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否叔諸器銘文釋讀——兼釋甲骨文中的“眚”字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春桃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4,共10页
否叔所作的一組青銅器上鑄有銘文,學界對銘文中最後一句"用遣母■"的理解尚存差異。本文梳理了以往的研究,通過對字形的分析、對比,認爲多數學者所信從的釋"霝"説並不正確,將末形釋成"星"字初文才更合理... 否叔所作的一組青銅器上鑄有銘文,學界對銘文中最後一句"用遣母■"的理解尚存差異。本文梳理了以往的研究,通過對字形的分析、對比,認爲多數學者所信從的釋"霝"説並不正確,將末形釋成"星"字初文才更合理,聯繫秦簡《日書》中的用法,認爲"星"可讀爲"眚",訓作災,銘文末句"用遣母眚"意即"以遣送亡母所作之災眚"。祖先作祟現象在出土文獻中比較常見,而當時人們對待這種情況的處理就是要移除祖先所做之眚祟,楚簡中對此便有直接記載,這可與否叔器銘文相類比。另外,甲骨文中也有"■"字,以往多誤釋成"雹",相互聯繫可知甲骨文中"■"也是"星"字初文,亦應讀爲"眚",卜辭是講雨水所帶來的眚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銅器 祖先作祟 甲骨文
下载PDF
汉民族古代迷信黑眚的历史演变
2
作者 李晨光 《晋中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65-69,共5页
"眚",在古代史书和方志中多有记载,形状不明,惑乱宫廷,骚扰民间。史、志所录皆来自传闻,实为心理恐慌的欺世讹言,从无实体,绝非生物。所谓"黑眚"绝无实物存在,是汉民族在朝政昏庸或社会动荡时期,皇帝心理阴暗、近... "眚",在古代史书和方志中多有记载,形状不明,惑乱宫廷,骚扰民间。史、志所录皆来自传闻,实为心理恐慌的欺世讹言,从无实体,绝非生物。所谓"黑眚"绝无实物存在,是汉民族在朝政昏庸或社会动荡时期,皇帝心理阴暗、近臣狡黠叵测、歹徒无事生非、民间自欺欺人的讹传产物,间有妖惑和谣言成分。史书和方志依传闻而纳入"祥异",录之备考;字典和词书则不然,审慎对待,弗予置信,拒之书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迷信 祥异
下载PDF
传统君权思想演变与五色符瑞、眚祥符号兴衰 被引量:5
3
作者 许哲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9,共10页
五色符瑞、眚祥符号指的是被赋予吉凶寓意的各类具有特殊色彩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常常被用来解释或预言社会政治现象。这两种政治文化符号虽然在象征内涵上截然相反,但同样都具备论证君权绝对性与规范君权的政治文化功能,集中体现了... 五色符瑞、眚祥符号指的是被赋予吉凶寓意的各类具有特殊色彩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常常被用来解释或预言社会政治现象。这两种政治文化符号虽然在象征内涵上截然相反,但同样都具备论证君权绝对性与规范君权的政治文化功能,集中体现了传统君权思想将君权绝对性与相对性两大命题融为一体的思辨特征。儒家思想曾依靠五色符瑞、眚祥符号所蕴含的话语权对君主制度和君权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唐宋以降对于五色符瑞、眚祥符号的清理标志着儒家思想政治文化话语权的重新巩固。五色符瑞、眚祥符号与人事政治之间符号指示关系的"弱化",界定标准客观性的"强化",地位的"分化",从侧面反映了传统君权思想中谶纬化色彩的减弱与道德化色彩的增强等诸多演变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符瑞符号 五色祥符号 君权思想
原文传递
从生到眚:从言性的话语背景再说孔子性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友广 《理论界》 2010年第7期129-131,共3页
本文以从甲文生字到金文眚字字形字体之演变为孔子言性的话语背景,并以此为视角对孔子性论重新作出考察,同时又结合新近出土简帛,尤其是郭店简、上博简来进行相关之研究,从而得出了孔子性论实为自然而然之人性论的结论。
关键词 性近习远 郭店简 上博简
原文传递
妖物與特務:明代成化朝的訊息掌控與政治操作
5
作者 王鴻泰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223,共36页
本文探討訊息傳播與政治操作之間的密切關係,考察其所牽涉之不同層面與内容。一般認爲,明朝特務政治乃受寵宦官藉以整肅異己之惡政。然而,這一情報系統如何在政治場域生根、發展與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因應現實而調整,則多不甚了了。今由... 本文探討訊息傳播與政治操作之間的密切關係,考察其所牽涉之不同層面與内容。一般認爲,明朝特務政治乃受寵宦官藉以整肅異己之惡政。然而,這一情報系統如何在政治場域生根、發展與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因應現實而調整,則多不甚了了。今由訊息掌控角度切入,考察情報與政治之關係。明朝自正統以來,政治情勢與訊息掌控關係密切,尤其成化朝之後,訊息的流動與掌控異常敏感,直接牽動政局。皇帝委任親信建立情報偵察系統,並刻意强化對訊息流通的控制;而儒臣群體則傾向於傳播訊息,公開討論,藉以製造輿論。訊息的傳播與控制成爲不同權位者角力、鬥争的攻防要地,甚至可以説政治操作的重要戰場就在訊息的掌控上。自此政治操作愈發複雜,除了表面的政見闡述與職權分配外,訊息掌控更屬要義。在政治場合中,訊息的搜集、利用、詮釋,乃至編造,已成爲重要的政治技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妖言 廠衞 汪直
下载PDF
碎屑岩地层中形成断层垂向封闭的有利深度及确定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朋岩 付广 +1 位作者 王艳君 卢连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14,共3页
