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矫正大度数上斜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宗青 刘向玲 +2 位作者 穆雅林 荆文华 苏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371-372,共2页
目的:观察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对大度数上斜的矫正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中上斜>25△度斜视患者24例行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该24例患者术后随访6mo~1a,其中治愈21例(87.5%),好... 目的:观察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对大度数上斜的矫正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中上斜>25△度斜视患者24例行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该24例患者术后随访6mo~1a,其中治愈21例(87.5%),好转3例(12.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增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是矫正大度数上斜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前转位 直肌后退 上斜
下载PDF
超常量内直肌后退术治疗大度数内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敏 陈小虎 +1 位作者 代艳 赵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860-1862,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退术治疗大度数非调节性的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1例大度数共同性内斜视,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内直肌超常量后退)和对照组(内直肌常规量后退),评价其手术肌肉条数、术后1wk及1a的眼... 目的:观察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退术治疗大度数非调节性的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1例大度数共同性内斜视,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内直肌超常量后退)和对照组(内直肌常规量后退),评价其手术肌肉条数、术后1wk及1a的眼位和眼球内转功能。结果:观察组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43例,双眼内直肌后徙+单眼外直肌缩短术5例;对照组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6例,双眼内直肌后徙+单眼外直肌缩短术21例,双眼内直肌后徙+双眼外直肌缩短术6例。手术肌肉条数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2,P<0.01)。术后1wk,观察组眼位-2△~+12△,平均+6.52△±3.23△,对照组眼位-3△~+10△,平均+5.38△±2.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8);术后1a,观察组眼位-5△~+10△,平均+4.57△±2.71△,对照组-5△~+8△,平均+3.92△±2.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10)。术后1wk,观察组有14例,对照组有6例内转功能受限;术后1a,观察组有5例,对照组有2例内转功能受限,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7,P>0.05;χ2=0.47,P>0.05)。结论:超常量内直肌后退术治疗大度数共同性内斜视可减少手术肌肉条数,他对眼球内转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常量内直肌后退 大度数内斜视
下载PDF
直肌后退可调整缝线在儿童全麻斜视术中应用(附2例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德宣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6-346,共1页
关键词 斜视 直肌后退 可调整缝线 儿童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马玲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各类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的5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记录比较每一位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眼位及视功能,分别记录其术...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各类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的5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记录比较每一位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眼位及视功能,分别记录其术前及术后,看远和看近的平均斜视度,以及远近斜视度差值的改变。结果 52例患者中,基本型28例,外展过强型11例,集合不足型13例,均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前、术后斜视度数变化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外直肌后退手术是治疗各类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退
下载PDF
双侧外直肌后退手术治疗外斜视57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陈宁 于宁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3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手术治疗 直肌后退 临床分析 双侧 外斜视 斜视患者
下载PDF
两种不同的内直肌后退术对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效果的观察
6
作者 曾思明 闫玉梅 《广西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1160-1161,共2页
目的探讨用不同的内直肌后退术对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远期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80例随机分为传统的内直肌后退组和内直肌悬吊后退组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眼位观察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戴镜后正位... 目的探讨用不同的内直肌后退术对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远期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80例随机分为传统的内直肌后退组和内直肌悬吊后退组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眼位观察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戴镜后正位效果比较用χ2检验分析,术前和术后的平均内斜度比较用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两组正位率及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的平均内斜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内直肌悬吊后退术是一个安全的、有效的方法,可作为常规的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内直肌后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矫正 直肌后退
下载PDF
超常量内、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大度数水平斜视 被引量:6
7
作者 赵仙桃 苏思源 +1 位作者 刘安红 朱秀萍 《眼科新进展》 CAS 1997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斜视 水平斜视 内外直肌后退
下载PDF
主眼外斜视进行双侧外直肌后退术与单侧后退-切除术 被引量:3
8
作者 Jeoung J.W. Lee M.J. +1 位作者 Hwang J.-M. 王大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6年第8期28-28,共1页
PURPOSE: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and unilateral recess-resect (RR) procedure on the nondominant eye for the patients of exotropia with a dominant fixating eye. DESIGN: Pr... PURPOSE: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and unilateral recess-resect (RR) procedure on the nondominant eye for the patients of exotropia with a dominant fixating eye. DESIG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 METHODS: One hundred twenty four patients of exotropia with an invariably fixating eye were enrolled to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two groups, those who underwent 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BLR)-recessions (BLR group) or unilateral RR procedures on the nondominant eye (RR group); surgic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An outcome was considered satisfactory if there was between 10 prism diopters of exophoria/tropia and 10 prism diopters of esophoria/tropia a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In the BLR group, 28 of the 58 patients (48.3% ) had a satisfactory outcome, and 30 patients (51.7% ) had recurrence. There was no case of overcorrection in the BLR group. In the RR group, 55 of the 66 patients (83.3% ) had a satisfactory outcome; 6 patients (9.1% ) had recurrence, and 5 patients (7.6% ) were overcorrected (P < .001, Fisher’s exact test). All overcorrected patients in the RR group had poor stereoacuity and constant exotropia before the operation. The cumulative probability of surgical succes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R group than in the BLR group (P=.012, log rank test). CONCLUSIONS: In the patients with exotropia with a dominant eye, the unilateral RR procedure resulted in a better outcome than BLR recession surgery. But, the overcorr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unilateral RR procedure group, especially in those patients with a poor preoperative stereopsis status and constant exotrop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肌后退 外斜视 主眼 棱镜屈光度 切除术 注视眼 斜视患者 立体视力 内隐斜 外隐斜
