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例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总结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平 尤斌 +3 位作者 高峰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61-463,共3页
目的:初步总结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临床体会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1日至2011年11月22日,单组完成MIDCAB 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4±13.6)岁,范围34~77岁;平均体质量(68.1±8.3)kg... 目的:初步总结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临床体会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1日至2011年11月22日,单组完成MIDCAB 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4±13.6)岁,范围34~77岁;平均体质量(68.1±8.3)kg;心胸比0.49±0.04;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瓣置换术(MVR),机械瓣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12例。结果:本组病例围术期及出院后死亡为零;平均手术时间为(4.0±1.0)h,3~5.5 h;气管插管时间平均(12.1±4.8)h,3.5~19 h;ICU时间平均(15.7±3.5)h,7~20 h;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平均(378.5±187.8)mL,未输血患者:13例(100%);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7±2.0)d,5~10 d;切口长度平均(7.5±1.4)cm,6~10.0 cm;出院时心功能1级3例、2级10例。结论: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手术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和输血少,无胸骨感染、并发症和病死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心脏外科手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小切口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田艳磊 许艳荣 《黑龙江医学》 2020年第11期1632-1635,共4页
小切口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主要是指经左胸小切口、右胸小切口或胸骨旁小切口行左乳内动脉到左前降支或右乳内动脉到右冠状动脉主干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1996年1... 小切口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主要是指经左胸小切口、右胸小切口或胸骨旁小切口行左乳内动脉到左前降支或右乳内动脉到右冠状动脉主干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1996年10月阜外医院和北京邮电医院分别实施胸骨旁小切口和左前外小切口的MIDCAB,开创了我国MIDCAB的先河。20余年来,MIDCAB在国内开展日益广泛,它的适应证从单支病变扩展到多支病变,由于其不受场地不限制,无需胸腔镜、机器人等高端技术支持,学习曲线短,无需劈开胸骨,创伤小,疼痛轻,无需输血,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总住院费用少等诸多优点,得到越来越多外科医生及患者的认可。MIDCAB因其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在非体外循环下、跳动的心脏上进行的,更易发生严重心血管意外且不易处理,需要更精细、更复杂的规范、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这对麻醉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将就临床上该术式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
下载PDF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开展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开展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微创手术比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造成的创伤更小,既减少了术后疼痛,又降低了感染风险,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进一步促进了患者的... 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开展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微创手术比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造成的创伤更小,既减少了术后疼痛,又降低了感染风险,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进一步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心脏外科微创治疗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风险 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大血管外科 微创手术 术后疼痛 医疗费用 外科微创治疗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和展望
4
作者 Akzhol Amanbek 裘佳培 赵强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29-132,147,共5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主干及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经典的CABG需要胸骨正中切开、体外循环和心脏冷停搏,手术创伤会带来一定的并发症。微创CABG(如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机器人辅助、杂交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主干及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经典的CABG需要胸骨正中切开、体外循环和心脏冷停搏,手术创伤会带来一定的并发症。微创CABG(如非体外循环、小切口、机器人辅助、杂交等)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显著疗效。该文介绍微创CABG的国内外现状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杨杨 张蔚然 +4 位作者 张新 刘武新 魏磊 王晓伟 邵永丰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262-2264,共3页
目的总结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临床效果。方法 26例冠心病患者中,前降支病变14例,多支病变12例(介入术后);均采用MIDCAB治疗;其中25例经胸骨下端小切口,1例经左外侧胸部小切口。结果 2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切口(9.12±... 目的总结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临床效果。方法 26例冠心病患者中,前降支病变14例,多支病变12例(介入术后);均采用MIDCAB治疗;其中25例经胸骨下端小切口,1例经左外侧胸部小切口。结果 2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切口(9.12±1.48)cm,手术时间(166.15±59.01)min,ICU时间(32.8±19.3)h,术后住院时间(10.65±1.88)d。无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随访2-36个月,患者无心肌缺血症状,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MIDCAB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对前降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应首选MID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原文传递
经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学习曲线
6
