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青少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对比
1
作者 强军 黄静 +4 位作者 刘猛 杨诗永 刘娟娟 徐深 范洪雨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对内斜视青少年视功能、斜视度及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对内斜视青少年视功能、斜视度及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acute concomitant esotropia,AACE)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和对照组(30例,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Base-out恢复点参数、视功能、斜视度(N-D值),眼外肌、血清中IGF-1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过矫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Base-out恢复点参数与Base-in(BI)恢复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常视近立体视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斜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外肌、血清中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相比,其能提升内斜视青少年正位率,改善视功能情况,有利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内直肌后徙 双侧内直肌后徙 视功能 斜视度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载PDF
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效果观察
2
作者 刘艳琼 金红燕 江停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45-48,66,共5页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截除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onvergenceinsuficency-type intermittent exotropia,CI-IXT)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4例CI-IX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截除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onvergenceinsuficency-type intermittent exotropia,CI-IXT)矫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4例CI-IX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2),对照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眼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矫正效果,并统计手术前后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及视功能、融合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正位率均高于对照组,过矫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6个月的正位率、过矫率及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无、Ⅰ级视功能阳性率均降低,Ⅲ级视功能阳性率均升高(P<0.05),但Ⅱ级视功能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6个月两组无、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融合范围、集合性融合、离散性融合均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92%vs13.46%)(P<0.05)。结论: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CI-IXT矫治效果较好,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型 截除 直肌后徙 矫治效果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
3
作者 徐星 吴平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矫正效果,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正矫率高于对照组,欠矫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视近度、视远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1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提高正矫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恢复率,降低欠矫率、斜视度和复发率,其效果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 间歇性外斜视 矫正 斜视度 融合功能 立体视功能 复发率
下载PDF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满滕滕 姜丽 +2 位作者 张楠 孙振静 李兴义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予以双眼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52例)给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矫正效果、远近斜视度、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62±1.43)、(6.24±1.4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4±2.33)与(15.22±3.20)^(△);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9.13±2.15)、(9.96±2.3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1±3.76)、(18.39±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安全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85.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观察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能良好改善患儿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内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
下载PDF
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王红平 何建中 +2 位作者 邱艳飞 赖伟 蓝园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558-560,579,共4页
目的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效果。方法两组共40例。A组24例,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联合极量内直肌缩短术,B组16例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 目的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效果。方法两组共40例。A组24例,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联合极量内直肌缩短术,B组16例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两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眼位、运动、复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是安全有效的改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量内缩短 超常量外直肌后徙 大角度 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对比
6
作者 李文庆 刘锦荣 何庆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87-1688,共2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斜视度。结果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IXT患儿均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但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患儿斜视度的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直肌后徙 缩短术 矫正效果 斜视度
下载PDF
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刘利明 曹文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治疗。测定患儿手术前、后的患眼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并用Pea... 目的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后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治疗。测定患儿手术前、后的患眼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1个月不同区域各个方位的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患儿距离角膜顶点3、5 mm区域内鼻侧、颞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上侧、下侧方向的角膜曲率: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P<0.05)。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时的患眼眼球屈光度绝对值显著大于术前(P<0.05)。患儿患眼术后1个月时距离角膜顶点3、5、7 mm区域鼻侧、颞侧、上侧和下侧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与术前差值和术后1个月的眼球屈光度与术前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眼直肌后徙联合拮抗肌截除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距角膜顶3、5 mm处垂直子午线4个方向的角膜曲率和眼球屈光度均会出现明显变化,但术后早期角膜曲率变化与眼球屈光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 直肌后徙联合拮抗截除术 角膜曲率 屈光度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邬涵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69-72,共4页
