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行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洪伟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年第10期755-759,共5页
目的:分析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6例直肠上段癌、乙状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试验组采用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比两组患... 目的:分析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6例直肠上段癌、乙状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试验组采用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肿瘤近切缘及远切缘长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术后15 d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0%,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直乙交界癌手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乙交界 耻骨联合 单孔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直乙交界处肠癌患者KRAS和BRAF基因突变138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帆 蔡业丰 +2 位作者 金浪平 张筱骅 瞿金妙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646-651,655,共7页
目的:检测直乙交界处肠癌患者K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特征,分析KRAS和BRAF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直乙交界处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运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组织标本中KRAS基因外显子2第12、第13位密码子,... 目的:检测直乙交界处肠癌患者KRAS和BRAF基因的突变特征,分析KRAS和BRAF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直乙交界处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运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组织标本中KRAS基因外显子2第12、第13位密码子,外显子3第61位密码子以及BRAF基因外显子15的突变状态,分析该2个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38例样本中,KRAS和BRAF的突变率为34.05%(47/138)和5.07%(7/138)。KRAS基因有9种突变类型,其中包括1种全新的突变类型。BRAF基因全为V600E突变。在直乙交界处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在男性(P=0.041)、远处转移(P=0.002)、高临床分期(P=0.047)的患者中突变率更高,BRAF基因突变更常见于肿瘤多发(P=0.003)、低分化(P<0.001)的患者中,KRAS和BRAF与年龄、肿块大小、肿瘤病理形态、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神经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直乙交界处肠癌有它的特殊性,KRAS基因在男性、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晚期的患者中突变率更高,BRAF基因在多发、低分化的患者中突变率更高。KRAS、BRAF基因在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中改变情况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乙交界 肠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KRAS基因 BRAF基因
下载PDF
X线下经胃镜外置塑料管成功放置结肠直乙交界处粒子支架方法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夏永强 刘伟 +3 位作者 娄丽华 李晓彬 苏彬 姜海斌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904-1905,共2页
目的:探讨X线下经胃镜外置塑料管放置直乙交界处结肠粒子支架的方法。方法:总结我院3例通过自制塑料管绑在胃镜上,在X线引导及胃镜直视下成功放置直乙交界处结肠粒子支架的经验及方法。结果:3例患者采用此方法手术均获得成功,提高了此... 目的:探讨X线下经胃镜外置塑料管放置直乙交界处结肠粒子支架的方法。方法:总结我院3例通过自制塑料管绑在胃镜上,在X线引导及胃镜直视下成功放置直乙交界处结肠粒子支架的经验及方法。结果:3例患者采用此方法手术均获得成功,提高了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在内镜外边置入自制塑料管的创新思路来源于经内镜钳道置放支架的方法,此方法实际上使内镜多了一条"管道",而胃镜直径又比结肠镜直径小,这些给支架的成功放置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塑料管 直乙交界 125 I粒子支架
下载PDF
增强CT联合肠镜检查对术前直肠及直乙交界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4
作者 刘晓伟 王婷婷 +1 位作者 温辉 路彦宾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94-196,184,共4页
目的:增强CT联合肠镜检查对直肠及直乙交界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且经病理或临床活检确诊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肠镜检查,观察患者病变血供、肠腔内及肠壁的变化等特征。并... 目的:增强CT联合肠镜检查对直肠及直乙交界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且经病理或临床活检确诊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肠镜检查,观察患者病变血供、肠腔内及肠壁的变化等特征。并比较增强CT、结肠镜检查诊断直肠及直乙交界癌的符合率。结果:增强CT诊断直肠及直乙交界癌符合率为88.51%;结肠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9.66%;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70%,明显高于单一增强CT、结肠镜检查(P<0.05)。CT可见43腔内肿块,管壁明显增厚见隆起软组织密度影,向腔内凸起;19例病变脂肪间隙可见条索状或结节样影,浆膜面较模糊,增强扫描三期强化明显。发生在直乙交界处的4例病灶经结肠镜检查未诊断出,对于2例发生在直肠、2例发生在乙状结肠出的病变定位不准确。结论:增强CT、结肠镜检查均可有效诊断直肠及直乙交界癌,但两者联合检查可取长补短,且诊断符合率更高,对拟定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增强CT 结肠镜检查 肠及直乙交界
下载PDF
不同部位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5
作者 项艳丽 俞谦 《现代医学》 2011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探讨病变单纯累及分水岭时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与其他部位受累者是否有差异。方法:5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分为3组:脾曲分水岭组(GP组)、直乙交界分水岭组(SP组)以及非分水岭组。回...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探讨病变单纯累及分水岭时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与其他部位受累者是否有差异。方法:5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分为3组:脾曲分水岭组(GP组)、直乙交界分水岭组(SP组)以及非分水岭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合并症、临床表现、治疗及复发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分水岭组8例(14.1%),其中GP组3例(5.3%),SP组5例(8.8%);非分水岭组49例(85.9%)。GP、SP及非分水岭组3组之间,分水岭组与非分水岭组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合并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情恢复及复发情况无差异。结论:病变仅累及分水岭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与其他部位受累的患者比较,病情及预后无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脾曲 直乙交界 分水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