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Au with BO_(x) matrix induced by Closo-boron cluster for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ammonia
1
作者 Wenjing Liu Nan Yang +10 位作者 Yuao Wei Yingjie Yu Jie Chen Mo Wei Yuting Huang Xiaohan Li Linghai Zhang Faisal Saleem Weina Zhang Haibo Zhang Fengwei Hu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71-477,I0012,共8页
Au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atalysts for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NRR),however maximizing the activity utilization rate of Au and understand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Au and carriers pos... Au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atalysts for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NRR),however maximizing the activity utilization rate of Au and understand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Au and carriers pose ongoing challenges.Herein,we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synergistic catalytic effect of incorporating Au with boron clusters for accelerating NRR kinetics.An in-situ abinitio strategy is employed to construct B-doped Au nanoparticles(2-6 nm in diameter)loaded on BO_(x) substrates(AuBO_(x)),in which B not only modulates the surfac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u but also forms strong coupling interactions to stabilize the nanoparticles.The electrochemical results show that Au-BO_(x) possesses excellent NRR activity(NH_(3) yield of 48.52μg h^(-1)mg_(cat)^(-1),Faraday efficiency of 56.18%),and exhibits high s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throughout the electrocatalytic NRR process.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B induces the formation of both Au dangling bond and Au-B coupling bond.which considerably facilitates the hydrogenation of~*N_(2)^(-)~*NH_(3).The present work provides a new avenu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boron materials achieved by one-step reduction and doping process,utilizing boron clusters as reducing and stabilizing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 clusters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Au–B coupling
下载PDF
Attributes-based person re-identification via CNNs with coupled clusters loss 被引量:1
2
作者 SUN Rui HUANG Qiheng +1 位作者 FANGWei ZHANG Xudo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期45-55,共11页
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id)involves matching a person across nonoverlapping views,with different poses,illuminations and conditions.Visual attributes are understandable semantic information to help improve the iss... 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id)involves matching a person across nonoverlapping views,with different poses,illuminations and conditions.Visual attributes are understandable semantic information to help improve the issues including illumination changes,viewpoint variations and occlusions.This paper proposes an end-to-end framework of deep learning for attribute-based person re-id.In the feature representation stage of framework,the improv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model is designed to leverage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automatically detected attributes and learned low-dimensional CNN features.Moreover,an attribute classifier is trained on separate data and includes its responses into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our person re-id model.The coupled clusters loss function is used in the training stage of the framework,which enhances the discriminability of both types of features.The combined features are mapped into the Euclidean space.The L2 distance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distance between any two pedestrian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are the same.Extensive experiments validate the superiority and advantages of our proposed framework over state-of-the-art competitors on contemporary challenging person re-id datas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id) convolutions neural network(CNN) attributes coupled clusters loss(CCL)
下载PDF
Rapid synthesis of Pd single‐atom/cluster as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 被引量:2
3
作者 Hehe Wei Xiaoyang Li +7 位作者 Bohan Deng Jialiang Lang Ya Huang Xingyu Hua Yida Qiao Binghui Ge Jun Ge Hui W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058-1065,共8页
