捕获 应用 基因组学 全基因组 目标序列 人类基因组 科研人员
下载PDF
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检测早期乳腺癌胚系突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袁牧歌 吴文坚 +5 位作者 胡朝晖 陈嘉昌 于世辉 欧小华 毛琳琳 吴海艳 《检验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应用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浆胚系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9例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采用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血浆标本进行21个乳腺癌易感基因测序,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进行筛选和分类... 目的应用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浆胚系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9例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采用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血浆标本进行21个乳腺癌易感基因测序,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进行筛选和分类,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有48例患者检测出18个基因的55个突变位点,其中包含45个错义突变、1个无义突变、8个插入缺失突变、1个剪切位点突变。突变最多的为BRCA基因,检测出10个突变位点。55个突变位点中有9个(16.4%)为致病性突变,4个(7.3%)为无害突变,42个(76.3%)为意义未明突变;其中15个突变位点在ExAC、ClinVar、dbSNP、HGMD数据库中均未提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致病性胚系突变在不同年龄组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与否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24);>40岁和Ki67阳性患者发生致病性突变的概率更高。结论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筛查有一定意义,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捕获高通量技术 早期乳腺癌胚系突变 新发基因突变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149个表达序列标签和18个全长cDNA的获取和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曾桥 肖建华 +3 位作者 万志刚 张愉快 刘传爱 杨秋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89,共4页
目的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分离、鉴定和分析表达基因序列,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侯选疫苗和药物靶点。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获取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登录GenB... 目的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分离、鉴定和分析表达基因序列,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侯选疫苗和药物靶点。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获取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登录GenBank;对某些感兴趣的序列进行步移法测序获取全长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登录。结果随机挑取382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49个EST,同源性比较发现,部分序列与血吸虫的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性别序列有一定的同源性。共获取18个日本血吸虫全长cDNA,大部分为管家基因,其中部分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的候选疫苗分析和药物靶点。结论EST技术有助于快速、经济地获取日本血吸虫表达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长CDNA 表达序列标签 成虫CDNA文库 生物信息学分析 日本血吸虫病 药物 阳性克隆 同源性比较 EST技术 基因序列 侯选疫苗 不同性别 候选疫苗 Tag 步移法 生活史 随机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表达序列标签和新基因的获取和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桥 肖建华 +4 位作者 万志刚 张愉快 杨胜 刘传爱 杨秋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4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分离、鉴定和分析日本血吸虫表达基因序列,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侯选疫苗分子和药物靶点。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 cDNA 文库,对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以获取的 EST;对可能成为新基金的克隆进行步移法测序获取全长 cDNA,并进行生物信... 目的分离、鉴定和分析日本血吸虫表达基因序列,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侯选疫苗分子和药物靶点。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 cDNA 文库,对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以获取的 EST;对可能成为新基金的克隆进行步移法测序获取全长 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149个 EST,分析发现某些 EST 与血吸虫的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性别序列有一定的同源性。共获取18个日本血吸虫新基因,大部分为管家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可作为日本血吸虫的侯选疫苗分析和药物靶点。结论EST 技术可用于快速、经济地发现日本血吸虫成虫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因 表达序列标签 成虫CDNA文库 生物信息学分析 日本血吸虫病 全长CDNA 药物 侯选疫苗 EST技术 基因序列 方法筛选 阳性克隆 不同性别 步移法 同源性 生活史
下载PDF
