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基因直接转移技术之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林良斌 官春云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外源基因直接转移技术有PEG法、电击法、基因枪法、微注射法、脂质体法、生殖细胞转化法等.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 外源基因 直接转移技术 评价 PEG法 电击法
下载PDF
技术直接转移对自主创新溢出的作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李伟庆 《今日科苑》 2011年第22期169-169,共1页
本文通过技术直接转移对自主创新溢出的机理分析,指出技术直接转移的创新效果取决于技术转出方的意愿和能力、转移渠道、移入地政策以及技术承接方的人力资本投入、消化吸收能力和学习研发能力。利用重庆的数据对技术直接转移的创新作... 本文通过技术直接转移对自主创新溢出的机理分析,指出技术直接转移的创新效果取决于技术转出方的意愿和能力、转移渠道、移入地政策以及技术承接方的人力资本投入、消化吸收能力和学习研发能力。利用重庆的数据对技术直接转移的创新作用影响进行检验分析,并按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分组检验,结果显示,技术直接转移对自主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直接转移 自主创新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结肠癌直接转移的影像表现(附一例报告)
3
作者 郭萍 王邦浩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10期152-152,共1页
关键词 结肠癌 影像表现 直接转移 纤维结肠镜检查 十二指肠 软组织肿块 上腹胀痛 结肠息肉
下载PDF
自硬涂料直接转移法的工艺研究
4
作者 胡克潮 苏义祥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6年第2期55-56,共2页
阐述转移性涂料的制备工艺。采用CO2水玻璃硬化背砂的铸造工艺及在自硬条件下涂料直接转移技术的工艺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达到铸件生产周期短,成本低,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的目的。
关键词 自硬涂料 直接转移 铸造工艺 难点
下载PDF
基于氨硼烷的直接转移氢化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阳香华 谢珍茗 何军余林 《有机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3-609,共7页
直接转移氢化反应是指氢原子在没有催化剂参与的情况下从氢供体转移到氢受体的过程——即所谓不含金属的反应.该过程是机理研究中理想的基本步骤,却通常因反应能垒太高而鲜少报道.然而,理论和实验研究都表明,提高底物的极性可有效降低... 直接转移氢化反应是指氢原子在没有催化剂参与的情况下从氢供体转移到氢受体的过程——即所谓不含金属的反应.该过程是机理研究中理想的基本步骤,却通常因反应能垒太高而鲜少报道.然而,理论和实验研究都表明,提高底物的极性可有效降低反应能垒,意味着极性的氢供体和氢受体直接很可能发生这类反应.氨硼烷是一种含氢量很高的知名化学储氢材料,同时,它也是一种同时含有正、负电性氢原子的理想极性氢供体.事实上,以氨硼烷为极性氢供体,亚胺、极化烯烃以及醛酮等为极性氢受体,直接转移氢化反应能在温和条件下发生.主要对这些反应的底物范围以及机理上的异同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硼烷 直接转移氢化反应 反应机理 绿色化学
原文传递
基因直接转移法在骨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石健 林月秋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8-390,共3页
关键词 基因直接转移 骨科疾病 基因疗法 基因表达调控
原文传递
碳纳米管促进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的直接电子转移 被引量:9
7
作者 蔡称心 陈静 《电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将血红蛋白(Hb)、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葡萄糖氧化酶(GOx)分别固定在经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CNT/GC)上,制成Hb CNT/GC、HRP CNT/GC和GOx CNT/GC电极.Hb、HRP和GOx在CNT/GC电极表面均能发生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其相应的...  将血红蛋白(Hb)、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葡萄糖氧化酶(GOx)分别固定在经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CNT/GC)上,制成Hb CNT/GC、HRP CNT/GC和GOx CNT/GC电极.Hb、HRP和GOx在CNT/GC电极表面均能发生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其相应的循环伏安曲线均显示出一对几近对称的氧化还原峰;在60mV/s下,其式量电位E0'分别为-0.343V、-0.319V和-0.456V(vs.SCE,pH6.9),且不随扫速而变;以上三者在CNT/GC电极表面直接电子转移的表观速率常数ks依次为1.25±0.25、2.07±0.56和1.74±0.42s-1;根据式量电位E0'随缓冲溶液pH值的变化关系,确知在CNT/GC电极上,Hb或HRP发生的直接电化学遵从(1e+1H+)电极过程机理,而GOx发生的直接电化学反应则遵从(2e+2H+)机理.此外,固定在CNT/GC电极表面的Hb、HRP和GOx也同时表现出对各自底物的生物电催化活性.由本文制备的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及其固定生物蛋白质(酶)的方法具有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并可用于对其它生物氧化还原蛋白质和酶的直接电子转移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蛋白质 氧化还原 直接电子转移