下载PDF
一种将下睑退缩减到最小的大量下直肌后退治疗Graves眼病的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Shih M.J. 王静波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6年第5期15-16,共2页
PURPOSE: To determine whether complete detachment of the fascia of the capsulopalpebral head during large inferior rectus recession can help to prevent induced lower lid retraction in Graves ophthalmopathy. DESIGN:Ret... PURPOSE: To determine whether complete detachment of the fascia of the capsulopalpebral head during large inferior rectus recession can help to prevent induced lower lid retraction in Graves ophthalmopathy. DESIGN:Retrospective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METHODS: Data from patients (39 eyes) with Graves ophthalmopathy undergoing inferior rectus recession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Inferior rectus recession was performed by limbus-based incision with adjustable suture. Simultaneous detachment of the fascia of the capsulopalpebral head was achieved by sharp dissection and severing of the fascia. Inferior rectus recession with simultaneous detachment of the fascia of the capsulopalpebral head was performed in 27 eyes and without detachment in 12 eyes. Margin reflex distance (MRD2) was documented preoperatively an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Of the 39 eye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four eyes with preexisting lower lid retraction in the detachment group improved after surgery. Eighteen eyes in the detachment group exhibited the same MRD2 values, and only five eyes showed increased MRD2 values. In contrast, all but one of the 12 eyes in the nondetachment group showed increased MRD2 values. The average change in the MRD2 value 3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0.04 ±0.59 mm in the detachment group and 1.58 ±0.73 mm in the nondetachment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1). CONCLUSIONS: Simultaneous detachment of the fascia of the capsulopalpebral head during inferior rectus recession can minimize the possibility of lower lid ret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直肌后退 下睑退缩 治疗 可调整缝线 病例研究 角巩膜缘 回顾性 筋膜 头部
下载PDF
内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雄兰 曾思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08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观察内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12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内直肌悬吊后退术62例为治疗组,传统的内直肌后退术64例为对照组。对术中并发症和术后眼位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间正位率... 目的观察内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12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内直肌悬吊后退术62例为治疗组,传统的内直肌后退术64例为对照组。对术中并发症和术后眼位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间正位率、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平均内斜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直肌悬吊后退术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直肌后退 临床分析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水平斜视
11
作者 陈强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4期275-275,共1页
目的观察改良Park切口联合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Parks结膜切口联合内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13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6例患者中1例未达到预期效果、眼位不正,欠... 目的观察改良Park切口联合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改良Parks结膜切口联合内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13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6例患者中1例未达到预期效果、眼位不正,欠矫。随访3~12个月显示,欠矫3例,过矫2例。所有患者术后球结膜切口对合整齐,轻度充血、水肿,术后5~7 d完全愈合,睑裂部无明显瘢痕。未见感染、巩膜穿通、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良Parks结膜切口联合直肌悬吊后退术在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减少手术并发症上有诸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水平斜视 悬吊后退 改良Parks切口 水平直肌后退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外斜视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岳绍梅 《临床研究》 2020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外斜视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4月-2019年06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外斜视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4月-2019年06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矫正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欠矫率、过矫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高于对照组,而轻度外转不足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应用外斜视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矫正眼位,并且眼球活动良好,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双眼外超常量后退 复发率 过矫率 眼球运动受限
下载PDF
直肌调整缝线在间歇性外斜视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雯 荣翱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直肌可调整缝线在其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例间歇性外斜视施行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随访3~12个月,48例达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直肌可调整缝线在其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例间歇性外斜视施行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随访3~12个月,48例达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联合直肌可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减少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可调整缝线 直肌后退
下载PDF
