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位直接故意犯罪形态的几个问题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志勇 陈小彪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期30-33,共4页
单位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与自然人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内容论述的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单位直接故意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对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未遂形态、犯罪中止形态认定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 单位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与自然人犯罪的构成形态特征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内容论述的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单位直接故意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对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的犯罪未遂形态、犯罪中止形态认定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形态 自然人犯罪 犯罪构成 刑法理论
下载PDF
试论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状态
2
作者 张明楷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44-47,共4页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学界总是把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状态混为一谈。例如,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刑法学》第十四章冠以"故意犯罪的阶段"的题目,指出:"故意犯罪的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停顿的阶段。这就是犯罪的预...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学界总是把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状态混为一谈。例如,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刑法学》第十四章冠以"故意犯罪的阶段"的题目,指出:"故意犯罪的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停顿的阶段。这就是犯罪的预备、未遂和既遂,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犯罪中止。"但在具体论述时又说:"当犯罪分子的行为引起了所希望的结果发生,具备了分则条文所规定的该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 犯罪分子 犯罪阶段 犯罪未遂 犯罪实行 犯罪行为 犯罪结果 行为状态
原文传递
析故意犯罪的主观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冯亚东 《政治与法律》 1987年第3期21-22,共2页
故意犯罪的主观结果,是指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前其意志所考虑的行为所会引起的结果。我国刑法第十一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里所规定的“结果”,就是一种存在于犯罪... 故意犯罪的主观结果,是指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前其意志所考虑的行为所会引起的结果。我国刑法第十一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这里所规定的“结果”,就是一种存在于犯罪人意志中的主观结果。对主观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对解决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主观结果的存在。任何故意犯罪,其行为人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引起一定结果的出现,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结果,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就作为一种理念的状态而存在于犯罪人的意志中。並且,一定的行为总会引起一定的结果,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一定会反映到犯罪人的认识之中,对犯罪行为之确定必然包含着对危害结果之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结果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 危害结果 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 犯罪目的 行为人 意志 争议问题
下载PDF
浅谈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否定论
4
作者 顾永云 朱晓晴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第1期68-72,共5页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就目前而言,承认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形态,与法律语言所要求的规范性相冲突。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的条件之一为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这与现有的未遂犯成立条件所要求...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就目前而言,承认间接故意犯罪的未遂形态,与法律语言所要求的规范性相冲突。构成间接故意犯罪的条件之一为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这与现有的未遂犯成立条件所要求的危害结果的尚未发生相矛盾,与未遂犯处罚的限制性和刑法的谦抑性、人权保障机能相悖,无疑会导致刑法理论的混乱。就间接故意犯罪本身的特性而言,其不具有独立性,必须依附于直接故意犯罪,加之在承认未遂形态的条件下会导致偶然防卫问题处理的有失偏颇以及结果论的空置,因而此种形态存在的现实意义并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 未遂形态
下载PDF
浅析间接故意犯罪的内涵和实践
5
作者 郭裕如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7-38,共2页
刑法上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国刑法学界对此既有传统的观点,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由于传统观点不尽科学,为促进理论的提高与实践的完善,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作引玉之砖。一、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追求某种犯罪... 刑法上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国刑法学界对此既有传统的观点,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由于传统观点不尽科学,为促进理论的提高与实践的完善,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作引玉之砖。一、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追求某种犯罪目的实施某种犯罪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故意犯罪 危害结果 行为人 犯罪目的 间接故意 传统观点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 司法实践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简析
6
作者 施金庄 《政治与法律》 1987年第4期45-45,共1页