探究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IXT患儿68例(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观察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视感知觉训练),各34例,判定两组临床疗效... 探究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IXT患儿68例(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观察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视感知觉训练),各34例,判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矫正有效率更高,治疗后观察组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及动态立体视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斜视度数更低,视觉功能、社会心理维度IXTQ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基础上,予以IXT患儿视感知觉训练,可获得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视感知觉训练 双眼外直肌后徙 矫正效果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黄云云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8例,依照手术方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BLR组(n=49)、RR组(n=49),BLR组采用BLR-rec,RR组采用R&R。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RR组组手术过矫4.08%、正矫85.71%、欠矫10.20%情况与BLR组10.20%、83.67%、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组立体视功能提高69.39%、不变18.37%、降低12.24%情况与BLR组73.47%、16.33%、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RR组视近、视远斜视度高于BLR组(P<0.05);RR组复发率2.50%低于BLR组20.51%(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均具有良好疗效,R&R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BLR-rec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性较BLR-rec差,但R&R复发率低于BLR-rec,因此,临床可根据患儿内直肌功能状态选择适宜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 单眼外直肌后徙 缩短术 立体视功能 复发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亚丹 梁晓磊 +1 位作者 吴倩 于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8例斜视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8例斜视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研究组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rec)。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视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9.06%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视近度、视远度和平均斜视度比较,两组患者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斜视度较治疗前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斜视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视觉功能恢复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研究组恢复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较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有更好地临床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 单眼外直肌后徙 缩短术 斜视 视功能
下载PDF
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柄东 唐敏 喻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3期73-7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 目的对比分析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矫正效果,统计手术前后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并对比分析术后立体视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7.14%,对照组为74.2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视远度为(5.13±0.34)θ、视近度为(5.58±0.47)θ、平均斜视度为(5.36±0.29)θ,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立体视恢复率为72.14%、融合功能恢复率为60.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10.71%,显著高于对照组(4.29%)。结论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正位率、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方面显著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直肌后徙 缩短术 双眼外直肌后徙 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斌 李超 +1 位作者 徐庆 牛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90-994,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眼科诊治的9例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内斜视...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眼科诊治的9例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内斜视矫正手术,术式采用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周,7例患者的第一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2例欠矫(分别为+15^Δ、+20^Δ),所有患者外转功能明显改善,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个月,6例患者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3例患者欠矫(分别为+15^Δ、+15^Δ、+30^Δ);术后1年,5例患者眼位基本正位(±10^Δ内),4例患者欠矫(分别为+15^Δ、+15^Δ、+30^Δ、+40^Δ)。结论·显微镜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完全麻痹性内斜视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改善眼位,还可有效改善麻痹眼的外转功能,但远期易欠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展神经麻痹 内斜视 移位 直肌后徙
下载PDF
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6
13
作者 梅芳 陈娟 +1 位作者 钱晶 陈志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686-368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对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62例大角度(>60PD)先天性内斜视分为观察组33例(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5.5 mm^10.0 mm)和对照组29例(双眼内直肌后徙5.0 mm+主斜眼外直肌缩短)。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和... 目的:探讨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对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62例大角度(>60PD)先天性内斜视分为观察组33例(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5.5 mm^10.0 mm)和对照组29例(双眼内直肌后徙5.0 mm+主斜眼外直肌缩短)。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和6个月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分别为84.5%、12.1%、3.0%和75.8%、18.2%、6.1%;对照组术后1周和6个月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分别为89.6%、6.9%、3.4%和79.3%、10.3%、10.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6个月,内转功能受限发生率分别为观察组7例和2例、对照组5例和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常量内直肌后徙与常量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治疗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效果相当,但手术肌肉数量更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常量内直肌后徙 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4