作者 张伟华 张俭 +5 位作者 孙晓柯 罗鸿 马宁 刘东海 张新 乔晨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学习曲线,重点关注初学者易发生的问题及对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学习曲线,重点关注初学者易发生的问题及对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使用内窥镜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初学组20例)、B组(熟悉组20例)、C组(进步组20例)、D组(成熟组23例),分析各组之间患者围术期及随访结果差异,明确学习曲线周期。【结果】该组患者年龄为(60.22±8.06)岁,体质量为(69.77±11.66)kg,其中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26例、亚急性脑梗14例。A组相对于后三组获取大隐静脉长度与时间比值明显较小(P<0.001),静脉主干损伤数量明显较多(P=0.006),并且随访1年时静脉桥通畅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之前技术操作培训是必要的,能有效规避初学者造成的血管损伤,实际获取的过程中大概需要亲自操作20例,并认真总结技术技巧就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窥镜 微创 大隐静脉 学习曲线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28
7
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2 位作者 任杰 王巍 孙晓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非正中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并报告13例手术结果。方法:13例患者年龄42~66(平均54.5±8.3)岁,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 目的:探讨非正中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并报告13例手术结果。方法:13例患者年龄42~66(平均54.5±8.3)岁,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1例,合并高血压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单次和多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各1例。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其中左前外切口11例,右前外切口1例,左胸骨旁切口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单支移植11例,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单支移植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移植合并大隐静脉与对角支及钝缘支搭蛇形桥1例。1例同时行心肌激光打孔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小时,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9.2±5.9小时。其中10例(76.9%)患者未输血。平均住院费用3.50±0.95万元。4例患者平均随诊6.5±3.3个月,心绞痛消失,2例患者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示冠状动脉旁路通畅。结论:微创CABG安全可靠,创伤小,早期结果满意。与体外循环下的CABG相比可以减少输血,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 移植术 CABG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7例临床报道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盛寿 郑哲 孟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  方法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例 ,5例患者为单支左前降支病变 ,2例为双支病变。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下游离内乳动脉 ,经 4~ 6 cm的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  方法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例 ,5例患者为单支左前降支病变 ,2例为双支病变。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下游离内乳动脉 ,经 4~ 6 cm的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直视下完成内乳动脉和左前降支的吻合 ,其中 2例双支病变的患者围术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处理另外血管的病变。  结果 :游离内乳动脉的平均时间为 5 5分 ,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死亡 ,1例二次开胸止血 ,余 6例胸液量均少于 2 0 ml,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 5小时 ,其中 3例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 ,除上述 1例二次开胸止血外 ,其他均于术后 7~ 10天顺利恢复出院。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胸腔镜 手术方法
下载PDF
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肺复张对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钱敏 傅元豪 +1 位作者 凌云鹏 徐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10-715,共6页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递增法肺复张(alveolar recruitment maneuver,ARM)对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G)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递增法肺复张(alveolar recruitment maneuver,ARM)对左胸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DCABG)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择期MIDCABG 20例,术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双肺通气(two-lung ventilation,TLV)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时分别实施PEEP递增法ARM,观察ARM前后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合水平的变化。结果TLV时,ARM 10 min后患者氧分压及氧合指数较ARM前明显升高(t=15.983,P=0.000;t=15.983,P=0.000),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t=14.606,P=0.000),肺动态顺应性及静态顺应性显著增加(t=8.452,P=0.000;t=3.612,P=0.002),肺驱动压显著下降(t=4.055,P=0.001)。TLV时,ARM过程中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F=71.011,P=0.000),并持续到ARM结束后5 min(P=0.004);心脏指数显著下降(P=0.001),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肺循环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5),ARM结束后均逐渐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OLV时,ARM 10 min后患者氧分压及氧合指数较ARM前明显升高(t=11.535,P=0.000;t=11.535,P=0.000),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t=6.216,P=0.000),肺动态顺应性及静态顺应性显著增加(t=10.697,P=0.000;t=6.447,P=0.000),肺驱动压显著下降(t=8.556,P=0.000)。OLV时,ARM可引起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F=75.692,P=0.000),并持续到ARM结束后5 min(P=0.000);ARM过程中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肺循环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5),但ARM结束后5 min内均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OLV时ARM对心脏指数无明显影响(F=2.817,P=0.069)。