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相位整合平衡点检测在单眼弱视患者眼间抑制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封利霞 张玥 +1 位作者 汤勇 周佳玮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453-458,共6页
目的 采用双眼相位整合的测量范式定量评估单眼弱视患者的眼间抑制情况,并探讨患者眼间抑制度与其他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未治疗过的单眼弱视患者51例,正常对照者2... 目的 采用双眼相位整合的测量范式定量评估单眼弱视患者的眼间抑制情况,并探讨患者眼间抑制度与其他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未治疗过的单眼弱视患者51例,正常对照者25例,采用计算机程序呈现的双眼整合的测量范式进行双眼相位整合平衡点检测,比较单眼弱视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双眼平衡点的差异,并将弱视患者检测结果与弱视眼视力、立体视锐度及屈光参差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弱视组双眼平衡点(BP)值为0.227±0.016,正常对照组BP值为0.984±0.0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6,P〈0.01);弱视眼视力(r=-0.339,P〈0.05)、立体视功能(Titmus:r=-0.421,P〈0.01;RDS:r=-0.548,P〈0.01;Fishy:r=-0.553,P〈0.01)与BP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屈光参差程度与BP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6,P〉0.05)。结论 双眼相位整合平衡点检测可定量评估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受抑制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眼间抑制 相位整合 平衡点
原文传递
弱视儿童眼间抑制的定量测量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惠 余新平 +1 位作者 林丹妮 张茜茜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734-739,共6页
目的:评估一种新的适合弱视儿童眼间抑制定量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在临床上使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眼弱视(包括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 目的:评估一种新的适合弱视儿童眼间抑制定量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在临床上使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眼弱视(包括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混合性弱视)患者29例作为弱视组,年龄(8.7±2.4)岁;另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正常视力儿童20例作为正常组,年龄(8.0±1.9)岁。利用偏振片+中灰密度镜(ND)定量测量眼间抑制,评估弱视组患者测量结果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同时接受Worth4点、TNO立体视锐度和Optec3500检查,比较评估其可靠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正常组和弱视组的重测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距:Z=1.830,P=0.067;远距:Z=0.653,P=0.514)。以Worth4点检测的抑制程度为诊断标准,结果显示Worth4点检查异常者的眼间抑制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近距:Z=2.974,P=0.003;远距:Z=3.580,P<0.001)。以TNO和Optec3500为诊断标准,结果显示无立体视者的眼间抑制高于立体视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距:Z=2.142,P=0.032;远距:Z=2.031,P=0.042)。在抑制定量检测对于区分有无抑制的诊断方面:以Worth4点法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时,显示定量抑制检查结果对于区分有无抑制有意义(近距:AUC=0.824,95%CI:0.672~0.975,P=0.003;远距:AUC=0.911,95%CI:0.798~1.000,P<0.001);以TNO和Optec3500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时,定量抑制检测对于区分有无抑制有意义(近距:AUC=0.878,95%CI:0.724~1.000,P=0.035;远距:AUC=0.926,95%CI:0.819~1.000,P=0.048)。结论:针对弱视儿童患者,抑制定量检测可以方便、稳定地测量其眼间抑制,且测量的眼间抑制结果与其他临床测量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眼间抑制 定量检测 儿童
原文传递
不同光照环境下弱视儿童眼间抑制深度比较
3
作者 陈惠 赵天源 +2 位作者 许金玲 周锦景 余新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321-328,共8页
目的:比较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对光照环境下的适应情况。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弱视组,并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视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偏振片+中灰密度... 目的:比较弱视患儿和正常儿童对光照环境下的适应情况。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弱视组,并选择同期门诊就诊的视力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偏振片+中灰密度镜(ND)定量测量不同光照环境下(分别为15、220、2000 lx)的眼间抑制情况,分析弱视儿童的抑制深度与环境亮度的相关性,并比较弱视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光照环境的适应情况。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弱视组27例,对照组10例。与15 lx相比,2000 lx下弱视组(近距离q=5.76,P<0.001;远距离q=4.85,P=0.0027)和对照组(近距离q=6.93,P<0.001;远距离q=8.31,P<0.001)的眼间抑制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光照环境下弱视组与正常组的眼间抑制差别不同,在2000 lx光照时差别较明显(近距离P=0.0114、P=0.0014、P=0.0018;远距离均P<0.001)。弱视患儿在15 lx时的抑制深度与在220 lx(近距离r=0.9318,P<0.001;远距离r=0.9172,P<0.001)和2000 lx时(近距离r=0.8699,P<0.001;远距离r=0.7445,P<0.001)的抑制深度均有相关性。结论:眼间抑制受不同光照环境影响,环境越亮的情况下眼间抑制越深。与正常儿童相比,弱视儿童存在对亮环境代偿更差的现象,且受环境亮度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眼间抑制 环境亮度 定量检测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多空间频率眼优势度测量方法及其在弱视中的应用
4
作者 周佳玮 Robert F.Hess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581-586,共6页
目的利用眼间噪音掩盖技术结合快速对比敏感度测试技术(qCSF)测量弱视患者眼优势度,分析其可行性。方法实验研究。共10例成人弱视患者(弱视组)和17例正常成人对照者(正常组)参与了本研究。双眼先后作为测试眼和非测试眼,给非测... 目的利用眼间噪音掩盖技术结合快速对比敏感度测试技术(qCSF)测量弱视患者眼优势度,分析其可行性。方法实验研究。共10例成人弱视患者(弱视组)和17例正常成人对照者(正常组)参与了本研究。双眼先后作为测试眼和非测试眼,给非测试眼分别呈现空间滤波后的噪音和空白背景,测量测试眼的对比敏感度曲线,两者的差值即为非测试眼对测试眼的抑制度。测试时为有效地排除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损伤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干扰,设定噪音图案的对比度值为噪音对比度阈值的5倍。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弱视组不同空间频率抑制度大小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4.25,P〈0.01);而正常组不同空间频率抑制度大小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P〉0.05)。此外,弱视组的弱视眼对其对侧眼的抑制度显著低于正常组的非优势眼对其优势眼的抑制度(B24.29,P〈0.01);弱视组对侧眼对弱视眼的抑制度略微高于正常组优势眼对其非优势眼的抑制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81,P〉0.05)。结论弱视患者存在显著的眼间相互抑制不平衡,表现为弱视眼不能有效抑制对侧眼,而弱视对侧眼对弱视眼的抑制水平与正常人相当。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导致弱视患者双眼空间视觉损伤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眼间抑制 快速对比敏感度测试技术 噪音掩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