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AP5的熔融池瞬态换热特性探讨
1
作者 张明 《科技视界》 2023年第5期84-87,共4页
文章采用MAAP5程序针对大破口严重事故工况下熔融池瞬态换热特性进行了分析。MAAP5程序在金属层质量计算中,由于围板与吊篮合并,无法单独模拟,计算中此部分未熔化,导致金属质量偏少;但另一方面,在计算金属层质量时,考虑了下封头壁面熔... 文章采用MAAP5程序针对大破口严重事故工况下熔融池瞬态换热特性进行了分析。MAAP5程序在金属层质量计算中,由于围板与吊篮合并,无法单独模拟,计算中此部分未熔化,导致金属质量偏少;但另一方面,在计算金属层质量时,考虑了下封头壁面熔化的金属质量,但不考虑下腔室几何形状的变化,因此计算的金属层厚度偏厚。在金属层壁面热流密度计算中,下支承板失效带来的金属质量快速增加反而导致了壁面热流密度增加,这与稳态分析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金属层瞬态计算中,金属层温度及温差变化对热流密度峰值影响更大,而金属层厚度对瞬态过程热流密度影响非常小,主要影响最终稳定状态下的热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事故 熔融物堆内滞留 瞬态换热 金属层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瞬态换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宝芝 曹民侠 +1 位作者 赵嘉明 李彦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32-1336,共5页
通过理论分析,分别以壳程流体、管程流体、管内外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瞬态换热数学模型.模型中很好地解决了顺流和逆流同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仿真手段对管壳式换热器的瞬态换热性能进行分析,为了减小线性化方法... 通过理论分析,分别以壳程流体、管程流体、管内外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瞬态换热数学模型.模型中很好地解决了顺流和逆流同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仿真手段对管壳式换热器的瞬态换热性能进行分析,为了减小线性化方法带来的误差以及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仿真计算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未进行线性化处理,而直接采用非线性化方程进行程序编写.仿真结果与换热器实际运行数据吻合很好,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用于同类换热器瞬态换热性能分析.通过对换热器瞬态换热性能的分析,可清楚地了解换热器的动态换热特性,为换热器设计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 瞬态换热 数学模型 换热性能
下载PDF
电加热气举井井筒瞬态换热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迎春 韩国庆 +2 位作者 孙渡 王玮 吴晓东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3,共4页
电加热是高凝油藏井筒降黏的重要手段,在环空流体流动的情况下无法利用常规井筒静态换热模型优化电加热参数和加热周期。采用漂移模型描述井筒中的气液两相流动、在Hasan-Kabir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电缆换热和环空注入气体换热的影响,建立... 电加热是高凝油藏井筒降黏的重要手段,在环空流体流动的情况下无法利用常规井筒静态换热模型优化电加热参数和加热周期。采用漂移模型描述井筒中的气液两相流动、在Hasan-Kabir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电缆换热和环空注入气体换热的影响,建立了多热源条件下的井筒瞬态换热模型。对电加热气举井优化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加热周期、不同注气参数情况下的井筒、环空内的温度、压力、持液率等参数的瞬态变化,不但可以用于周期性电加热油井,也可以用于其他多热源、多相流动的油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降黏 瞬态换热模型 环空流动 多热源 电加热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密相区瞬态换热特性试验研究─—嵌入空间吸引子分析
4
作者 马增益 严建华 +4 位作者 相纪宏 潘国清 方建华 倪明江 岑可法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99-102,共4页
循环流化床密相区瞬态换热特性试验研究─—嵌入空间吸引子分析马增益,严建华,相纪宏,潘国清,方建华,倪明江,岑可法(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关键词循环流化床,嵌入空间吸引子,混沌,瞬态换热1弓I言循环流... 循环流化床密相区瞬态换热特性试验研究─—嵌入空间吸引子分析马增益,严建华,相纪宏,潘国清,方建华,倪明江,岑可法(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关键词循环流化床,嵌入空间吸引子,混沌,瞬态换热1弓I言循环流化床密相区瞬态换热时间序列中换热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嵌入空间吸引子 混沌 瞬态换热
下载PDF
短周期风洞叶栅瞬态换热实验数据处理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惠人 成文娟 李红才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1-1309,共9页
