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衬托、影略、不说破——与唐省试诗关系密切的几种写作手法
1
作者 王群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34-138,共5页
衬托、影略、不说破的写作方法在诗歌具有确定、集中的描写对象的情况下才更有意义。省试诗是一种严格的命题作诗,题目字面一般包含有几个表意单元,这些构成因素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一一照应。省试诗题字构成的特点和诗歌写作模式与衬托、... 衬托、影略、不说破的写作方法在诗歌具有确定、集中的描写对象的情况下才更有意义。省试诗是一种严格的命题作诗,题目字面一般包含有几个表意单元,这些构成因素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一一照应。省试诗题字构成的特点和诗歌写作模式与衬托、影略、不说破的写作手法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手法的使用。衬托、影略、不说破同时也是省试诗取象、构思的重要方式,对诗歌的写作效果、风格特点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试 写作手法 衬托 影略 不说破
下载PDF
苏轼进士科省试第二还是省试被落?——与费习宽先生商榷
2
作者 杨松冀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22-29,共8页
费习宽先生《被遗忘的真相:苏轼省试被落与宋代说书举关系考论》一文中首次提出“苏轼省试被落”的观点,并认为嘉祐二年苏轼同时参加了进士科考试与说书举考试,进士科省试因赋被黜而落榜,凭说书举别试《春秋》对义第一而获得了殿试资格... 费习宽先生《被遗忘的真相:苏轼省试被落与宋代说书举关系考论》一文中首次提出“苏轼省试被落”的观点,并认为嘉祐二年苏轼同时参加了进士科考试与说书举考试,进士科省试因赋被黜而落榜,凭说书举别试《春秋》对义第一而获得了殿试资格。但费先生据以立论的苏轼省试赋试被落与别试《春秋》对义即为说书举考试的内容两说皆证据不足,赋被黜落仅是孤证,叶梦得既有苏轼省试赋“为他考官所落”的记载,亦有“是榜得苏子瞻为第二人”的记载;苏轼省试第二,不但有诸多其他论据,而且亦有苏轼文章的自证,证据充分;故费先生“苏轼省试被落”等观点不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试第二 省试被落 《春秋》对义 说书举
下载PDF
弊与除弊——南宋高宗朝四川类省试的行废之争及其最终确立
3
作者 游君彦 《宋史研究论丛》 2023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南宋川陕地区实行相对独立的科举取士政策,谓四川类省试。四川类省试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曾历经三次“弊与除弊”的行废之争,而每次行废之争都是一次生存危机的考验,所幸的是最后都能够转危为安,并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最终确立。仔... 南宋川陕地区实行相对独立的科举取士政策,谓四川类省试。四川类省试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曾历经三次“弊与除弊”的行废之争,而每次行废之争都是一次生存危机的考验,所幸的是最后都能够转危为安,并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最终确立。仔细考察历次行废之争,不难发现,每次行废之争的背后都交织着科举、政治、人物个性特征等方面较为复杂的关系。探究四川类省试行废之争及其背后的利害关系,能够折射出南宋时期中央王朝与四川地方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南宋政府在管理国家、治理地方上具有较强的弹性空间,是其在国家治理上的弹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弊与除弊 南宋 四川类省试 行废之争
下载PDF
论南宋的四川“类省试” 被引量:3
4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8-135,共8页
"靖康之难"后,由于战乱,南宋朝廷把科举中"省试"的考试权下放,由各路举行,叫"类省试"。两举之后,各路的"类省试"停罢,唯四川得以保留。通过考察"类省试"的由来、"类省试"... "靖康之难"后,由于战乱,南宋朝廷把科举中"省试"的考试权下放,由各路举行,叫"类省试"。两举之后,各路的"类省试"停罢,唯四川得以保留。通过考察"类省试"的由来、"类省试"的制度变迁以及"类省试"进士的待遇,我们发现四川"类省试"在巴蜀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四川 省试 省试
下载PDF
北宋省试赋考述
5
作者 王彬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
宋代科举考试有三级,分别是州郡解试、省试和殿试。其中,省试是举子通向仕宦之路的主要关隘,备受重视。在北宋一百多年、四十余次贡举中,省试曾长期考赋。今天可以考知的北宋省试赋的题目共有15例,作品计有6篇。省试赋对辞赋研究、科举... 宋代科举考试有三级,分别是州郡解试、省试和殿试。其中,省试是举子通向仕宦之路的主要关隘,备受重视。在北宋一百多年、四十余次贡举中,省试曾长期考赋。今天可以考知的北宋省试赋的题目共有15例,作品计有6篇。省试赋对辞赋研究、科举文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科举考 省试 省试
下载PDF