(一)从行为人主观意图来看,可分为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和非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犯罪意图的时候,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某甲一夜间潜入某商店的营业室盗窃了大量贵重财... (一)从行为人主观意图来看,可分为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和非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犯罪意图的时候,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某甲一夜间潜入某商店的营业室盗窃了大量贵重财物,然后纵火灭迹,他明知售货员某乙在值班室睡觉,火起后可能被烧死,但甲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某乙被烧死。这个案件就是行为人为实现盗窃贵重物品这个犯罪意图,而放任了烧死售货员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非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意图 危害结果 行为人 间接故意 放任 售货员 不作为 主观意图 盗窃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
7
作者 李振兴 《理论观察》 2007年第3期208-209,共2页
一、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有未遂的观点 旧中国法学家曾介绍说,意大利刑法理论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而荷兰、挪威、德奥等国的法律解释则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日本刑法学者大场茂马、泉二新熊等以及旧中国法... 一、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有未遂的观点 旧中国法学家曾介绍说,意大利刑法理论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而荷兰、挪威、德奥等国的法律解释则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日本刑法学者大场茂马、泉二新熊等以及旧中国法学家王觐等,也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前苏联刑法理论基本上倾向于否定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其中,一些刑法教科书认为,受犯罪构成主观因素限制,间接故意犯罪逻辑上可能存在未遂,但在事实上很难确认,因此事实上只能对直接故意犯罪中的未遂加以惩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故意犯罪 犯罪未遂 刑法理论 直接故意犯罪 法律解释 日本刑法 犯罪构成 法学家
下载PDF
论共同犯罪故意的构成条件
8
作者 汪保康 《政法学刊(甘肃)》 1987年第4期26-30,共5页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如何理解共同犯罪的主观内容——共同故意?这是刑法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刑法学界之所以对共同故意的内涵理解不一,原因在于,大家对共同犯罪故意的成立条...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如何理解共同犯罪的主观内容——共同故意?这是刑法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刑法学界之所以对共同故意的内涵理解不一,原因在于,大家对共同犯罪故意的成立条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众所周知,单个人的故意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统一体;共同故意同样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统一体。然而,后一种统一体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是以“共同”为前提的。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 共同故意 片面共犯 共同犯罪故意 认识因素 意志因素 我国刑法 直接故意犯罪 片面认识 间接实行犯
下载PDF
再论犯罪既遂与未遂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艳红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1998年第1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犯罪既遂 既遂与未遂 直接故意犯罪 行为人 危害结果 犯罪结果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目的 过失犯罪 犯罪行为
下载PDF
论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10
作者 胡学相 《山东法学》 1993年第3期20-22,共3页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犯罪的目的与犯罪动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分歧。如犯罪的目的与犯罪动机之间是什么关系,二者能否转化,我国刑法中某些条文所规定的犯罪目的是否科学等等,
关键词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 我国刑法 行为人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行为 犯罪活动 危害结果 犯罪构成 犯罪
下载PDF
犯罪既遂定义浅探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彦海 张伯仁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61-65,共5页
犯罪既遂,是刑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确切、严谨的犯罪既遂定义,对于准确的认定犯罪的既遂状态,理顺既遂与未遂、中止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犯罪状态理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有的犯罪既遂定义尚未揭示出犯罪既遂这称犯罪状态... 犯罪既遂,是刑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确切、严谨的犯罪既遂定义,对于准确的认定犯罪的既遂状态,理顺既遂与未遂、中止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犯罪状态理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有的犯罪既遂定义尚未揭示出犯罪既遂这称犯罪状态的质的规定,在认定具体犯罪的既遂与否时往往发生分歧。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既遂 犯罪状态 直接故意犯罪 刑法理论 刑法分则 犯罪结果 犯罪 重要意义 行为人 犯罪未遂
下载PDF
浅论犯罪目的与犯罪手段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邱业伟 《现代法学》 1988年第2期60-,16,共2页
一般说来,犯罪目的主要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目的的实现必须要借助一定犯罪手段才能实现。因此,犯罪目的与犯罪手段关系十分密切。弄清二者的关系对定罪量刑很有意义,本文也试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 一般说来,犯罪目的主要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目的的实现必须要借助一定犯罪手段才能实现。因此,犯罪目的与犯罪手段关系十分密切。弄清二者的关系对定罪量刑很有意义,本文也试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它是犯罪人主观心理的反映,又必然通过其客观行为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目的 犯罪手段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行为 犯罪 犯罪分子 犯罪动机 客观行为 定罪量刑 主观心理
下载PDF
“犯罪未得逞”含义及认定标准再认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新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64-68,共5页
在刑法的所有基本理论中,犯罪未遂的“未得逞”含义及其认定标准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难题。对此有关的“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和“犯罪构成说”等观点长期以来各抒己见,可谓见仁见智。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未得逞 犯罪目的 犯罪结果 犯罪未遂 行为人 认定标准 犯罪既遂 犯罪形式 直接故意犯罪
下载PDF
论我国刑法理论中的间接故意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格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13-17,共5页