Palladium(Pd)‐based catalysts are essential to drive high‐performance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which are powerful tools for the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organic compounds.Herein,we developed a solution‐rapid‐annea... Palladium(Pd)‐based catalysts are essential to drive high‐performance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which are powerful tools for the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organic compounds.Herein,we developed a solution‐rapid‐annealing process to stabilize nitrogen‐mesoporous carbon supported Pd single‐atom/cluster(Pd/NMC)material,which provided a catalyst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for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In comparison with commercial palladium/carbon(Pd/C)catalysts,the Pd/NMC catalyst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boosted activity(100%selectivity and 95%yield)and excellent stability(almost no decay in activity after 10 reuse cycles)for the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 of chlorobenzenes,together with superior yield and excellent selectivity in the fields of the board scope of the reactants.Moreover,our newly developed rapid annealing process of precursor solutions is applied as a generalized method to stabilize metal clusters(e.g.Pd,Pt,Ru),open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highly dispersed metal atom and sub‐nanometer cluster catalysts with high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 single‐atom/cluster catalyst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 Solution rapid annealing Energy barrier High yield
下载PDF
The spati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zang National Park Cluster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被引量:1
4
作者 Rui Guo Dong Chen +5 位作者 Daojing Zhou Baoyin Liu Hanchu Liu Yannan Zhao Yong Sun Jie Fan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The development of Qingzang national park cluster is part of China’s efforts to establish a maj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ject in the Qingzang Plateau,in line with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Based on pr... The development of Qingzang national park cluster is part of China’s efforts to establish a maj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ject in the Qingzang Plateau,in line with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Based on preliminary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Qingzang Plateau,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cluster will include 21 national parks.To mitig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conservation of the national park clus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this study proposes an analysis framework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coupling features between the national park clus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Four elements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analysis framework,including natural conditions,geographic location,cultural background,and national policies.This framework was applied to the 457 township communities within the 21 national parks.Results show the weak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park cluster for approximately 304 township communities,without significant spatial coupling traits,while the remaining 153 communitie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spatial coupling features.These latter townships had developed four types of spatial coupling with na-tional parks,including eco-migrants,transportation hubs,characteristic cultures,and border development,which account for 17.4%,35.3%,19.8%,and 27.5%of the 153 townships respectively.A composite type with more than one spatial coupling feature was also found for 14 communities within the 153 townships.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olicy making towards four major types of interactive modes between townships and the national park construc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Qingzang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zang Plateau National park(cluster) COMMUNITY Spatial coupl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下载PDF
城市群型自创区创新共同体的建构基础与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解佳龙 王梦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8,共13页
