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与生活世界的矛盾运动与相互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邹小华 汪榕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69,共6页
价值体现人之目的性,是人生活实践之目的性的追求与超越。价值观则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追求之目标函数。生活世界是以人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伦常日用活动以及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形态的总称,是‘人之在世’的原本形态。生活世界... 价值体现人之目的性,是人生活实践之目的性的追求与超越。价值观则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追求之目标函数。生活世界是以人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伦常日用活动以及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形态的总称,是‘人之在世’的原本形态。生活世界既是价值的源泉和基础,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庸常又需要反思与价值引领,二者处在一种矛盾运动、相互构建的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价值观 生活世界 相互构建
原文传递
从“断裂”走向“互构”——转型社会中制度与人的协同构建论 被引量:9
2
作者 赵泉民 井世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3-181,共9页
"现代性转型"带来了中国"转型社会"这一独特社会形态,其主题是现代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的确立。也正是这一主题内在决定了个人与制度... "现代性转型"带来了中国"转型社会"这一独特社会形态,其主题是现代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的确立。也正是这一主题内在决定了个人与制度相互构建和协同推进的时代必然。但是,现实中的制度构建与人的发展出现了"断裂"导致了制度"内卷化":制度供需之间"错位"致使制度效率不高;制度正义性不足影响了制度质量和人的发展;植根于已有文化土壤中不是"遵守"而是"利用或绕开"制度的制度观弱化了制度执行。要改变此种状况,需要真正树立起"制度理性"和变革制度理念:把服务和满足于个体现代人格建构的需要作为制度设计的灵魂和动因;强化制度供给的"系统意识",提升制度组合效率和规模效益;注重制度变革中人的自主性和能动作用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社会 制度内卷化 现代人格 相互构建
下载PDF
社会心态的概念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晓萍 《黑河学刊》 2013年第6期186-187,共2页
对社会心态的解读有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心态的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社会心态概念的解读成为进一步研究社会心态的基点。社会心态的概念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社会心态是个体与社会相互建... 对社会心态的解读有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心态的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社会心态概念的解读成为进一步研究社会心态的基点。社会心态的概念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社会心态是个体与社会相互建构的宏观心理关系,是围绕个体需要上下波动的心理反映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心理状态。简言之,社会心态是指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围绕人的需要个体与社会相互建构的伴随社会发展始终的宏观心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概念 个体社会 相互构建 本质传性 个体需要
下载PDF
批评性话语分析——打开文化大门的钥匙
4
作者 蔡维效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1-43,共3页
语言是社会实践,它不仅表达反映文化而且有助于文化的形成。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构建关系。批评话语分析可以通过对具体语言进行系统地分析,来探索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来洞察抽象无形的文化,了解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的... 语言是社会实践,它不仅表达反映文化而且有助于文化的形成。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构建关系。批评话语分析可以通过对具体语言进行系统地分析,来探索语言的特点,并通过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来洞察抽象无形的文化,了解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的。批评话语分析就像一把钥匙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研究文化的大门,借此可以窥探文化的奥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相互构建 批评性话语
下载PDF
中国与国际法的协同进化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志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8,219,共15页
自鸦片战争170余年以来,中国与国际法的接触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与心态,也改变了国际法的体系与结构。中国从一个经济自足、文化封闭的状态起步,在国际法的压力和促动之下,发展工业、变革思想、践行法制,开启了步入现代性的历程。与此... 自鸦片战争170余年以来,中国与国际法的接触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与心态,也改变了国际法的体系与结构。中国从一个经济自足、文化封闭的状态起步,在国际法的压力和促动之下,发展工业、变革思想、践行法制,开启了步入现代性的历程。与此同时,中国对国际法日渐熟悉并参与一系列的国际法活动,成为国际舞台上逐渐受重视的行为体。中国最初遭遇国际法,深化和印证了国际法的西方主导性和实质的不公正性,但对于国际法的应用也为国际法实施的平等注入了新的元素。中国与国际法的积极互动引致了二者之间的协同进化。认知并运用国际法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重要步伐,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使国际法不断面临并应对新的挑战,也为国际法自身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很多新的智慧、新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际法 相互构建 协同进化
原文传递
Across-wind loads and effects of super-tal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被引量:4
6
作者 GU Ming QUAN Y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0期2531-2541,共11页
Across-wind loads and effec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super-tal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with increasing height. Across-wind loads and effects of tall buildings and stru... Across-wind loads and effec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super-tal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with increasing height. Across-wind loads and effects of tal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are believed to be excited by inflow turbulence, wake, and inflow-structure interaction, which are very complicated. Although researchers have been focusing on the problem for over 30 years, the database of across-wind loads and effects and the computation methods of e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s have not yet been developed, most countries having no related rules in the load codes.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across-wind effects of tal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mainly involve the determination of across-wind aerodynamic forces and across-wind aerodynamic damping, development of their databases, theoretical methods of e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s,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we first review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across-wind loads and effects of super-tall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Finally, we illustrate a case study in which our research results are applied to a typical super-tal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tall building and structure across-wind aerodynamic force across-wind aerodynamic damping across-wind effects across-wind 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s case stud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