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历史研究的相对客观
1
作者 柳立言 《唐宋历史评论》 2023年第2期55-80,共26页
三十多年前我写了《刘子健先生的治学与教学》,今日补充五点,均属研究方法的讨论:何谓“科学的”客观与方法、无可回避的切入点、可量化和重复验证的论据、抽样调查的应用和墓志碑铭的应用等。目的是检视历史研究能否或如何做到相对客... 三十多年前我写了《刘子健先生的治学与教学》,今日补充五点,均属研究方法的讨论:何谓“科学的”客观与方法、无可回避的切入点、可量化和重复验证的论据、抽样调查的应用和墓志碑铭的应用等。目的是检视历史研究能否或如何做到相对客观。必须声明在先,2019年眼疾早退之时,我已尽散藏书,下文如有误记,务请原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验证 墓志碑铭 可量化 抽样调查 相对客观 历史
下载PDF
非农就业与缓解相对贫困——基于主客观标准的二维视角 被引量:46
2
作者 周力 邵俊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数据,运用Probit和Mlogit模型,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标准分析了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农就业首先通过提高绝对收入改善农户客观相对贫困,同时也能通过改变客观相对贫困,... 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数据,运用Probit和Mlogit模型,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标准分析了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农就业首先通过提高绝对收入改善农户客观相对贫困,同时也能通过改变客观相对贫困,间接改善主观相对贫困状态。非农就业主要带来了收入增长效应,但对于提升主观获得感没有直接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省内非农就业也存在类似的减贫作用,而省外非农就业没有产生作用。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非农就业都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无影响,参照系的变化影响着非农就业对主观相对贫困的减贫作用。此外,转变户籍可能致使非农就业农户陷入城市的客观相对贫困,而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群体没有影响。因此,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仅要鼓励农户非农就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还要保障进城农民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客观相对贫困 主观相对贫困
下载PDF
数字素养对相对贫困影响效应研究
3
作者 刘魏 夏弋涵 《西部金融》 2024年第1期69-77,F0003,共10页
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数字素养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在主观相对贫困和客观相对贫困的双重视角下,运用Probit模型验证了数字素养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素... 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数字素养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在主观相对贫困和客观相对贫困的双重视角下,运用Probit模型验证了数字素养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素养水平每增加1%,客观相对贫困发生率下降0.94%,主观相对贫困发生率下降0.73%,数字素养能有效缓解居民相对贫困,其缓解机制为数字素养通过促进创业以及非农就业、降低信贷成本、积累社会资本来缓解主客观相对贫困。另外,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主客观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更显著,数字素养对60岁及以上群体客观相对贫困缓解程度更显著,但对60岁以下群体主观相对贫困缓解作用则不及60岁及以上群体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数字能力鸿沟 主观相对贫困 客观相对贫困 共同富裕
下载PDF
配景理论解释历史学客观性方法简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宇 《文教资料》 2012年第35期62-64,共3页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学永恒的话题,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配景理论由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提出,其解释历史学的方法就是把客观的历史史实与史家不同的思想结合起来,否定历史学的绝对客观与历史学的绝对主观,认为绝对客观...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学永恒的话题,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配景理论由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提出,其解释历史学的方法就是把客观的历史史实与史家不同的思想结合起来,否定历史学的绝对客观与历史学的绝对主观,认为绝对客观的历史只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不存在于任何史学家的思想及其作品中;历史学的客观性会随着新方法、新材料的发展而发展,对于不同史家的历史价值性和历史事实性的争议也要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来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 客观 配景理论 相对客观
下载PDF
客观责任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蓝承烈 《求是学刊》 1987年第2期54-58,96,共6页
关键词 客观责任 过错责任 民事责任 无过错 行为人 致人损害 受害人故意 产品制造者 致害人 相对客观
下载PDF
历史认识客观性的价值论诠释 被引量:2
6
作者 管淑侠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6-140,共5页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的客观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 客观性的相对
下载PDF
职业技能培训与城市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
7
作者 李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2-98,共7页
