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李智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究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翼点入路35例入B组,眶上外侧入... 目的:探究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翼点入路35例入B组,眶上外侧入路35例入A组。所有患者采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翼点入路,研究组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清脑损伤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生存质量评分、预后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及骨窗范围均较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P<0.05);研究组术后NSE及S100β水平均较低(P<0.05);研究组术后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高(P<0.05);研究组预后状况较好(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两种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但选择眶上外侧入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有效减轻脑损伤,术后生存质量较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预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联合腰大池置管切除嗅沟脑膜瘤8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海滨 袁上桂 +2 位作者 廖林生 高志强 杨少春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2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切除8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头痛5例,嗅觉减退2例。结果8例患者中,按Simpson切除标... 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切除8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头痛5例,嗅觉减退2例。结果8例患者中,按Simpson切除标准,肿瘤Ⅰ级切除6例(肿瘤最大径2.4~<4 cm),Ⅱ级切除2例(肿瘤最大径4~6 cm),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膜瘤(WHOⅠ级)。术后未出现死亡及颅内感染病例,5例头痛患者疼痛缓解,2例嗅觉减退患者未出现嗅神经损伤,症状基本同术前,1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发作。Ⅱ级切除2例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但影像学显示部分额叶损伤。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术野广且清晰等优点,可全程内镜下切除,且更适用于直径小于4 cm的嗅沟脑膜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沟脑膜瘤 神经内镜 眶上外侧入路 腰大池置管 肿瘤直径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效果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华军 齐文涛 +3 位作者 段晓春 庄国权 黄莹 俞正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1085-1090,共6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联合动态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20-01—2022-1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置入颅内压监...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联合动态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20-01—2022-1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术后骨瓣复位,术后1~7 d进行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根据颅内压(ICP)值将患者分为轻度升高组(41例)、中度升高组(26例)和重度升高组(5例)。分析3组基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患者GOS评分。结果3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术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ICP监测结果,每组患者在术后第1、3、7天的颅内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种并发症发生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脑水肿的发生时间较早(P<0.001)。脑水肿发生时的颅内压较高(P=0.041),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63)。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脑梗死发生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与同期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率(GOS 5分)和病死率(GOS 1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使用眶上外侧入路联合动态颅内压监测能够及时较早了解颅内压变化,有助于早期预测术后病情,从而指导术后治疗,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动态监测 破裂颅内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GOS评分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小龙 张晓强 +2 位作者 黄浩 胡齐 孙凌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28,共5页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LSO组(44例)和PT组(54例)。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前、术后第1天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变化;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LSO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小于PT组[(155.84±24.16)min vs(179.45±21.72)min,(9.44±1.28)cm vs(15.05±2.62)cm,(63.62±15.84)mL vs(185.82±39.48)mL,(15.68±4.12)d vs(19.25±4.46)d,P均<0.001]。LSO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T组(13.6%vs 35.2%,P=0.015)。术后第1天,2组血清TNF-α、IL-6、ET-1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LSO组升高幅度均低于PT组(P<0.05)。术后3个月,2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vs 90.7%,P=0.454)。结论:相比常规PT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采用LSO入路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 急性期 显微夹闭手术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翼点入路与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雷波 万晓强 +3 位作者 郑念东 卫正洪 张召 文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骨窗大小、骨质缺损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作为入选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t=2.38,P=0.03)、开关颅所需时间(t=2.21,P=0.04)、开关颅出血量(t=2.86,P=0.006)、颞浅动脉损伤(χ2=80.1,P=0.008)、骨窗范围(t=2.72,P=0.009)、骨质缺损(t=2.77,P=0.008)、颞肌萎缩(χ2=75.2,P=0.03)、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χ2=70.6,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的优点,适合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眶上外侧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效果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健 朱昀 +2 位作者 孙春明 周岱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84-48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Hunt-Hess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急性期68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影像表现、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Hunt-Hess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急性期68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影像表现、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以突发头痛为主要表现,术前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对患者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对所有动脉瘤顺利夹闭,无开颅相关并发症。门诊随访2~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58例(85.3%),无植物生存或死亡病例。结论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地夹闭低分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微创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5