创新共同体作为促进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城市群型自创区引领区域均衡发展和跨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其建构基础决定着自创区的创新路径选择与突破重点。结合城市群型自创区创新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运行结构,设计涵盖自... 创新共同体作为促进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城市群型自创区引领区域均衡发展和跨界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其建构基础决定着自创区的创新路径选择与突破重点。结合城市群型自创区创新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运行结构,设计涵盖自主创新力、协同配置力、效益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四力”评价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8个城市群型自创区41个核心园区的“四力”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核心园区“四力”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结构稳定的偏态分布,板块间差异显著且趋势向好;自创区“四力”两极分化且优势各异。随后基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创新共同体建构基础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并对差异性溯源分析。组内差异显示:覆盖核心园区越多,协同创新难度越大;核心园区非均衡异化,差异性变动反差明显。组间差异显示:创新共同体建构基础表现出奋力争先、震荡纠缠、低速稳健、成长禁锢4种类型。基于此,从创新动力、协同配置、效益输出、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创新共同体建构策略,以期为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型自创区 创新共同体 建构基础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6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好,并呈上升态势,区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高西低”格局;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发展相互影...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好,并呈上升态势,区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高西低”格局;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发展相互影响,2011年之后的相关性减弱,高耦合协调和低耦合协调区域均有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对外开放水平、金融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效应不同。因此,从各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强化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空间集聚
下载PDF
交通规划导向的科技赋能交通小区划分方法
7
作者 俞艳 何宇嘉 +2 位作者 高昕欣 张宸赫 阎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6,共7页
文章以手机信令、路网大数据为基础,提出了针对交通规划的科技赋能交通小区划分方法,以路网数据划分聚类单元,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准确识别聚类单元内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改进耦合空间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借助现状路网对聚类结果进行... 文章以手机信令、路网大数据为基础,提出了针对交通规划的科技赋能交通小区划分方法,以路网数据划分聚类单元,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准确识别聚类单元内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改进耦合空间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借助现状路网对聚类结果进行修正得到交通小区划分结果。宁波市实例研究表明,科技赋能交通小区划分方法能兼顾居民出行时空特征和城市路网匹配,并能较好保证交通小区的整体连续性,该方法适用性强,可为交通规划的科学制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小区划分 手机信令 出行特征 耦合空间聚类算法
下载PDF
生态耦合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合作策略演化
8
作者 欧光军 向迎澳 汪宜心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1期181-191,共11页
从知识生态耦合视角对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合作策略演化展开研究,构建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和其邻居合作交互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系统稳定性分析,并考虑到网络嵌入性,对不同网络规模下的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合作策略进行动态演化仿真分析。... 从知识生态耦合视角对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合作策略演化展开研究,构建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和其邻居合作交互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系统稳定性分析,并考虑到网络嵌入性,对不同网络规模下的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合作策略进行动态演化仿真分析。研究发现,知识互补度能促进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间合作策略演化,并且该促进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临界值从0.5上升至0.8,但是网络规模越大网络演化的速度越慢。另外,知识重叠度对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间合作策略演化起抑制作用,不过存在一个较低的临界值0.4,当知识重叠度低于临界值时能够促进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合作;超过临界值后随知识重叠度的增加,对集群横向创新链主体合作的抑制作用增大,而且知识重叠度产生的作用不受网络规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集群 横向创新链 知识生态耦合 合作策略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研究
9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姜慧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9期1298-1306,共9页
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加强黄河治理保护、促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选取200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60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探讨了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 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加强黄河治理保护、促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选取200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60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探讨了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状况及其时空演化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200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和公共健康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②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在整体格局上,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系统发展水平较好,而其他城市群则较差;③预测2022-2026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系统协调水平将整体显著提升。根据评估与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 BP神经网络模型 耦合协调机制 黄河流域城市群
下载PDF
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技术及传热算法
10
