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瞽矇文化”与陕北说书 被引量:7
1
作者 孙鸿亮 《社科纵横》 2008年第8期90-91,98,共3页
中国古代说唱伎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瞽矇文化",其集中体现为盲人乐官制度。先秦之"瞽"由"巫"演变而来,呈现出职业化、伎艺化、仪式化的特点。春秋之后,礼坏乐崩,"瞽"被"优"所取... 中国古代说唱伎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瞽矇文化",其集中体现为盲人乐官制度。先秦之"瞽"由"巫"演变而来,呈现出职业化、伎艺化、仪式化的特点。春秋之后,礼坏乐崩,"瞽"被"优"所取代,失去宫廷音乐主角的地位,淡出朝堂,泯入民间,成为以说唱谋生的盲艺人。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受地域环境、传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仍保留着上古"瞽矇文化"的遗存,堪称民间说唱文学的"活化石",对我们认识传统说唱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文化 陕北说书 起源
下载PDF
蜀字源于瞽矇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姜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31,共8页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 古蜀祭祀系统 瞽矇晘目与跽坐体姿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
下载PDF
禘祭中的“孝行”与瞽矇“表演唱”——《周颂·雝》主祭者角色分析及仪式还原
3
作者 张节末 张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主祭者是以人神沟通为目的之祭祀仪式的核心角色。将此角色视角引入《周颂·雝》原意解读中,对其角色行为进行多重证据的主题分析,可发现《雝》本是西周时代周王稀祭先考并以先妣配食的仪式乐歌。通过仪式现场瞽矇乐官"叙事&qu... 主祭者是以人神沟通为目的之祭祀仪式的核心角色。将此角色视角引入《周颂·雝》原意解读中,对其角色行为进行多重证据的主题分析,可发现《雝》本是西周时代周王稀祭先考并以先妣配食的仪式乐歌。通过仪式现场瞽矇乐官"叙事"与"代言"之"表演唱",此诗成为稀祭中主祭者与祖先神的交流方式。在音乐形式上,因多韵节奏快的特点,此诗逐渐被移用到其他仪式场合,又有了新的搬演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祭者 禘祭 瞽矇 表演唱
下载PDF
瞽矇与“成相”——说唱文学探源
4
作者 鲍震培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周代瞽矇在说唱艺术活动中创立了韵散相间的通俗文艺形式,在《周祝》、《太子晋解篇》等典籍中已有所反映,战国时期荀子在《成相篇》中完整地运用了"成相"这种说唱文体,是我们现今所见最早的通俗唱辞,被认为是我国后来流衍的... 周代瞽矇在说唱艺术活动中创立了韵散相间的通俗文艺形式,在《周祝》、《太子晋解篇》等典籍中已有所反映,战国时期荀子在《成相篇》中完整地运用了"成相"这种说唱文体,是我们现今所见最早的通俗唱辞,被认为是我国后来流衍的多种形式的说唱文学的远祖之一。另外,瞽史还是后代说书艺术中讲史评话的鼻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成相篇 韵散相间 说唱体 说唱文学
下载PDF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人 媒介史 传播考古学 华夏传播学
下载PDF
先秦乐师、瞽蒙、瞽史辨
6
作者 孙丽旻 《励耘学刊》 2015年第2期170-178,共9页
先秦时期,乐师、瞽蒙、瞽史皆为与音乐有关之名词。三者含义各异:乐师为职官系统中掌管礼乐的高级官员,一般均为盲人;瞽、蒙单字出现时指普通盲人,有时与礼乐发生联系,然而并非固定职官;瞽蒙二字连用时为一类低于乐师的乐工;瞽... 先秦时期,乐师、瞽蒙、瞽史皆为与音乐有关之名词。三者含义各异:乐师为职官系统中掌管礼乐的高级官员,一般均为盲人;瞽、蒙单字出现时指普通盲人,有时与礼乐发生联系,然而并非固定职官;瞽蒙二字连用时为一类低于乐师的乐工;瞽史则为瞽者和太史的结合。另,三者的职掌、社会作用和存在的时间亦有差异。因此乐师;瞽蒙;瞽史不可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师
下载PDF
从“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说起——瞽矇与音乐传承
7