对短周期风洞中叶栅瞬态换热实验的几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对后续的实验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实验段流动建立稳态的时间同实验时间相比可以忽略,则传热系数可以按常数处理,否则应计算传热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 对短周期风洞中叶栅瞬态换热实验的几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对后续的实验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实验段流动建立稳态的时间同实验时间相比可以忽略,则传热系数可以按常数处理,否则应计算传热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叶片导热满足一维半无限大假设的条件下,脉冲响应法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直接进行二维非稳态热分析的方法限制条件最少,可用来处理所有情况的换热实验数据和验证其他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周期风洞 瞬态换热实验 脉冲响应法 热分析 传热系数
原文传递
Hastelloy C-276合金与硅钢间的瞬态接触换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智 张立文 顾森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7-882,共6页
利用自制的瞬态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HastelloyC-276合金与硅钢间的瞬态接触换热进行测试,通过对比校核点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值来验证测量装置和方法的可靠性,探讨试样初始温度和接触载荷对接触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核点... 利用自制的瞬态接触换热系数测量装置对HastelloyC-276合金与硅钢间的瞬态接触换热进行测试,通过对比校核点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值来验证测量装置和方法的可靠性,探讨试样初始温度和接触载荷对接触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核点温度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基本吻合,表明测量装置和方法可靠;当接触发生后,接触换热系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增大,并随时间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接触换热系数随着HastelloyC-276合金试样初始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且接触换热系数与接触载荷近似呈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换热:Hastelloy C-276合金 硅钢
下载PDF
半透明界面下三层吸收性介质内的瞬态耦合换热
7
作者 罗剑峰 夏新林 +1 位作者 谈和平 王平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采用射线踪迹、节点分析法研究了 3层吸收性介质层内的辐射和导热瞬态耦合换热 ,复合层表面及介质层交界面均半透明漫反射 .采用 1层和 2层辐射能量传递模型跟踪辐射能量在 3层介质内的传递 ,从而推导出了辐射传递系数 .运用辐射传递系... 采用射线踪迹、节点分析法研究了 3层吸收性介质层内的辐射和导热瞬态耦合换热 ,复合层表面及介质层交界面均半透明漫反射 .采用 1层和 2层辐射能量传递模型跟踪辐射能量在 3层介质内的传递 ,从而推导出了辐射传递系数 .运用辐射传递系数求解辐射源项 ,在辐射对流边界条件下 ,采用全隐格式求解瞬态能量方程 ,考察了介质层折射率及导热 辐射参数对耦合换热的影响 .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模型和计算结果是可信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复合层 半透明界面 三层吸收性介质 耦合换热
下载PDF
双旋转轴间瞬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邓洋波 丁水汀 +1 位作者 徐国强 陶智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42-45,共4页
对双旋转轴间的瞬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发现 :影响外轴内壁瞬态平均换热系数特性的因素中 ,以轴向冷气雷诺数的影响最大 ,外轴罗斯贝数次之 ,内轴罗斯贝数的影响最小 ;在双旋转的影响因素中 ,外轴内壁换热特性主要取决于外轴罗斯贝数 ... 对双旋转轴间的瞬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发现 :影响外轴内壁瞬态平均换热系数特性的因素中 ,以轴向冷气雷诺数的影响最大 ,外轴罗斯贝数次之 ,内轴罗斯贝数的影响最小 ;在双旋转的影响因素中 ,外轴内壁换热特性主要取决于外轴罗斯贝数 ,内外轴转速差和正反转因素影响较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换热/双旋转轴 轴向通流 流动与换热
下载PDF
氦气流过不同长度扭转平板的瞬态对流换热研究(英文)
9
作者 王丽 赵舟 +1 位作者 刘秋生 福田勝哉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48-57,共10页
当换热设备表面温度发生快速变化时,换热过程属于瞬态换热,这种瞬态过程有可能会导致换热效果降低、热应力增大等结果,甚至可能最终导致机械故障.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指数状减流条件下扭转平板发热体表面的瞬态强制对流换热过程进行研... 当换热设备表面温度发生快速变化时,换热过程属于瞬态换热,这种瞬态过程有可能会导致换热效果降低、热应力增大等结果,甚至可能最终导致机械故障.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指数状减流条件下扭转平板发热体表面的瞬态强制对流换热过程进行研究.扭转平板上加指数状热源Q=Q_0exp(t/τ)(t为时间,τ为周期),铂金平板扭转180°为1个扭矩,3根长度分别为26.8,67.8,106.4 mm的铂金平板分别扭转了1,3,5个扭矩.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平均换热系数将在无量纲周期τ~*(τ~*=τU/L,U为速度,L为有效长度)大于100后趋于准静态,换热系数随着平板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对指数状发热率下扭转平板瞬态对流换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其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数值计算给出了沿长度方向分布的换热系数曲线,分析了换热系数的长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换热 氦气 强制对流 扭转平板 长度效应