唐代省试诗的衡量标准与齐梁体格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定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唐代省题诗的标准并不是齐梁体格。唐代省试诗大都用常格,即唐代的律体,惟开成二年用齐梁体,属非常格。初盛唐人所谓的齐梁诗(或齐梁体)主要从内容风格着眼,而中晚唐人所谓的齐梁体格主要指声律上的不计较平仄粘对和语言上的明朗、工稳... 唐代省题诗的标准并不是齐梁体格。唐代省试诗大都用常格,即唐代的律体,惟开成二年用齐梁体,属非常格。初盛唐人所谓的齐梁诗(或齐梁体)主要从内容风格着眼,而中晚唐人所谓的齐梁体格主要指声律上的不计较平仄粘对和语言上的明朗、工稳,与浮华、绮艳无关。齐梁体不应为中晚唐艳情诗的复话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省试 标准 齐粱体格
下载PDF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士祥 王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147,共5页
唐代省试诗内容与审美风格虽以雅正庄肃为主,但同时存在着新异骇怪的现象。不仅在广义的省试诗中有传奇化命题情形,而且在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场试诗中也出现了传奇化元素。神仙故事、传奇异闻均成了省试诗写作对象。省试诗出现传奇化的原... 唐代省试诗内容与审美风格虽以雅正庄肃为主,但同时存在着新异骇怪的现象。不仅在广义的省试诗中有传奇化命题情形,而且在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场试诗中也出现了传奇化元素。神仙故事、传奇异闻均成了省试诗写作对象。省试诗出现传奇化的原因,首先是出于对皇家歌功颂德的需要,其次体现出道家文化在国家意志中的位置,此外还明显受到唐传奇文化氛围的影响。虽然省试诗的传奇化并未成为传统,但这一新气象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范式的拓展与突破,表现出唐代省试诗创作的开放心态和革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省试 传奇化
下载PDF
南宋的礼部贡院与省试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忠礼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92,共11页
科举制度虽然开始于唐朝,但正式形成是在宋朝,所以宋朝科举对后世的选举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省试(类同于明清时期的会试)是科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自唐代至北宋,礼部贡院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省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南宋建立后... 科举制度虽然开始于唐朝,但正式形成是在宋朝,所以宋朝科举对后世的选举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省试(类同于明清时期的会试)是科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自唐代至北宋,礼部贡院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这给省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南宋建立后,开始有了独立的礼部贡院,意义重大,也为元明清三代所仿效。南宋礼部贡院在现今杭州的延安路以东,中山北路以西,凤起路以南,观巷以北的区域内,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省试考官有帘内官(直接参与试卷的考校)和帘外官(负责封弥、誊录、对读、巡舖、监门和从事行政事务)的分别。他们分工明确,防弊措施严密,以确保实现公平取士的原则。这也是宋朝所以能够人才辈出,知识分子对这个政权有着较大向心力,从而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科举 省试 礼部贡院 帘内官 帘外官
下载PDF
论南宋科举中的“类省试” 被引量:1
9
作者 穆朝庆 《中州学刊》 1987年第6期117-120,129,共5页
南宋时期的川陕地区:包括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和利州路。从高宗建炎二年到理宗端平以前的百余年间,这一地区实行着相对独立的科举取士政策,即“类省试”,简称“类试”。川陕类省试是南宋科举制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 南宋时期的川陕地区:包括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和利州路。从高宗建炎二年到理宗端平以前的百余年间,这一地区实行着相对独立的科举取士政策,即“类省试”,简称“类试”。川陕类省试是南宋科举制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礼部省试的一般权限和职能,而且更富有独立性与特殊性。如果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作用之一视为宠络士子的话,那么,它在川陕类省试中则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何况类省试的目的和作用远不局限于比,它对川陕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南宋王朝的巩固都起过不可泯灭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试对川陕类省试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存在形式、利弊与影响等问题略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试 科举 四川 殿 川陕地区 士子 绍兴 礼部 举子
下载PDF