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14
作者 李雯 荣翱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5期440-441,共2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施行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44例患者术后获得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联合调整缝...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施行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44例患者术后获得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可调整缝线 直肌后退
下载PDF
分离性垂直偏斜手术治疗探讨
15
作者 王超峰 崔国义 +2 位作者 王慧 郭素梅 张五岳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25-26,7,共3页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10 3例 192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术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 7.39% ...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10 3例 192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术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 7.39% ,远期 5 8.82 % ,P <0 .0 0 5。后退 +后固定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2 .6 9% ,远期 80 .5 6 % ,P>0 .5。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 5 % ,远期 5 6 .6 7% ,P >0 .0 0 1。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3.72 % ,远期 81.2 5 % ,P >0 .1。结论 :单独上直肌后退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DVD效果不佳 ,后退 +后固定缝线组及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效果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性垂偏斜 手术 直肌后退 斜视
下载PDF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用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秦云凤 朱伟杰 郭臻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639-641,共3页
目的探讨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手术。分别检查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1、3、6、12个月的斜视度变化并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手术。分别检查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1、3、6、12个月的斜视度变化并进行比较。观察眼位、残余斜视度和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周正位81例,正位率96.4%;过矫1例,过矫率1.2%;欠矫2例,欠矫率2.4%。术后1周斜视度与术前斜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具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比率为42.86%,术后1年明显提高为7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患儿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显著。无巩膜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可靠有效,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缝线后退 儿童 内斜视 调节性 矫正 斜视度 视功能
原文传递
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恒 米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方法 34例(65眼)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者,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分组:一条水平直肌后退组共44眼,其中单纯一条内直肌后退组19眼,单纯一条外直肌后退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退联合同眼另一条水平直...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方法 34例(65眼)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者,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分组:一条水平直肌后退组共44眼,其中单纯一条内直肌后退组19眼,单纯一条外直肌后退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退联合同眼另一条水平直肌缩短组21眼。检查术眼的术前和术后1 d、2 d、3 d、7 d、2周和1个月的眼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一条内直肌后退组患者术前眼压为(16.53±3.56)mmHg(1 kPa=7.5 mmHg),术后1 d、2 d、3 d、7 d、2周、1个月分别为(19.52±3.76)mmHg、(19.22±2.66)mmHg、(19.45±2.81)mmHg、(16.36±3.60)mmHg、(15.61±2.16)mmHg、(15.50±3.11)mmHg;术后1 d、2 d、3 d眼压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2周和1个月眼压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一条外直肌后退组患者术后1 d、2 d、3 d眼压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2周和1个月眼压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一条水平直肌后退联合同眼另一条水平直肌缩短组患者术后1 d、2 d眼压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 d和7 d眼压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和1个月眼压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共同性斜视手术中单纯剪断一条水平直肌,仅导致眼压早期升高,术后7 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剪断两条水平直肌,导致术后早期眼压升高,之后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直肌后退 缩短术 眼压
下载PDF
外斜V征手术46例疗效观察
18
作者 吕学森 冯洁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2期126-127,共2页
A-V综合征是一种同时伴有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水平斜视,当向上和向下看时,水平斜视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并以A和V字母形象命名的一类斜视[1]。其发病率各家一致认为。
关键词 下斜功能亢进 外斜视 患者 转位术 功能异常 外斜 直肌后退 手术
下载PDF
获得性中枢融合无力性复视1例
19
作者 刘帅 邹蕾蕾 刘红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资料患者男性,26岁。因"视物重影5年"就诊。患者11岁时因车祸伤昏迷10 d,醒来后出现复视;3个月后逐渐出现外斜,外斜约30°,随后复视症状"消失"。5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外斜矫正术"(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后出现视物重影。曾给... 资料患者男性,26岁。因"视物重影5年"就诊。患者11岁时因车祸伤昏迷10 d,醒来后出现复视;3个月后逐渐出现外斜,外斜约30°,随后复视症状"消失"。5年前在当地医院行"外斜矫正术"(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后出现视物重影。曾给予试戴三棱镜,重影不能消除,当地医院嘱遮盖一眼避免重影。患者希望消除复视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无力性复视 外斜 直肌后退 肢体麻木 无泪 矛盾性复视 矫正术 上斜 斜视度 同视机
下载PDF
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方法临床分析
20
作者 宋宝宁 《中国医疗美容》 2015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探寻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有效临床方法。方法随机从2000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中抽取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以外直肌后退术+内直肌缩短术进行疾病治疗... 目的探寻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有效临床方法。方法随机从2000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中抽取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以外直肌后退术+内直肌缩短术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外直肌错位缘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眼球旋转正常。观察组患者由于外直肌错位缘切,施术期间不会出现过矫现象,眼位正,但眼球外转外至眦角3mm位置处的功能受到影响,眼正前方运动则不受限制且无复视。随时间推移,本组患者眼球外转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值;施术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中14例眼位正,仅1例患者眼位不达标,正位率93.33%;对照组患者中8例眼位正,7例患者眼位不达标,正位率53.33%。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外直肌后退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时,加用外直肌错位缘切可有效提高斜视正位率,对于常规患者或有外转障碍,但应用于大角度外斜视患者则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角度外斜视 直肌后退 缩短术 错位缘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