7
作者 韩庆东 孙青 +2 位作者 周鹏 黄亚波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49-453,458,共6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术后3~3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瘤顶指向上型34例,下型37例,复杂型8例。ACoAA均被夹闭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GOS示预后良好者70例(88.6%),其中上型26例,下型36例,复杂型8例;轻度残疾者9例(11.4%),其中上型8例,下型1例;无一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动脉瘤瘤顶指向下型者预后较指向上型者好[97.3%(36/37)比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的有效手段,瘤顶指向下型者疗效优于上型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眶上外侧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指向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被引量:8
8
作者 高歌 张扬 +6 位作者 晁迎九 陈昱 顾大群 余舰 魏建军 牛朝诗 傅先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81-1383,共3页
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布、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62例患者(72个动脉瘤),其中9例为... 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布、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62例患者(72个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共夹闭动脉瘤72个。预后良好59例、中残1例、轻残2例、无死亡病例。眶上外侧入路较传统翼点入路操作简捷高效,尤其适合应用于Hunt-HessⅢ级以内的动脉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健 朱昀 +2 位作者 孙春明 周岱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临床运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的颅咽管瘤病人术前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总结相关手术技巧。结果肿瘤手术全切除21例(80.8%),次全切...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临床运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的颅咽管瘤病人术前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总结相关手术技巧。结果肿瘤手术全切除21例(80.8%),次全切除4例(15.4%),部分切除1例(3.8%),无死亡病例。18例术前视力减退的病人中,明显好转12例,无明显变化5例,较前下降1例;术后未见新增视力障碍。无开颅相关并发症。随访3~60个月,恢复正常工作生活21例(80.8%),生活自理3例(11.5%),需他人照顾2例(7.7%);肿瘤复发4例(15.4%),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颅咽管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入路 眶上外侧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被引量:12
10
作者 蒋震伟 许文辉 +2 位作者 张翔 王中 张旭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我科20例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行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I~Ⅲ级以及改良CTFisher分级Ⅱ~Ⅲ级... 目的探讨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我科20例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行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I~Ⅲ级以及改良CTFisher分级Ⅱ~Ⅲ级作为入选标准,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0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18例,轻残2例。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面神经损伤、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手术人路,适宜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眶上外侧入路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手术29例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7
11
作者 印辰宇 马建华 +1 位作者 刘艺春 印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1期88-89,共2页
据报道颅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85%。改良翼点入路作为处理颅内动脉瘤的经典入路,适用于处理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等,以及位于上述部位的多发性动脉... 据报道颅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85%。改良翼点入路作为处理颅内动脉瘤的经典入路,适用于处理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等,以及位于上述部位的多发性动脉瘤。眶上外侧入路作为一种简捷、快速、微创的手术入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动脉瘤 夹闭 眶上外侧入路
下载PDF
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骥 李正明 +5 位作者 蒋健 章向成 惠小波 王晓东 丁涟沭 王晓燕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0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对比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B组(40例)采用经... 目的对比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B组(40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GOS评分等。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骨窗范围更小(P<0.05)。A组与B组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颞浅动脉损伤、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选择首次出血后3d内实施手术,术后3月患者未出现死亡或植物人状态。结论翼点入路与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相当,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效果更优,并发症更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急性期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玉贵 李朝晖 +3 位作者 郭永川 贾翊平 梁世鹏 刘德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8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循环 显微手术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文帅 张信芳 +7 位作者 王刚 朱明启 李进军 韩允 王洪波 宋腾 刘景传 张全忠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562-563,共2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31例Hunt-HessⅠ~Ⅲ级破裂PCo AA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31例病人共32个动脉瘤均成...