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无真史说”偏见的形成与终结 被引量:1
1
作者 晁天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9,共21页
“中国无真史说”是西方的一个偏见,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它是西方人在中国相关知识不足的背景下,以西方传统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理解中国历史的产物。西方传统历史观的主流,是以特殊性、变化性作为历史的属性,而将一般... “中国无真史说”是西方的一个偏见,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它是西方人在中国相关知识不足的背景下,以西方传统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理解中国历史的产物。西方传统历史观的主流,是以特殊性、变化性作为历史的属性,而将一般性、稳定性排斥于历史认知的范围之外。16、17世纪之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并以充满活力的面貌迈入近代,中国社会则进入一个相当长的缓慢发展阶段。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态给当时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影响下,这种印象扩大为对立的两个极端,而中国历史的零星片段知识为西方人将中国描述为与其自身有别的“他者”形象提供了依据。19世纪在西方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以历史感见长的西方学者心目中,中国作为“没有真历史的国家”的形象最终定型。“中国无真史说”根源于西方的文化偏见,本质则是欧洲中心主义。只有从中华文明内在的发展逻辑入手,深刻揭示和阐释中国历史的独特道路、丰富内涵以及鲜明特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权,才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无真史说” 黑格尔 二元对立 欧洲中心主义
下载PDF
解读《“凯利帮”真史》的“故事”与“话语” 被引量:1
2
作者 彭青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9,共5页
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通过一个备受诋毁和磨难的声音 ,来讲述一个澳大利亚早期开拓者的动人故事。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 ,并结合新历史主义文论 ,揭示该故事所彰显的政治隐喻和民族视野 。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凯利帮” 真史 叙事
下载PDF
《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3
作者 殷玮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凯利帮真史》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彼得.凯里在《凯利帮真史》中代表边缘地位的声音发言,以想象的文本去建构与复原被正史压制、遮蔽与删除的"历史真相",并... 《凯利帮真史》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彼得.凯里在《凯利帮真史》中代表边缘地位的声音发言,以想象的文本去建构与复原被正史压制、遮蔽与删除的"历史真相",并由此引发人们对澳大利亚殖民历史的新一轮反思,旨在重塑本民族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利帮真史 新历史主义 历史的文本性 文学的历史性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凯利帮真史》内德·凯利身份认同研究
4
作者 张计连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彼得·凯里第二次获布克奖的小说《凯利帮真史》将澳大利亚官方历史记载中面目狰狞的"丛林大盗"内德·凯利塑造成为一个本性良善但为生活所逼而反抗殖民当局的爱尔兰裔英雄。复活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站出来为自己辩护... 彼得·凯里第二次获布克奖的小说《凯利帮真史》将澳大利亚官方历史记载中面目狰狞的"丛林大盗"内德·凯利塑造成为一个本性良善但为生活所逼而反抗殖民当局的爱尔兰裔英雄。复活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站出来为自己辩护,凯里巧妙地安排小说人物展开了一场历史话语权的争夺。在他看来,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是白澳内部的"他者",他们挑战了澳官方宣称的"澳大利亚是白人的澳大利亚"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凯利帮真史 爱尔兰裔 白澳神话 “他者”
下载PDF
彼得·凯里的俄狄浦斯情结——对《凯利帮真史》的另一种解读
5
作者 刘云溪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66-168,共3页
无法超越的俄狄浦斯情结构成了内德·凯利心理活动的主线,并由此展示了作者彼得.凯里在表现人性上的深度。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体现在内德.凯利与母亲、父亲、母亲的情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推动主要情节上发挥的决... 无法超越的俄狄浦斯情结构成了内德·凯利心理活动的主线,并由此展示了作者彼得.凯里在表现人性上的深度。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体现在内德.凯利与母亲、父亲、母亲的情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推动主要情节上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应当说是一个对文学批评影响极为深远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彼得·凯里 《凯利帮真史 精神分析
下载PDF
解读《凯利帮真史》中的权力话语和叙事话语
6
作者 顾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70-73,共4页
结合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可以看到,彼得·凯里通过《凯利帮真史》展现了长期遭澳大利亚权威政府诋毁的内德·凯利的真实形象。彼得·凯里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澳大利亚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凯利帮真史》为了令读者... 结合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可以看到,彼得·凯里通过《凯利帮真史》展现了长期遭澳大利亚权威政府诋毁的内德·凯利的真实形象。彼得·凯里写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澳大利亚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凯利帮真史》为了令读者信服而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虚构的十三个包裹和通篇使用的文化程度很低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利帮真史 叙事话语 权力话语 硬权力 软权力 彼得·凯里
下载PDF
澳大利亚“民族英雄”的成长史--成长小说视角下的《凯利帮真史》解读
7
作者 严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22-125,共4页
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讲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背景下,澳大利亚历史人物内德•凯利从天真懵懂到追寻自我,再到建构民族独立文化身份的成长历程。文章借助成长小说理论,从社会化和个体化成长模式等多向度挖掘文本中成长主题的丰富内涵,... 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讲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背景下,澳大利亚历史人物内德•凯利从天真懵懂到追寻自我,再到建构民族独立文化身份的成长历程。文章借助成长小说理论,从社会化和个体化成长模式等多向度挖掘文本中成长主题的丰富内涵,旨在探究主人公在家庭与社会、国家与文化等多维度下自我认知的发展及身份认同的建构,展现殖民背景下成长情节对公正、人性的思考和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凯利帮真史 成长小说 国家身份认同
