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流动与在地组织的相互性研究——马来西亚邦咯岛海洋渔业的案例
1
作者 娄缃旖 高丙中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7,共11页
流动性是认识现代社会的有力概念,现代社会的持续变迁体现在要素层次即为全要素在全世界的流动与不断的落地和组合。其间,要素在世界的流动性与在地实体的组织性是互为条件的。海洋渔业既有在地的母港,也在活动空间和技术设备来源上具... 流动性是认识现代社会的有力概念,现代社会的持续变迁体现在要素层次即为全要素在全世界的流动与不断的落地和组合。其间,要素在世界的流动性与在地实体的组织性是互为条件的。海洋渔业既有在地的母港,也在活动空间和技术设备来源上具有世界性,是分析世界流动性与在地组织性的较优领域。对马来西亚邦咯岛海洋渔业的民族志研究发现,渔业生产所关联的流动是多种形式的,包括人际结合、技术集成、资本结合、分工管理、市场运行等各方面的外来要素,借助落地和具体的组织形式转为海岛在地持续性的生产动力。从世界性流动的结果来看,流动、落地和组织性三者不可分割的勾连,成为推动地方和区域社会间的有机结合。这呈现了世界流动性与在地组织性之间富于活力的相互性,即互相支撑、相互成全的关系,并在外部呈现了本地性、跨地域性和世界性的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邦咯岛渔村 流动 组织 相互性
下载PDF
道德冷漠现象的社会成因及其救治——从道德行动相互性视角的考察
2
作者 张轩 汪敏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217-223,共7页
道德冷漠现象是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新课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的道德行动的相互性关系结构看,人的行动会形成向上的良性循环和向下的恶性循环,道德冷漠就是一种恶性循环的表征。解决这个结构性难题的方法就是构筑一个公共的规... 道德冷漠现象是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新课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的道德行动的相互性关系结构看,人的行动会形成向上的良性循环和向下的恶性循环,道德冷漠就是一种恶性循环的表征。解决这个结构性难题的方法就是构筑一个公共的规则底线,保证道德规范向有效的、可以实施公共奖赏或制裁的方向发生转变,也就是对道德行动的恶意恶报要有必要的法律规则性约束。构筑好这个底线,即使不对道德行动实施经济或物质奖赏,人们的行动也自然能够在这个底线之上形成循环,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冷漠 相互性 行动动机 规则底线
下载PDF
科斯定理、相互性与公共领域 被引量:3
3
作者 方齐云 郭炳发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2,共3页
经济学家不理解科斯及其理论 ,因为他们不懂得科斯定理、相互性定理和科斯核心定理的内在联系。姚兰·巴塞尔的产权经济分析是以科斯核心定理和公共领域产权的不确定性为基础的。私人所有或者政府所有是否有效率 ,依赖于交易成本的... 经济学家不理解科斯及其理论 ,因为他们不懂得科斯定理、相互性定理和科斯核心定理的内在联系。姚兰·巴塞尔的产权经济分析是以科斯核心定理和公共领域产权的不确定性为基础的。私人所有或者政府所有是否有效率 ,依赖于交易成本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斯定理 相互性定理 公共领域
下载PDF
关系世界、相互性和伦理的实态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中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86,共16页
从不同的视角对伦理提出不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都丰富和扩大了伦理学。人和世界整体上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可以为伦理解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甚至可以称为“关系伦理学”)。这是因为,一般所说的伦理规范和价值,既是人类为了适应世界... 从不同的视角对伦理提出不同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都丰富和扩大了伦理学。人和世界整体上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可以为伦理解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甚至可以称为“关系伦理学”)。这是因为,一般所说的伦理规范和价值,既是人类为了适应世界各种关系和建立良好关系而演化出来的,同时又在变化着的关系世界中而变迁;伦理规范整体上具有互予、互惠、互利等各种各样的交互性和相互性特征,伦理上的互爱、互尊、互信、互让等就是它的一些具体表现;伦理上的赞赏和称誉是人们对人的良好言行的报答,而谴责、惩罚则是人们让一个人为他的不好言行付出或大或小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世界 相互性 规范 关系伦理学
下载PDF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与相互性 被引量:7
5
作者 蒋凯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2-57,共6页
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恢复以来,交流内容日益丰富,规模日益扩大,对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透过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性问题,并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相互性问题进行了... 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恢复以来,交流内容日益丰富,规模日益扩大,对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透过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性问题,并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相互性问题进行了有关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高等教育交流 民族 相互性 高等教育 国际化
下载PDF
普遍性与相互性——论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分野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建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8-22,32,共6页