唐代省试赋用韵考述——唐代省试赋研究之一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士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9-113,共5页
唐代省试赋虽以八韵为常格,但二韵、四韵、五韵、六韵、十韵、任用韵等,亦各有实例可稽;这使省试赋韵脚平仄比例表现出繁富的特征;唐代省试赋很少有明确规定押韵次序的,说明在押韵次序方面要求比较宽松;另外,唐代省试赋还存在漏押官韵... 唐代省试赋虽以八韵为常格,但二韵、四韵、五韵、六韵、十韵、任用韵等,亦各有实例可稽;这使省试赋韵脚平仄比例表现出繁富的特征;唐代省试赋很少有明确规定押韵次序的,说明在押韵次序方面要求比较宽松;另外,唐代省试赋还存在漏押官韵和同年省试赋所限韵脚中有属于同一韵部的现象。这些基本表明,唐代省试赋用韵相当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省试 用韵
下载PDF
宋代科举解试、省试诗文献考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兴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有诗,但这类诗在现存文献中保存却很少,《万宝诗山》成书及真伪情况复杂,其它拟作专辑多未流传,科场所作只零星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文人场外拟作则相对较多。宋代省试、解试诗作出题多以古人诗句为题,尤其是以杜...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有诗,但这类诗在现存文献中保存却很少,《万宝诗山》成书及真伪情况复杂,其它拟作专辑多未流传,科场所作只零星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文人场外拟作则相对较多。宋代省试、解试诗作出题多以古人诗句为题,尤其是以杜甫诗句为题较多,命题相对较为随意。宋代省试、发解试诗及拟作对研究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宋代诗歌及文学风尚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科举 省试 文献 考论
下载PDF
唐省试诗影响主流诗歌史的方式之一——苦吟(锻炼)的创作态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群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8-54,共7页
苦吟作为一种创作态度,意味着创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专注,对诗歌艺术完美性的主动、不懈的追求和写作中不轻下一字的谨重,是锻炼发展到极致的状态。苦吟同时也意味着创作者身心甚至生活境况上的苦痛状态。苦吟现象出现于唐,盛行于中... 苦吟作为一种创作态度,意味着创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专注,对诗歌艺术完美性的主动、不懈的追求和写作中不轻下一字的谨重,是锻炼发展到极致的状态。苦吟同时也意味着创作者身心甚至生活境况上的苦痛状态。苦吟现象出现于唐,盛行于中晚唐,是诗歌形式发展以及唐代以诗取士制度的产物。苦吟而成的诗歌,其风格往往偏于雕琢刻削,这种风格与省试诗的要求相符,虽然一些诗人并不赞同这种风格,但苦吟的创作态度却为广大诗人所接受,并对中晚唐以及宋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是省试诗对诗歌史产生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吟 锻炼 省试 影响
下载PDF
论唐代省试赋的宗经特征
13
作者 王士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9-192,共4页
儒经在唐代政治生活中受到特别尊崇,即便是强调文学性的省试赋也表现出以经为题、以经为韵、以经为文等鲜明的宗经特征。以经学内容命题者占到现存可考省试赋的1/3强,超过了以子、史为题者的总和。官方以经为题、以经为韵,从形式和内容... 儒经在唐代政治生活中受到特别尊崇,即便是强调文学性的省试赋也表现出以经为题、以经为韵、以经为文等鲜明的宗经特征。以经学内容命题者占到现存可考省试赋的1/3强,超过了以子、史为题者的总和。官方以经为题、以经为韵,从形式和内容上限定考生的写作范围。考生以经为文,不仅要阐述题目规定的经义,甚至要做到言必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科举 省试 题目 用韵 宗经
下载PDF
宋代省试考官述略
14
作者 姚红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3-66,共4页
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更好地选拔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涉及考官制度方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考官体制,对省试考官的种类、职责、资格及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处罚等作了严格的规定。
关键词 宋代 省试 考官制度
下载PDF
从贞元省试诗看中唐科举录取的公正性
15
作者 方丽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唐省试诗中,德宗贞元年间留下的最多,有77首。这些诗,大都境界浑融,情感表达真实自然,从中可见贞元科举录取是知贡举者综合考察诗人的创作技巧、政治素质、人品性情等后的审慎决定。唐人"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的抱怨,唐笔... 唐省试诗中,德宗贞元年间留下的最多,有77首。这些诗,大都境界浑融,情感表达真实自然,从中可见贞元科举录取是知贡举者综合考察诗人的创作技巧、政治素质、人品性情等后的审慎决定。唐人"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的抱怨,唐笔记中所说的科举录取荒诞、偶然等与事实真相之间差距较大。至少在中唐,科举录取是"多公而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省试 科举录取 公正
