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慧 韩琪 颜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或联合眶隔整复术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并分析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诊断为下睑赘皮并行皮肤、眼轮匝肌部... 目的 评价应用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或联合眶隔整复术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并分析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诊断为下睑赘皮并行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或联合眶隔整复术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13~30岁,均为双眼发病.所有患者均采用这种改良术式,其中8例还同时行眶隔整复术.术后随访4个月~4年,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手术疗效:下睑赘皮及倒睫是否完全矫正,症状是否缓解,有无并发症出现及是否复发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其中8例(57%)术中发现眶隔附着点较高,同时行眶隔整复术.术中发现解剖特点为:所有患者均有下睑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向睑缘部堆积,10例睑缘部眼轮匝肌肥厚,8例眶隔附着点较高.术后27眼(96%)完全矫正,1眼(4%)残留轻度下睑赘皮.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皮肤、眼轮匝肌部分切除+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下睑赘皮的有效方法,对于眶隔附着点较高者,需同时行眶隔整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赘皮 睑板连续内固定 眶隔整复 眼睑成形术
原文传递
加强眶隔前壁整复老年性眼袋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光成 李勤 邓康培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1年第6期288-288,共1页
关键词 前壁整复 老年性眼袋 治疗
下载PDF
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强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1177-1179,共3页
目的 探讨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方法 选取50例(100眼)下睑赘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编号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眼.对照组给予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 目的 探讨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方法 选取50例(100眼)下睑赘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编号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眼.对照组给予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眶隔整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疼痛情况、治疗前后下睑皮各测量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下睑赘皮矫正、睫毛接触角膜及角膜上皮损害愈合眼数分别为39眼(78.00%)、10眼(20.00%)及43眼(86.00%),观察组分别为49眼(98.00%)、1眼(2.00%)及50眼(100.0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59、16.839、3.273,P<0.05,P<0.01);根据VAS疼痛评分标准,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1、12.593,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VAS得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99,P<0.05);两组治疗前后皱襞距睑缘距离、平视下睑缘距瞳孔位置、平视下睑皮缘位于睑缘、平视睫毛倾斜度、内眦角度、外眦角度、内眦皱襞、睑裂高度、平视上下泪小点间距、眼轮匝肌睑部宽度、眼轮匝肌睑部厚度及眼轮匝肌眶部厚度等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92、5.828、4.135、5.099、4.723、5.002、6.717、8.092、7.038、8.056、3.129、7.043,均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会出现下睑退缩、睑外翻及眼睑瘢痕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明显大于观察组(6.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83,P<0.01).结论 过睑板下缘连续缝合内固定联合眶隔整复治疗下睑赘皮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睑板下缘 连续缝合 眶隔整复 下睑赘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