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之间的真正区分 ,既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利益”上的差异 ,因为康德道德哲学也讲利益的问题 ;也不是通常所谓的“动机—结果”上的差异 ,因为功利主义的行为也有动机的问题。二者的真正差异在于方法论方面。... 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之间的真正区分 ,既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利益”上的差异 ,因为康德道德哲学也讲利益的问题 ;也不是通常所谓的“动机—结果”上的差异 ,因为功利主义的行为也有动机的问题。二者的真正差异在于方法论方面。康德为了全面贯彻其先验的方法而在道德领域中强调法则的普遍性 ,而功利主义则“社会利益总量的增加”的原则下 ,立足于个体的立场 ,关注个体间的相互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的义务论 功利主义 普遍 相互性 动机之利 结果之利
下载PDF
权利相互性之理论探析及问题的解决 被引量:4
7
作者 尤春媛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5-51,共7页
权利相互性问题一直以来在政治哲学和法学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一问题在政治哲学领域的困境影响着其在法学领域的制度构建。形而上学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以及当代政治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未能给出一个毋庸置疑的合理答案... 权利相互性问题一直以来在政治哲学和法学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一问题在政治哲学领域的困境影响着其在法学领域的制度构建。形而上学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以及当代政治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未能给出一个毋庸置疑的合理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也未能提供可操作性的现实的理论指导。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利观和当代政治哲学家有关基本权利体系构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的养分,树立一种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权利观,运用各种建制化的民主法律程序和非建制化的契约道德规范来寻求权利相互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相互性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叔本华与尼采伦理学中的视角主义、相互性及同情本能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142,共7页
叔本华与尼采在道德观上的基本诉求可以说是正相反。前者认为道德主体对包括弱者在内的他人利益的关切或同情是道德唯一合法的动机,而后者则主张摈除以同情、怜悯、宽恕为特征的奴隶道德,代之以征服、压迫、索取为特征的主人道德。叔本... 叔本华与尼采在道德观上的基本诉求可以说是正相反。前者认为道德主体对包括弱者在内的他人利益的关切或同情是道德唯一合法的动机,而后者则主张摈除以同情、怜悯、宽恕为特征的奴隶道德,代之以征服、压迫、索取为特征的主人道德。叔本华同情伦理学的根据在于人类的同情本能,而尼采的强者伦理学的根据在于其基于利己主义的视角主义道德观。从现代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尼采忽视或否定人类的同情本能,说明其对人性或人类本能的认识并不客观全面。而叔本华凸显同情本能的作用从现代伦理学的观点来看是十分合理的,他对人类同情本能的理解非常接近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但是叔本华将包括相互性原则在内的任何形式的利己因素完全排除在道德的范畴之外,并不符合人类道德进化的实际。从现代伦理学的视角对叔本华、尼采伦理学中的视角主义道德观、同情道德观以及相互性原则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人类本性中利己和利他两个向度在人类道德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角主义 相互性 同情本能 利己 利他
下载PDF
论公共理性重构的关键:互利性与相互性 被引量:3
9
作者 葛四友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7年第2期42-60,共19页
谭安奎教授的《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一书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公共理性的相互性要求,确立它与慎议民主之间的关联,从而解决《政治自由主义》的相对主义问题。但其论述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共理性只着重对互利性的超越而忽视互利性;第二,... 谭安奎教授的《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一书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公共理性的相互性要求,确立它与慎议民主之间的关联,从而解决《政治自由主义》的相对主义问题。但其论述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共理性只着重对互利性的超越而忽视互利性;第二,过于强调相互性要求的形式特征,但同时又隐含相互性是种实质要求。修正两方面的缺陷后,相互性要求可以看作是人道要求(不偏不倚原则)与公平要求(自我利益原则)的混合要求,以此构建新的普适性的政治正义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 互利 相互性 形式原则 实质原则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视域下的人类相互性起源问题——基于1985年~2015年CNKI的文献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梁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69,共3页