作者 李平平 《黄河之声》 2016年第19期119-119,共1页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八九千,一直贯穿直到当下。既往学者们更多是对音乐史中的音乐样式、音乐家、律学家、音乐制度以及当下民间留存的音乐形式等有较多的研究,而对历史上盲人群体及当下的盲艺人关照不足。本文想通过对历史上盲人... 中国音乐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八九千,一直贯穿直到当下。既往学者们更多是对音乐史中的音乐样式、音乐家、律学家、音乐制度以及当下民间留存的音乐形式等有较多的研究,而对历史上盲人群体及当下的盲艺人关照不足。本文想通过对历史上盲人乐师的解读来论证他们对音乐承载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人乐师 瞽矇 音乐传承
下载PDF
徽墨“瞽目先生小说流”
8
作者 马建强 邱淑永(摄影) 《现代特殊教育》 2020年第8期F0003-F0004,共2页
从事音乐活动,是中国古代盲人最常见的职业。先秦时期,盲人出任宫廷乐官的记载,俯拾皆是。《吕氏春秋.古乐》里记载:"帝尧立……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明帝德。"尧的父亲即是瞽目(盲人),其活动... 从事音乐活动,是中国古代盲人最常见的职业。先秦时期,盲人出任宫廷乐官的记载,俯拾皆是。《吕氏春秋.古乐》里记载:"帝尧立……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明帝德。"尧的父亲即是瞽目(盲人),其活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商周时期,汉语中关于盲人的称谓多为"神瞽""瞽史""瞽矇""瞽师"。《诗经·大雅·灵台》中有"鼍鼓逢逢、矇瞍奏公"的描述,《诗经·周颂·有瞽》有"有瞽有瞽、在周之庭"的记录。而宋元以后盲人说唱的文献记载,比比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颂 吕氏春秋 商周时期 瞽矇 盲人
下载PDF
早期王官文化制度下“六诗”之衍生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丽鹃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66-72,共7页
《周礼·大司乐》所记载的"六诗"是中国本土生成的一个重要诗歌术语,其涉及早期诗乐观、文学观、政教观等,蕴含了三代礼乐文化生成及传播等众多学术信息。作为早期诗乐形态,"六诗"的生成机制、演述体式、传播... 《周礼·大司乐》所记载的"六诗"是中国本土生成的一个重要诗歌术语,其涉及早期诗乐观、文学观、政教观等,蕴含了三代礼乐文化生成及传播等众多学术信息。作为早期诗乐形态,"六诗"的生成机制、演述体式、传播机制与上古政教传统、风俗等社会体制有密切关联。"六诗"之教服务于当时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上古"王官之学"即早期官方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这其中既包括三代时期的王官之学,亦包括巫祝文化。"六诗"之衍生与巫瞽乐官的采编、典乐和教学等密切相关。伴随王官文化的衰退,瞽矇逐渐沦为优人讽谏,周代六诗亦最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诗” 王官 周礼 瞽矇
下载PDF
夏商西周残疾人事业研究
10
作者 陆德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81-88,共8页
从夏朝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伴随着氏族公社解体的时代变化,残疾人开始由生育了他们的家庭承担主要抚养责任。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制定了减免残疾人家庭赋税徭役的政策,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西周创设医官... 从夏朝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伴随着氏族公社解体的时代变化,残疾人开始由生育了他们的家庭承担主要抚养责任。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制定了减免残疾人家庭赋税徭役的政策,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西周创设医官医治残疾人疾患。人们开始探索残疾人致残的原因,以减少或避免残疾现象的出现。以培养宫廷乐师为主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产生并发展起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教学模式与考核制度。在此期间,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所实行的"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的举措向"各以其器食之"的残疾人就业政策转化,残疾人也由被抚养者成为社会建设的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教育 瞽矇 自然环境与残疾
下载PDF
“说话”源起新探
11
作者 宁登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9-41,共3页