下载PDF
ph1b突变体对簇毛麦遗传物质向小麦直接遗传转移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懋群 邓光兵 +2 位作者 张小萍 马欣荣 陈静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96-102,共7页
在染色体工程创造小麦新种质研究中 ,由于小麦染色体 5B长臂上具有控制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显性基因Ph1,使外源优良基因难以通过染色体配对、交换实现基因重组。ph1b基因具有强烈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作者利用 ph1b突变体... 在染色体工程创造小麦新种质研究中 ,由于小麦染色体 5B长臂上具有控制部分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显性基因Ph1,使外源优良基因难以通过染色体配对、交换实现基因重组。ph1b基因具有强烈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作者利用 ph1b突变体直接与簇毛麦进行远源杂交 ,探索利用 ph1b基因对簇毛麦遗传物质直接遗传转移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1b突变体CSph1b与簇毛麦 (Haynaldiavillosa)的属间杂种F1,杂交结实率分别为 6 .6 7%和 6 .2 5%。F1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 2n =2 8,育性极差 ,自交不结实。F1植株花粉母细胞 (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 :“CS×H .villosa”F1平均每PMC仅有 1.6 1条染色体形成二价体和三价体 ,平均构型为 2n =2 8=2 6 .39Ⅰ +0 .79Ⅱ +0 .0 0 7Ⅲ ,染色体交叉数 (Xta)为 0 .84 ;“CSph1b×H .villosa”F1每PMC中有 14 4 5条染色体发生联会 ,形成二价体和多价体平均构型为 2n =2 8=13.55Ⅰ +5.95Ⅱ +0 .55Ⅲ +0 .2 2Ⅳ ,染色体交叉数为 9.72 ,其中 56 %以上的PMC具有 1~ 4个多价体 (三价体、四价体 )。F1花粉母细胞FISH观察表明 :“CS×H .villosa”F1联会染色体均为小麦染色体 (W W ) ,在“CSph1b×H .vill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簇毛麦 ph1b基因 直接遗传转移 FISH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体内直接人胰岛素原基因转移对糖尿病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郁 李昌臣 +5 位作者 李跃 马郁芳 白然 杜建玲 朱佩锦 谷玲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52-354,共3页
目的 研究人胰岛素原基因表达质粒直接转移至糖尿病小鼠体内后对其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人胰岛素原基因和大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PEPCK)启动子的重组质粒 p N - PEPCK- INS经脂质体介导 ,直接转入糖尿病小鼠体... 目的 研究人胰岛素原基因表达质粒直接转移至糖尿病小鼠体内后对其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人胰岛素原基因和大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PEPCK)启动子的重组质粒 p N - PEPCK- INS经脂质体介导 ,直接转入糖尿病小鼠体内 ,监测空腹血糖并测定血浆胰岛素水平 ,PCR法鉴定基因转入。 结果 人胰岛素原基因转移组小鼠血浆胰岛素为 (49.2 9± 14 .5 6 )ml U / L ,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37.5 6± 8.4 ) m l U / L (P<0 .0 5 )和质粒 PL NC对照组 (33.5 4±13.35 ) ml U / L (P<0 .0 5 ) ,生理盐水组与质粒 PL NCX组差别无显著性 (P>0 .0 5 ) ,人胰岛素原基因转移组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基因转入前 (P<0 .0 5 )。生理盐水组和质粒 PL NCX组空腹血糖基因转入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胰岛素原基因 糖尿病 阳离子脂质体 体内直接基因转移 基因治疗
下载PDF
高分子聚合物-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固定漆酶及其在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子转移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涵 龚兰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2-690,共9页
采用不同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与纯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共混的方法,制备得到聚合物非共价功能化多壁碳管复合物,测定了这些载体对漆酶(lac)的担载量、固定漆酶的比活力及稳定性。以固定漆酶的复合物修饰玻碳(GC)电极后,采用循环伏安... 采用不同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与纯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共混的方法,制备得到聚合物非共价功能化多壁碳管复合物,测定了这些载体对漆酶(lac)的担载量、固定漆酶的比活力及稳定性。以固定漆酶的复合物修饰玻碳(GC)电极后,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这些电极在无氧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及催化氧还原活力,粗略地测定了固定漆酶与电极间电子转移的速率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当聚合物中含亲漆酶基团或能与漆酶活性中心发生相互作用的官能团时利于直接电子转移,而且复合物固定漆酶保持了游离漆酶的天然构象。这些电极中,lac/NIPAM-co-BPCP-MWCNTs/GC(NIPAM-co-BPCP:N-烯丙基-1-苯甲酰基-3-苯基-4,5-2H-4-甲酰胺基吡唑-co-N-异丙基丙烯酰胺)在无氧PBS中发生直接电子转移的式电位(605 mV)更接近漆酶活性中心的式电位(580 mV),具有较快的异相电子转移速率(0.726 s-1),较高的漆酶担载量(103.5 mg/g)和固定漆酶比活力(1.68 U/mg),较高的催化氧还原能力(氧还原起始电位820 mV,在650 mV时的催化峰电流为85.5μA)以及良好的重复使用性和长期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酶 多重壁碳纳米管 高分子聚合物 玻碳电极 直接电子转移
