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被引量:14
1
作者 方立天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8-75,共8页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 事事无碍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其意义为佛的殊胜境界、宇宙的最高层次、观法的最后目标和真如本觉。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该学说的理论要点。该学说表达了华严宗人对宇宙整体、尤其是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看法,表现出深邃的哲学思维与丰富的逻辑论证。虽然事事无碍论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想,但其结构、内涵与旨趣都表现出与印度佛教迥异的中国思想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宗 事事无碍论 圆融 十玄无碍 相即相入
下载PDF
佛教中道思想之研究
2
作者 崔曦春 《五台山研究》 1992年第1期10-14,共5页
中道是佛教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最高真理和众生成佛的中正大道,也是佛教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者,《中论玄义》认为:一、依名释义,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二、就理释义,中以不中为义。三、互相释义,中以偏为义,四、无方释义,中以色为... 中道是佛教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最高真理和众生成佛的中正大道,也是佛教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者,《中论玄义》认为:一、依名释义,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二、就理释义,中以不中为义。三、互相释义,中以偏为义,四、无方释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又,它还指出中的种类有四:一、一中,即一中道。二、二中,谓世谛中、真谛中。三、三中,即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四、四中,谓对偏中、尽偏中、绝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谛 二谛 玄义 世谛 成佛 为义 第一义谛 八不中道 相即相入
下载PDF
禅宗与密宗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肖永明 《五台山研究》 1993年第3期11-13,共3页
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部别宗派。其中禅宗一派,为佛一教的中国化,而密宗则是佛教在印度发展到最后阶段,融合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教、印度教教义而形成的,可以说,禅宗与密宗都是颇具异端色彩的佛教宗派。禅宗别具中... 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很多部别宗派。其中禅宗一派,为佛一教的中国化,而密宗则是佛教在印度发展到最后阶段,融合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教、印度教教义而形成的,可以说,禅宗与密宗都是颇具异端色彩的佛教宗派。禅宗别具中国文化特色,密宗尤具印度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宗 佛教宗派 即身成佛 中观派 般若学 印度文化 相即相入 法身 即心即佛 四威仪
下载PDF
论佛教“相”文化对审美意象创构的三重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耘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7-143,共7页
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象'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间,佛教文化对它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佛教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宏阔的知识系统,本文旨在描述'佛教文化'中之'相'文化究竟对中国... 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象'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间,佛教文化对它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佛教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宏阔的知识系统,本文旨在描述'佛教文化'中之'相'文化究竟对中国美学'意象'这一理论范畴的内涵、变化产生了哪些客观而具体的影响。一、'意象'与'相''意象'的原始含义,依据其所属的文化形态来看,可分为两种,亦即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意象',与外来佛教文化中的'意象'。就中国本土文化而言,'意象'一词的原始含义,是指一种在巫术活动中可供辨识的标志、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土文化 诸法实 相即相入 观世音菩萨 三十二 审美意象
原文传递
华严宗法界缘起观与苏菲主义显化论——以井筒俊彦“东方哲学”的视角
5
作者 王希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00,共8页
华严宗以性起为中心的法界缘起观具有依体起用的本体论模式,其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观更成为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理论。无独有偶,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显化论也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和类似观点。本文依据井筒俊彦“东方哲学”的相关诠释,在两... 华严宗以性起为中心的法界缘起观具有依体起用的本体论模式,其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观更成为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理论。无独有偶,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显化论也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和类似观点。本文依据井筒俊彦“东方哲学”的相关诠释,在两种学说之间进行核心概念的哲学比较,以揭示二者在诸多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点,并指出两种思想体系的根本之处在于对纵向垂直因果关系和横向水平因果关系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界缘起 显化论 相即相入 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融通念佛宗的教判与教义
6
作者 宇井伯寿 陈兵 《法音》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8-19,共2页
良忍上人(1072~1132)无著作留下,其弟子所传亦无法详细了悉。良忍是否立教相判释,确定所依的经典为哪一部,都不明确,但大通上人(融观)发挥良忍之说,明白阐述了这些问题。其教判说为五教:一人天教,为修五戒十善而得人天果之教;二小乘教。
关键词 教判 小乘教 融通念佛宗 判释 相即相入 天果 往生 五性各别 十二因缘 圆顿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