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引导下经皮眶上孔、圆孔或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1
作者 王淑兰 黎冬梅 +2 位作者 陈琴 谢钰汝 熊承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眶上孔、圆孔或卵圆孔射频热凝(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高安市骨伤医院、高安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P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眶上孔、圆孔或卵圆孔射频热凝(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高安市骨伤医院、高安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P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眶上孔、圆孔或卵圆孔RF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疼痛发作频次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疼痛发作频次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PSQI评分及疼痛发作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N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眶上孔、圆孔或卵圆孔RFT治疗能够缓解疼痛程度,减少疼痛发作频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并未增加,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CT引导 眶上孔、圆孔或卵圆孔 射频热凝 卡马西平 疼痛程度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李智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翼点入路35例入B组,眶上外侧入... 目的:探究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翼点入路35例入B组,眶上外侧入路35例入A组。所有患者采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研究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清脑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生存质量评分、预后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及骨窗范围均较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P<0.05);研究组术后NSE及S100β水平均较低(P<0.05);研究组术后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高(P<0.05);研究组预后状况较好(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两种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但选择眶上外侧入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有效减轻脑损伤,术后生存质量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预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和眶上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复杂鞍旁病变体会
3
作者 王鹏 冯三江 +1 位作者 连烨 张秀卿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 探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的9例复杂性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 目的 探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的9例复杂性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显示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2例。8例术前视力损害中,术后视力改善6例,稳定1例,恶化1例。术后2例成形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19.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鞍旁病变 经蝶入路 神经内镜 眶上入路 锁孔手术 疗效
下载PDF
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临床扩展应用
4
作者 常会民 郭志旺 +4 位作者 胡辉华 林鹏 郭仰韩 许宝来 杜文欢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906-910,共5页
目的总结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修补、视神经损伤和额叶脑内血肿清除等手术经验,扩大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对采用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鞍区肿... 目的总结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修补、视神经损伤和额叶脑内血肿清除等手术经验,扩大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对采用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鞍区肿瘤16例,脑脊液鼻漏5例,视神经损伤3例和额部颅内血肿8例。结果32例患者都得到了良好疗效。16例鞍区肿瘤患者全切12例,次全切4例。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全部治愈,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2例视力明显好转,1例无变化。8例额叶脑内血肿患者全部治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经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不仅适合鞍区肿瘤切除,只要病例选择适当,在脑脊液鼻漏、视神经损伤和额叶脑内血肿清除等病例中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入路 鞍区肿瘤 脑脊液鼻漏 视神经损伤 颅内血肿 扩展应用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联合腰大池置管切除嗅沟脑膜瘤8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海滨 袁上桂 +2 位作者 廖林生 高志强 杨少春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2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切除8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头痛5例,嗅觉减退2例。结果8例患者中,按Simpson切除标... 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切除8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头痛5例,嗅觉减退2例。结果8例患者中,按Simpson切除标准,肿瘤Ⅰ级切除6例(肿瘤最大径2.4~<4 cm),Ⅱ级切除2例(肿瘤最大径4~6 cm),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膜瘤(WHOⅠ级)。术后未出现死亡及颅内感染病例,5例头痛患者疼痛缓解,2例嗅觉减退患者未出现嗅神经损伤,症状基本同术前,1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发作。Ⅱ级切除2例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但影像学显示部分额叶损伤。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术野广且清晰等优点,可全程内镜下切除,且更适用于直径小于4 cm的嗅沟脑膜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沟脑膜瘤 神经内镜 眶上外侧入路 腰大池置管 肿瘤直径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华军 齐文涛 +3 位作者 段晓春 庄国权 黄莹 俞正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1085-1090,共6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联合动态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20-01—2022-1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置入颅内压监...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联合动态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20-01—2022-1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术后骨瓣复位,术后1~7 d进行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根据颅内压(ICP)值将患者分为轻度升高组(41例)、中度升高组(26例)和重度升高组(5例)。分析3组基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患者GOS评分。结果3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ICP监测结果,每组患者在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种并发症发生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脑水肿的发生时间较早(P<0.001)。脑水肿发生时的颅内压较高(P=0.041),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63)。