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和眼动反应检测在药物中枢效应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詹皓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目的 综述国内外有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 fusion frequency,CFF)和眼动反应检测在药物中枢效应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 资料引用 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76篇,其中论... 目的 综述国内外有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 fusion frequency,CFF)和眼动反应检测在药物中枢效应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 资料引用 引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76篇,其中论文73篇,学术专著3部. 资料综合 回顾了CFF和有关眼动反应参数检测在药物中枢效应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CFF是较常用的中枢觉醒度和疲劳测评方法.眼动反应的主要测定指标和参数包括瞳孔初始直径或瞳孔面积、瞳孔对光收缩反应潜伏期、瞳孔对光收缩反应幅度、眼扫视速率、眼扫视峰值等.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CFF和有关眼动反应检测可用于评价镇静催眠药、组胺H1受体阻断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药、酒精、阿片类等药物的中枢效应.其中,眼扫视速率参数对检测上述药物的镇静效应较为敏感;瞳孔检测可用于药物促醒作用和对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评价,对酒精和阿片类药物中枢效应的检测敏感性亦较高. 结论 CFF和眼动反应参数检测可用于多种不同类型药物的中枢效应评价和特殊群体的用药安全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光融合 药用制剂 中枢神经系统 综述文献 眼动反应
原文传递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来自手动和眼动证据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林霖 张志杰 +1 位作者 顾艳艳 周文杰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47-1354,共8页
本研究探讨汉语背景下不同反应方式(手动,眼动)、不同方位(水平,垂直)上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TEARC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四个实验均采用两类时间词语诱发被试的时间表征,采用2(时间:过去、将来)×2(反应手/眼跳方向:左、右/上、下... 本研究探讨汉语背景下不同反应方式(手动,眼动)、不同方位(水平,垂直)上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TEARC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四个实验均采用两类时间词语诱发被试的时间表征,采用2(时间:过去、将来)×2(反应手/眼跳方向:左、右/上、下)的被试内设计。结果表明汉语背景下的人们将过去和身体左边(上)联系在一起,把将来和右边(下)联系在一起,人们存在自左向右和自上而下的STEARC效应,这种效应不存在手动和眼动的分离,人们对时间的表征不仅是一条时间线,更是一个心理时间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 心理时间线 反应 眼动反应
下载PDF
建筑结构非线性阻尼及其振动反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益斌 樊海涛 +1 位作者 夏栋舟 肖阿林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7,共7页
在分析了建筑物实测阻尼比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结构非线性阻尼产生的机理,并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单自由度非线性阻尼结构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振动反应,分析结果说明:非线性阻尼结构地震反应与常阻尼比结构地震反应差异较大,采... 在分析了建筑物实测阻尼比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结构非线性阻尼产生的机理,并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单自由度非线性阻尼结构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振动反应,分析结果说明:非线性阻尼结构地震反应与常阻尼比结构地震反应差异较大,采用常阻尼比(5%)进行建筑物地震反应分析可能产生不安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反应 非线性阻尼比 阻尼机理
下载PDF
电子游戏经验对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豹 区弦 《嘉应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79-82,共4页
电子游戏经验会影响人类认知功能,但是否会影响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目前尚未可知。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比较游戏者与非游戏者对优势手动和眼动反应抑制能力的差异,以探讨电子游戏经验对人类行为抑制功能的影响。发现游戏者在优势手动反应抑... 电子游戏经验会影响人类认知功能,但是否会影响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目前尚未可知。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比较游戏者与非游戏者对优势手动和眼动反应抑制能力的差异,以探讨电子游戏经验对人类行为抑制功能的影响。发现游戏者在优势手动反应抑制能力上显著弱于非游戏者,而在优势眼动反应抑制能力上则显著优于非游戏者。表明游戏经验对优势眼动反应抑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优势手动反应抑制功能具有消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反应抑制 电子游戏经验 反应 眼动反应
下载PDF
THE PEAK LATENCY OF ORBITAL PRESACCADIC SPIKE POTENTIAL WITH HORIZONTAL EYE MOVEMENTS
5
作者 单扬 MarkL.Moster RichardA.Roemer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6年第2期69-72,共4页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peak latency of the orbital presaccadic spike potential (SP) with horizontal eye movement in normals.Methods. Orbital SP was recorded in 28 normal subjects from 8 electrodes around the eyes...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peak latency of the orbital presaccadic spike potential (SP) with horizontal eye movement in normals.Methods. Orbital SP was recorded in 28 normal subjects from 8 electrodes around the eyes with Pz as the reference while performing 5°, 10°, 20°, 30° and 40°horizontal saccades to visual targets. SP peak latency was measured from SP onset to SP peak on averaged data aligned on SP peak.Results. Significant main effects on SP peak latency are found for saccade size (<0. 01), saccade direction (P<0. 01) and electrode site (P<0. 05). No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n SP peak latency is found for eye (P>0. 05). SP peak latenc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accade size from 5°to 40°. SP peak latency is longer with saccades back to center than away from center, and with abducting saccades than with adducting saccades. SP peak latency differs at the electrode sites with an order from shorter to longer as follows: inner canthus (IC); inferior orbit (IO): outer canthus (OC); superior orbit (SO).Conclusicos. The effects on the peak latency of orbital SP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accade dynamic property, volume conduction as well as physiologic and anatomic factors of the eyes and orbits. The peak latency of orbital SP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ocular motor units controlling saccadic eye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CADE spike potential LATENC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