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妄与善恶的困境——论格非小说《隐身衣》的时代意义
1
作者 许江 郝丽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5-90,共6页
集学者和作家于一身,这是格非在当代文坛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两部近作《雪隐鹭鸶》和《隐身衣》正是他在这两种和而不同的身份上做出的引人注目的成果。在学术著作《雪隐鹭鸶》中格非提出,《金瓶梅》的主要价值在于艺术地表现了一种新... 集学者和作家于一身,这是格非在当代文坛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两部近作《雪隐鹭鸶》和《隐身衣》正是他在这两种和而不同的身份上做出的引人注目的成果。在学术著作《雪隐鹭鸶》中格非提出,《金瓶梅》的主要价值在于艺术地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观念——"真妄观",即真妄是高于善恶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样的观念同样映现在他的小说《隐身衣》之中,格非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真的人"。格非针对的是一个穿着"隐身衣"的时代,他追求的是一个去伪存真的理想世界,思考的是如何唤回我们批判的勇气。《隐身衣》与《金瓶梅》同样是"激愤与悲悯之书",格非由此再次凸显了他的"先锋"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妄 善恶 《隐身衣》 时代意义
下载PDF
真妄和合与本觉自证——《大乘起信论》“心灵环保”义趣探析
2
作者 孟淑媛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8-12,共5页
针对当代存在的身心失衡、社会失序和生态恶化问题,佛教界契理契机提出了"心灵环保"思想,开始了对心灵净化的探索。《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和不觉、体和用,提出了"真如本觉"... 针对当代存在的身心失衡、社会失序和生态恶化问题,佛教界契理契机提出了"心灵环保"思想,开始了对心灵净化的探索。《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和不觉、体和用,提出了"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说明了众生心灵是佛凡一体、真妄杂处的,也可以自我主宰,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以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并以此因缘自利利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心灵环保 体用不二 真妄和合 本觉自证
下载PDF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
3
作者 圣凯 《佛学研究》 2005年第1期117-134,共18页
本文以摄论师的三性思想为中心,指出摄论师在继承真谛的三性思想基础上,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从而作出创造性的诠释,主要表现在以体用、真妄来诠释三性, 提出两种形态的三性思想,并且有两重、三重、四门唯识观的不同等。
关键词 摄论 体用真妄 唯识 三性
下载PDF
《红楼梦》的“真妄观”在《望春风》中的体现——以父母形象为例
4
作者 杨若甜 《中国校外教育》 2017年第10期54-54,共1页
明清章回体小说对格非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最新力作《望春风》不仅是受到章回体小说结构上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受到这种"真妄观"影响的。从父母形象为例分析"真妄观"在《望春风》中的体现。
关键词 《红楼梦》 真妄观” 格非 《望春风》
下载PDF
论佛教境界的真妄二重性与文学关联
5
作者 田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92,共14页
在佛学中,境界有真妄净染之别,它们与文学境界均存在密切关联。在文学境界的研究中,应从佛教对境界的整体认知入手,关注妄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佛境。佛学境界对文学境界有着全面深入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境界的丰富特性,极大拓展了中国古... 在佛学中,境界有真妄净染之别,它们与文学境界均存在密切关联。在文学境界的研究中,应从佛教对境界的整体认知入手,关注妄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佛境。佛学境界对文学境界有着全面深入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境界的丰富特性,极大拓展了中国古人的主观世界和精神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隋唐佛教心性哲学的繁荣,其对心体功能的阐发回答了心与境的诸多根本问题,对心与万法关系的颠覆性革新使现实诸法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为人从妄境到佛境的跃升指明了方法,使佛学境界对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对佛境诸特征的辨识,对体会佛境诸方式的要求,以及在精神内理层面所体现出的对主体性的高度赞扬,均与文学境界说存在高度相似性。古代文论中境界的由来亦有着深厚的佛学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境界 真妄 文学 关联
原文传递
真妄和合与本觉自证——《大乘起信论》“心灵环保”义趣探析
6
作者 孟淑媛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 《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染与净、觉与不觉、体与用,提出"真如本觉"和"染净互熏"的新思想。真如能随缘而入生灭流转,染而不染,又能以内在的本觉智性和熏习力实现沿流而返的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众生可返染成净,实现心灵的净化,共同建设人间净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心灵净化 体用不二 真妄和合 本觉自证
原文传递
真妄之和合与离分--慧远心识观之解释与澄清
7
作者 郑兴中 《哲学门》 CSSCI 2017年第1期29-45,共17页
《大乘义章·八识义》中有两类基本心识模式:别相识和共相识。前者从真妄离分角度讲,后者从真妄和合角度讲。此二类心识的核心是“真妄”。慧远根据“同体义分”的原则,论证“真妄”的圆融无碍、相摄相入。既然心体是真妄圆融的,那... 《大乘义章·八识义》中有两类基本心识模式:别相识和共相识。前者从真妄离分角度讲,后者从真妄和合角度讲。此二类心识的核心是“真妄”。慧远根据“同体义分”的原则,论证“真妄”的圆融无碍、相摄相入。既然心体是真妄圆融的,那么,将心体区分为不同种类的识,并赋予这些识或真或妄的属性,都是允许的;各派关于八识、九识及真妄之争,也就没有必要了。由此,慧远借鉴《周易》阴阳二爻叠加演进的模式,通过真妄的离分与和合,推演出多种心识观,以此融摄当时各宗心识思想,消弭各派纷争。慧远此种心识观,具有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妄 别相识 共相识 慧远 八识