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脑梗死发生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与同期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率(GOS 5分)和病死率(GOS 1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使用眶上外侧入路联合动态颅内压监测能够及时较早了解颅内压变化,有助于早期预测术后病情,从而指导术后治疗,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动态监测 破裂颅内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GOS评分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小龙 张晓强 +2 位作者 黄浩 胡齐 孙凌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28,共5页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LSO组(44例)和PT组(54例)。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前、术后第1天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变化;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LSO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小于PT组[(155.84±24.16)min vs(179.45±21.72)min,(9.44±1.28)cm vs(15.05±2.62)cm,(63.62±15.84)mL vs(185.82±39.48)mL,(15.68±4.12)d vs(19.25±4.46)d,P均<0.001]。LSO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T组(13.6%vs 35.2%,P=0.015)。术后第1天,2组血清TNF-α、IL-6、ET-1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LSO组升高幅度均低于PT组(P<0.05)。术后3个月,2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vs 90.7%,P=0.454)。结论:相比常规PT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采用LSO入路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 急性期 显微夹闭手术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Ⅰ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妍 赵梦楠 +3 位作者 韩杰 奚奇 于雪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80-583,共4页
目的:观察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与眶上神经阻滞对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分成A组和B组,A组行间断眶上神经阻滞,B组给予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 目的:观察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与眶上神经阻滞对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分成A组和B组,A组行间断眶上神经阻滞,B组给予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评价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VAS评分和PSQI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在治疗后1天、1周、2周、4周、8周、12周疼痛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天B组病人VAS评分较A组明显降低(P<0.05),且1周、2周、4周、8周、12周时差异仍然显著;两组病人治疗后12周PSQI评分均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B组病人睡眠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和眶上神经阻滞均可缓解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且眶上神经电刺激临床效果优于眶上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 眶上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下载PDF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镛斐 李士其 +2 位作者 吴劲松 赵耀 寿雪飞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35-438,共4页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孔 眶上入路 眶上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眶上神经、血管主干的坐标定位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冬明 牛松青 +5 位作者 韩锋 王伟 龚忆雨 曾庆容 季宇 陈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7-779,832,共4页
目的:为临床上手术去除眉间皱纹时防止眶上神经、血管的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防腐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建立相关坐标体系,得出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主干的体表定位坐标参数,制作出走行范围轨迹.结果... 目的:为临床上手术去除眉间皱纹时防止眶上神经、血管的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防腐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建立相关坐标体系,得出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主干的体表定位坐标参数,制作出走行范围轨迹.结果:以经过两侧眉弓最高点的水平线为X轴,以经过前正中线的垂直线为Y轴,建立坐标体系,得出在额部左侧面(坐标轴右侧)由(25.14±1.24,10) mm、(25.14±1.24,-10)mm、(28.16±1.23,10) mm、(28.16±1.23,-10)mm4点连线所围成的矩形区域以及在额部右侧面(坐标轴左侧)由(-24.31±2.67,10)mm、(-24.31±2.67,-7.5)mm、(-26.98±1.27,10)mm、(-26.98±1.27,-7.5)mm4点连线所围成的矩形区域为最容易损伤眶上神经、眶上动脉主干的“危险区”.结论:在额眉部有易损伤眶上神经、血管的危险区,临床上在进行额眉部手术时,应尽量保护此区域,尽量减小对眶上神经、眶上动脉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神经 眶上动脉 坐标定位
下载PDF
眶上裂区临床应用解剖分析
11
作者 邢润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70-72,共3页
手术过程中,应当分析患者的眶上裂神经损伤情况及血管结构是否异常,合理选择入路方式,通过手术降低患者在神经组织的损伤。本文结合临床文献资料对眶上裂进行解剖分析,比如,在解剖视野下对眶上裂的骨形态及软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 手术过程中,应当分析患者的眶上裂神经损伤情况及血管结构是否异常,合理选择入路方式,通过手术降低患者在神经组织的损伤。本文结合临床文献资料对眶上裂进行解剖分析,比如,在解剖视野下对眶上裂的骨形态及软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显微镜及内镜对眶上裂进行研究,自解剖学角度选择入路,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对眶上裂解剖结构进行分析,为手术顺利进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裂区 解剖 神经
下载PDF
眶上孔(切迹)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2
作者 夏春波 秦小云 +1 位作者 骆耐香 周思 《华夏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214-215,共2页
目的:探讨眶上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及其形态位置。方法:取完整成人头颅骨134例(268侧),总结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对孔的位置及口径大小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出现切迹154侧(57.46%)、单孔73侧(27.24%)、双孔18侧(6.72%)、混有孔和切迹22侧... 目的:探讨眶上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及其形态位置。方法:取完整成人头颅骨134例(268侧),总结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对孔的位置及口径大小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出现切迹154侧(57.46%)、单孔73侧(27.24%)、双孔18侧(6.72%)、混有孔和切迹22侧(8.21%);眶上切迹距前正中线的距离左侧大于右侧(P<0.05);眶上孔的位置及口径大小左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眶上孔(切迹)的解剖复杂多样,在临床诊疗中应加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孔(切迹) 应用解剖 眶上神经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眶上孔/切迹入路射频热凝眶上神经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林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19-623,共5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指颅内无明显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的三叉神经痛,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在探讨之中[1]。其主要表现为一侧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短暂发作的剧烈疼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指颅内无明显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的三叉神经痛,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在探讨之中[1]。其主要表现为一侧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短暂发作的剧烈疼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分布区域 功能性病变 阳性体征 射频热凝 眶上 眶上神经 切迹