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犯罪构成包括四个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主观方面要件的内容指故意与过失、动机与目的。间接故意则是主观方面要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份。而正确... 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犯罪构成包括四个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主观方面要件的内容指故意与过失、动机与目的。间接故意则是主观方面要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份。而正确地理解并阐明间接故意问题,不但对犯罪构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司法实践中正确定罪和量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对间接故意的认识,无论是法学界或司法实践又都存在若干分歧,并把间接故意视为复杂的难于解决的尖端问题。因此,更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间接故意问题反映在认识上的分岐,主要是对间接故意的概念与特点的理解问题,间接故意同直接故意、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问题,间接故意有无目的、动机问题,间接故意有无预备、未遂问题,间接故意犯罪的范围问题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故意 危害结果 直接故意犯罪 刑法理论 犯罪构成 主观方面 行为人 犯罪目的 过失犯罪 危害社会
下载PDF
关于犯罪的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
15
作者 李保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58-59,共2页
犯罪构成中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方面的要件是指什么?我同刑法学界对此的主张不一,有的认为指行为、行为的结果、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有的认为只是指危害行为。笔者认为,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 犯罪构成中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方面的要件是指什么?我同刑法学界对此的主张不一,有的认为指行为、行为的结果、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有的认为只是指危害行为。笔者认为,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只是指犯罪行为。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从“犯罪结果”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要条件 表现形式 社会关系 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结果 危害结果 犯罪行为 非物质性 直接故意犯罪
下载PDF
犯罪动机概念质疑
16
作者 余欣喜 《政法学刊(甘肃)》 1987年第4期19-22,共4页
犯罪机动,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传统定义,是指推动或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笔者认为,这一定义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其一,这一定义不切实际地扩大了犯罪动机的范围。将犯罪动机说成是发起“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无异于肯定了间... 犯罪机动,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传统定义,是指推动或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笔者认为,这一定义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其一,这一定义不切实际地扩大了犯罪动机的范围。将犯罪动机说成是发起“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无异于肯定了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也存在着犯罪动机,或者说它至少不能回答它们是否存在犯罪动机。其二,“内心起因”并不是犯罪动机根本的、唯一的属性。事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 犯罪行为 行为人 直接故意犯罪 起因 危害结果 犯罪对象 过失犯罪 我国刑法
下载PDF
是间接故意犯罪,应定伤害罪
17
作者 李顺 《法学杂志》 1981年第1期44-44,共1页
我认为,梁燕光的行为不能视为意外事件,应属间接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可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这两种故意犯罪的区别,在于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前者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后者则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我认为,梁燕光的行为不能视为意外事件,应属间接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可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这两种故意犯罪的区别,在于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前者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后者则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被告梁燕光身为教师,因一时气愤便拳打年仅十五岁的学生傅××。在此梁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学生身体的结果的,虽则梁并不希望伤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梁的行为应属间接故意犯罪。同时应当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故意犯罪 危害结果 伤害罪 意外事件 行为 间接故意 危害社会 发生 学生 被告
原文传递
论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三山 黄明儒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74-78,共5页
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是指乘他人不备公然夺取或秘密盗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行为 ,其侵犯客体是国家对国有档案的管理秩序和国家对国有档案的所有权 ,抢夺与窃取是本罪的两种行为方式 ,抢劫国有档案的 ,则应当直接以抢劫罪定罪。本罪主体... 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是指乘他人不备公然夺取或秘密盗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行为 ,其侵犯客体是国家对国有档案的管理秩序和国家对国有档案的所有权 ,抢夺与窃取是本罪的两种行为方式 ,抢劫国有档案的 ,则应当直接以抢劫罪定罪。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而对国有档案的明知只要求有盖然性认识即可。只有明确这些 ,才能正确认定本罪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客体 刑法 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 立法 定义 行为对象 法律认定 主观要件 性质 直接故意犯罪
下载PDF
论间接故意与犯罪动机
19
作者 江任天 《法学研究》 1983年第2期18-20,共3页
按照法学界一般的见解,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也可以表述为刺激、促使犯罪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冲动力或思想活动。然而,目前我国流行的刑法教材和有关论著,在具体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把动机存在的... 按照法学界一般的见解,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也可以表述为刺激、促使犯罪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冲动力或思想活动。然而,目前我国流行的刑法教材和有关论著,在具体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把动机存在的范围,限制得比上述概念的外延窄狭得多。它们总是把犯罪动机同犯罪目的扭在一起,断言犯罪动机只能依存于犯罪目的,并由此推论说,因为直接故意犯罪才具有犯罪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动机 行为人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目的 犯罪构成 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犯罪
原文传递
略论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
20
作者 孙仁丕 王彦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77-81,共5页
关键词 目的犯 犯罪目的 特定目的 犯罪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 司法实践 犯罪动机 直接故意犯罪 危害结果 刑事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