原文传递
晚清耶儒的对话和剥离——以黄伯禄的《训真辨妄》为例
8
作者 屠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0-83,共4页
基督教在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坚船利炮扩张到世界各地,但中国作为轴心文明国家,有着传承已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儒家文化,所以传教士在华传播教义遭遇到了种种困难。黄伯禄作为一位本土传教士,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 基督教在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坚船利炮扩张到世界各地,但中国作为轴心文明国家,有着传承已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儒家文化,所以传教士在华传播教义遭遇到了种种困难。黄伯禄作为一位本土传教士,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训真辨妄》是其较为重要的宗教类著作之一,本文以这部著作为例,试以探讨耶儒在碰撞和对话之后产生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伯禄 耶儒对话
下载PDF
真心与妄心之辨--以智旭为重点
9
作者 龚晓康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5,共3页
何为真心?何谓妄心?二者是何关系?智旭认为众生现前一念,既是虚妄分别之心,亦即妙明真精妙心。众生心性本是妙明真精之心,然由于无始妄想所熏,真心遂成为妄心。究实而论,真心与妄心相依而存,妄心依真心显现,真心依妄心求得,真妄本来一... 何为真心?何谓妄心?二者是何关系?智旭认为众生现前一念,既是虚妄分别之心,亦即妙明真精妙心。众生心性本是妙明真精之心,然由于无始妄想所熏,真心遂成为妄心。究实而论,真心与妄心相依而存,妄心依真心显现,真心依妄心求得,真妄本来一如。修行的关键,在于了达妄心本无自性,即所谓全妄即真,即妄求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妄一如
原文传递
《大乘起信论》“本觉自证”理路的建构
10
作者 孟淑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150,153,共6页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本觉自证与内在超越向度。从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来看,《大乘起信论》极大地提高了众生成佛的主体性维度,其在中国佛教人本化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大乘...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本觉自证与内在超越向度。从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来看,《大乘起信论》极大地提高了众生成佛的主体性维度,其在中国佛教人本化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本体论,统一了体和用,以及染与净、觉和不觉。《大乘起信论》提出了"真如缘起"与"真如本觉"的新思想,在这一理论架构中,真如能够以内在的本觉智性自我觉悟,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从而回归清净本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体用不二 真妄和合 本觉自证
下载PDF
无性而随缘——李通玄“智体无性”思想及其对觉范惠洪的影响
11
作者 杜敬婷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26-33,共8页
以唐代复礼法师的真妄偈中“妄念何由起”之问为核心,考察宋代临济禅师觉范惠洪在回答复礼时,对李通玄之“智体无性”思想的继承与应用。李通玄认为无性的真智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无明。这一思想成为惠洪批评澄观与宗密答偈的思想资源。... 以唐代复礼法师的真妄偈中“妄念何由起”之问为核心,考察宋代临济禅师觉范惠洪在回答复礼时,对李通玄之“智体无性”思想的继承与应用。李通玄认为无性的真智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无明。这一思想成为惠洪批评澄观与宗密答偈的思想资源。惠洪批评二人的答偈止言众生“迷真”而产生妄念,却未解释众生为何会迷真。他汲取了“智体无性”思想,把众生迷真之由落实到不能自知无性的无性之智,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异于返本还源论的解脱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通玄 惠洪 真妄 无性 随缘
下载PDF
耶儒对话与传教策略——《训真辨妄》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邦建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9-262,共4页
本文以基督教经典文献《训真辨妄》做个案研究,考查近代西方基督宗教与中国儒家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训真辨妄》中基督教"附儒"和"批儒"策略,笔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揭露,揭示基督教徒在华传教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 本文以基督教经典文献《训真辨妄》做个案研究,考查近代西方基督宗教与中国儒家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训真辨妄》中基督教"附儒"和"批儒"策略,笔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揭露,揭示基督教徒在华传教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持态度及其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传播 耶儒对话 传教策略
原文传递
关于湖北麻城大安寺一副牌匾的解读
13
作者 韩传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59-165,184,共8页
在湖北麻城大安寺发现的一副匾额,其所载内容非常重要。一方面,该匾额所述内容有"秀老禅师六旬有五荣寿"字样,该匾额所述内容隐性指向神秀。另一方面,通过将这副匾额所述内容与神秀禅法相对比,发现其与神秀思想比较吻合。同时... 在湖北麻城大安寺发现的一副匾额,其所载内容非常重要。一方面,该匾额所述内容有"秀老禅师六旬有五荣寿"字样,该匾额所述内容隐性指向神秀。另一方面,通过将这副匾额所述内容与神秀禅法相对比,发现其与神秀思想比较吻合。同时,通过对神秀生平的梳理可以发现,匾额内容所涉时间正是各种灯史资料中神秀行迹隐没之时段。基于此,这副匾额不仅揭示了神秀52至72岁这段扑朔迷离的生活经历,也对《圆明论》的归属判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寺 一副匾额 道安则净 神秀 北宗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