下载PDF
瞬态激光脉冲在吸收、发射性介质内引起的温度响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谈和平 阮立明 +1 位作者 刘林华 余其铮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6-331,共6页
本文导出了平行光入射辐射穿过半透明界面,在吸收、发射性介质内产生的辐射热源的表达式。数值模拟了瞬间激光脉冲入射下:(1)半透明介质与不透明介质在非人射面上的过余温度响应;(2)入的激光的波长对温度响应的影响;(3)界面... 本文导出了平行光入射辐射穿过半透明界面,在吸收、发射性介质内产生的辐射热源的表达式。数值模拟了瞬间激光脉冲入射下:(1)半透明介质与不透明介质在非人射面上的过余温度响应;(2)入的激光的波长对温度响应的影响;(3)界面光学特性(两侧均为不透明界面,两侧均为半透明界面,一侧为半透明、另一侧为不透明界面)对温度响应的影响;(4)采用Planck、Rosseland平均吸收系数处理非灰介质时,对辐射与导热瞬态耦合换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脉冲 半透明介质 瞬态换热 温度响应
下载PDF
常温流化床局部瞬态热流测量中的若干问题
11
作者 李宏顺 钱壬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56,共3页
分析了在采用瞬态表面温度法测量常温鼓泡和循环流化床局部瞬态换热系数时所必须注意的若干问题 ,主要有 :A/D板、放大倍数、采样频率和探头材料的选取 。
关键词 流化床 传热 热流测量 表面温度法 瞬态换热系数 数据采集系统
下载PDF
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换热特性研究
12
作者 李文达 李莉 +2 位作者 李成杰 王国强 崔红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8-534,599,共8页
在液力偶合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转差损失与液力损失,会使其工作水液的温度上升,进而影响液力偶合器的工作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构建了含有进出水口双腔流道的瞬态换热计算模型,并... 在液力偶合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转差损失与液力损失,会使其工作水液的温度上升,进而影响液力偶合器的工作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构建了含有进出水口双腔流道的瞬态换热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然后,采用多步求解方式对正常运转工况、堵转工况及循环换水工况的流动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最后,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液力偶合器温度场分布特性,探讨了液力偶合器内流场的流动换热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工况及堵转工况流场整体温度皆呈现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以240 L/min流量进行循环换水时,流场温度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20 s内可将流场温度降至30℃左右。采用该研究结果,可以准确地预测液力偶合器内流场温度变化,可为液力偶合器优化、换水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式液压传动 转差损失与液力损失 瞬态换热 流场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 温度场分布特性
下载PDF
多孔铝对流换热系数的反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伟开 李乃哲 何德坪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4,共5页
建立了多孔铝的一维瞬态对流换热模型,采用反演分析方法求得了多孔铝的体积对流换热系数.给出了多孔铝对流换热的无量纲准则关联式,并在较宽的孔结构范围内(孔隙率为60.0%~95.0%、孔径为2.5~6.0 mm)研究了孔结构对多孔铝换热系... 建立了多孔铝的一维瞬态对流换热模型,采用反演分析方法求得了多孔铝的体积对流换热系数.给出了多孔铝对流换热的无量纲准则关联式,并在较宽的孔结构范围内(孔隙率为60.0%~95.0%、孔径为2.5~6.0 mm)研究了孔结构对多孔铝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铝的换热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加而提高.在风速相同的条件下,换热系数随着孔径和孔隙率的减小而提高.在风机功率相同的条件下,换热系数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提高,在孔隙率约为85%时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多孔铝 体积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实验 反演分析
下载PDF
表面温度法在缸内传热研究中的问题及探讨
14
作者 钱兰 陈宁 +1 位作者 刘秋才 郭七一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5,共5页
对表面温度法在内燃机缸内传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种获取缸内瞬态换热系数的方法。
关键词 表面温度法 缸内传热 内燃机 瞬态换热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