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作为文化思维的文学理论
- 1
-
-
作者
张大为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处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439-442,共4页
-
文摘
在一个后现代的文化世界、"审美化"世界当中,走出理论思维的形而上学传统的文学理论,其自身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物的命运无可避免。但这种作为文化存在的具体性,仍然必须从主体性的维度来理解,而不能从客体性的维度来界定:理论是贯彻着文化意志、规定文化秩序的主体,理论是文化思维,而非被规定、被生产的文化客体、文化产品。文学理论自身的"文学"属性,也只是一个思维的结果,而非预设的先验本质和思维边界。
-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化意志
文化思维
真理思维
价值思维
-
Keywords
literary theory
cultural will
cultural thinking
the thinking of truth
the thinking of value
-
分类号
I0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马克思关于“思维的真理性”问题的再思考
- 2
-
-
作者
陈培永
-
机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22,共6页
-
文摘
马克思关于思维真理性的问题,是思维能不能把握现实世界、更准确地说是人的思维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问题。这一问题不是可以在思想认识领域通过纯粹理论讨论、理性哲学思辨解决的问题,不能用认识论、历史观、存在论或形而上学等现在的哲学分支框架来框定。思维的真理性从根本上来说代表着思维的实现,代表着思维能够变成现实,成为人类社会历史本身。只谈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理论活动,就谈不上真理问题。不能认为马克思完成了从“真理符合论”向“真理实践论”的转化,因为“真理实践论”能够包容“真理符合论”,二者不是替代关系,应该给“真理符合论”留下必要的位置。思维的真理性不仅体现在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上,还体现在主观最终改变客观上,或者说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体现在主观最终改变了客观上。就此而言,主观与客观没有符合就不可能改变客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客观也就谈不上符合客观。
-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思维的真理性
真理符合论
真理实践论
-
分类号
B023.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