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小独立闭合环搜索算法在探测InSAR相位解缠误差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涛 秦天亦 +1 位作者 陈晓森 王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1,共4页
基于最小生成树思想,并考虑多个连通图的情况,改进了现有的闭合环搜索算法。依据边的端点和长度信息建立树与余枝,从余枝中依次寻找能生成最小环的一条优先构成闭合环,以满足最短路径条件;通过设置余枝与闭合环的一一对应关系以满足独... 基于最小生成树思想,并考虑多个连通图的情况,改进了现有的闭合环搜索算法。依据边的端点和长度信息建立树与余枝,从余枝中依次寻找能生成最小环的一条优先构成闭合环,以满足最短路径条件;通过设置余枝与闭合环的一一对应关系以满足独立条件。最后,将该算法用于InSAR相位解缠误差的探测,明显提高了InSAR数据处理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独立闭合环 最小生成树 余枝 INSAR 相位解缠误差
下载PDF
时序InSAR离散相干点相位解缠误差检查与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永生 张景发 +3 位作者 李振洪 姜文亮 罗毅 赵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9-1203,1213,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形闭合环残差的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误差检测与校正算法,该算法能有效提高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的精度。以沧州市沿海地区为实验区域,利用2008~2010年18景ENVISATASAR数据进行InSAR时序分析,对解缠相位跳变误差进行检... 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形闭合环残差的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误差检测与校正算法,该算法能有效提高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的精度。以沧州市沿海地区为实验区域,利用2008~2010年18景ENVISATASAR数据进行InSAR时序分析,对解缠相位跳变误差进行检测和校正,并对比校正前后时序分析结果的精度。实验结果显示,解缠相位一致性检查和误差校正可以有效改正解缠干涉图中的主要相位跳变误差,与改正前相比:①离散点时序累积形变特征的时间连贯性更强,减少了很多突跳;②增加了有效相干点,实验区内有效相干点个数由68000个增加到186400个;③两个验证点累积形变量的RMS值分别降低了8.1mm和13.2mm,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测量时序分析 相位解缠误差 相位一致性 闭环残差
原文传递
高级时序InSAR地面形变监测及地震同震震后形变反演
3
作者 李永生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4期42-43,共2页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D-InSAR)是在InSA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应用于测量地表微小形变。该技术在监测地震形变、火山活动、冰川运动、城市地面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实际研究...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D-InSAR)是在InSA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应用于测量地表微小形变。该技术在监测地震形变、火山活动、冰川运动、城市地面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实际研究中存在很多局限性,例如轨道参数误差、地形数据误差、大气延迟误差、时空去相关引起的相位解缠误差以及系统噪音误差等。这些因素成为InSAR高精度形变探测应用的主要限制。InSAR时序分析方法是目前解决常规D-InSAR处理过程中各种精度制约因素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以InSAR时序分析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目标,开展InSAR时序关键技术研究。本文取得的创新点如下:(1)在传统相干点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取方法:满秩相干点。该方法将干涉冗余网络图中节点和边结合起来构建满秩矩阵,并依此作为相干点提取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满秩相干点提取法不仅能有效提高相干点的空间分布密度,而且能保留相干点的最优测量精度。(2)将大气延迟相位分成3种分量,即长波长大气相位、短波长大气相位以及地形相关的大气相位。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法分别对3种类型大气延迟相位进行校正。网络法可以估算出每个时刻的大气延迟误差,再重构每一幅干涉图的大气延迟误差。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网络法能精确模拟出每个时刻大气延迟误差和每幅干涉图中的大气延迟相位。(3)离散点相位解缠误差是时序分析过程中主要误差源之一,直接影响后续时序分析结果的精度。本文提出一种利用网络闭合环残差方法,对离散相干点相位解缠误差进行检测和校正。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出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中相位跳变;同时,本文也介绍了离散相干点解缠相位跳变校正的方法。(4)基于相干矩阵满秩条件,提出一种新的InSAR时序反演策略。利用干涉冗余网络图中各条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解算各个时刻点的形变特征,以有效解决传统InSAR时序反演过程中的秩亏问题。通过Bam地震震后时序形变场提取,在羊八井电站地热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监测以及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等几种典型应用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在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提出的新方法,获取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MW6.3地震同震形变和震后地表形变时序,研究发震断层参数和震后运动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利用同震形变反演得到断层几何参数及滑动分布模型为先验知识,以InSAR时序方法获得震后形变时序资料为约束,分别利用震后余滑模型和震后黏弹性松弛模型,研究当雄地震震后断层的运动过程,同时对青藏高原南部中低地壳或者上地幔的黏性系数进行估计,并给出了最优拟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短基线集时序分析 大气相位延迟误差 相位解缠误差 地面沉降 同震震后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