当前中国已进入相对贫困治理的“后扶贫时期”,职业技能培训对城市相对贫困有着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理论上,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人力资本效应促进收入超额增长,缓解客观相对贫困,通过文化精神与社会资本效应减弱被剥夺感,降低主观相对贫... 当前中国已进入相对贫困治理的“后扶贫时期”,职业技能培训对城市相对贫困有着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理论上,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人力资本效应促进收入超额增长,缓解客观相对贫困,通过文化精神与社会资本效应减弱被剥夺感,降低主观相对贫困程度。基于重庆市437份调查问卷的实证显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人力资本机制、文化精神与社会资本机制,有力地减缓了客观相对贫困和主观相对贫困,且对主观相对贫困的传导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训 主观相对贫困 客观相对贫困 传导机制
下载PDF
职业技能培训如何影响农户相对贫困——基于重庆市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媛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60-66,共7页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基于2022年重庆市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414个农户样本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显示,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能显著减缓农户的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程度,其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基于2022年重庆市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414个农户样本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显示,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能显著减缓农户的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程度,其作用渠道是人力资本机制和社会资本机制,且人力资本机制作用相对较强。然而,心理资本机制在技能扶贫中尚未发挥明显作用,不能有效降低主观相对贫困发生率。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显示,人力资本对农户客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应要强于对主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应,社会资本反之。而异质性检验表明,参与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农户的人力资本减贫机制和社会资本减贫机制同样存在,两大机制对主客观相对贫困的作用效应均强于参与农业技能培训农户;心理资本机制也抑制了参与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农户的主观相对贫困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训 农户 主观相对贫困 客观相对贫困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对卢梭公意理论与传统民意观的批判性考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龑 《清华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5-148,共14页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呈现两种彼此对立的形象:自由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在本文看来,有着很深的认知方法上的根源。卢梭视公意为纯粹客观正确的神学范畴,乃整个政治体的合法性所在,相反,众意虽也是所有人的合意,卢梭却将其同个体的主...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呈现两种彼此对立的形象:自由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在本文看来,有着很深的认知方法上的根源。卢梭视公意为纯粹客观正确的神学范畴,乃整个政治体的合法性所在,相反,众意虽也是所有人的合意,卢梭却将其同个体的主观性未加区别,以至于公意与个别意志之间无法沟通,卢梭的社会契约实为一个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事实上,众意不同于个别意志,属于相对客观正确的范畴,而非主观性事物,众意对于政治秩序构建的意义,可通过"主权:政府:公民社会:公民"的连比例给予更精确的表达。回顾我国,隐含在卢梭形象中的断裂亦可见于我国的"民意观"之中。借助此前的分析,我国沿袭至今的"民意观"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意 众意 相对客观正确性 公民社会 民意
下载PDF
中美英绿色建筑运维评价体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珂 胡睿博 +1 位作者 胡广东 池彬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2年第11期1-6,共6页
建筑运维是影响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表现的关键阶段。首先分析中国、美国、英国绿色建筑运维评价体系的目标对象和影响力,然后建立相对重要性指数(RSI)和相对客观性指数(ROI),从位置和交通(LT)、可持续场地(SS)、用水效率(WE)、能源和大... 建筑运维是影响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表现的关键阶段。首先分析中国、美国、英国绿色建筑运维评价体系的目标对象和影响力,然后建立相对重要性指数(RSI)和相对客观性指数(ROI),从位置和交通(LT)、可持续场地(SS)、用水效率(WE)、能源和大气(EA)、材料和资源(MR)、室内环境质量(EQ)方面,定量分析评价体系的内容差异。结果表明,我国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舒适性和健康性,但在客观性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运维评价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运维 评价体系 相对重要性指数 相对客观性指数
下载PDF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桂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2-66,共5页
互文性概念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互文是人类交往和认知的方式,互文性主要表征为转述语,让不同的声音参与语篇交际,形成"异质话语",使各种声音交织和互动,体现出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本文探讨了... 互文性概念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互文是人类交往和认知的方式,互文性主要表征为转述语,让不同的声音参与语篇交际,形成"异质话语",使各种声音交织和互动,体现出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本文探讨了语篇互文性的本质、表征及功能,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考察特定社会的话语实践和话语秩序,以揭示新闻语篇交往互文意义的中介性转换特征以及机构话语秩序重构的特点,对于揭示新闻语篇的相对客观性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理论 新闻语篇 意识形态 相对客观