联合应用微阵列和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对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患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志杰 姜茜 +3 位作者 程大志 闫秀贤 陈倩 许克铭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0-745,共6页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微阵列和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在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临床分子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患儿,对...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微阵列和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在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临床分子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患儿,对0-6岁及6-17岁患儿分别采用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和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智力评定,发育商低于49分或智商低于51分者纳入研究,采用SNP微阵列和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对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及致病基因变异分析,对检测的CNV采用定量PCR方法进行先证者及父母验证,对明确或疑似致病性基因变异采用Sanger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及父母传递分析.结果 共纳入15例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患儿,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个月至16岁9个月,进行SNP微阵列检测后发现2例存在微缺失,分别涉及11q24.1q25和21q22.2q22.3区域,且均为新生变异,经Decipher数据库查询,上述变异均与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相关;13例SNP微阵列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儿,经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基因变异-临床表型关联分析及遗传学分析,确诊5例患儿为单基因病,2例为疑似,6例阴性.结论 通过微阵列技术联合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患儿的分子遗传学病因诊断率.这两种技术的联合使用在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障碍 DNA拷贝数异常 突变 向捕获二代技术
原文传递
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傅晓娜 刘爱杰 +7 位作者 杨海坡 魏翠洁 丁娟 王爽 王静敏 袁云 姜玉武 熊晖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41-746,共6页
目的 探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遗传性肌病基因型-表型关联.方法 筛选与肌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设计肌病相关基因二代测序靶向捕获试剂盒Sureselect(Panel Version 1和Panel Version 2),采用外... 目的 探讨外显子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性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遗传性肌病基因型-表型关联.方法 筛选与肌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设计肌病相关基因二代测序靶向捕获试剂盒Sureselect(Panel Version 1和Panel Version 2),采用外显子靶向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临床诊断为遗传性肌病的134例患儿进行相关基因突变检测.2013年使用Panel Version 1对77例患儿进行了基因检测,2014年更新为Panel Version 2检测了57例患儿.对13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患儿中男89例、女45例,就诊年龄为6个月至26岁,平均6岁1个月.74例患儿确定了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基因诊断阳性率为55.22%.包括代谢性肌病1例,先天性肌病5例,肌营养不良68例[其中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MDC1A) 22例,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UCMD) 11例,Bethlem肌病(BM)6例,点突变导致的杜氏肌营养不良(DMD) 12例,LMNA相关先天性肌营养不良(L-CMD)5例,埃-德二氏肌营养不良(EDMD)1例,α-抗肌萎缩相关糖蛋白病(α-DG)7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4例].结论 临床、病理分析结合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为遗传性肌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根据临床资料、生物信息学分析等综合筛选判断,以此作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肌疾病 基因型 表型 向捕获二代技术
原文传递
靶向捕获高深度测序及转录组测序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13
作者 张伟娜 王鹏飞 +1 位作者 甘文婷 何映谊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3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捕获高深度测序(Panel-seq)及转录组测序(RNA-seq)与传统检测方法在儿童初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型中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诊断为B-ALL... 目的探讨靶向捕获高深度测序(Panel-seq)及转录组测序(RNA-seq)与传统检测方法在儿童初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型中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诊断为B-ALL的152例患儿临床资料。患儿除接受包括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以及43种融合基因定量筛查的传统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方法检测外,还进行Panel-seq及RNA-seq检测。Panel-seq覆盖血液系统肿瘤常见变异的600多个基因,同时分析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RNA-seq分析融合基因、基因突变及基因表达情况,推测染色体水平的拷贝数变异,并结合基因表达谱聚类和拷贝数变异预测高二倍体亚型。分析比较各检测方法遗传学分型结果。结果152例患儿中,男性93例,女性59例,中位年龄4.0岁(0.8~13.0岁),中位原始细胞比例0.855(0.215~0.965)。152例患儿中,传统检测方法鉴定出4例(2.6%)BCR-ABL1、2例(1.3%)CRLF2基因相关融合、27例(17.8%)ETV6-RUNX1、1例(0.7%)iAMP21、5例(3.3%)MLL重排、8例(5.3%)TCF3-PBX1以及22例(14.5%)高二倍体核型;Panel-seq鉴定出4例(2.6%)BCR-ABL1、2例(1.3%)CRLF2基因相关融合、27例(17.8%)ETV6-RUNX1、3例(2.0%)MEF2D基因相关融合、1例(0.7%)MEIS1-FOXO1、5例(3.3%)MLL重排、5例(3.3%)PAX5基因相关融合、8例(5.3%)TCF3-PBX1、4例(2.6%)ZNF384基因相关融合和2例(1.3%)IKZF1 N159Y突变。1例MLL重排患儿因样本质量问题未进行RNA-seq检测,其余151例患儿中,共检出1例(0.7%)ACIN1-NUTM1、4例(2.6%)BCR-ABL1、3例(2.0%)CRLF2基因相关融合、8例(5.3%)DUX4基因相关融合、27例(17.9%)ETV6-RUNX1、3例(2.0%)MEF2D基因相关融合、1例(0.7%)MEIS1-FOXO1、4例(2.6%)MLL重排、5例(3.3%)PAX5基因相关融合、1例(0.7%)ZMIZ1-ABL1、8例(5.3%)TCF3-PBX1、4例(2.6%)ZNF384基因相关融合及61例(40.4%)高二倍体亚型和2例(1.3%)IKZF1 N159Y突变;RNA-seq对融合基因及高二倍体核型检出有明显优势。传统方法、Panel-seq和RNA-seq检测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型率分别为45.4%(69/152)、40.1%(61/152)和87.4%(132/151),三者结合可对89.5%(136/152)患儿进行分型。结论联合应用Panel-seq、RNA-seq技术可提高B-ALL患儿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从而进行更精确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型,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儿童 序列分析 细胞遗传学分析 向捕获高深度 转录组