下载PDF
从《武昌革命真史》出版始末看出版人的责任担当
8
作者 周百义 《出版与印刷》 2021年第2期84-89,共6页
辛亥革命元老曹亚伯撰写的《武昌革命真史》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参考史料之一。该书最初于1930年3月由中华书局刊印发行,6月16日即被国民政府宣布禁售。文章从出版角度梳理该书出版始末,分析其被禁售的原因,以此来反思出版人在出版过... 辛亥革命元老曹亚伯撰写的《武昌革命真史》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参考史料之一。该书最初于1930年3月由中华书局刊印发行,6月16日即被国民政府宣布禁售。文章从出版角度梳理该书出版始末,分析其被禁售的原因,以此来反思出版人在出版过程中的作用与责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 辛亥革命 禁售 出版人责任 中华书局
下载PDF
沉默与谎言:《凯利帮真史》的批判话语分析
9
作者 张炜育 《电子乐园》 2018年第8期397-398,共2页
《凯利帮真史》讲述了澳大利亚丛林英雄内德·凯利的故事。本文通过对《凯利帮真史》的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探究了在殖民 时期,爱尔兰人民和殖民政府对话语权的争夺。
关键词 《凯利帮真史 话语权 批评话语分析
下载PDF
是“丛林强盗”还是“民族英雄”?——解读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 被引量:6
10
作者 彭青龙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1-37,共7页
本文从《“凯利帮”真史》独特的叙事策略入手 ,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解读“凯利帮”与大英殖民者之间“硬权力”斗争的深层含义。通过分析这种权力的消解与转换 ,揭示叙事文本所彰显的政治隐喻 ,从而重新书写被殖民帝国所歪曲的澳... 本文从《“凯利帮”真史》独特的叙事策略入手 ,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解读“凯利帮”与大英殖民者之间“硬权力”斗争的深层含义。通过分析这种权力的消解与转换 ,揭示叙事文本所彰显的政治隐喻 ,从而重新书写被殖民帝国所歪曲的澳大利亚民族史和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澳大利亚 历史题材小说 《“凯利帮”真史 叙事策略 权力话语理论 “凯利帮”历史语境 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论《“凯利帮”真史》的界面张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青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6,共4页
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描写了澳大利亚历史上一个"罗宾汉"式的故事。作者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法,一反传统,将主人公内德·凯利刻画成一个有情有义的民族英雄,而非残暴成性的盗贼和杀人犯,彻底颠覆了其... 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描写了澳大利亚历史上一个"罗宾汉"式的故事。作者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法,一反传统,将主人公内德·凯利刻画成一个有情有义的民族英雄,而非残暴成性的盗贼和杀人犯,彻底颠覆了其在民族记忆中的传统形象,使文本充满传统与现代、柔情与残忍、真实与虚构的界面张力。本文从人物、情节和叙事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论述小说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张力、情感张力和叙事张力及其形成动因,揭示界面张力生成机制所折射出的文学创作思想--重新审视殖民历史,建构新的澳大利亚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凯利帮”真史 张力
原文传递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的创作及反响考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传吉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曹亚伯所著《武昌革命真史》是1920年代问世的有关武昌起义的各类著述中,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部,可视作辛亥革命非正统私人叙述的典型。由于书中对孙中山的"微词"、对不同革命团体的扬抑等原因,该书出版后不久就遭受多... 曹亚伯所著《武昌革命真史》是1920年代问世的有关武昌起义的各类著述中,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部,可视作辛亥革命非正统私人叙述的典型。由于书中对孙中山的"微词"、对不同革命团体的扬抑等原因,该书出版后不久就遭受多方批评,并被国民政府查禁。作为革命史叙述的一个样本,其遭遇颇能反映民国时期现实政治、个体经历与历史叙述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 非正统叙述
原文传递
在事实与虚构之间——彼得·凯里小说《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庆宏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60-62,共3页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小说《凯利帮真史》被誉为澳大利亚之歌,因为它以新历史主义视角重构澳大利亚传奇人物内德·凯利的故事,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和自由斗士的形象。整个文本以虚构的内德·凯利给女...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小说《凯利帮真史》被誉为澳大利亚之歌,因为它以新历史主义视角重构澳大利亚传奇人物内德·凯利的故事,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和自由斗士的形象。整个文本以虚构的内德·凯利给女儿的书信形式,模仿真实历史文献中内德·凯利自我辩护书的粗直语言风格,通过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的对立与统一,颠覆了殖民主义的历史话语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凯利帮真史 内德·凯利 新历史主义
原文传递
“我们将书写自己的历史”——《凯利帮真史》的双声语解读
14
作者 郭梅 陈丽辉 《华夏文化论坛》 2014年第1期255-261,共7页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以内德·凯利给其女儿书信的独特形式,讲述了一个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英雄的生命历程。基于对因殖民话语而根深蒂固的内德·凯利杀人暴徒和丛林强盗形象的解构,小说复原了他...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凯利帮真史》以内德·凯利给其女儿书信的独特形式,讲述了一个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英雄的生命历程。基于对因殖民话语而根深蒂固的内德·凯利杀人暴徒和丛林强盗形象的解构,小说复原了他反殖民反压迫的民族英雄和自由斗士的身份。本文以巴赫金的双声语理论为读解基础,具体辨识和解析《凯利帮真史》中双声语的表现和策略,揭示了双声语的巧妙运用对解构殖民话语和重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身份的功能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利帮真史 双声语 解构和重构 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内德·凯利传说的当代阐释:《凯特妹妹》与《凯利帮真史》的比较分析
15