相互性(reciprocity),是多元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价值。相互性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人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活动。人类相互性起源于人类社会中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对生存的恐惧,... 相互性(reciprocity),是多元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价值。相互性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人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活动。人类相互性起源于人类社会中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对生存的恐惧,人类的各种交换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逻辑。研究相互性的起源是个重要学术课题,对于理解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人类相互性起源 CNKI文献
下载PDF
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关系精神分析的临床观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飞 郭本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31-136,共6页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关于临床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压制到强调的过程。古典精神分析几乎不承认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而其后的关系模型理论则越来越重视相互性在精神分析情境中的体现。在综合了各关系模型理论的基础上...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关于临床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压制到强调的过程。古典精神分析几乎不承认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而其后的关系模型理论则越来越重视相互性在精神分析情境中的体现。在综合了各关系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关系精神分析认为相互性是精神分析情境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对相互性的强调并不否定自主性,实现相互性与自主性的辩证协调是分析的一个目标,相互性也不意味着对称性或相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性 精神分析情境 关系精神分析
下载PDF
关于相对论中尺缩效应的相互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金钟 《物理与工程》 2004年第5期52-53,共2页
通过例子对尺缩效应的相互性进行了阐明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物理教学 狭义相对论 尺缩效应 相互性
下载PDF
解决环境侵权行为外部性的新思路——从问题的相互性谈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海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79,共3页
一般认为,由侵权人给予受害人赔偿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思路。然而,一旦考虑到问题的相互性就会发现,环境侵权行为的外部性实际上是由侵权人和受害人共同造成的。因此,环境侵权行为外部性的解决不仅应着眼于受害人的赔偿,更重要的还... 一般认为,由侵权人给予受害人赔偿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要思路。然而,一旦考虑到问题的相互性就会发现,环境侵权行为的外部性实际上是由侵权人和受害人共同造成的。因此,环境侵权行为外部性的解决不仅应着眼于受害人的赔偿,更重要的还在于怎样避免较大的损害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增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侵权行为 外部 问题的相互性
下载PDF
相互性、政治自主与公共理性理念的普适性问题---答葛四友、陈肖生、惠春寿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安奎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7年第2期61-81,共21页
葛四友、陈肖生、惠春寿对《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的评论呈现了我们之间交叉性的共识与分歧。需要澄清的是,相互性标准相对于正义原则而言是形式性的,但它本身却包含实质的道德要素;公共理性的运用不是要发现客观的道德真理,而是公民们... 葛四友、陈肖生、惠春寿对《公共理性与民主理想》的评论呈现了我们之间交叉性的共识与分歧。需要澄清的是,相互性标准相对于正义原则而言是形式性的,但它本身却包含实质的道德要素;公共理性的运用不是要发现客观的道德真理,而是公民们进行集体决定、彰显政治自主性的过程;对稳定性和政治文化的强调并不构成把公共理性局限于民主社会的充分理由。但拙著将规范性的慎议政治概念作为政治自由主义的终极依据,这一做法确实忽视了一些事关道德能力与公民身份的前提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 相互性 政治自由主义 正义原则 政治自主
下载PDF
相互性:人类共生的内在机制新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仁富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21年第2期56-64,共9页
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的共生发展内在地蕴含着相互性机制。关于相互性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比较典型的有三种:互惠互利的相互性、介于公道性和互利之间的相互性、共生机制的相互性。相互性自古以来就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 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的共生发展内在地蕴含着相互性机制。关于相互性的理解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比较典型的有三种:互惠互利的相互性、介于公道性和互利之间的相互性、共生机制的相互性。相互性自古以来就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机制,呈现出相互依存、互惠共享、相互成就等层次,形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相互性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把握相互性为推动人类共生发展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性 共生机制 人类文明 人类学特