下载PDF
phlb基因对簇毛麦遗传物质向小麦直接遗传转移的影响
11
作者 余懋群 邓光兵 +2 位作者 张小萍 马欣荣 陈静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2期97-104,共8页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lb突变体CSphlb 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的属间杂种F1, 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67%和6.25% 。F1 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 28。育性极差, 自交不结实。F1 植株花粉母细胞(...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lb突变体CSphlb 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的属间杂种F1, 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67%和6.25% 。F1 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 28。育性极差, 自交不结实。F1 植株花粉母细胞(PMC) 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 “CS×H.villosa”F1 平均每PMC仅有1.61条染色体形成二价体和三价体, 平均构型为2n= 28= 26.39I+ 0.79Ⅱ+ 0.007Ⅲ, 染色体交叉数(Xta) 为0.84; “CSph1B×H.villosa”F1 每PMC中有14.45 条染色体发生联会, 形成二价体和多价体平均构型为2n= 28= 13.55Ⅰ+5.95Ⅱ+ 0.55Ⅲ+ 0.222Ⅴ, 染色体交叉数为9.72, 其中56% 以上的PMC具有1~4个多价体(三价体、四价体)。F1 花粉母细胞FISH观察表明: “CS×H. villosa”F1 联会染色体均为小麦染色体(W-W), 在“CSphlb×H. villosa”F1 中有小麦与小麦(W-W)、小麦与簇毛麦(W-H)、簇毛麦与簇毛麦(H—H) 染色体间三种配对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杂种F1 再分别与CS、CSphlb 回交, 其结实率分别为6.67% 和0.45% , BC1 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分别为2n= 48和2n= 48~72。BC1 根尖有丝分裂细胞GISH发现, 在“CS×H.villosa×CSphlb”回交BC1 较小群体中, 已获得发生了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罗伯逊易位,以及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簇毛麦 phlb基因 直接遗传转移 GISH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在山羊草有益基因“直接遗传转移”中的应用
12
作者 樊路 韩敬花 +1 位作者 潘淑婷 邓景扬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6-20,共5页
对Ae.variabilis和Ae.triunicialis与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杂交结实率以及F_1植株染色体配对观察,进一步用中国春(普通小麦)回交成功,证明了Tal krphlb基因综合体能够用于山羊草有益基因的“直接遗传转移”.在山羊草外源基因导入(到普... 对Ae.variabilis和Ae.triunicialis与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杂交结实率以及F_1植株染色体配对观察,进一步用中国春(普通小麦)回交成功,证明了Tal krphlb基因综合体能够用于山羊草有益基因的“直接遗传转移”.在山羊草外源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 直接遗传转移 回交
下载PDF
氧化还原蛋白质在海藻酸钠溶液中的直接电子转移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常丽 赵常志 +1 位作者 王钦 焦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474-479,共6页
将血红蛋白(Hb)、葡萄糖氧化酶(GOD)溶解在海藻酸钠(SA)溶液中,GOD和Hb均能在裸的玻碳电极(GCE)上发生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溶液中,GOD(pH=5.0)和Hb(pH=7.0)分别在裸的GCE上有一对很好的几乎对称的氧... 将血红蛋白(Hb)、葡萄糖氧化酶(GOD)溶解在海藻酸钠(SA)溶液中,GOD和Hb均能在裸的玻碳电极(GCE)上发生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溶液中,GOD(pH=5.0)和Hb(pH=7.0)分别在裸的GCE上有一对很好的几乎对称的氧化还原峰;其式量电位(E0′)分别为-0.406V和-0.413(vs.Ag/AgCl),且不随扫速而变。GOD和Hb分别在裸的GCE表面直接电子转移的表观速率常数ks分别是(1.46±0.62)s-1和(1.36±0.50)s-1,在298 K,其吉布斯自由能(ΔG)分别是79.35 kJ.mol-1和37.49 kJ.mol-1。对葡萄糖和H2O2的电催化实验表明,海藻酸钠溶液形成了GCE与GOD或Hb之间实现"软接触"的生物环境,保持了Hb和GOD的生物和电化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电子转移 海藻酸钠 葡萄糖氧化酶 血红蛋白