原文传递
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在遗传性疾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楚杏 曾海生 +1 位作者 刘国军 徐炳燕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792-794,共3页
目的研究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在常见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7例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GC-MS)首次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甲基丙二酸血症、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患儿,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 目的研究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在常见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7例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GC-MS)首次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甲基丙二酸血症、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患儿,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其相关疾病基因。结果检测出引发患儿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为EYA4、SLC26A4、POU3F4、MYO8A、USH1C、CDH23、DFN5、TECTA,检出率为92.11%;引发甲基丙二酸血症的致病基因主要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UT)、MMACHC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00%;引发患儿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为SBDS、FANCD2、RPS19、FANCG、TINF2、FANCB、ELANE,检出率为100%。结论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遗传性耳聋、甲基丙二酸血症、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准确,方便快捷,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 目标序列捕获 遗传性疾病 应用研究
原文传递
c-myc靶向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翟荣林 王国斌 夏泽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0-362,i001,共4页
目的:设计构建重组体为转染肿瘤细胞,观察癌基因的沉默效果,为探索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打好基础。方法:以c-myc为靶基因,以pEGFP-C1/U6质粒为载体,设计构建重组体,根据c-myc癌基因cDNA序列,设计有小发夹结构的3条寡核苷酸序列,克隆到... 目的:设计构建重组体为转染肿瘤细胞,观察癌基因的沉默效果,为探索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打好基础。方法:以c-myc为靶基因,以pEGFP-C1/U6质粒为载体,设计构建重组体,根据c-myc癌基因cDNA序列,设计有小发夹结构的3条寡核苷酸序列,克隆到空载体pEGFP-C1/U6中,转化DH5а菌株,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经酶切鉴定筛出的重组体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相同,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结论:利用RNAi技术可成功构建小干扰RNA重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表达载体 siRNA PEGFP-C1 C-MYC癌基因 靶向 肿瘤基因治疗 CDNA序列 小干扰RNA RNAI技术 酶切鉴定 核苷酸序列 重组体 肿瘤细胞 分析 载体构建 设计 基因 质粒
下载PDF
中国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遗传分析及PAX6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陆希 杨鸽 +3 位作者 贾竞 万文萃 杨鑫 金学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1-725,共5页
背景先天性无虹膜是双眼发病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先天性无虹膜患者配对盒转录因子6(PAX6)基因突变位点具有多样性。目的通过目标序列捕获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技术对1个中国先天性无虹膜家系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和遗传分... 背景先天性无虹膜是双眼发病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先天性无虹膜患者配对盒转录因子6(PAX6)基因突变位点具有多样性。目的通过目标序列捕获测序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技术对1个中国先天性无虹膜家系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筛查和遗传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本研究组于2016年3月纳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个中国汉族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并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致病突变基因检测。该家系全体成员均接受神经系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全身体格检查以及眼科相关检查。采集现存家系所有成员前臂静脉血10ml以提取基因组DNA,以先证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行前房角发育异常致病基因的目标基因定点捕获测序分析,经与各基因库比对筛选出候选致病基因位点,采用PCR法对该家系成员行致病基因位点DNA片段扩增,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在该家系除先证者以外的2例患病者和表型正常成员中进行候选致病基因验证。结果该家系共3代9名成员,I1去世,现存8位成员,包括患病者3例(112及其子代Ⅲ1、Ⅲ2)和表型正常者5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所有家系成员未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均呈阴性。3例患病者视力均明显下降且不能矫正,眼压平均值为21mmHg(1mmHg=0.133kPa),患者均存在虹膜完全缺如、角膜基质层混浊、眼球水平震颤、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症状。此外,Ⅱ2患者存在左眼上睑下垂、右眼先天性白内障表现,Ⅲ2同时存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双侧晶状体不全脱位。先证者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分析及数据库比对显示,所有患病者PAX6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碱基替换e.183C〉A,经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突变基因与表型共分离。结论PAX6基因c.183C〉A突变是该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虹膜/遗传性 人类第11号染色体/基因 配对盒转录因子6/基因 家系谱 中国人 目标序列捕获 无义突变