下载PDF
读《文镜秘府论校注》附录《本朝文粹·省试诗论》
16
作者 杨明 《天府新论》 2001年第4期69-75,共7页
本文将日本国《本朝文粹·省试诗论》中有关声病的资料加以解释说明 ,阐述约一千年前日本学者对传自中国的蜂腰、平头两种声病的理解 ,从而窥探久已失传的诗学著作《文笔试》、《诗髓脑》的某些内容 ,并进一步证明《文镜秘府论》关... 本文将日本国《本朝文粹·省试诗论》中有关声病的资料加以解释说明 ,阐述约一千年前日本学者对传自中国的蜂腰、平头两种声病的理解 ,从而窥探久已失传的诗学著作《文笔试》、《诗髓脑》的某些内容 ,并进一步证明《文镜秘府论》关于蜂腰病记载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镜秘府论校注》 附录 《本朝文粹·省试诗论》 文笔式 蜂腰 平头
下载PDF
论元和时期省试诗对元和诗风的影响
17
作者 曾广开 《当代继续教育》 2000年第4期7-8,39,共3页
通过考察中唐元和时期省试诗的特点,分析省试诗对元和诗风形式的影响,从而揭示元和诗风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关键词 元时时期 省试 诗风
下载PDF
唐省试诗影响主流诗歌史的方式之二--着题的创作观念
18
作者 王群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74-83,共10页
着题是一种创作的观念和衡量诗歌艺术效果的标准。其概念有两个维度:一是指诗歌的表述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合,二是指诗歌的写作需要处处围绕题目甚至贴切题字。着题的写作方式是在诗歌写作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约在晚唐明确成为... 着题是一种创作的观念和衡量诗歌艺术效果的标准。其概念有两个维度:一是指诗歌的表述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合,二是指诗歌的写作需要处处围绕题目甚至贴切题字。着题的写作方式是在诗歌写作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约在晚唐明确成为诗人的主动追求和诗歌艺术优劣的衡量标准,并影响到宋以及宋代以后诗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唐省试诗作为一种赋题诗歌,天然都是着题诗。省试诗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着题的写作特点,在着题观念影响力日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省试诗通过着题的创作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诗歌史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题 创作观念 省试 影响
下载PDF
王棨省试诗谫论
19
作者 葛成飞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9-83,共5页
省试诗,本指唐代士子应礼部进士科考试规定格式所作之诗,后来成为对考试诗的一种泛称。在隋唐科举取士选官用吏的大背景下,广大儒生游走科场,追逐功名,不仅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也为古代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王棨的省试诗创作虽然数量... 省试诗,本指唐代士子应礼部进士科考试规定格式所作之诗,后来成为对考试诗的一种泛称。在隋唐科举取士选官用吏的大背景下,广大儒生游走科场,追逐功名,不仅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也为古代文化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王棨的省试诗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在体式、韵律、写法、修辞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却极具代表性,反映了唐代省试诗在创作规范性、士人生存状态及社会风尚等方面的深层状态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棨 省试 艺术特征
下载PDF
唐朝柳诗的主要意象--兼谈唐代普通柳诗与省试柳诗意象取用的异同
20
作者 王群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5-87,共13页
唐朝普通柳诗的主要意象有报春柳、张绪柳、灞桥柳、陶潜柳、隋堤柳、《折杨柳》等,除了报春柳外,这些主要意象都在长期的诗文创作过程中成为固定意象,对于诗歌创作具有言简意丰的作用。省试柳诗与普通柳诗题材基本相同,共享相同的语言... 唐朝普通柳诗的主要意象有报春柳、张绪柳、灞桥柳、陶潜柳、隋堤柳、《折杨柳》等,除了报春柳外,这些主要意象都在长期的诗文创作过程中成为固定意象,对于诗歌创作具有言简意丰的作用。省试柳诗与普通柳诗题材基本相同,共享相同的语言资料,但由于创作者所在场域不同,创作目的和审美需求不同,以及面对的环境压力不同,使得省试柳诗在意象的选择上与普通柳诗在共性之外又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又直接导致了省试柳诗与普通柳诗诗歌风貌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柳诗 省试柳诗 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