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柄东 唐敏 喻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3期73-7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 目的对比分析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矫正效果,统计手术前后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并对比分析术后立体视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7.14%,对照组为74.2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视远度为(5.13±0.34)θ、视近度为(5.58±0.47)θ、平均斜视度为(5.36±0.29)θ,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立体视恢复率为72.14%、融合功能恢复率为60.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10.71%,显著高于对照组(4.29%)。结论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正位率、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方面显著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直肌后徙术 缩短 眼外直肌后徙术 间歇性斜视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马翔 郭敬丽 王利华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 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间歇性 类似分开过强型 儿童 科手 治疗结果 肌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