作者 宋德胜 陈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7-869,共3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其中38例行BLR-rec,48例行R&R。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斜视度。分析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成功情况。记录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结果术后1d、1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LR-Fee组与R&R组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开始,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不断降低。两组最大外斜视度数漂移均发生在术后1d至术后1个月之间,术后1d至术后1个月外斜漂移量BLR组为5.3△±4.4△,R&R组为5.0△±4.1△(P:0.88)。BLR组术后1d到术后1a外斜漂移量为7.9△±5.1△,R&R组为11.5△±8.3△(P〈0.01)。两组手术年龄和术前斜视度对末次随访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影响。BLR-ree组和R&R组术后1d不同斜视度范围的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有相同的远期手术成功率,随随访时间增加,两组手术成功率不断降低,主要原因为外斜回退。两种术式对间歇性外斜视外斜回退的影响明显不同,R&R能引起更多的外斜漂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 间歇性外斜视 单眼一退一截术 治疗
下载PDF
直肌后徙可调缝线术在儿童共同性斜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彬 张伟 +3 位作者 吕平 龚咏梅 黄晨晨 张大传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观察直肌后徙可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在全麻下采用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术后1~2 d内进行缝线调整,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11例达正常... 目的:观察直肌后徙可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在全麻下采用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术后1~2 d内进行缝线调整,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11例达正常眼位,23例因欠矫或过矫需要调整,其中过矫9例及欠矫11例均调至正位,有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在6~24个月随访中,未调整的患者中欠矫1例,经过调整的患者中欠矫2例,术后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采用可调整缝线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是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再次手术风险,使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手术的成功率获得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直肌后徙 可调整缝线 全身麻醉
下载PDF
三棱镜适应试验联合双眼外直肌后徙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水莲 金涵 +2 位作者 李岚 徐洁 陈娟 《江西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969-971,共3页
目的观察三棱镜适应试验联合双眼外直肌后徙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4年至2016年我院对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三棱镜适应试验检查,以此为手术量依据,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观察三棱镜适应前后的斜视度,以及术后... 目的观察三棱镜适应试验联合双眼外直肌后徙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4年至2016年我院对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三棱镜适应试验检查,以此为手术量依据,行双眼外直肌后徙,观察三棱镜适应前后的斜视度,以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眼位恢复情况。结果三棱镜适应试验后视远及视近斜视度均较之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8例(81%)正位,1例(2%)过矫,8例(17%)欠矫。结论以三棱镜适应试验的手术量设计双眼外直肌后徙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棱镜适应 直肌后徙 双眼 外斜视 间歇性 眼外科手术
下载PDF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内斜视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世莲 叶婴茀 +1 位作者 吴恋娟 赵红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22-823,共2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的先天性内斜视儿童 80例。结果 术前斜视角 + 3 0 △~ + 80 △ ,平均 + 5 1 5 △。术后正位 65例 ,正位率 81 2 5 % ;欠矫 15例 ,欠矫率 18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的先天性内斜视儿童 80例。结果 术前斜视角 + 3 0 △~ + 80 △ ,平均 + 5 1 5 △。术后正位 65例 ,正位率 81 2 5 % ;欠矫 15例 ,欠矫率 18 75 % ;无一例过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疗效好 ,内直肌粗壮、紧张者手术效果尤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内斜视 双眼内直肌后徙 儿童 视力矫正
下载PDF
上直肌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丽敏 荣军博 +1 位作者 郎丽娟 李志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探讨上直肌转位(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收治的应用SRT联合MRC治疗的38例(50眼)外展神经麻痹... 目的探讨上直肌转位(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收治的应用SRT联合MRC治疗的38例(50眼)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棱镜角膜映光法测量所有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度,第一眼位时应用角膜映光法评估眼球外转受限程度;Titmus立体图评估近立体视,同视机随机点图片评估远立体视。随访时间为6~14个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第一眼位的斜视度和外转受限程度,配对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38例(50眼)患者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由术前的(75.53±13.17)PD降至术后6个月的(5.93±2.46)PD(t=12.49,P=0.00),外转受限程度由术前的-4.50±0.68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87±0.55(t=-13.00,P=0.00)。术后20例患者近立体视恢复,17例患者远立体视恢复。2例患者术后仍残余小角度内斜视,配戴压贴三棱镜后复视消除。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结论SRT联合MRC可有效矫正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减少手术累及眼外肌的数目,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直肌后徙 转位术 外展神经麻痹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彦芳 林萍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8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斜视度在-30△至-40△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行单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试验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融合功能恢复情况和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85.0%、12.5%和2.5%,对照组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分别为70%、20.0%和10.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07、5.103、4.875,均P<0.05)。手术前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75.0%和35.0%,对照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5和0.06,均P>0.05)。手术后试验组有融合功能的患者和有立体视的患者分别占100.0%和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1和11.25,均P<0.05)。结论对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 儿童 间歇性外斜视 基本型
下载PDF
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外隐斜性视疲劳 被引量:3
20
作者 尹忠贵 汪芳润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外隐斜性视疲劳的疗效。方法采用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引例外隐斜性视疲劳患者,术后随访1~2a。结果视疲劳治愈16例(76%),来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外隐斜性视疲劳可行外直肌后徙术治疗。
关键词 外隐斜 视疲劳 眼外科手术 直肌后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