作者 李守定 张苏鹏 +8 位作者 徐涛 张召彬 郑博 马世伟 孔彦龙 张文秀 赫建明 庞忠和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7-1411,共15页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当前深层地热开采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开采过程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为原则,以深层干热岩地热规模化可持续稳定开发为目标,提出了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方法(UMW-DGS)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筒轴对称热传导模型,以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深部干热岩储层为背景,提出了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测试新方法,计算了在定井径条件下井周温度场和采热功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差、热导率和井径等3个敏感因素对采热功率的影响。此外,针对UMW-DGS定解问题,研发了基于有限体积法(FVM)的三维热流固耦合数值算法,研究了UMW-DGS单水平井段换热效率和在不同泵注量条件下温度场时空演化。通过分析不同流量的有效换热量、换热时长和功率发现:泵注流量的增加会导致有效换热能量和有效换热时长的降低,并且使有效换热功率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地热能开发需要在平衡换热温度和功率的条件下设计注入排量,从而得到最优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热 丛式多分支U型井 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 储层-工质流固耦合热传导算法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研究
11
作者 孔凡文 王玉冰 江澄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97-502,共6页
研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与土地利用效益值,建立了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探究了2010—2022年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镇... 研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与土地利用效益值,建立了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探究了2010—2022年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两系统间尚未实现良性互动,各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沈阳和大连两地耦合协调度较其他地区高出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2 位作者 胡海平 肖蔚 刘金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8-308,共11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土地利用高质量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等方法...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土地利用高质量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等方法,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水平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功能指数从0.20上升到0.55,持续优化提升,但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土地利用功能水平表现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功能指数逐渐呈现出中西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2)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及生产-生活功能的协调度指数持续上升,其余耦合度及协调度指数均呈波动发展的趋势,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中部和西南部高、东北和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以低质量转型为主,平均占比约为50%,功能转型质量有所提升,中西部区县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质量要明显优于北部和东部区县。3)不同影响因子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的正向驱动作用持续增强,二三产业占比的负向驱动作用增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力趋于减弱。应根据各区县土地利用功能的转型阶段,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补齐区县发展短板,提升功能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区域用地效率,促进土地利用多功能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功能转型 时空格局 耦合协调关系 驱动机制 环鄱阳湖城市群
下载PDF
考虑灵活组群的配电网-微电网群低碳经济调度方法
13
作者 刘运鑫 姚良忠 +3 位作者 赵波 徐箭 廖思阳 庞轩佩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9-68,共10页
含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群协同运行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降低碳排放成本与运行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为使得微电网群适应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及运行环境的不断变化,文中将各子微电网灵活组成各种形式的... 含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微电网群协同运行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降低碳排放成本与运行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为使得微电网群适应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及运行环境的不断变化,文中将各子微电网灵活组成各种形式的微电网群,并以配电网-微电网群系统碳排放与运行总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配电网-微电网群低碳经济调度主从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灵活组群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互济功率价值大小的涌现收益分配方法。通过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实际微电网群的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群 微电网群 配电网 低碳经济调度 电碳耦合
下载PDF
间歇式信息传输条件下无人机搜索覆盖规划
14
作者 曹志强 张佳 辛斌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在基站通信范围受限条件下,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执行覆盖搜索任务时经常返回至基站通信范围内实现间歇式信息传输,能够扩展其覆盖区域和提高执行任务的灵活性。为最小化所有环境位点信息传回基站的时间之和,需解决覆... 在基站通信范围受限条件下,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执行覆盖搜索任务时经常返回至基站通信范围内实现间歇式信息传输,能够扩展其覆盖区域和提高执行任务的灵活性。为最小化所有环境位点信息传回基站的时间之和,需解决覆盖规划和间歇式通信时机选择的耦合问题。在覆盖的目标点较少且分散时,采用改进的层次聚类方法求解每次往返需要覆盖的路径点集合。在需要进行区域全覆盖时,则在求解完区域的覆盖路径后,以最小化时间之和为目标,对目标函数进行分析,确定最优返回次数的搜索范围,压缩解空间。对该搜索范围进行遍历搜索得到最优往返次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优化UAV返回位点。与前沿算法对比,所提算法在目标函数和覆盖路径质量上具有一定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耦合 层次聚类 解空间压缩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基于双向循环插补网络的分布式光伏集群时序数据耦合增强方法
15
作者 廖若愚 刘友波 +3 位作者 沈晓东 高红均 唐冬来 刘俊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84-2794,I0042-I0048,共18页
分布式光伏点多面广、局部渗透率高、安装环境复杂多变,真实可靠的量测数据是其性能分析、出力预测、运维调控的基础。然而,传感器故障和通信堵塞等因素会造成量测值缺失,恶化原始数据质量,进而影响配电网运行决策的准确性。传统数据修... 分布式光伏点多面广、局部渗透率高、安装环境复杂多变,真实可靠的量测数据是其性能分析、出力预测、运维调控的基础。然而,传感器故障和通信堵塞等因素会造成量测值缺失,恶化原始数据质量,进而影响配电网运行决策的准确性。传统数据修复方法只考虑单一量测值的分布特征,忽略了多维时序数据的潜在耦合关系,修复精度有限。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双向多阶段循环插补网络和Seq2SeqAttention的时序数据耦合增强方法,改进了循环插补网络的结构,并引入衰减机制,能利用少量未缺失数据,潜在地挖掘原始数据的整体分布规律,一次性对多个光伏场站完成高质量数据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高比例缺失情况下仍有良好的修复性能,可明显增强分布式光伏集群的基础数据质量,提升电网运营商对光伏集群的细粒度感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数据修复 双向循环插补网络 耦合时序数据 分布式光伏集群
