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粤赣“红三角”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肖海平 谷人旭 黄静波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127,共7页
在分析湘粤赣省际边界区"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条件的基础上,从开发空间结构、时间序列和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并构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共生组织和共生行为模式,并通过构建共生模... 在分析湘粤赣省际边界区"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条件的基础上,从开发空间结构、时间序列和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并构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共生组织和共生行为模式,并通过构建共生模式5圈层结构图阐述了"红三角"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此圈层结构模式也能为省际边界区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省际边界区 联动开发 共生模式 红三角
下载PDF
省际边界区港口竞争力比较及竞合路径研究——以连云港港与日照港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波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0年第11期989-991,共3页
避免省际边界区港口间的过度竞争,为区域间港口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运用AHP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省际边界区连云港港与日照港的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并基于省际边界区的地理、资源、货类、腹地和政策等竞合条件,提出省... 避免省际边界区港口间的过度竞争,为区域间港口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运用AHP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省际边界区连云港港与日照港的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并基于省际边界区的地理、资源、货类、腹地和政策等竞合条件,提出省际边界区港口间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港口 竞争力 竞合路径 连云港港 日照港
下载PDF
省际边界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董艳梅 朱传耿 《物流科技》 2007年第12期62-66,共5页
物流网络的构建是在一个地区内形成更牢固,更平衡空间结构,增加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城市结点作为区域物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囿于传统理论上行政领土的连续性,而应建构在经济中心城市或结点间的轴线(物流,信息流)之上。依据现... 物流网络的构建是在一个地区内形成更牢固,更平衡空间结构,增加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城市结点作为区域物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囿于传统理论上行政领土的连续性,而应建构在经济中心城市或结点间的轴线(物流,信息流)之上。依据现有资料,选取15项指标,通过对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界区——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的物流综合实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以济宁-徐州-临沂为核心轴三角,以泰安、盐城、枣庄、淮安和连云港为二级物流中心,以其余12个三级物流中心城市为支撑的省际边界区"轴-辐"物流网络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域物流网络 淮海经济 “轴-辐”
下载PDF
粤闽赣省际边界区的协同关系和尺度重组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文涛 肖大威 廖路思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7,共6页
省际边界区协同发展对优化区域功能、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眼粤闽赣省际边界区代表性城市的交互关系,借鉴国内重大的省际边界协同实践案例,梳理边界区与协同体的耦合机制,分析边界区的多元协同与尺度重组,并从... 省际边界区协同发展对优化区域功能、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眼粤闽赣省际边界区代表性城市的交互关系,借鉴国内重大的省际边界协同实践案例,梳理边界区与协同体的耦合机制,分析边界区的多元协同与尺度重组,并从新发展理念切入边界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致力于减少边界区的空间阻隔、政策分化和产业重叠,畅通空间优势要素流动,促进空间产业协调、治理协同,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发展积累空间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多元主体 空间协同 尺度重组 粤闽赣
下载PDF
省际边界区域合作的“淮海模式” 被引量:3
5
作者 朱传耿 刘波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利于探索走出连片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新路,为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和示范.通过对淮海经济...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利于探索走出连片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新路,为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和示范.通过对淮海经济区从“行政藩篱”到“经济地理”重塑时空演变历程的分析,提出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需激发“交汇点城镇化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构建“战略决策共识契约沟通协调”的新机制,最终实现从省际边界区合作“共识”到省际边界区“共建”的“淮海模式”新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域合作 时空演变 机制动能 淮海经济
下载PDF
省际边界区中心城市发展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曾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90,共6页
省际边界区作为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治理的重要阵地与区域协调合作的前沿阵地,须通过积极培育中心城市来激活其内生动力、打破边缘化格局。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视角,结合省际边界区自身特殊性,引用新参数和放松原有假设前提,分析省际边... 省际边界区作为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治理的重要阵地与区域协调合作的前沿阵地,须通过积极培育中心城市来激活其内生动力、打破边缘化格局。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视角,结合省际边界区自身特殊性,引用新参数和放松原有假设前提,分析省际边界区中心城市形成演化机理,并从提升自身中心城市的发展支撑功能、加强与省会城市的内向联系、深化省际间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中心城市 新经济地理 边界效应 培育路径
下载PDF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空间特征与类型划分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通 孙攀 +1 位作者 戈大专 姜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27,共6页