“说话”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宋代始成为一种独具规模的商业化娱乐活动。关于“说话”这一体裁的源起,鲁迅先生将其溯源至唐代。此后,学者从之,少有创获。事实上,春秋时代瞽乐师们通过说唱“乐语”,讽诵“世系”进行教化的这一方式... “说话”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宋代始成为一种独具规模的商业化娱乐活动。关于“说话”这一体裁的源起,鲁迅先生将其溯源至唐代。此后,学者从之,少有创获。事实上,春秋时代瞽乐师们通过说唱“乐语”,讽诵“世系”进行教化的这一方式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宋代话本(尤其是讲史话本)讲唱艺术的某些特点,如说唱的传播方式,内容韵散结合的特征,且多寓鉴戒之意,此外还有全视角的叙述方式等,实已开说唱艺术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 源起 瞽矇
下载PDF
先秦时期历史档案的口述者——瞽矇职守与《国语》、《左传》的讲诵增饰 被引量:9
12
作者 饶恒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4-138,共5页
《国语·楚语》中“史不失书,矇不失诵”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国语》、《左传》中许多篇章是先由“瞽矇”之类在口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增饰而后书于简帛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在流传过程中的加工增饰人... 《国语·楚语》中“史不失书,矇不失诵”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根据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国语》、《左传》中许多篇章是先由“瞽矇”之类在口传过程中不断加工、增饰而后书于简帛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在流传过程中的加工增饰人也应该是《国语》的“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简帛《国语》 《左传》 口述
原文传递
从《百瞎图》看“瞽矇文化”
13
作者 唐静 《东方博物》 2017年第4期110-117,共8页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卷清代画家朱炎所绘的《百瞎图》,由七幅册页组成,主要呈现了七个主题:交谈、饮酒、弹琴、唱曲、说书、筹算、打坐,构成了画家眼中盲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当时会出现盲人这一特殊的绘画主题,它具有什么样的内...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卷清代画家朱炎所绘的《百瞎图》,由七幅册页组成,主要呈现了七个主题:交谈、饮酒、弹琴、唱曲、说书、筹算、打坐,构成了画家眼中盲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当时会出现盲人这一特殊的绘画主题,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与功用?本文通过对瞽矇文化的追溯,探究盲人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身份,从而解读《百瞎图》中清代盲人身份的变迁,以及画家描绘盲人生活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人 瞽矇文化 朱炎 《百瞎图》
原文传递
直面大师和大师班
14
作者 满新颖 《歌唱世界》 2012年第6期10-14,共5页
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与伙伴们玩过一种"赶蛋"游戏:谁的脚要是碰上了别人赶过来的"蛋","倒霉蛋儿"就不得不再想方设法把它捣鼓到同伴脚上去。一时间人人自危,须臾不敢松懈,不等"蛋"来就得一竿子... 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与伙伴们玩过一种"赶蛋"游戏:谁的脚要是碰上了别人赶过来的"蛋","倒霉蛋儿"就不得不再想方设法把它捣鼓到同伴脚上去。一时间人人自危,须臾不敢松懈,不等"蛋"来就得一竿子抽得它远远的,"倒霉蛋儿"不得不大老远地去追赶那"蛋"了,若一不留神,这个"倒霉蛋儿"可能就会被大家折腾上老半天,呼呼地直冒粗气。今年春节,我听朋友说某研究院曾兴起过互赠大师热。可人家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受赠者莫不如坐针毡,惶惶然如临大敌。有人这样回敬对方,"你才是‘大师’,你全家都是‘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伙伴们 综合性能力 音乐作品 音乐院校 霍洛维茨 大飨 声乐界 大司乐 瞽矇 发声技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