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盆矢状位X射线影像学参数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预后研究
1
作者 张顺利 陈荣 +2 位作者 顾运涛 许春召 黄垂志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6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骨盆矢状位X射线影像学参数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198例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 目的:探讨骨盆矢状位X射线影像学参数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198例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有效组(171例)和无效组(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术前测量包括第7颈椎(C7)矢状垂直轴偏差(SVA)、第1胸椎骨盆角度(T1PA),胸廓后凸(TK)、腰椎前凸(LL)以及骶骨斜率(SS)等参数,比较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经PKP治疗后,198例患者中治愈49例,显效69例,一般53例,无效27例,有效组患者SVA、LL及SS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5、3.250、2.325,P<0.05),T1PA、TK明显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7、3.245,P<0.05)。198例患者中39例术后发生并发症(骨水泥渗漏20例,邻椎再发骨折15例,肺栓塞2例,其他2例);159例未发生并发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SVA、LL、SS明显低于发生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4、5.669、0.844,P<0.05),T1PA、TK明显高于发生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4、5.55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A、T1PA、TK、LL及SS评估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和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价值。结论:术前检测骨盆矢状位X射线影像学参数,可对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估,为临床疗效和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X射线影像学参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骨质疏松 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昊聪 王兆瀚 +5 位作者 张子方 苏晓静 成俊遥 吴运昌 于洋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7-523,共7页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测试,将可完成"小燕飞"动作的12例患者分为A组,年龄55~73岁(65.2±4.7岁);将无法完成"小燕飞"动作的20例患者分为B组,年龄55~75岁(64.8±4.9岁)。随访1.3~2年(1.5±0.5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ic 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以及临床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和腰背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前A组的LL、TLK、TK、SVA、PT、PI、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29.6°±3.2°、33.5°±4.6°、54.6°±5.1°、9.9±2.1cm、28°±2.4°、54.8°±4.1°、26°±3.7°、(75.4±3.5)%、7.3±0.9分、8.7±0.5分;B组为29.7°±3.6°、35.3°±3.8°、55.2°±3.7°、9.4±1.6cm、28°±1.6°、52.2°±1.7°、23.4°±2.9°、(76.4±2.2)%、7.2±0.7分、8.5±0.5分。术后即刻A组的LL、TLK、TK、SVA、PJA、PT、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41.5°±4.1°、8.8°±3.6°、25.8°±2.1°、3.6±1.0cm、3.6°±1.1°、14.8°±1.2°、40.8°±2.5°、(21.9±2.3)%、2.4±0.7分、23.2±1.4分;B组为40.6°±2.2°、10.1°±3.2°、27.3°±1.9°、3.5±1.0cm、3.8°±1.1°、16.9°±2.3°、35.3°±2.7°、(20.3±2.2)%、2.9±0.6分、23.0±1.3分;末次随访时A组为43.6°±4.3°、10.8°±3.6°、28.7°±1.8°、4.8±1.0cm、4.4°±1.5°、15.8°±1.2°、41.8°±2.7°、(14.5±5.1)%、2.0±1.6分、24.7±0.7分;B组为43.2°±2.0°、18.6°±3.2°、38.4°±3.2°、8.7±1.6cm、8.3°±2.6°、23.6°±2.6°、9.1°±3.3°、(28.7±3.2)%、4.6±1.7分、24.0±1.0分。两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位参数以及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L无显著性差异(P>0.05),TK、TLK、PT、SS、SVA、PJ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3例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起到重要作用,术前良好的腰背肌力量可减少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的丢失,从而降低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 肌肉力量 平衡 脊柱手术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辉 马雷 +5 位作者 丁文元 申勇 张迪 王林峰 杨大龙 杨思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9-703,共5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各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以侧凸角度的均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轻度侧凸组(Cobb角<34°)和重度侧凸组(Cobb角≥34°),选取40例同年...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各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以侧凸角度的均数作为分组依据,分为轻度侧凸组(Cobb角<34°)和重度侧凸组(Cobb角≥34°),选取40例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测量并比较三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的水平距离(SVA),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判断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轻度侧凸组、重度侧凸组之间PI无统计学差异(F=0.915,P=0.403)。三组之间TK、LL、SVA、PT及SS存在着统计学差异,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1)重度侧凸组LL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2)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TK小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3)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SVA大于对照组(P<0.05),重度侧凸组和轻度侧凸组之间无差异(P>0.05);(4)重度侧凸组PT大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大于对照组(P<0.05);(5)重度侧凸组SS小于轻度侧凸组和对照组,轻度侧凸组小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对照组PI与PT、SS、TK及LL相关,SS与LL相关,TK与LL相关(P<0.05);轻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重度侧凸组PI与PT、SS及LL相关,SS与LL相关,SS与Cobb角负相关,LL与SVA、Cobb角负相关(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引起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主要为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的减小和SVA、骨盆倾斜角的增大,骨盆指数并无显著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 脊柱-骨盆平衡 代偿作用
下载PDF