边界区类型划分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省际边界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该文以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产业差异度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并从产业结构视角划分边界区类型和边界线类... 边界区类型划分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省际边界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该文以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产业差异度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并从产业结构视角划分边界区类型和边界线类型。主要结论如下:1)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经济集聚特征明显且不断增强,并出现地域分化现象,各省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断减小,而省域间经济差异在扩大;2)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和低值区集聚趋势明显,省际边界效应带来的经济差异呈现显著的地域特征;3)根据省际边界两侧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将边界区划分为“桥梁型”和“切变型”,将省际边界线划分为“桥梁型”“切变型”和“中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时空特征 产业结构 域发展 边界效应
下载PDF
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小凤 李广全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基于县(区)尺度,选取16项指标衡量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均方差决策、变异系数和ESDA-GIS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 基于县(区)尺度,选取16项指标衡量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均方差决策、变异系数和ESDA-GIS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时间演化趋势一致,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趋势;(2)HH型县域呈现不断向黑吉交界的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而LL型呈现不断向辽西北和内蒙古东南部集聚的趋势,东西部差异成为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3)自然区位、经济条件、政府导向、空间作用和边界阻隔是东北省际边界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 省际边界区 经济差异 时空格局 形成机理 ESDA-GIS
下载PDF
省际边界区产业联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海龙 王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第14期74-76,共3页
产业联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当前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产业联系强度的测算模型,计算2005、2010和201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产业联系度,利用GIS可视化技术揭示时空分异特征,进而深入探讨其产业联系的时空演... 产业联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当前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产业联系强度的测算模型,计算2005、2010和201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产业联系度,利用GIS可视化技术揭示时空分异特征,进而深入探讨其产业联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和方向。结果表明:2005~2016年,研究区除渭南市与其他城市的关联区间外,其他城市的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整体变小,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在减弱,部分城市在2016年时有增强趋势;产业联系强度以运城市为核心,产业联系方向由南北向东西过渡,但目前仍以南北方向为主;产业联系与城市空间属性关系密切,省际边界区应立足区域现状,重点关注城市空间属性的价值开发,实现省际边界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产业联系 投入产出
下载PDF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海龙 张丽萍 +4 位作者 王炜桥 张羽 王争磊 唐飞 郭晓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8-1426,共19页
以中国887个省际边界县域为研究区,从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度量其2000—2019年城镇化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表征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及交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划分驱动类型区并提出差别化建议。... 以中国887个省际边界县域为研究区,从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度量其2000—2019年城镇化水平,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表征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主要影响因素及交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划分驱动类型区并提出差别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中国省际边界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中国省际边界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H-H型的县域空间分布呈“T”型格局,L-L类型集聚分布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省际边界区。③经济发展类因子和交通因子是省际边界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主导影响因素。④省际边界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是在经济发展和交通水平主要驱动和直接作用下,医疗水平、社会投资和自然条件次要驱动和直接作用以及政府行为与教育服务间接作用后的结果。⑤按主导因素将省际边界区划分为地形要素制约型、区位交通主导型、经济发展拉动型、社会投资拉动型、公共服务滞后型和政府主导型6类驱动类型区。⑥省际边界区城镇化发展具有空间近邻效应,距离发达地区城市群近的县域城镇化水平高。省际边界区县域城镇化空间的边缘性特征突出,省际边界县域接壤边界数量越多,城镇化水平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省际边界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66
11
作者 曹小曙 徐建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5-1075,共11页
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边... 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边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蒙甘边界,蒙宁边界和陕蒙边界地区。政府宏观调控因子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负相关趋势,教育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呈现出贫困与发达地区二元分异,边界的紧凑度、地形起伏度、交通优势度与产业结构因子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呈现出正相关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在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内,各影响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的影响程度差异和作用方向差异,为合理调控不同地区发展要素、缩小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制定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经济发展差异 影响因素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
原文传递
边界效应与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 被引量:23
12
作者 曾冰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7-97,共11页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分析视角研究边界效应对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最终得出:当边界阻抗系数高于一定程度时,边界效应对经济发展呈现地是一种屏蔽效应,此时省际边界区经济容易被边缘化,处于落后水平;而当系数低于一定程度时,边界...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分析视角研究边界效应对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最终得出:当边界阻抗系数高于一定程度时,边界效应对经济发展呈现地是一种屏蔽效应,此时省际边界区经济容易被边缘化,处于落后水平;而当系数低于一定程度时,边界效应会表现出中介效应,此时省际边界区会得到有效发展,省际边界区发展关键在于边界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变,而不是一味地对边界区进行输血式扶持。此外,人们的本土偏好在一定范围也会影响到边界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阻抗系数 中介效应 屏蔽效应
