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冷温度对直接淬火配分超高强度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万德成 宋卓斐 徐博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07,共4页
研究了不同淬火终冷温度对直接淬火配分超高强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淬火终冷温度升高,抗拉强度快速降低,屈服强度缓慢下降,冲击吸收能量先增加后降低,伸长率明显增加。直接淬火到马氏体相变区后空冷的组织为板条马... 研究了不同淬火终冷温度对直接淬火配分超高强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淬火终冷温度升高,抗拉强度快速降低,屈服强度缓慢下降,冲击吸收能量先增加后降低,伸长率明显增加。直接淬火到马氏体相变区后空冷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提高淬火终冷温度,马氏体板条粗化,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增加,导致强度降低而塑韧性提高。淬火终冷温度为360℃时残留奥氏体的含量最高,为8.8%,但由于组织粗化,出现粗大板条马氏体,韧性降低。综合考虑,淬火终冷温度为320℃时具有最好的强度和塑韧性能的匹配,抗拉强度为1632 MPa,冲击吸收能量和伸长率分别为20 J和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终冷温度 直接淬火配分 组织号性能
原文传递
热轧马氏体/贝氏体区直接淬火-配分钢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晓磊 李云杰 +2 位作者 康健 袁国 王国栋 《轧钢》 2018年第3期7-12,共6页
以低碳硅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马氏体区淬火-配分(Q&P)、贝氏体区淬火-配分(B&P)和直接淬火工艺对组织性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P工艺处理后得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组织,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大于10.... 以低碳硅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马氏体区淬火-配分(Q&P)、贝氏体区淬火-配分(B&P)和直接淬火工艺对组织性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P工艺处理后得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组织,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大于10.0%,并且呈现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板条间,试样屈服强度大于1 1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 200 MPa,伸长率在14.75%~16.00%之间,强塑积可高达21.12GPa·%。经B&P处理后的试样获得贝氏体基体和17.3%的残余奥氏体组织,试样伸长率高达21.00%,强塑积为22.26GPa·%。经直接淬火工艺处理后的试样,抗拉强度高达1 540 MPa,但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3.6%,导致伸长率仅为8.00%,强塑积为12.32GPa·%。此外,还发现少量软相铁素体组织,可以降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硅锰钢 直接淬火-配分 残余奥氏体 强塑积
原文传递
低碳Si-Mn钢的直接淬火-动态配分(DQ&P)工艺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磊 李云杰 +2 位作者 康健 袁国 王国栋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5-100,共6页
以含碳量为0.078%的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动态配分(DQ&P)工艺,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宏观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Q&P工艺处理后的低碳钢,组织以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为主,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在4.3%~7.2%之... 以含碳量为0.078%的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动态配分(DQ&P)工艺,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宏观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Q&P工艺处理后的低碳钢,组织以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为主,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在4.3%~7.2%之间,当淬火温度为320℃时,达到最大值7.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残留奥氏体主要以块状的形式分布于铁素体/马氏体和铁素体/贝氏体的界面,少量尺寸较小的残留奥氏体以薄膜状的形态分布于马氏体/贝氏体板条间。不同淬火温度下,硬度值在253~264 HV10之间,随淬火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在240℃和320℃时达到最大值264 HV10。该研究表明,采用轧制变形和元素配分的方式能极大限度地稳定残留奥氏体,使得含碳量为0.078%的低碳钢能获得高达7.2%的残留奥氏体,为合金元素减量化的Q&P钢生产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直接淬火-动态配分 淬火温度 残留奥氏体 宏观硬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