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构造地貌学分析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王丹
董有浦
焦骞骞
张东越
段佳鑫
余华玉
-
机构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中国建筑西南勘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出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16-3028,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02215,41762017,41672206)。
-
文摘
滇中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晚期构造变形机制的理想场所.滇中地块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下地壳流”和“刚性块体挤出”两种模式,前者认为地块构造活动分布较为均匀,后者认为构造活动沿断裂带更为强烈.由于地貌指数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为厘定研究区新生代晚期的变形机制,基于30 m分辨率的SRTM‐3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滇中地区319个(亚)流域盆地,通过分析获得了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及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形状指数(BS)、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谷底宽度与谷间高度比(VF)这5种地貌指数,综合这五种指数得出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_(at)),并利用构造地貌指数(I_(at))揭示了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及金沙江两侧的I_(at)值相对较小,其他部位相对较高,这表明滇中地区的构造活动性强的区域主要集中发育在断裂带附近,与“刚性块体挤出”模式相一致.滇中地块中部的金沙江两侧I_(at)值相对较低,表明其地貌活动性较强.这是由于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及河流重组,导致的金沙江及其支流切割力增强,从而造成金沙江两侧HI值、BS值、SLK值增高和VF值降低,使得金沙江两侧I_(at)值相对较低.
-
关键词
滇中
新生代
构造变形机制
河流地貌
相对构造活动性
构造地质.
-
Keywords
Central Yunnan Terrane
the Cenozoic
tectonic deformation mechanism
fluvial geomorphology
relative tectonic activity
tectonics
-
分类号
P54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