原文传递
省际边界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海龙 张羽 +1 位作者 王虎 石培基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2,共11页
基于多时相TM和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典型流域型省际边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扩展弹性指数来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特征,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表征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多时相TM和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典型流域型省际边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扩展弹性指数来反映城市空间扩展特征,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表征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7年,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呈现"逐步下降-快速上升"的特征,有向紧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城市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为主,城市扩展的理性程度降低;行政、市场、交通因子与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度整体较高,省际边界区城市空间扩展是在行政强驱动和市场弱驱动下,经济、交通、人口等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交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驱动因素 灰色关联模型 省际边界区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
原文传递
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14
作者 张晨 郑妍 张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第20期9-11,共3页
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研究案例地,基于省际边界区范围54个区县的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断裂点理论模型,综合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省... 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研究案例地,基于省际边界区范围54个区县的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断裂点理论模型,综合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海西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省际边界区经济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特征,最后定量揭示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对省际边界区的经济辐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西经济 空间联系 空间组织 辐射范围 省际边界区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省域边界区参与区域旅游竞合困境及化解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友亮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7-138,共2页
省域边界区是区域旅游板块的重要部分,提升其参与区域旅游的竞合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行政边界性屏蔽制约和自身参与能力不足的现实困难下,省域边界区要有效参与区域旅游竞合,应以寻找合作因素、促成合作实现为契合点,做好... 省域边界区是区域旅游板块的重要部分,提升其参与区域旅游的竞合能力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行政边界性屏蔽制约和自身参与能力不足的现实困难下,省域边界区要有效参与区域旅游竞合,应以寻找合作因素、促成合作实现为契合点,做好旅游流动顺畅工程,坚持开放理念,创建区域间旅游要素流动的无障碍空间,强力"育势"和合理"运势",实行区域内旅游项目、产业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域旅游 竞合困境 路径选择
下载PDF
亚中心建设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志恒 李世平 王必达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9-34,共6页
城镇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辐射力和辐射范围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也是全省最大的经济中心,应该起到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然而,近年... 城镇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辐射力和辐射范围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也是全省最大的经济中心,应该起到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兰州市与甘肃省内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达到7倍之高,居全国之首。本文重点分析了兰州市的工业产业结构,甘肃省及周边各大经济中心的辐射能力和范围;从区划形状、产业影响力、经济中心辐射范围等三个方面剖析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加强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亚中心的建设来带动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中心 域经济 协调发展 省际边界区 甘肃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协同发展策略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霍锦庚 时振钦 +4 位作者 朱文博 陈鑫 薛华 马冉 闫艳辉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65-275,共11页
城市竞争力已日益成为探索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疏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在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熵值赋权法计算2010、2015年和2018年3个时间断面的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借用GIS等工具并结合... 城市竞争力已日益成为探索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疏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在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熵值赋权法计算2010、2015年和2018年3个时间断面的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借用GIS等工具并结合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对中原城市群协同演变提出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中原城市群引力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中北部发展势头迅猛,东南部经济滞后的两极分化现象,新乡、焦作、鹤壁和安阳等城市受极化影响较大;(2)中原城市群省际边界区城市邢台、菏泽、信阳和运城等,与核心城市圈缺乏联动效应,协同发展频率较少,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逐渐流失;(3)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培育高质量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协同发展 熵值法 省际边界区城市 中原城市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