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31例Hunt-HessⅠ~Ⅲ级破裂PCo AA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31例病人共32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对侧肢体偏瘫3例,术后2个月内恢复正常;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1例出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伴顽固性低血压,术后植物生存。无手术相关致残和致死病例。29例行影像学随访6~10个月,平均(7.8±3.6)个月,动脉瘤复发1例(3.4%)。临床随访6个月,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 29例(93.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夹闭Hunt-HessⅠ~Ⅲ级破裂PCoAA,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眶上外侧入路 后交通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超 孙青 +1 位作者 朱昀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型12例,Ⅱ型4例,Ⅲ型8例。均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动脉瘤直径≤5 mm 3个,>5~15 mm16个,>15~25 mm 7个,>25 mm 2个。夹闭23例,加固包裹1例。术后同侧视力下降与动眼神经麻痹2例,同侧视野偏盲1例。出院时GOS 5分22例,4分1例,3分1例(术前壳核出血)。Ⅰ、Ⅱ型病人与Ⅲ型病人术后脑神经功能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显露良好,开颅过程简便,创伤小,术后效果好。经眶上外侧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眼动脉 入路 眶上外侧
下载PDF
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经眶上外侧入路中的处理特点 被引量:7
16
作者 蒋震伟 张翔 +2 位作者 许文辉 宋金海 吴达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2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和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中紧急处理的手术经验。方法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0例(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预见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和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中紧急处理的手术经验。方法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0例(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预见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C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4例发生术中再破裂(IOR),发生率为20.0%,经相应处理后都夹闭成功。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的位置、高改良CT Fisher分级、低年限手术者年是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特点,合理预见、正确处置动脉瘤术中破裂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术中破裂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梁世鹏 李凡 +2 位作者 梁前磊 李朝晖 刘德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35-236,249,共3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7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52.5±15.6)min,开颅时间20~30 min,切口长度(9.3±0.9)cm,...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7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52.5±15.6)min,开颅时间20~30 min,切口长度(9.3±0.9)cm,住院时间(12.1±3.7)d。所有动脉瘤均一次手术完成夹闭,其中1例夹闭后予以肌肉包裹。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恢复良好66例,中残3例,重残1例。2例出现局灶性脑梗死,4例术后早期脑积水。出院前均复查3D-CTA或DSA,无瘤颈残余,术后半年再次复查无复发。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对于前循环动脉瘤兼顾手术暴露及微创的特点,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 夹闭术 眶上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洁 霍修好 +4 位作者 王洪亮 怀天 李泽林 吴德俊 赵兵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222-223,共2页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39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根据脑膜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Ⅰ级3例,Ⅱ级27例,Ⅲ级1例,Ⅳ级8例。术后大部分症状不同程度改善...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39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根据脑膜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Ⅰ级3例,Ⅱ级27例,Ⅲ级1例,Ⅳ级8例。术后大部分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并发症:内分泌功能紊乱9例,颅内感染6例,肺部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永久性嗅觉减退1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39例随访1.6~129.2个月,术后14个月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放疗;8例SimpsonⅣ级切除后行伽玛刀治疗,截止末次随访时均未见进展;其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结节 入路 眶上外侧 视神经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邢振义 孙来广 +4 位作者 郑杰 张红赟 王磊 范超勇 董剑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总结86例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并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比较,评价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10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病... 目的总结86例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并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比较,评价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10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病例,与采用传统翼点入路手术病例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显露情况,以及术后近期恢复情况。结果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0~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200~4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显露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近期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动脉瘤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超急性期 显微外科治疗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附6例报道) 被引量:2
20
作者 雷军荣 秦军 +4 位作者 罗杰 牟磊 陈志明 陈亮 潘逸恒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8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6例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1例。无术后死亡,术后出现发热1例,癫痫发作1例。...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6例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1例。无术后死亡,术后出现发热1例,癫痫发作1例。术后随访1~36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单侧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充分、降低肿瘤切除难度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嗅沟脑膜瘤 显微手术 眶上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