结论MIDCAB术中间断行PEEP递增法ARM可提高患者氧合水平,改善组织缺氧,增加肺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对肺复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复张 肺保护通气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维国 孙寒松 +3 位作者 胡盛寿 许建屏 吕锋 朱晓东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目的总结72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用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并切取大隐静脉,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冠状动脉旁路移... 目的总结72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用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并切取大隐静脉,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1.4%),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4.2%).手术时间195.6±50.6 min,吻合口数2.3±0.8个(1~4个);术后气管内插管时间0~364 h,中位数11 h;住ICU时间1~23 d,中位数3 d;术后住院时间10.9±5.4 d(6~36 d,中位数9 d);胸腔引流量8.5±5.9 ml/kg;47例患者需输血,输血量为1 091.3±636.2 ml;所有患者胸部切口长9~11 cm.术后随访时间36.2±17.6个月,随访率92.9%(66/71),无远期死亡,心绞痛完全免除率65.2%(43/66);明显改善占27.3%(18/66).结论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小,无须特殊器械;皮肤切口小,美观;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获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充分再血管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胸骨 微创
下载PDF
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德军 郑清 +2 位作者 郝兴海 李绯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video-assis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VACAB)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2012年2~11月15例接受VACAB,采用双腔支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采用FloTrac/Vigileo监护...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video-assist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VACAB)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2012年2~11月15例接受VACAB,采用双腔支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采用FloTrac/Vigileo监护仪监测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和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等指标。胸腔镜辅助下获取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以及行血管吻合时,采取右侧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结果手术时间(247.4±44.1)min,其中游离IMA时间为(70.5±13.3)min,OLV时间为(185.2±29.5)min。术中回收自体浓缩红细胞(110.3±25.6)ml,术中出血量(238.7±50.1)ml,术中均未使用库血。T1时点(胸腔镜辅助下获取IMA时)和T2时点(关胸时)CI分别为(2.4±0.3)L.min-1.m-2和(2.9±0.6)L.min-1.m-2,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220,P=0.000);T1时点和T2时点SVV分别为(17.0±3.5)%和(12.3±2.6)%,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0.540,P=0.000)。3例在OLV刚开始时出现SpO2下降,经左肺持续吹入氧气2 L/min及右肺加用5 cm H2O呼气末正压通气等处理后SpO2升至97%以上。在ICU的带管时间为(6.9±3.5)h。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7.2±2.3)d,围术期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充分重视胸腔镜下手术时循环和呼吸管理的特殊性,维护好OLV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和氧供需平衡,以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麻醉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胸腔镜与小切口直视获取胸廓内动脉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鲁锋 傅元豪 +2 位作者 孟鲁豫 凌云鹏 冯海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59-863,共5页
目的对比胸腔镜和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和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2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 目的对比胸腔镜和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完成的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8例和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2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使用胸腔镜器械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应用微创心脏稳定器在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包括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前降支单支旁路移植16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小切口组20例行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与前降支行旁路移植手术。结果腔镜组18例中16例成功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转为肋间小切口直视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1例胸腔镜获取血管时损伤远端,经肋间小切口直视修补后完成血管吻合。小切口组20例均成功获取胸廓内动脉并行旁路移植手术。与小切口组相比,腔镜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4.9±2.0)h vs.(6.5±2.3)h,t=-2.318,P=0.026],术后住院时间短[(4.5±0.9)d vs.(5.3±0.8)d,t=-2.859,P=0.007]。2组监护室停留时间、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冠状动脉造影或CTA检查显示2组桥血管通畅率均为100%。结论胸腔镜获取左侧胸廓内动脉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与小切口直视技术相似,在缩短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胸腔镜技术 微创外科 左侧胸廓内动脉
下载PDF
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总结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虎 张义和 +3 位作者 单飞 任建立 马星星 蔡振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3-105,共3页
目的总结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施行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6月施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共9例(含1例杂交手术)。男8例,女1例;年龄48~91岁... 目的总结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施行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6月施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共9例(含1例杂交手术)。男8例,女1例;年龄48~91岁,平均(66.8±13.51)岁;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中2例合并冠状动脉心肌桥,均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于前降支。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1个月~3年,心绞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围术期合并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不横断胸骨 不停跳