下载PDF
共享平台、相互性与价值证明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建武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1年第3期14-23,共10页
共享社会中的共享行动是否有价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共享行动的价值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确立需要什么样的保证?在共享经济的2.0时代,共享平台的出现让我们的共享活动可以以更高效的方式分配共享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福... 共享社会中的共享行动是否有价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共享行动的价值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确立需要什么样的保证?在共享经济的2.0时代,共享平台的出现让我们的共享活动可以以更高效的方式分配共享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福祉,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价值的。同时,共享行动的价值性还需要一个像共享平台这样的准-良序社会的保证,只有在这个平台之中,真正的相互性和互惠才能够成立从而变成共享的理由。借助于斯坎伦和诺奇克对价值的论证,我们也可以在共享平台和准-良序社会的意义上论证,共享行动有可能作为一种“高价价值”和“元价值”,进而某种意义上获得超越“共享物”价值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平台 相互性 准-良序社会 价值
下载PDF
把握相互性,推动多元世界共生发展
17
作者 邱仁富 欧阳曼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人类多元文化共生发展,在现代复杂性矛盾中共同应对人类的整体性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面对不同文明、民族、国家如何携手共进等一系列事关人类命运的问题,我们需要开辟一条新路,而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性无...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人类多元文化共生发展,在现代复杂性矛盾中共同应对人类的整体性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面对不同文明、民族、国家如何携手共进等一系列事关人类命运的问题,我们需要开辟一条新路,而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性无疑是一个极为值得关注的领域。把握相互性机制,对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不断孕育新的人类文明类型来说,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发展 相互性 人类命运 世界 文明类型 全球化时代 多元文化 复杂
下载PDF
相互性关怀:共容、共生——论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18
作者 杜二敏 《文教资料》 2009年第1期118-120,共3页
师生间相互性关怀的缺失乃教育之沉疴,其原因在于等级制的价值思维方式以及统治逻辑,女性主义理论为走出这一困境提出了独特的视角,它力倡教师运用女性"圣杯式"的思维方式及以女性所特有的关怀人之心性关怀他人、他事、他物,... 师生间相互性关怀的缺失乃教育之沉疴,其原因在于等级制的价值思维方式以及统治逻辑,女性主义理论为走出这一困境提出了独特的视角,它力倡教师运用女性"圣杯式"的思维方式及以女性所特有的关怀人之心性关怀他人、他事、他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思维方式以及具备关怀他者的能力,以形成共容共生的师生关系,进而为建构和谐共生的教育世界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 相互性关怀 “剑式”思维方式 “圣杯式”思维方式
下载PDF
浅析现代建筑空间与室内空间的相互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羿 《城市地理》 2014年第6X期85-85,共1页
建筑与室内设计还是单独存在于各自的设计领域,通过阐述建筑与室内空间相互性概念,并列举国内外体现相互交融的设计的优秀实例,分析建筑与室内空间相互融合的优势,提倡建筑与室内设计应坚持一体化设计理念。
关键词 建筑空间 室内空间 相互性
下载PDF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相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晶晶 《音乐时空》 2016年第6期106-107,共2页
音乐,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民族民间音乐是对社会各时代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直接反映。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魂。高校作为重要教育载体,具有普及受众性。高校音乐教育,以承上启下之态势,实时践行民族... 音乐,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民族民间音乐是对社会各时代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直接反映。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魂。高校作为重要教育载体,具有普及受众性。高校音乐教育,以承上启下之态势,实时践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亦反哺于高校音乐教育素质与民族情怀荣誉感的提升。这二者相互相辅,共同促进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 高校音乐教育 相互性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