下载PDF
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远与近--试论《回到列宁》文本解读的方法特质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密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逻辑异轨"。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研究方式,"思想构境论"何以实现对传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突破是本文的关注焦点。本文拟从作为思想研究对象的文本缘何退隐与凸显这一视角出发,来窥探"思想构境论"这一理论生产方式的特质。进而指出,该方法在强调解读构架的科学性的同时,更突显了解读构架与文本对象的辩证关系,从而告别了以还原或逼近客观性为旨归的旧式文本阅读观,走向了承认主观性与相对客观性的"创造性的生产"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思想构境论”解读构架 文本情境 相对客观
下载PDF
客观相对收入与主观经济地位:基于集体主义视角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涛 方明 +1 位作者 伏霖 金星晔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133,共16页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集体主义文化的视角研究了人们客观相对收入对主观经济地位的影响。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的回归结果显示,人们在其所在区县的客观相对收入水平对其主观经济地位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客观相对收...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集体主义文化的视角研究了人们客观相对收入对主观经济地位的影响。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的回归结果显示,人们在其所在区县的客观相对收入水平对其主观经济地位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客观相对收入水平越高,则主观经济地位越高。进一步地,本文在“集体主义”变量构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集体主义”背景下客观相对收入对主观经济地位的异质性影响,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的地区,人们的客观相对收入对其主观经济地位的影响更大。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相对收入的分化和主观经济地位感知,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经济行为,更影响人们的幸福获得,政府在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文化差异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相对收入 主观经济地位 集体主义
原文传递
按劳分配与市场
14
作者 鹿居邦 吴凤岗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1-34,共4页
按劳分配与市场鹿居邦,吴凤岗经验告诉人们,必须寻找能最有效地刺激生产发展的收入分配原则、途径,以推动经济迅速而健康地发展。这不仅因为只有生产更好更快地发展,才会有更多的收入可供分配;而且因为,在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当的... 按劳分配与市场鹿居邦,吴凤岗经验告诉人们,必须寻找能最有效地刺激生产发展的收入分配原则、途径,以推动经济迅速而健康地发展。这不仅因为只有生产更好更快地发展,才会有更多的收入可供分配;而且因为,在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当的情况下,生产发展必然缓慢,甚至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劳分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 劳动量 劳动者 收入分配 劳动的价值 相对客观 科技人员 简单劳动
下载PDF
动物防疫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模式初探
15
作者 梁天红 《四川畜牧兽医》 2004年第5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动物防疫监督 量化分级管理模式 系统性原则 动态监管原则 相对客观性原则
下载PDF
最低工资与相对贫困——基于主客观相对贫困的双重考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凡 雷馨圆 +1 位作者 周力 邵俊杰 《世界经济文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5,共18页
最低工资是我国一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研(CFPS)2010—2018年数据,评估了最低工资对劳动力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农村户籍劳动力相比,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明显降低... 最低工资是我国一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研(CFPS)2010—2018年数据,评估了最低工资对劳动力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农村户籍劳动力相比,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明显降低了城市户籍劳动力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其原因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并且非正规部门不受最低工资标准约束;而城市劳动力大多分布在正规部门,农村劳动力则分布于非正规部门。因此,最低工资通过收入效应和就业挤出效应仅对城市劳动力有着积极影响。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时,应更多地向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倾斜,从而保证更多的农村户籍劳动力能够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客观相对贫困 主观相对贫困
原文传递
农村集体经济的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对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的评估 被引量:15
17
作者 胡凌啸 周力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共9页