下载PDF
固定化蛋白质在沸石和介孔分子筛上的直接电子转移及生物传感
14
作者 刘倩 戴志晖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4-59,共6页
氧化还原蛋白质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蛋白质和电极的修饰能够促进它们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蛋白质与电极表面直接接触易导致蛋白质变性,在电极表面固定沸石或介孔分子筛可为氧化还原蛋白质提... 氧化还原蛋白质和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蛋白质和电极的修饰能够促进它们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蛋白质与电极表面直接接触易导致蛋白质变性,在电极表面固定沸石或介孔分子筛可为氧化还原蛋白质提供一个类似于天然状态的微环境,通过分子筛的传输通道加速直接电子转移.本文主要介绍在沸石和介孔分子筛上固定化的蛋白质的电子转移和生物传感,并重点评述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遇到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沸石 介孔分子筛 直接电子转移 生物传感
下载PDF
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上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
15
作者 房晓彤 郑青 +1 位作者 黄曦明 邵会波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80-1187,共8页
利用3-巯基丙酸(MPA)自组装膜末端羧基与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1,3,5-均苯三甲酸合铜(Cu-BTC)的开放配位点进行配位键合,将Cu-BTC固定在MPA自组装膜上,制备了Cu-BTC修饰电极,实现了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 利用3-巯基丙酸(MPA)自组装膜末端羧基与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1,3,5-均苯三甲酸合铜(Cu-BTC)的开放配位点进行配位键合,将Cu-BTC固定在MPA自组装膜上,制备了Cu-BTC修饰电极,实现了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对制备的自组装膜修饰电极以及合成的Cu-BTC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行为,结果表明,短链MPA自组装膜与Cu-BTC配位键合,有利于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氧化和还原可逆性更好。自组装膜配位键合固定MOFs的方法为研究Cu-BTC的直接电子转移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 5-均苯三甲酸合铜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直接电子转移 自组装膜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的新型Tet-On系统大鼠GDNF和TH双基因脑内转移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阳 张志坚 +2 位作者 俞晓岚 黄志新 吴秀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新型Tet-On系统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和酪氨酸羟化酶(TH)双基因直接转移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携带TH、GDNF基因并含启动子为Palb的四环素应答元件的慢病毒(Lv-TH-GDNF)和四环素...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新型Tet-On系统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和酪氨酸羟化酶(TH)双基因直接转移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携带TH、GDNF基因并含启动子为Palb的四环素应答元件的慢病毒(Lv-TH-GDNF)和四环素反式作用子rtTA2s-M2病毒共同注射到SD大鼠左侧纹状体,用强力霉素(DOX)诱导大鼠目的基因GDNF和TH的表达。1周后在大鼠的同侧纹状体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纹状体的DA能神经元。通过旋转行为、黑质TH免疫组化染色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HPLC-ECD)检测纹状体DA含量评估其保护效应;通过RT-PCR、免疫印迹观察Lv-TH-GDNF在脑内的表达。实验与健康对照组、磷酸缓冲液(PBS)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6-OHDA损伤后4周,Lv-TH-GDNF+rt-TA2s-M2+DOX组大鼠阿扑吗啡诱发的旋转效应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P<0.01),损毁侧的的黑质区TH阳性细胞表达强度、纹状体DA含量均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1),但二者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RT-PCR、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比较,Lv-TH-GDNF+rtTA2s-M2+DOX组大鼠纹状体TH、GDNF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结论慢病毒介导的新型Tet-On系统大鼠GDNF和TH双基因脑内直接转移,在强力霉素诱导下可减缓6-OHDA诱发的大鼠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羟化酶 慢病毒 Tet-On系统 活体直接转移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思考
