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合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眼球扫视运动、步态适应性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艺 徐志强 +1 位作者 李晓昶 杨改清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合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患者眼球扫视运动、步态适应性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 目的探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合并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患者眼球扫视运动、步态适应性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诊的100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伴有RBD进行分组,分为RBD组48例与单纯PD组52例,另外选取同时期至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普通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眼球扫视运动、步态适应性、自主神经功能水平,并分析RBD组患者眼球扫视运动、步态适应性与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单纯PD组及对照组相比,RBD组扫视潜伏期显著延长,RBD组自主神经功能症状评定量表(autonomic nerve function symptom scale,SCOPA-AUT)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RBD组扫视精确度及曲线行走、躲避障碍物评分明显低于单纯PD组及对照组(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扫视潜伏期与SCOPA-AUT总分呈明显正相关,而扫视精确度、曲线行走、躲避障碍物与SCOPA-AUT总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及单纯PD患者相比,PD合并RBD患者眼球扫视运动、步态适应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均更差,且其眼球扫视运动、步态适应性与自主神经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 眼球扫视运动 步态适应性 自主神经功能
下载PDF
反向眼球扫视运动检查在心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2
作者 于钦军 曹莉 Harvey L.EdmondsJr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3-395,共3页
目的 探讨反向眼球扫视运动检查(Antisaccadic eye movement test,ASEM)在心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将921例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分为三组;I组术后合并脑血管病、脑病等神... 目的 探讨反向眼球扫视运动检查(Antisaccadic eye movement test,ASEM)在心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将921例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分为三组;I组术后合并脑血管病、脑病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Ⅱ组术后仅表现迟钝、定向力差、谵妄、激惹、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Ⅲ组术后神经系统既无症状也无体征。全部病人均进行术后 ASEM和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结果 ASEM检查完成分数与MMSE分数密切相关(γ=0.67,P<0.01)。I组 ASEM不能完成率(ASEM分数=0)明显高于Ⅱ组(P<0.05),I组和Ⅱ组ASEM不能完成率明显高于Ⅲ组(P<0.01),Ⅲ组ASEM全部完成率(ASEM分数=10)明显高于I组和Ⅱ组(P<0.01)。结论ASEM检查不仅能反映心脏外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而且也可反映术后高级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眼球扫视运动检查 扫视 心脏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眼球运动相关EOG信号的波形分析与特征提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霖 王行愚 +1 位作者 姚晓东 邹俊忠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3年第3期19-22,共4页
人 计算机交互系统 (HCI)是当前计算机与人自然交流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眼眶周围记录的眼电图信号 (EOG)可以转化为坐标去控制计算机。本文讨论了与眼球扫视运动相关的EOG波形在时域、频域内的分析及特征的提取 ,并应用简单贝斯分类算... 人 计算机交互系统 (HCI)是当前计算机与人自然交流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眼眶周围记录的眼电图信号 (EOG)可以转化为坐标去控制计算机。本文讨论了与眼球扫视运动相关的EOG波形在时域、频域内的分析及特征的提取 ,并应用简单贝斯分类算法建立原型系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初步验证了将眼电图信号转化为坐标点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电图 人-计算机交互系统 眼球扫视运动 眼电图 贝斯分决策 坐标点 Savitzky-Golay滤波器
下载PDF
成人眼球扑动-眼阵挛三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仕林 王岩 +5 位作者 祝茗 王枫 邢岩 杜衡 张清 王乔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01-807,共7页
