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制造业省际转移的空间格局演变
1
作者 郭磊磊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6-61,共6页
制造业省际转移导致产业扩散或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变是我国实施双循环战略的现实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与方法,对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省际转移所导致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之后全国... 制造业省际转移导致产业扩散或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变是我国实施双循环战略的现实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与方法,对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省际转移所导致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之后全国范围内制造业由北方向南方纵向转移的特征更加明显,省际层面的扩散与集聚同时存在,中西部区域内向个别省份集聚更为明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东西部转移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云南等边远省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东西部转移范围有限,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南北方转移更明显,集聚在东南沿海省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省际转移 空间格局演变 区域集聚
下载PDF
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1978一2021):数量估算与时空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晓佳 程名望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93,共22页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本文估算1978一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据此识别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方向,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1978一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上...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本文估算1978一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据此识别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方向,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1978一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上升趋势,其省际转移路径呈复杂网络特征,并形成以珠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以南圈、以长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黄河圈、以京津冀为转入中心的黄河以北圈和以新疆为转入中心的黄河西北圈。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地由东南转至东部地区,且呈现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其二,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特征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居中或靠后的“转出块”转至经济活力较强的“桥梁块”,再由“桥梁块”转入经济较发达的“转入块”。农村劳动力转入和转出省份的地理位置分布具有“核心一边缘”特征。其三,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表明转移劳动力“质”的优势在提升。如何将转移劳动力“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形成“新人口红利”,这是发挥转移劳动力群体优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中国大国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事实下,尊重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省际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省际转移 网络分析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产业转移对包容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陈馨蕊 俞颖 葛涛 《对外经贸》 2024年第6期37-41,共5页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向协调化、均衡化、合理化迈进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省际产业转移对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产业转移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包容性发展;产...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向协调化、均衡化、合理化迈进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省际产业转移对包容性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产业转移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包容性发展;产业转移会显著降低非资源型省份和产业转出地的城乡收入差距;产业转移会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包容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产业转移 包容性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下载PDF
增值税省际转移与政府间横向财政平衡——基于我国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杜莉 郑毓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6-148,共13页
我国现行税制下增值税收入的征收及地方政府对收入的分享基于“生产地”原则,而经过层层转嫁后增值税负担的最终归宿却处于货物或劳务(服务)的“消费地”,由此导致增值税收入的省际转移。基于31个省(区、市)42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并... 我国现行税制下增值税收入的征收及地方政府对收入的分享基于“生产地”原则,而经过层层转嫁后增值税负担的最终归宿却处于货物或劳务(服务)的“消费地”,由此导致增值税收入的省际转移。基于31个省(区、市)42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并对各行业中间投入品中包含的税负予以充分考虑,可对我国增值税收入省际转移的情况进行更为科学的测算,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中西部省份为增值税的净流出地,而少数东部省份为增值税的净流人地,“营改增”改革并未改变这一现状。基于测算结果可设计出负担和收入相匹配的政府间增值税收入分享新方案,该方案可显著促进我国政府间的横向财政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值税 省际转移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横向财政平衡
原文传递
基于专利权转让的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徐庆富 康旭东 +1 位作者 杨中楷 张春博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72,共7页
[目的/意义]运用专利权转让数据,分析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对揭示技术转移现状、制定技术转移政策进而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1-2015年发明专利转让公告为数据来... [目的/意义]运用专利权转让数据,分析我国省际技术转移特征对揭示技术转移现状、制定技术转移政策进而促进创新资源流动和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1-2015年发明专利转让公告为数据来源,利用数理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整体和省份个体两个视角对中国大陆跨地区技术转移特征进行研究。[结论/结果]省际技术转移现象日趋频繁,但技术转移的强度仍较低;省际技术转移网络呈现出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东部六省市是技术转移网络的中心,江苏在技术引进方面表现非常突出;有专利转出的省份数量少于有专利转入的省份数量,技术输出能力强的省份占少数;大部分省份技术转移活动比较封闭,西部地区引入外省技术的比例较东部地区高。以此为依据,从国家整体和地方政府层面为打破区域技术流动壁垒和完善跨区域技术转移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权转让 省际技术转移 社会网络分析 技术输入 技术输出
下载PDF
省际技术转移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邻近效应研究——中国31个省份空间互动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贵 刘思思 吕晓静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74-83,共10页
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之间专利权转让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省际技术转移的多维邻近性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转移活动集聚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技... 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之间专利权转让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省际技术转移的多维邻近性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转移活动集聚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技术流动方向多元化,东部地区内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频繁的技术流动,但西部地区间的技术转移活动较少。多维邻近性的回归结果表明,地理邻近性与关系邻近性均对省际技术转移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邻近性与技术转移呈现倒“U”型关系,文化邻近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省际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网络 空间互动
下载PDF
中国省际污染产业转移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颖 张莉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25-129,共5页
污染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文章采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和DEA模型,运用我国10个污染产业与30个省份2007—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污染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1)2014年我... 污染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文章采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和DEA模型,运用我国10个污染产业与30个省份2007—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污染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1)2014年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污染产业发展仍具有竞争力;(2)污染产业由经济较发达省份向经济欠发达省份转移;(3)污染产业转出省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出下降,大多数承接污染产业省份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入下降,我国省际污染产业转移没有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产业转移 环境效率 产业竞争力模型 DEA模型
下载PDF
环境规制、省际产业转移与污染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门限面板模型 被引量:15
8
作者 冉启英 徐丽娜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3,共9页