下载PDF
利用RNA捕获法在全基因组进行egfr启动子片段的富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锦 邹斌斌 +1 位作者 张玉祥 王泽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9-253,共5页
目的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启动子片段为目标靶序列,用RNA捕获法在全基因组进行靶序列的富集,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方法本研究以宫颈癌细胞系HeLa S3 egfr启动子为模型... 目的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启动子片段为目标靶序列,用RNA捕获法在全基因组进行靶序列的富集,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方法本研究以宫颈癌细胞系HeLa S3 egfr启动子为模型,提取基因组后用MboⅠ酶切,补平加PE接头,回收400 bp~1000 bp的DNA片段作为模板,并用egfr启动子RNA与制备的基因组模板杂交将egfr启动子片段富集,富集的DNA片段PCR扩增15轮后用Solexa高通量测序。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从实验组中随机取总条数为106 reads,比对到egfr启动子片段reads条数为1 889条,而比对到随机挑选的notch 1、pdgf-B、src基因reads条数分别为2、3、3条。从人类全基因组随机取总条数为106的等长reads作为对照组,比对到notch 1、pdgf-B、src、egfr基因reads条数分别为3,2,3,2条。在本实验中egfr启动子片段通过RNA捕获法被富集了630倍。结论用本研究建立的RNA捕获法进行基因组靶序列捕获、富集、测序文库建立的技术路线可行,所建DNA文库可直接用于Solexa测序仪的测序。RNA捕获技术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能应用于靶区域的重测序,研究可变剪切、核小体分布,发现和分析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寻找许多复杂疾病相关基因及位点,针对性强,简便易行,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捕获 高通量 序列捕获
下载PDF
基于单体型的杜氏肌营养不良无创产前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艳欣 陈敏 +6 位作者 陈超 赖峥菲 袁媛 王垚燊 李世泉 阿叁 陈敦金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98-701,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先证者辅助单体型分析方法(PAHP)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进行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可行性。方法:招募生育过DMD先证者并再次妊娠的家系17例。对孕妇、孕妇丈夫与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g DNA)样本进行目标序列捕获测序,获... 目的:探讨利用先证者辅助单体型分析方法(PAHP)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进行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可行性。方法:招募生育过DMD先证者并再次妊娠的家系17例。对孕妇、孕妇丈夫与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g DNA)样本进行目标序列捕获测序,获得孕妇与致病位点连锁的单体型信息。然后在夫妻双方单体型的辅助下,通过对血浆数据中各个信息可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及统计,推断在DMD基因区域胎儿获得的母源单体型是否与先证者一致。携带与先证者相同单体型的男胎为患胎,女胎为携带者,其余为正常胎。将NIPT结果与DMD基因诊断金标准进行比较,验证其准确性。结果:NIPT结果提示17个家系中9例为男性胎儿,8例为女性胎儿;患胎3例,携带者4例,正常胎10例。该结果与胎儿的DMD基因诊断结果一致,无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结论:基于先证者辅助单体型分析方法的NIPT取材方便,能避免宫内介入性操作,同时结果准确,应用于DMD的产前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序列捕获 单体型 杜氏肌营养不良 胎儿游离DNA 无创产前检
下载PDF
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Meckel-Gruber综合征家系突变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严恺 金帆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67-771,共5页
目的:寻找一个两次临床拟诊为Meckel-Gruber妊娠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采用目标序列捕获芯片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寻找可疑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利用经典的Sanger测序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了全世界未见报道的CEP290基因的2种新发突... 目的:寻找一个两次临床拟诊为Meckel-Gruber妊娠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采用目标序列捕获芯片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寻找可疑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利用经典的Sanger测序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了全世界未见报道的CEP290基因的2种新发突变。结论:新一代测序技术适用于寻找遗传异质性较强的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从而对某些表型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kel-Gruber综合征 目标序列捕获 新一代技术
原文传递
一个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
20
作者 詹瑛 王斌 +3 位作者 王宏 邢海星 张建芳 冯云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80-484,共5页
目的对一个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从遗传学角度明确其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方法对该家系胎儿样本进行目标序列靶向捕获测序技术(targeting sequencing,TS)检测,检... 目的对一个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从遗传学角度明确其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方法对该家系胎儿样本进行目标序列靶向捕获测序技术(targeting sequencing,TS)检测,检出可疑致病位点后再结合PCR和Sanger测序,在家系内进行遗传共分离验证以及反转录PCR验证。结果检测到先证者胎儿在MUT基因上携带母源性c.753+1delinsTGGTTATT变异和父源性c.911+1G>C变异,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而MUT基因是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常见致病基因,两处变异可以导致MUT基因转录本的异常。结论MUT基因是该家系的可能致病基因,二代测序结合Sanger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进行基因诊断,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可靠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 MUT基因 目标序列靶向捕获测序技术 剪切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