下载PDF
眶上神经切断加断端烧灼术治疗眶上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翠芳 张发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943-943,共1页
关键词 眶上神经痛 治疗 眶上神经切断 断端烧灼术 疗效观察
下载PDF
眶上锁孔入路内窥镜辅助切除鞍上蔓延性垂体瘤及锁孔修复
15
作者 苑玉清 游潮 蔡博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 探索眶上入路、内窥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鞍上蔓延性垂体瘤及锁孔修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2 0 0 1年2月~2 0 0 3年3月,对9例鞍上蔓延性垂体瘤患者行眶上锁孔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直视肿瘤部分,再辅用神经内窥镜经1、2间隙切除残... 目的 探索眶上入路、内窥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鞍上蔓延性垂体瘤及锁孔修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2 0 0 1年2月~2 0 0 3年3月,对9例鞍上蔓延性垂体瘤患者行眶上锁孔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直视肿瘤部分,再辅用神经内窥镜经1、2间隙切除残余肿瘤。小骨瓣复位后用一枚钛钉固定。 结果 常规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经神经内窥镜探查时发现7例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瘤,辅用内镜进一步切除,6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1周7例视力改善,2例无变化,无手术致残及死亡。6例随访6~2 2个月,半年后生活完全自理,恢复正常工作,视力提高0 .3~0 .5 ,3例激素恢复正常。6例复查MRI显示鞍区结构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骨窗修复稳固,且无切口并发症。 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可提供足够的颅内外操作空间;内窥镜辅助微创术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及成功率,且有利于神经功能保护和减少并发症。用钛钉固定小骨瓣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入路 垂体瘤 修复 延性 2003年3月 神经内窥镜 微创手术治疗 神经功能保护 显微镜下 2001年 切口并发症 眶上入路 残余肿瘤 不同程度 次全切除 视力改善 鞍区结构 肿瘤复发 操作空间 锁孔人路 安全可靠 小骨瓣
下载PDF
浅谈眶上神经封闭的改良方法
16
作者 王水秀 钟发奎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0年第2期57-57,共1页
眶上神经封闭,常用于眶上神经疾患的治疗。按以往的注射方法是从眶上缘处垂直进针至眶内,眶神经孔处,再行推注。根据临床观察,此法稍有不当,很容易刺破血管,而发生眶内出血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患者增加不应有的痛苦。为避免这一不良反应... 眶上神经封闭,常用于眶上神经疾患的治疗。按以往的注射方法是从眶上缘处垂直进针至眶内,眶神经孔处,再行推注。根据临床观察,此法稍有不当,很容易刺破血管,而发生眶内出血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患者增加不应有的痛苦。为避免这一不良反应,我们改变注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眶内出血这一不良反应,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出血 不良反应 神经封闭 改良方法 垂直进针 眶上神经痛 临床观察 眶上 注射针 神经孔
下载PDF
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燕 赵向琴 王丽娜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7期63-65,共3页
目的观察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行间断眶上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各时间点... 目的观察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行间断眶上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各时间点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7、14、30天的VAS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与间断神经阻滞治疗比较,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更优,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刺激 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 间断眶上神经阻滞 神经痛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视觉模拟评分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下载PDF
眶上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力 王传翠 于光生 《颈腰痛杂志》 1996年第2期73-74,共2页
对18具(36侧)正常人的眶上孔(或切迹)及眶上神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主要结果:1.眶上孔(或切迹)以位于眶上缘内中1/5交界处的多见(48.78%)。2.两侧为眶上孔的多见(55.56%)。3.眶上孔的形状以椭圆形... 对18具(36侧)正常人的眶上孔(或切迹)及眶上神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主要结果:1.眶上孔(或切迹)以位于眶上缘内中1/5交界处的多见(48.78%)。2.两侧为眶上孔的多见(55.56%)。3.眶上孔的形状以椭圆形多见(78.26%)。4.其通行的结构由外向内均为N。A。v。并对眶上神经的分支及其有关结构进行了观测,对有关神经卡压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神经 眶上 卡压 松解术
下载PDF
眶上翼点入路处理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 被引量:8
19
作者 卢亦成 丁学华 +5 位作者 胡国汉 王驹 侯立军 楼美清 陈志刚 张光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05-707,共3页
目的 :总结近 5年来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1 7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9例和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 8例。结果 :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目的 :总结近 5年来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1 7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采用眶上翼点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9例和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 8例。结果 :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全切除 7例 ,次全切除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的 1 1例患者 ,术后 4例明显好转 ,2例改善 ,4例无变化 ,1例较术前恶化。结论 :眶上翼点入路在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处理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翼点入路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蝶骨嵴内侧 鞍结节
下载PDF
翼点入路与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雷波 万晓强 +3 位作者 郑念东 卫正洪 张召 文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骨窗大小、骨质缺损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作为入选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t=2.38,P=0.03)、开关颅所需时间(t=2.21,P=0.04)、开关颅出血量(t=2.86,P=0.006)、颞浅动脉损伤(χ2=80.1,P=0.008)、骨窗范围(t=2.72,P=0.009)、骨质缺损(t=2.77,P=0.008)、颞肌萎缩(χ2=75.2,P=0.03)、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χ2=70.6,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的优点,适合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眶上外侧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