下载PDF
微创体外循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华正东 陈绪发 +1 位作者 庾华东 刘燕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1年第4期205-208,213,共5页
目的对使用微创体外循环(MECC)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的早期经验及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单纯CABG术手术的120例患者,分为微创体外循环组(ME组)、常规体外循环组(CE组)、非体外循环组... 目的对使用微创体外循环(MECC)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的早期经验及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单纯CABG术手术的120例患者,分为微创体外循环组(ME组)、常规体外循环组(CE组)、非体外循环组(OP组)各40例。ME组采用Jostra MECC系统;CE组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标志物、脏器功能和血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间性别组成、既往病史、术前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移植旁路血管数量无统计学差异。ME组与OP组肌钙蛋白I(cTnI)转后2 h、6 h、12 h均低于CE组(P<0.01)。CE组在转后早期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范围,并且ALT在转后2 h、6 h(P<0.05),TBIL在停机、转后2 h(P<0.05)分别显著高于ME组OP组。CE组在转中及围手术期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平均值均高于另外两组。结论 MECC系统应用于所有病例中,没有发生任何技术故障,是安全、可靠的。在CABG术中应用MECC可减轻常规体外循环对组织、血液及肝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体外循环
下载PDF
应用Port-Access系统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体会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松 萧明第 +2 位作者 刘沙 M.Rinaldi M.Vigan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297-298,共2页
目的 介绍应用Port-Access系统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 方法 采用左胸小切口 (6~ 7)cm ,经股静脉插静脉管 ,经升主动脉或股动脉插动脉管 ,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的方法 ,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本组 2 1例无手... 目的 介绍应用Port-Access系统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会。 方法 采用左胸小切口 (6~ 7)cm ,经股静脉插静脉管 ,经升主动脉或股动脉插动脉管 ,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的方法 ,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本组 2 1例无手术死亡 ,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 应用Port-Access系统进行微创冠脉搭桥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可以避免胸骨切开 ,减轻疼痛 ,利于患者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ccess系统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方法 体外循环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松 萧明第 +2 位作者 刘沙 M.Rinaldi M.Viganò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86-287,共2页
目的 介绍机器人辅助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方法 应用 da Vinci机器人系统取左乳内动脉 ,然后经左胸第 2肋间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本组 34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和心肌梗死 ;术后有 4例发生低心排... 目的 介绍机器人辅助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方法 应用 da Vinci机器人系统取左乳内动脉 ,然后经左胸第 2肋间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本组 34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和心肌梗死 ;术后有 4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2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结论 机器人辅助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彦玲 张翎 +2 位作者 董馨 唐美玲 于菲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22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微创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护理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旭冬 薛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2期930-933,共4页
近几年来,随着造影技术、血管吻合装置、稳定器、心肺转流等技术的进步,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了相当的发展。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包括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 近几年来,随着造影技术、血管吻合装置、稳定器、心肺转流等技术的进步,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了相当的发展。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包括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完全内镜下机器人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以及“杂交”技术(Hybrid,PTCA+MIDCAB)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血管吻合装置 非体外循环 机器人辅助 造影技术 心肺转流 稳定器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前降支心肌桥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奇容 王宜青 陈德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40-240,共1页
关键词 左前降支心肌桥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前降支中段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治疗 反复发作 冠状动脉正常 大汗淋漓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东进 王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41-41,共1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03至2018-03期间均有心绞痛病史患者15例,男11例,平均年龄(74±12)岁;其中合并心糖尿病12例,高血压病10例,食管癌1例,心肌桥1例。
关键词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经验 左乳内动脉 机器人辅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