在深入分析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断层垂向封闭形成有利深度的概念 ,并建立了利用作用于断裂带正压力与泥岩弹性极限和强度极限相等来确定形成断层垂向封闭上、下限深度的方法 .将此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汪家屯气... 在深入分析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断层垂向封闭形成有利深度的概念 ,并建立了利用作用于断裂带正压力与泥岩弹性极限和强度极限相等来确定形成断层垂向封闭上、下限深度的方法 .将此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汪家屯气田一些重要断层垂向封闭性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断层向封闭 碎屑岩地层 断裂带
下载PDF
大赦渊源考论 被引量:5
7
作者 胡晓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4期38-41,共4页
大赦制度形成于西汉初期 ,然其渊源颇为久远 ,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有较为具体的赦免制度 ,在此基础上而有春秋初期的“肆大眚”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的大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一直是其主导思想 ,由此而发展... 大赦制度形成于西汉初期 ,然其渊源颇为久远 ,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有较为具体的赦免制度 ,在此基础上而有春秋初期的“肆大眚”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的大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一直是其主导思想 ,由此而发展的“修德”思想更是促进了这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赦制度 “肆大 “明德慎罚” “修德”
下载PDF
同源字例释三组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蕴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8-10,共3页
"夭"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像一个正面人形上下摆动臂膀跑动的样子,经过商、周、秦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夭"字。到了周代,人们开始在"夭"字正面加一个"止"字旁,便同源派... "夭"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像一个正面人形上下摆动臂膀跑动的样子,经过商、周、秦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夭"字。到了周代,人们开始在"夭"字正面加一个"止"字旁,便同源派生出了"走"字。"示"本是一个表示古人在宗庙中所设神主牌位的象形字,同源派生出了后世的主和(主字异文),"眚"和"省"古本同源,眚字从目表意,从生表声,眚的本义是省视、省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字 同源字
下载PDF
中国古代“赦免”含义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娜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08年第2期9-14,共6页
中国古代鲜见"赦免"的表达,多见"赦""宥""肆""大赦"等用法.理解中国古代"赦免"的含义,应当从广义的角度把握"赦"的内容.典籍中关于"赦"的记载,包括&q... 中国古代鲜见"赦免"的表达,多见"赦""宥""肆""大赦"等用法.理解中国古代"赦免"的含义,应当从广义的角度把握"赦"的内容.典籍中关于"赦"的记载,包括"(?)灾肆赦"、"三赦三宥"、"存疑而赦","国君过市而刑人赦"等内容,表明在大赦形成之前"赦"的含义很丰富,蕴含着责任年龄、责任主体、主观方面、无罪推定等现代刑事制度方面的理念。直至大赦事例出现大赦制度形成以后,中国古代赦免的含义才与现代赦免含义靠拢.总之,在发展变化的历史中通过不拘一格的词语表达出中国古代"赦免"的共同含义,即免除或者减轻刑罚的一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赦免 灾肆赦 三赦三宥 存疑而赦 国君过市而刑人赦 大赦
下载PDF
至诚无妄,去邪扶正——《周易·无妄》经传文字解读
10
作者 孙景龙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6-29,45,共5页
圣人观卦,非只观一卦一爻。复卦一阳始生,以归正迁善为义,正始归,善初迁,尚犹微弱,以无妄养之。无妄卦六爻皆遵无妄之义,初、三、五、上四爻,爻辞明言"无妄",象传六二言其"未富",九四言"固有之",也是无... 圣人观卦,非只观一卦一爻。复卦一阳始生,以归正迁善为义,正始归,善初迁,尚犹微弱,以无妄养之。无妄卦六爻皆遵无妄之义,初、三、五、上四爻,爻辞明言"无妄",象传六二言其"未富",九四言"固有之",也是无妄之意。虽皆无妄,然其居位不同,时势殊异,犹有吉凶之别。初九位正而处卑,"吉",六二居正而得中,"利有攸往",九五位尊而中正,"勿药有喜",此三爻都因居住"正",或吉利,或有喜,卦辞言"元亨利贞";六三失位而居内卦之极,无妄有"灾",上九不正而处外卦之穷,无妄"有眚",此两爻皆因失位不正而获"灾",卦辞谓"其匪正有眚";九四刚居柔位,也失正,但下据六三,上比九五,"可贞"补其过,所以"无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诚无妄 蒂落瓜熟 去邪扶正 非正有
下载PDF
郭店儒简人性论思想考察
11