准确把握农村集体经济的减贫效应对我国2020年后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区分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的基础上,评价了农村集体经济在减少相对贫困方面的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显著改善农户... 准确把握农村集体经济的减贫效应对我国2020年后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区分客观和主观相对贫困的基础上,评价了农村集体经济在减少相对贫困方面的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显著改善农户的客观相对贫困,但同时却恶化了农户的主观相对贫困。究其原因,农村集体经济主要通过改变农户的多维贫困状态和促进农民从事非农就业减少了客观相对贫困的发生;而农村集体经济所引发的农户贫富不公经历以及农户向城市的转移并长期定居则对主观相对贫困造成了负面影响。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并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全面推动我国脱贫事业迈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客观相对贫困 主观相对贫困
原文传递
农户相对贫困测度及互联网的减贫效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静 魏晓博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8,共9页
相对贫困具有主客观双重属性,既是个体与参照群体相比较确实存在的客观差距,也是心理层面与参照群体相比产生的主观被剥夺感。本文基于CFPS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结合A-F指数测度了农户相对贫困,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减贫效应,得到如... 相对贫困具有主客观双重属性,既是个体与参照群体相比较确实存在的客观差距,也是心理层面与参照群体相比产生的主观被剥夺感。本文基于CFPS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结合A-F指数测度了农户相对贫困,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减贫效应,得到如下结论:(1)样本农户2014~2018年客观相对贫困和主观相对贫困情况有所缓解,但面临的客观剥夺和主观剥夺均比较严峻,尤其是客观剥夺,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仍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2)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不管是客观相对贫困还是主观相对贫困,西部地区均高于样本平均水平,贫困叠加,反贫困任务艰巨,仍然是治理相对贫困的重点区域。(3)互联网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有利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且对客观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大于主观相对贫困,互联网发展行为的减贫效应大于互联网生活行为,其结果具有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相对贫困 主观相对贫困 测度 互联网减贫
原文传递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相对贫困吗? 被引量:84
19
作者 刘魏 张应良 王燕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4-60,共17页
在贫困研究进入相对贫困治理以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探索相对贫困的数字化治理途径,对于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的数据,将相对贫困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类型,并运用条件混... 在贫困研究进入相对贫困治理以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探索相对贫困的数字化治理途径,对于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的数据,将相对贫困区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类型,并运用条件混合过程(CMP)等研究方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客观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下降2.12%,主观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下降0.96%,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的相对贫困状况,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信贷成本、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缓解客观相对贫困,通过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缓解主观相对贫困。进一步从异质性视角分析发现,这种缓解效应存在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居民主客观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要强于农村居民,对60岁以下年龄群体主客观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要强于60岁及以上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主观相对贫困 客观相对贫困 数字鸿沟
原文传递
六朝越窑瓷塑研究的新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敏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3-136,共4页
越窑瓷塑是陶瓷史学上最引人注目的瓷器类型之一,它连接了陶瓷与雕塑两种艺术形式,关乎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多方面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者只有从单个经典的瓷塑器物研究入手,再综合瓷塑器物的大量实例,才会明了瓷塑器物... 越窑瓷塑是陶瓷史学上最引人注目的瓷器类型之一,它连接了陶瓷与雕塑两种艺术形式,关乎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多方面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者只有从单个经典的瓷塑器物研究入手,再综合瓷塑器物的大量实例,才会明了瓷塑器物是如何被生产与被使用。通过深入发掘隐藏瓷塑背后人的思想、观念与环境,才能相对客观地认识到六朝越窑瓷器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它在实用、简便的大量日常生产与消耗中,促成六朝时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因此,它理应被视为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然而,通过对瓷塑研究的细致梳理便可知,相关专论尚待加强;特别是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的阐释,更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价值 越窑瓷器 六朝时期 艺术本体 瓷塑 器物研究 细致梳理 相对客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