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兼论“渤海2号”翻沉事故的思维教训
1
作者 陆魁宏 《求索》 1981年第1期15-21,55,共8页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发生了“渤海2号”钻井船沉船事件,七十二人死亡,国家直接经济损失三千七百多万元。发生这次惨痛事故的原因何在,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中指出:“是由于石油部领导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发生了“渤海2号”钻井船沉船事件,七十二人死亡,国家直接经济损失三千七百多万元。发生这次惨痛事故的原因何在,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中指出:“是由于石油部领导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生产,不重视职工意见和历史教训造成的。”宋振明同志的检讨也认为,之所以发生这一严重事故,同石油部领导夸大主观能动性,只强调革命加拼命,不尊重客观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能动 客观规律 渤海 按客观规律办事 决定作用 新的历史条件 石油 改造世界 主观和客观 盲动性
下载PDF
关于地方志编纂可持续机制建立与运行的思考——以乐山市沙湾区二轮修志工作为例
2
作者 高旭平 《巴蜀史志》 2023年第S01期124-127,共4页
过去,我们对修志宗旨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出现盲动性。大家公认修志目的是“存史”“育人”“资政”,把“存史”放在第一位,认为要存史就得以资料为主,把资料不加选择就往上堆,但容易把志书编纂成“资料库”。如果照这... 过去,我们对修志宗旨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出现盲动性。大家公认修志目的是“存史”“育人”“资政”,把“存史”放在第一位,认为要存史就得以资料为主,把资料不加选择就往上堆,但容易把志书编纂成“资料库”。如果照这样做法,志书初稿内容必然会多而乱、细而杂,中心不突出,有的偏离修志宗旨,影响志书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编纂 志书编纂 存史 修志 建立与运行 资料库 盲动性
下载PDF
谈汉字改革的缘起——对百年文字改革运动的反思
3
作者 邹德文 孙淑琴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4-56,共3页
汉字改革发生在百余年前,有如下几个主要的原因:有社会历史的因素、有政治变革的因素、有思想解放的因素、也有汉字本身发展的因素。文字改革,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科学性,也有盲动性;在汉字发展史上,文字改革有成就,也有不足。
关键词 文字改革 起因 必然 偶然 科学 盲动性 成就 不足.
下载PDF
论青年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炎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Z1期50-52,共3页
青年行为是指青年在环境作用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变化的外在反映,是青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发生和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活动。由于青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行为对社会具有积极性和消... 青年行为是指青年在环境作用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变化的外在反映,是青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发生和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活动。由于青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行为对社会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如何抑制青年的消极性,发挥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从而使青年行为社会化、是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青年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特征及青年行为的社会控制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行为 社会控制 消极 生理基础 社会信息 自我控制能力 完全成熟 盲动性 环境作用 青年心理
下载PDF
浅谈教师的教育品质
5
作者 孟纯初 《湖南教育(上旬)(A)》 2002年第2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教师 教学方法 教学行为 教学思想 教育品质 基本要求 教育契机 与时俱进 盲动性 运动轨迹
下载PDF
冻库温度管理
6
作者 但珏铮 廖家棠 《肉类工业》 1994年第3期41-19,共2页
目前,由于肉联厂冻库卫检人员普遍缺乏冻结和冷藏方面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盲动性。有时候在温度上一味地扩大保险系数,有时候又违反有关技术规定冒然地做出处理,因而使工作质量不是最佳。
关键词 纸箱包装 卫检人员 工作质量 技术规定 扩大保险 冻结量 温度管理 理论知识 盲动性 节约费用
下载PDF
Study of the duodenal contractile activity during antral contractions
7
作者 Ahmed Shafik Olfat El Sibai Ali A Shafik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8期2600-2603,共4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hypothesis that duodenal bulb (DB) inhibition on pyloric antrum (PA) contraction is reflex. METHODS: Balloon (condom)-tipped tube was introduced into 1^st duodenum (DD) and a manometr... AIM: To investigate the hypothesis that duodenal bulb (DB) inhibition on pyloric antrum (PA) contraction is reflex. METHODS: Balloon (condom)-tipped tube was introduced into 1^st duodenum (DD) and a manometric tube into each of PA and DD. Duodenal and antral pressure response to duodenal and then PA balloon distension with saline was recorded. These tests were repeated after separate anesthetization of DD and PA. RESULTS: Two and 4 mL of 1^st DD balloon distension produced no pressure changes in DD or PA (10.7±1.2 vs 9.8±1.2, 11.2±1.2 vs 11.3±1.2 on H20 respectively, P〉0.05). Six mL distension effected 1^st DD pressure rise (30.6±3.4 cm H20, P 〈0.01) and PA pressure decrease (6.2±1.4 cm H20, P〈0.05); no response in 2^nd, 3^rd and 4^th D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6, 8, and 10 mL distensions. Ten mL PA distension produced no PA or 1^st DD pressure changes (P〉 0.05). Twenty mL distension increased PA pressure (92.4 4±10.7 cm H20, P〈0.01) and decreased 1^st DD pressure (1.6±0.3 cm H20, P〈0.01); 30, 40, and 50 mL distension produced the same effect as the 20 mL distension (P 〉 0.05). PA or DD distension after separate anesthetization produced no significant pressure changes in PA or DD. CONCLUSION: Large volume DD distension produced DD pressure rise denoting DD contraction and PA pressure decline denoting PA relaxation. PA relaxation upon DD contraction is postulated to be mediated through a reflex which we call duodeno-antral reflex. Meanwhile, PA distension effected DD relaxation which we suggest to be reflex and termed antro-duodenal reflex.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2 reflexes, could act as investigative tools in diagnosis of gastroduodenal motility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odenal bulb Gastroduodenal disorders REFLEX Pyloric antrum MOTILITY
下载PDF
不可小视的未成年人——写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之际
8
作者 王成江 《法律与生活》 1999年第10期14-14,共1页
当前未成人犯罪的几大特点 根据从中国北方某一大城市的少年犯管教所的统计调查:1996年在押的少年犯暴力型犯罪占57.8%、1997年占58%、1998年占66%、1999年占62%。他们的主要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格粗暴,重“感情”讲“义气”,祟... 当前未成人犯罪的几大特点 根据从中国北方某一大城市的少年犯管教所的统计调查:1996年在押的少年犯暴力型犯罪占57.8%、1997年占58%、1998年占66%、1999年占62%。他们的主要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格粗暴,重“感情”讲“义气”,祟尚“为哥们两肋插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诱感,遇事不能冷精思考,行动不考虑后果,胆大妄为,往往犯罪时先“动手”后“动脑”,打死人不知对方是谁,盲动性大,这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在16-18岁之间,作案90%以上是团伙作案,相信“一人胆小、二人胆人、三人什么都不怕”的信条,作案时稍遇反对就一哄而上,大打出手,被害人往往致死致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自我控制 被害人 团伙作案 共同犯罪 少年犯管教所 主要特点 原因分析 暴力型犯罪 盲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