目的 通过对3例成人眼球扑动-眼阵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特点,提高临床对该体征的认识.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3例眼球扑动-眼阵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征、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 目的 通过对3例成人眼球扑动-眼阵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特点,提高临床对该体征的认识.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3例眼球扑动-眼阵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特征、脑脊液检查、头颅影像学、病因及治疗等,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例1男性,68岁,临床表现为眼球扑动、眩晕、肌阵挛、共济失调及意识障碍,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均轻度增高,头颅MRI示缺血灶,SPECT提示左额叶及枕叶灌注减低,其病因为肺癌副肿瘤综合征,未经特殊治疗后症状好转,1年后因肺癌死亡;例2男性,66岁,临床表现为眼球扑动、眩晕、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及发热,脑脊液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头颅MRI示缺血灶,其病因考虑为EB病毒感染,予抗病毒、类固醇治疗后症状好转,2年内无复发.例3女性,34岁,临床表现为眼阵挛、振动幻视、眩晕、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及发热,头颅MRI示中脑病变,其病因为病毒性脑干脑炎,经抗病毒、类固醇、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氯硝西泮治疗后症状好转,2年内无复发.结论 感染和肿瘤是成人眼球扑动-眼阵挛的常见原因,其治疗应包括病因(感染或肿瘤)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眼球扑动-眼阵挛的预后因病因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扑动 眼阵挛 眼球扫视 副肿瘤综合征
原文传递
头眼协调运动控制仿生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毛晓波 陈铁军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5-900,共6页
深入分析灵长类动物在注视点转移过程中眼球运动、头部运动及头眼协调运动的关系,将头眼协调运动的神经生理机制引入工程领域,改善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头眼协调问题。提出一种仿生型机器人头眼协调运动控制策略,将注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的... 深入分析灵长类动物在注视点转移过程中眼球运动、头部运动及头眼协调运动的关系,将头眼协调运动的神经生理机制引入工程领域,改善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头眼协调问题。提出一种仿生型机器人头眼协调运动控制策略,将注视转移过程分为初始的快相和随后的慢相两个阶段。快相组合了高速眼球扫视运动(saccade)眼球运动和缓慢的头部运动,两者协调配合迅速切换注视点至新的目标;慢相通过前庭动眼反射(VOR),依靠头和眼的等量反向旋转运动维持目标稳定的同时,调整头部位置,使其朝向目标。建立了注视转移的仿生控制模型。仿真结果与生理学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与控制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模型 注视点转移 头眼协调 眼球扫视运动 前庭动眼反射
原文传递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注视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黄威栋 杨旭波 《眼科》 CAS 2023年第4期310-315,共6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注视性眼球运动和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差异。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华西医院眼科斜弱视门诊就诊的儿童,其中间歇性外斜视31例,正常儿童22例。方法所有受试者距离电脑显示屏80 cm观看屏幕,采用视...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注视性眼球运动和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差异。设计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华西医院眼科斜弱视门诊就诊的儿童,其中间歇性外斜视31例,正常儿童22例。方法所有受试者距离电脑显示屏80 cm观看屏幕,采用视觉生物信息刺激技术-增视能眼动仪软件,利用其增强现实技术对双眼注视性、扫视性眼球运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Tobii Eye Tracker 54C眼球追踪仪器捕捉眼球运动方位和轨迹,屈光不正者在矫正状态下进行。主要指标矫正视力、屈光度、三棱镜斜视度、注视点水平方向偏移量、注视点垂直方向偏移量。结果在注视性眼球运动方面,间歇性外斜视组在右上、正右、左下方向注视时,其小范围注视稳定性与正常儿童组有显著差别,其中正右(Z=-2.764,P=0.006)注视点的偏移体现在水平方向,左下(Z=-2.112,P=0.035)注视点的偏移体现在垂直方向,右上注视点在水平(Z=-2.266,P=0.023)、垂直(Z=-2.113,P=0.035)方向皆有显著偏移。在扫视性眼球运动方面,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扫视第一行行首(Z=-2.140,P=0.032)、行尾(Z=-2.573,P=0.010),第二行行首(Z=-2.907,P=0.004)、行尾(Z=-2.365,P=0.018),第三行行尾(Z=-3.268,P=0.001),第四行行首(Z=-2.022,P=0.043)时在水平方向上有明显的偏移;在扫视第一行行首(Z=-2.527,P=0.011)、行尾(Z=-2.031,P=0.042),第三行行尾(Z=-2.257,P=0.024),第四行行首(Z=-2.826,P=0.005)时,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偏移;在扫视第三行时,行首和行尾注视位置相比,在垂直方向的偏移量有明显差异(Z=-2.858,P=0.004)。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注视性眼球运动和扫视性眼球运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注视性眼球运动 扫视眼球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