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恢复强直性脊柱后凸矢状面平衡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江 代杰 +1 位作者 李辉 朱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4762-4766,共5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主要表现为矢状位畸形,截骨角度是术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矫正角度不足以及矫正过度都可能造成脊柱矢状位的二次失衡。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设计...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主要表现为矢状位畸形,截骨角度是术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矫正角度不足以及矫正过度都可能造成脊柱矢状位的二次失衡。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建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设计个性化手术截骨方案恢复矢状面平衡,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住院患者C1至骶尾骨的CT数据,根据301分型确定后凸畸形为ⅢA型。将CT数据导入计算机建模软件中,建立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数值,并通过骨盆入射角计算出理论骨盆倾斜角角度。设计两种不同截骨方案的模型,其中模型2使用肺门-髋轴测量方法(重建矢状面平衡)测量L3预截骨角度为32.2°,模型1则在未重建矢状面平衡下设置截骨角度为40°,在构建完成的两个模型上模拟去松质骨截骨术,并对截骨矫形后模型的钉棒系统、截骨面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在脊柱前屈工况下,6个固定节段中除S1节段外,其他5个固定节段模型1的螺钉应力均要高于模型2,钛棒和接骨面应力亦是如此;(2)在脊柱后伸工况中,由于截骨角度过大导致患者重心后移,使两者应力差异更加明显,其中差距最大的为L4节段螺钉,模型1明显高于模型2,差异为149.69 MPa;(3)截骨面的应力图显示,应力主要集中于截骨面的后方,而前方的应力普遍在12 MPa以下;(4)提示基于骨盆矢状位参数设计个性化截骨方案恢复强直性脊柱后凸矢状面平衡是合理、科学的,可在保证矫形效果的同时降低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后凸 骨盆 参数 生物力学 面平衡
下载PDF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Kirkham B Wood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J)、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 脊柱 骨盆 平衡 成人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矢状位失衡与影响畸形发展的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桑宏勋 雷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0-200,共1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mive scoliosis,DS)在矢状面上往往表现为腰椎前凸变浅消失或节段性后凸。随着侧凸进展,侧凸通常会逐渐加重,而且进展速度要快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DS患者逐...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mive scoliosis,DS)在矢状面上往往表现为腰椎前凸变浅消失或节段性后凸。随着侧凸进展,侧凸通常会逐渐加重,而且进展速度要快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DS患者逐步出现腰痛,可因椎管狭窄而出现下肢放射痛或间歇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 患者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 退变性脊柱侧 畸形 失衡 成人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辰君 朱震奇 +4 位作者 段硕 夏威威 王凯丰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 退变性腰椎后凸 骨盆后倾 胸椎后凸 平衡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评估与矫正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昊聪 张子方 +4 位作者 成俊遥 吴运昌 王兆瀚 王征 王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21-1123,共3页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除外脊柱本身的疾病,例如创伤、肿瘤、感染等以及原有侧凸进展,因椎间盘、双侧的椎间小关节严重退变引发椎间隙非对称性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是侧方滑移,...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除外脊柱本身的疾病,例如创伤、肿瘤、感染等以及原有侧凸进展,因椎间盘、双侧的椎间小关节严重退变引发椎间隙非对称性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是侧方滑移,冠状面上形成大于10°的侧凸,矢状面上则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目前,DS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已高达68%[2~4],对于保守治疗后仍存在腰痛、下肢放射痛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 矫正 评估 失衡 椎间小关节 转性半脱 下肢放射痛
下载PDF
C2及C7倾斜角与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矢状位力线及临床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吴炳轩 刘宝戈 +4 位作者 崔维 肖博威 桑大成 戎天华 张健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98-1105,共8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及术后C2倾斜角(slope)、C7 slope与颈椎矢状位力线和临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3月因颈椎退变性疾病入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定义颈椎后... 目的:分析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前及术后C2倾斜角(slope)、C7 slope与颈椎矢状位力线和临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3月因颈椎退变性疾病入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患者。定义颈椎后凸角度为正值,颈椎前凸角度为负值。依据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将颈椎节段后凸角度大于4°者纳入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使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颈椎前凸组患者,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和数量及内固定方式。共纳入146例患者,包括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患者及匹配的颈椎前凸组患者各73例。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中,S型42例,R型31例。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C2 slope、C7 slope、C2-C7曲度、颈椎融合节段角度及C2-C7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C2 slope、C7 slope与C2-C7曲度、颈椎融合节段角度、C2-C7 SVA、VAS、NDI、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组患者,术前C2 slope与术前NDI呈正相关(r=0.433,P<0.001),术后1年C2 slope与术后1年NDI呈正相关(r=0.334,P=0.004);术前C7 slope与术前C2-C7 SVA呈正相关(r=0.595,P<0.001),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角度呈负相关(r=-0.617,P<0.001)。