17
作者 吕洪良 《四川财政》 1997年第1期6-8,共3页
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思考□吕洪良一)“转移支付”(transferpayment)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随着西方福利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转移支付制度成为政府财政制度的一部分,则是凯恩斯理论被广泛运用的... 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思考□吕洪良一)“转移支付”(transferpayment)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随着西方福利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转移支付制度成为政府财政制度的一部分,则是凯恩斯理论被广泛运用的结果。财政支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转移支付制 购买支出 度的理论 中央政府 财政支出 直接转移 转移支付制度 企业补贴 社会保障制度 生产补贴
下载PDF
肌红蛋白在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能(英文)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吕亚芬 印亚静 +1 位作者 吴萍 蔡称心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1,共7页
将肌红蛋白(Mb)通过吸附的方法固定在碳纳米管(CNT)表面,用AFM、XPS、UV-Vis和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CNT对Mb直接电子转移反应的促进作用.循环伏安结果表明,Mb在CNT表面能进行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其循环伏安曲线上表现出... 将肌红蛋白(Mb)通过吸附的方法固定在碳纳米管(CNT)表面,用AFM、XPS、UV-Vis和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CNT对Mb直接电子转移反应的促进作用.循环伏安结果表明,Mb在CNT表面能进行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其循环伏安曲线上表现出一对良好的、几乎对称的氧化还原峰;在20-160mV·s-1的扫速范围内,式量电位E0′几乎不随扫速而变化,其平均值为(-0.343±0.001)V(vsSCE,pH7.0);Mb在CNT表面直接电子转移的表观速率常数为(3.11±0.98)s-1;式量电位E0′与溶液pH的关系表明,Mb的直接电化学过程是一个有H+参与的电极过程.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显示,固定在CNT表面的Mb能保持其对H2O2和O2还原的生物电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催化 直接电子转移 碳纳米管 H2O2 肌红蛋白
下载PDF
运动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素质转移” 被引量:1
19
作者 房柯 《山东体育科技》 1998年第1期17-18,共2页
运动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素质转移”房柯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对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运动素质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转移”的关系,即当某一运动素质的发展,对其它运动素质的发展会产生同期影响。掌... 运动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素质转移”房柯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对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运动素质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转移”的关系,即当某一运动素质的发展,对其它运动素质的发展会产生同期影响。掌握好运动素质转移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素质 素质转移 运动员 应注意的问题 速度素质 动力性力量 力量素质 良性转移 运动训练 直接转移
下载PDF
基于直接电子转移的柔性纤维葡萄糖传感器
20
作者 李金妍 唐成强 +3 位作者 李雯君 黄滔 孙雪梅 彭慧胜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2-880,共9页
酶基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基于直接电子转移原理的第三代传感器有望解决第一、二代传感器所面临的易受氧气浓度干扰、电子介体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和葡... 酶基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基于直接电子转移原理的第三代传感器有望解决第一、二代传感器所面临的易受氧气浓度干扰、电子介体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和葡萄糖脱氢酶(GDH)双组分开发了柔性纤维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该纤维传感器在10~500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968),灵敏度可达62.53μA/(mmol·L^(-1)·cm^(2)),且不受氧气影响.纤维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可编织性,将其集成到织物中,实现了人在运动时汗液中葡萄糖的连续实时监测,为制备满足可穿戴需求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纤维 葡萄糖传感器 直接电子转移 汗液监测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