作者 黄洁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5,共10页
《凯特妹妹》和《凯利帮真史》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重塑民族集体记忆的典范。二者都旨在重写历史:前者通过赋予女性讲诉自己故事的权力,来冲破男性主义的历史编纂学对女性的歪曲和压制;后者模拟了19世纪澳洲殖民地丛林汉的话语,并通过戏... 《凯特妹妹》和《凯利帮真史》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重塑民族集体记忆的典范。二者都旨在重写历史:前者通过赋予女性讲诉自己故事的权力,来冲破男性主义的历史编纂学对女性的歪曲和压制;后者模拟了19世纪澳洲殖民地丛林汉的话语,并通过戏仿和互文手段对历史的虚构性进行反思性再现。二者都具有后殖民批判的维度:前者侧重披露殖民统治的后果,后者则致力于揭示殖民统治阶层对殖民地居民的压制以及受压制方展开的抗争。二者都力图颠覆男性阳刚气质的虚假表象:前者揭示男性阳刚气质的建构和维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排他"活动来实现,后者则通过聚焦"异性装扮"来揭示凯利帮男性气质的复杂与含混。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厘清不同作家重塑民族集体记忆时的关注焦点和颠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妹妹》《凯利帮真史》凯利 集体记忆
原文传递
一点小商榷
16
作者 陆心一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3期131-,共1页
编辑同志: 贵刊1986年第3期所载《对王宪章有关史料的正误及补充》一文,读后颇受教益。作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修正并补充了一些史料几成定论的地方,如王宪章的籍贯、生年及家庭情况,特别提到了他在贵州的革命活动等,这些都是非常重... 编辑同志: 贵刊1986年第3期所载《对王宪章有关史料的正误及补充》一文,读后颇受教益。作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修正并补充了一些史料几成定论的地方,如王宪章的籍贯、生年及家庭情况,特别提到了他在贵州的革命活动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但是有一点,笔者不敢苟同,即陈文认为王宪章曾参加了1906年12月科学会策划的反清武装起义,事泄受牵连而出走武昌。这在时间上是有矛盾的。武昌日知会是1906年2月成立的,据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所载,当时“王宪章……等皆与刘敬安同立大愿,分途进行”;五月日知会全体会员加入余诚组织的同盟会湖北分会,王宪章才成为同盟会员的。而按陈文之说,1906年的12月,王宪章尚在贵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革命真史 日知会 武装起义 革命活动 余诚 全体会员 刘敬安 生年 陈翰 交通条件
下载PDF
Tuning of fuzzy PID controller for Smith predictor 被引量:11
17
作者 荣辉桂 郑蕙 +1 位作者 黎峥强 夏宇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66-571,共6页
An analytical tuning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fuzzy PID controller used in Smith predictor in order to extend its application and improve its robustness. The fuzzy PID controller was expressed as a sliding mode control... An analytical tuning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fuzzy PID controller used in Smith predictor in order to extend its application and improve its robustness. The fuzzy PID controller was expressed as a sliding mode control. Based on Lyapunov theory, Smith predictor was analyzed in time domain. The parameters of the fuzzy PID controller can be obtained using traditional linear control theory and sliding mode control theor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implemen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robustness and stability of the fuzzy PID controller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ID controller in Smith predi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th predictor Lyapunov theory fuzzy PID controller ROBUSTNESS
下载PDF
Strengthening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Structures Mirahor Ilyas Beg Mosque in Korca
18
作者 Enea Mustafaraj Yavuz Yardlm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12期809-818,共10页
The Mirahor Ilyas Beg Mosque, built in 1496 in Korea, is one of a few Ottoman mosques still existing in Albania and the only Ottoman monument in the city. The mosque was built using cut stone and brick. It has a stron... The Mirahor Ilyas Beg Mosque, built in 1496 in Korea, is one of a few Ottoman mosques still existing in Albania and the only Ottoman monument in the city. The mosque was built using cut stone and brick. It has a strong image a cubic mass rising over a square plan. Inside there are found pictures of the mosque in the past and different famous mosques. During its existence, it was damaged from many earthquakes occurring at this area. Due to amortization, the mosque's structural properties were weakened and architectural values were dimmed. Proper strengthening methods need to be applied, not only to improve structural conditions, but also to preserv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mosque. In this paper assessment of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obtained results, solutions for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are investigated. As for restoration, the repair methods to be applied were examine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t what extent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the building will be preserved. The proposed strengthening methods are the ones which would affect the least the mosque's historical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ITAGE masonry buildings structural assessment mosque retrofit RESTORATION