下载PDF
含碳三原子分子结构与电子亲和能的计算
16
作者 单石敏 连艺 +1 位作者 徐海峰 闫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5,共8页
本文分别采用单、双和微扰处理三激发耦合簇方法与自旋非限制的开壳层耦合簇方法对CO_(2),OCS,CS_(2)及其对应阴离子CO_(2)^(-),OCS^(-),CS_(2)^(-)进行高精度的从头算研究.我们计算了这些分子在一系列相关一致基组aug-cc-pV(X+d)Z (X=T... 本文分别采用单、双和微扰处理三激发耦合簇方法与自旋非限制的开壳层耦合簇方法对CO_(2),OCS,CS_(2)及其对应阴离子CO_(2)^(-),OCS^(-),CS_(2)^(-)进行高精度的从头算研究.我们计算了这些分子在一系列相关一致基组aug-cc-pV(X+d)Z (X=T,Q,5)以及完全基组极限下的基态平衡几何结构,并研究了芯-价电子相关与标量相对论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报道结果吻合较好.基于计算的几何结构,获得了中性分子CO_(2),OCS,CS_(2)的绝热电子亲和能,系统考察了不同基组以及零点能修正对这些分子电子亲和能的影响,给出了考虑各种修正下3种分子准确的电子亲和能.本文将丰富含碳三原子分子的光谱常数和电子亲和能等分子参数的信息,可为实验光谱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簇方法 含碳三原子分子 平衡几何结构 电子亲和能
下载PDF
中国“三生”空间功能异质性评价、时空演变及分区调控
17
作者 王乐 熊昌盛 +1 位作者 田宇 周斌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5-275,共11页
科学识别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在相互关系,对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多源时空数据,对2000—2020年中国陆域“三生”空间功能进行异质性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揭示了中国市域“三生... 科学识别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在相互关系,对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多源时空数据,对2000—2020年中国陆域“三生”空间功能进行异质性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揭示了中国市域“三生”空间的聚集性与协调性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分区调控方案。结果表明:1)中国生产空间功能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生活空间功能呈现沿胡焕庸线两侧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生态空间功能呈现“腹地高沿海低”的格局。2)2000—2020年间中国市域“三生”空间功能呈现较强的聚集性分布特点,且正相关类型以集群形式出现,负相关类型多零星分布于各地。3)2000—2020年间中国市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沿胡焕庸线呈现自西向东有序发展的格局,其时空演变具有波动特征。此外,该研究根据2020年中国市域“三生”空间聚集性及协调性特征,提出了两种针对性的分区管控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能够为中国国土空间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空间异质性 时空演变 空间聚集性 耦合协调性
下载PDF
黏弹性介质包裹的液体腔内球状泡群耦合振动模型
18
作者 左馨怡 雷照康 +1 位作者 武耀蓉 王成会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0-98,共9页
高强度超声可激发生物组织空化,软组织常被当作黏弹性介质,因此,黏弹性介质中气泡动力学行为研究可为超声生物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为探索组织液内多气泡动力学影响,构建了球形液体腔内的球状泡团模型,考虑了液体腔外黏弹性介质的动力学效... 高强度超声可激发生物组织空化,软组织常被当作黏弹性介质,因此,黏弹性介质中气泡动力学行为研究可为超声生物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为探索组织液内多气泡动力学影响,构建了球形液体腔内的球状泡团模型,考虑了液体腔外黏弹性介质的动力学效应,得到了球状泡群内气泡耦合振动方程,并基于此分析了气泡的振动行为.结果表明,腔体以及泡群约束虽抑制了气泡振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气泡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约束环境下气泡的非球形振动稳定性主要受驱动声波压力幅值和频率、气泡初始半径以及气泡数密度影响,而腔体半径的影响随驱动压力的增加而增强;存在最小不稳定驱动声压阈值,不同初始半径的气泡不稳定振动阈值压力不同且不稳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小于4μm的范围内;驱动频率增大,气泡振动不稳定区的声压阈值也随之增大,且不稳定区域有减小的趋势;随着气泡数密度的增加,气泡不稳定区域逐渐向无规则的斑图状分布,极易受到扰动发生不稳定振动而崩溃.高频声波激励下平衡半径大于4μm范围内气泡的惯性空化阈值受频率和气泡数密度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泡群 液体腔 空化气泡 耦合振动
下载PDF
理论研究IIB族金属二氢化物分子的基态性质
19
作者 张志鹏 杨培龙 +1 位作者 涂喆研 李仁忠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基于小核能量一致性相对论赝势,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耦合簇理论,分别在标量和二分量水平上计算研究了MH_(2)(M=Zn,Cd,Hg,Cn)分子的平衡键长和振动频率.计算结果显示,HgH_(2)和CnH_(2)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较为明显.采用的8种泛函总体较好... 基于小核能量一致性相对论赝势,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耦合簇理论,分别在标量和二分量水平上计算研究了MH_(2)(M=Zn,Cd,Hg,Cn)分子的平衡键长和振动频率.计算结果显示,HgH_(2)和CnH_(2)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较为明显.采用的8种泛函总体较好地评估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耦合簇理论计算的ZnH_(2)、CdH_(2)、HgH_(2)的键长和Σ_(u)振动频率与实验值偏差略大,这可能是由于其多参考态特性较明显.二分量PBE泛函计算的键长和Σ_(u)振动频率与实验值最接近.目前最重的CnH_(2)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研究给出了其键长和振动频率的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二氢化物 密度泛函理论 耦合簇理论 标量相对论 自旋轨道耦合
下载PDF
实际风况下萨沃纽斯风力机集群性能及布局规律研究
20
作者 齐文闯 陈云瑞 +2 位作者 郭朋华 邹瀚森 李景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5,共11页
为探究风况条件对萨沃纽斯风力机集群功率输出和安装方向的影响,基于变转速控制策略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结果,获得了集群在我国8个典型站点不同安装方向下的输出功率,分析了集群在实际风况下的最佳布局规律,并验证了规律的普适性。仿真... 为探究风况条件对萨沃纽斯风力机集群功率输出和安装方向的影响,基于变转速控制策略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结果,获得了集群在我国8个典型站点不同安装方向下的输出功率,分析了集群在实际风况下的最佳布局规律,并验证了规律的普适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沈阳、厦门、昆明、呼和浩特、青岛、喀什、大连以及郑州8个站点合理安装集群,可使单台机组的输出功率分别提升至原来的1.14、1.23、1.31、1.20、1.21、1.24、1.12、1.11倍;对于有明显单一主风能风向的地区,集群应正对此方向摆放;对于两个主风能风向相位差较大的地区,需选择两者中周围风能更丰富的方向排布集群;对于有3个主风能风向、主风能风向不明显或风能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区,应先使机组相互格挡的方位避开风能相对集中区,再选择风能资源较丰富的方向排布集群。该研究可使实际风况下萨沃纽斯风力机集群耦合增益最大化,并为复杂风场条件下集群安装方向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转速控制 萨沃纽斯风力机集群 耦合增益 安装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