作者 李友广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随着郭店简的出土,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文字考释与义理阐发,并对其中所彰显的人性论思想进行了着重考察与探究,但由于出土材料公布时间未久,因而对其相关之研究并不全面、深入。在前辈、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郭店儒简当中... 随着郭店简的出土,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文字考释与义理阐发,并对其中所彰显的人性论思想进行了着重考察与探究,但由于出土材料公布时间未久,因而对其相关之研究并不全面、深入。在前辈、时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郭店儒简当中的人性论思想进行更为全面、深入之研究,以期能够廓清其相关的内容、思想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性与出性 善不善 所善所不善
下载PDF
“生相近”与“性相近”考辨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鸣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5-38,共4页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相近
下载PDF
山东省博兴县浅层咸水入侵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颖 吴清华 《山东国土资源》 2018年第12期17-21,共5页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多少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工农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淡水资源逐渐减少,而咸水入侵的发生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地下淡水变得更加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持...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多少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工农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淡水资源逐渐减少,而咸水入侵的发生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地下淡水变得更加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该文以20世纪80年代咸淡水分界线为背景,通过取样分析获得博兴县浅层地下水现状年的咸水入侵锋面在利王—辛张—寨高—鲁崔一线;截至2017年的入侵面积为18.45km^2;最大入侵距离为2.15km;最大入侵速率为0.06m/a。经过资料分析,目前博兴县浅层咸水入侵处于稳定状态。该研究对博兴县南部咸水入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加深入,为当地的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咸水入侵 现状 发展趋势 山东博兴县
下载PDF
明成化年间的妖异事件
14
作者 李建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4-59,共6页
妖异事件(妖书、妖言、妖眚、妖术等)是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妖异事件不仅造成普遍的社会恐慌,也对官方的社会控制产生冲击。尽管历代律法对妖异行为有严厉的处罚和打击,但是仍然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对史料所载明成化... 妖异事件(妖书、妖言、妖眚、妖术等)是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妖异事件不仅造成普遍的社会恐慌,也对官方的社会控制产生冲击。尽管历代律法对妖异行为有严厉的处罚和打击,但是仍然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通过对史料所载明成化年间妖异事件的考察和解读,可以更深更好地了解明政府的社会控制、对妖异事件的处理及妖异事件对成化政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妖书 妖言 妖术 成化政局
下载PDF
心、生为性——早期“性”观念的发生学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蜜林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8-78,F0003,共12页
对于“性”字的起源,大多认为其是由“生”字孳生而来的。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中“性”皆写作“眚”的情况增加了对此问题认识的困难。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中“生”字的分析,可知其并未包含“性”方面的含义。结合《诗》《书》等相关记载... 对于“性”字的起源,大多认为其是由“生”字孳生而来的。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中“性”皆写作“眚”的情况增加了对此问题认识的困难。通过对甲骨文、金文中“生”字的分析,可知其并未包含“性”方面的含义。结合《诗》《书》等相关记载,可知至少在西周初年就已经形成了“性”的观念。通过与“德”字的比照来看,“性”字的产生与“性”观念的形成应该几乎是同时的,也就是说,在西周初年就已经产生从心从生的“性”字。这同时说明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中“性”字写作“眚”字的情况在当时是不具有普遍性的,我们不能完全根据现在发现的出土文献来否定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这样看来,考察“性”观念的产生不仅要结合古文字的演变规律,而且要考虑到思想方面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性”观念的发生有一真正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