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致病基因探索的新思路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余晓伟
杨雪
赵珍妮
范志刚
-
机构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出处
《眼科》
CAS
2020年第4期246-254,共9页
-
基金
广州市民生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903010065)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资助项目(3030902113080)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A151501168)。
-
文摘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多基因复杂异质性眼病。其解剖学本质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房角机械性关闭。临床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房角狭窄及进行性关闭并不少见。如未审视疾病的连续动态进程,将导致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研究对象的混杂,这是既往PACG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瓶颈之一。解剖学上房角机械性关闭在分子机制水平可分为眼轴的发育调控、前房角相关结构的发育调控(包括晶状体和悬韧带)、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的发育调控。目前研究显示,可能影响虹膜-睫状体-悬韧带-晶状体结构与发育的基因有CHAT、PLEKHA7、FEPMT2,可能影响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结构发育的基因有TMEM98、CRB1、BEST1,可能影响眼轴-眼球大小发育的基因有MFRP、ABCC5、PRSS56、MMP9、NOS3、HSP70,但这些基因功能与PACG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分子机制角度上真性小眼球是PACG的完全外显型,而临床PACG则是上述3类表型不同程度的组合。以真性小眼球为研究对象,最终将有望突破PACG的分子机制,从而实现PACG基于基因型的临床亚型分类。
-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眼轴调控
基因
-
Keywords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thogenesis
regulation of axial length
genetics
-
分类号
R775
[医药卫生—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