省际产业转移为承接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文章采用2006-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拓展的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算省际产业转移承接量指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省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 省际产业转移为承接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文章采用2006-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拓展的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算省际产业转移承接量指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省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环境规制在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省际产业转移不仅会加剧承接地环境污染,对邻近地区的环境状况也存在负向影响,“以邻为壑”现象屡见不鲜;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地区环境污染,但空间关联地区环境规制的强化会使本地环境状况恶化;省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环境规制强度门限效应:环境规制趋紧,可相对减少产业承接带来的环境污染效应。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产业转移 污染溢出效应 环境规制 动态门限效应
下载PDF
环境规制、省际产业转移对污染迁移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8
9
作者 沈悦 任一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0,共9页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探寻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治理政策,但我国环境治理整体效果仍然欠佳。自从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会放松对环境管理,...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探寻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治理政策,但我国环境治理整体效果仍然欠佳。自从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会放松对环境管理,导致环境治理高投入低成效。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在制定相关环境治理政策时带有区域性特点,迫使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迁移至环境规制相对薄弱的地区,由此产生污染迁移的现象。基于此,对2003—2017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环境污染总指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讨,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规制、省际产业转移对污染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规制总体上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直接效应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某省环境规制强度增加,环境污染总指数会降低,从而引起污染向相邻省份转移,造成相邻省份的环境污染总指数上升。②省际产业转移整体上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直接效应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当某省的产业转移到相邻省份时,会缓解本省环境污染,却加重相邻省份的环境污染程度。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加强对于各省区市的环境管控,统筹各区域的联防联治机制。产业转移承接省份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本省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还要考虑入驻企业自身污染排放处理能力,并将污染排放指数纳入筛选条件。同时,产业转移承接省份要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团队等,运用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省际产业转移 空间溢出效应 污染迁移
下载PDF
碳排放的产业空间版图、省际转移与中国碳达峰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安俊 孙久文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82,共10页
我国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产业与空间集中性,改善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2000—2018年的碳排放数据,筛选出全国和各省域的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从全国看,六大高排放产业的碳排放占全国... 我国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产业与空间集中性,改善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2000—2018年的碳排放数据,筛选出全国和各省域的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从全国看,六大高排放产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九成左右,18个省域的碳排放超过全国碳排放的八成。从省域看,六大高排放产业同样是各省域的碳排放主体,不同省域的碳排放也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中性。由于省域之间存在较大规模贸易,因此伴随着大量的碳转移。为实现碳达峰,要在稳中求进和因地制宜基础上,以高排放产业与高排放区域为重点,综合运用价格机制与政府规制等措施,统筹碳排放的省际转移问题,促进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空间版图 省际转移 碳达峰
原文传递
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流动特点和结构分析——基于对江西省526位农民工的调查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东有 周小刚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2-207,共6页
本文采用个案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西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群体流动特点和基本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省内转移和省际转移的农民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内地农民工省内转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 本文采用个案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西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群体流动特点和基本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省内转移和省际转移的农民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内地农民工省内转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合理提升农民工工资,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重视和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落后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农民工 省内转移 省际转移 就业
下载PDF
“营改增”对省际财力不均等的影响——基于生产地原则和消费地原则的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艺 常皓 何青松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4,共7页
国内外关于增值税收入按照生产地原则划分还是消费地原则划分的讨论中尚缺乏结合"营改增"的研究。基于转移指数的增值税省际转移事实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营改增"前后生产地原则下和消费地原则下地方财力不均等... 国内外关于增值税收入按照生产地原则划分还是消费地原则划分的讨论中尚缺乏结合"营改增"的研究。基于转移指数的增值税省际转移事实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营改增"前后生产地原则下和消费地原则下地方财力不均等问题的结果表明,生产地原则下带来的增值税跨区域流动利好于发达省份,表现出一定的亲富特征,加剧地方财力不均等;且通过比较发现,"营改增"后生产地原则下的地方财力不均等现象比"营改增"前更加突出,相对而言,消费地原则下对地方财力均等的影响则更为温和。缓解地方财力不均等进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切实控制地方财力不均等问题,打好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两张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改增” 财力不均 生产地原则 消费地原则 省际转移 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尼分解
下载PDF
中国省际产业转移对碳效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凡琳 陆军 赵文杰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0-113,共14页
本文以“双碳”目标为背景,以碳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取产业转移这一研究视角,探究省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驱动提升碳效率的路径选择,旨在为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优化思路与方向。在运用两阶段指数分解法得到... 本文以“双碳”目标为背景,以碳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取产业转移这一研究视角,探究省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驱动提升碳效率的路径选择,旨在为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优化思路与方向。在运用两阶段指数分解法得到碳效率驱动效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省际产业转移影响碳效率的方向、路径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省际产业转移对碳效率的影响处于抑制阶段,但工业企业转出有利于碳效率的提升;这一影响主要通过要素替代和技术进步效应路径实现,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关联省市的碳效率产生同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推动跨区域碳排放治理联动、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和完善生产要素的配套保障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效率 省际产业转移 空间效应 碳排放治理
原文传递
The pull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licy-making
14
作者 Huo Weidong Deng Guoying +1 位作者 Wang Peng Yang Xiaojun 《Ecological Economy》 2006年第1期25-31,共7页
As a social phenomenon closely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opulation is always the focis of economists' attention. Based on the fifth census in 2001, this paper analyzes labor migration in Hubet Provtnce ... As a social phenomenon closely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opulation is always the focis of economists' attention. Based on the fifth census in 2001, this paper analyzes labor migration in Hubet Provtnce and establishes an econometric model to analyze the pull according to the push and pull theory,, which is the famous theory on the population flow and migr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er capita consumption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attract strongly the rural labors and makes a deep exploration into the ensuing problems. Such conclusion is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cision-making of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to the rural labors according to the per capita consumption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in order to avoid the futility of blind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labor force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Analysis of pal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