下载PDF
Retaining Truth, Seeking Goodness and Preserving Beauty: Principles of Translating Tsangyang Gyatso's Poems Into English
19
作者 YU Yang LI Zheng-sh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0期1238-1243,共6页
Tsangyang Gyatso's poems were widely circulated and still enjoy popularity. He was an influential living Buddha (Renpoche) in Tibetan Buddhism and a talented and legendary historical figure. Nowadays, more and more... Tsangyang Gyatso's poems were widely circulated and still enjoy popularity. He was an influential living Buddha (Renpoche) in Tibetan Buddhism and a talented and legendary historical figure. Nowaday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poets and translators have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his works. Here we will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is poems and their value. We analyze texts of the Tsangyang Gyatso's Poems (Chinese-English) and seek to further study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such as "retaining truth, seeking goodness and preserving beauty". By doing this, we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such as poetic meaning, emotion, tone and intention, to enable the reader to achieve the sens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images, to provide more perfect translation in the "Tsangyang Gyatso Vogue",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sharing of Tibetan culture and to inject new vit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angyang Gyatso's poetry translation PRINCIPLES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New Usages on the State of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through Microclimate Characterization
20
作者 Mariana Estima Silva Ariela da Silva Torres +1 位作者 Eduardo Grala da Cunha Isabel Tourinho Salamoni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7年第2期159-174,共16页
Recycling is an alternative for preserving historical heritage buildings. Through such process, buildings are occupied by new usages that assure they are not abandoned. However, conservation issues, like pathological ... Recycling is an alternative for preserving historical heritage buildings. Through such process, buildings are occupied by new usages that assure they are not abandoned. However, conservation issues, like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by filamentous fungi, are common even in buildings receiving new uses. Thus,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know the microclimate behavior of these buildings and analyze if there are usages that favor the appearance of filamentous fungi or not. This study aims to verify if new usages modify the microclimate in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if such possible change favors the appearance of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by filamentous fimgi in some specific use. To achieve the results, three buildings that have gone through recycling processes were chosen in the city of Pelotas, in Southernmost Brazil. The city possesses a large number of buildings with historical value and its climate conditions are propitious for appearance of filamentous fungi. For 12 months, microclimate was monitored, the environments modus operandi was characterized and there was a survey on the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by filamentous fungi in the three buildings with two different uses: administration offices and exhibition rooms. Conclusion was that usages that allow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favor conservation, which is what happens in the ones used as administration offices. Besides that, it was notic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also influences, since buildings with a high cellar that is being used did not present filamentous fungi, which also shows the influence of ascending humidity on the appearance of such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buildings new usages MICROCLIMATE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