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主要免疫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红敏 刘素素 +4 位作者 许中中 马聪慧 谢艳亭 吴细丕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9-784,共6页
背景在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变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角膜盲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后局部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机制尚待进一... 背景在中国,感染性角膜病变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高、危害大,是角膜盲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表明,真菌性角膜炎后局部的免疫状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免疫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局部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共选用SPF级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小鼠,然后根据检测的时间点将成模的小鼠随机亚分为临床评分组,6、9、12、24、72和120h组,每组3只小鼠。模型组小鼠用角膜划痕和带有真菌的竹签涂抹法接种腐皮镰孢菌以建立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对照组仅用无菌刀片划痕而不接种任何真菌。各组小鼠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改良标准对炎症程度进行临床评分。其余组按照时间点处死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炎症局部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进行鉴定,计数炎性细胞数量。实验动物的使用遵循ARVO声明,研究过程经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生命科学实验管理与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结果造模成功后24h模型组小鼠出现角膜混浊,72h时病变最为严重,此后病变逐渐减轻,而对照组24h后上皮愈合。造模后24~72h,模型组眼部炎症反应评分逐渐达峰值,与造模后6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6、9、12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炎症反应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9h和12h模型组小鼠中性粒细胞角膜浸润数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4、72、120h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模型组造模后12、24、72h角膜中性粒细胞与6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0、0.001),但造模后9h、120h与造模后6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2、0.323)。真菌接种后72h和120h角膜T淋巴细胞数与造模后6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造模后模型组中性粒细胞数目与炎症临床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93,P=0.000),T淋巴细胞浸润数目与炎症临床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r=0.315,P=0.062)。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免疫反应过程中,病变早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真菌/感染 免疫/局部 中性粒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