颈椎前凸组患者,术前C2 slope与术前NDI无明显相关(P>0.05),术前C7 slope与术后1年融合节段角度无明显相关(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C2 slope和C7 slope与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VAS和JOA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与颈椎前凸患者不同,在退变性颈椎节段后凸患者中,C2 slope越大,则相应的颈椎功能越差;而术前C7 slope越大,则术后颈椎整体及融合节段前凸角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疾病 颈椎节段后凸 颈椎力线 C2倾斜角 C7倾斜角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位畸形对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攀攀 于淼 +2 位作者 刘晓光 陈仲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517,共7页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冠状位畸形和矢状位平衡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6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参数包括:结构性侧凸的Cobb角、胸椎后凸(thoracic ...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冠状位畸形和矢状位平衡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6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参数包括:结构性侧凸的Cobb角、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脊柱骶骨角(spine-sacral angle,SSA)以及C7转移比值(C7 translation ratio,C7TR)。记录患者侧凸的Lenke类型和Roussouly类型,比较不同Lenke曲线类型(curve types,CT)、Lenke腰弯修正(lumbar modifiers,LM)、侧弯数量(curve amounts,CA)组间的矢状位参数;对冠、矢状面的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共获得165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45例,女120例,平均年龄14.8±2.0岁。Lenke 1型70例,2型33例,3型15例,4型21例,5型17例,6型9例。PI平均值为43.0°±9.3°。不同CT组的TK、P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CA组的TK、LL、PT间的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LM仅有TK不同(P〈0.05)。不同侧凸类型患者的Roussouly类型的分布情况相似(P=0.753)。胸弯的Cobb角与LL、SS、SSA呈负相关(P〈0.05),腰弯的Cobb角与矢状位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的冠状位畸形可影响部分矢状位参数的值,但不影响整体矢状位类型的分布情况。不同AIS类型的TK、LL和PT不同,而其他参数并无明显差异。脊柱侧凸矫形手术需要考虑冠、矢状位参数间的上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 畸形 参数 影像学研究
下载PDF
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克强 付立新 崔彦江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11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将该理论运用到临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侧 脊柱 骨盆参数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旭 马雪峰 +2 位作者 刘恺 马鹏飞 阮烨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0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且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前腰背肌力量的测试...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0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且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前腰背肌力量的测试结果分组。将可以完成"小飞燕"动作的45例患者作为A组,将不能完成"小飞燕"动作的55例患者作为B组。分别于入院首日、术后第3天和第24个月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参数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JOA评分和胸腰段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2组患者入院首日各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及ODI、JOA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各项参数和评分均有较好的改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矢状位参数中的SVA、TK、TLK、PJA较A组增大;骨盆参数中PT较A组增大、SS较A组减小;而ODI与VAS评分也较A组差。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方肌群的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维持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的矢状位失衡纠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 脊柱后方肌群 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平衡
下载PDF
早发型脊柱侧凸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庆雷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5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1例EOS患儿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资料、手术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上测量其颈椎矢状位参数(T_(1)S、C_(2-7)Cobb角、C_(2-7)SVA等);此外,测量患儿手术前后的胸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弯/胸腰弯Cobb角,以及最大后凸Cobb角,C_(7)-S_(1)的SVA参数值,计算其生长棒术后的胸弯矫形率、最大后凸Cobb角矫形率。对41例EOS患儿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依据C_(2-7)SVA值进行颈椎矢状位失衡与否的判定,进行潜在风险因素的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41例EOS患者末次随访时的T_(1)S、C_(2-7)Cobb角、C_(2-7)SVA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_(2-7)SVA值进行判定,41例中,13例随访期间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失衡组),另28例颈椎矢状位平衡在正常范围(正常组)。经单因素分析,正常组患儿的年龄、T_(1)S变化值、PJK占比均明显小于失衡组;正常组的体质量指数、最大后凸角矫正率均明显大于失衡组。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OR=11.293,P=0.000)是EOS患儿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生长棒矫正手术对EOS患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可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术后有PJK者应警惕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脊柱侧 生长棒 颈椎参数 风险因素
下载PDF
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旭 代杰 +2 位作者 眭江涛 谢江 马原 《新疆医学》 2020年第9期883-886,共4页
目的整理分析32例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 1型AIS)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探索该类型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Lenke 1型AIS患者拍摄站立位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位片),测量并记... 目的整理分析32例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 1型AIS)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探索该类型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Lenke 1型AIS患者拍摄站立位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位片),测量并记录站立位及Bending位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C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T12 Cobb角,TK)、腰椎前凸角(L1-L5 Cobb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及C2-C7 SVA(Sagittal Vertical Axis)、胸1倾斜角(T1 slope),选取30例健康青少年拍摄站立位全脊柱全长正侧位片测量颈椎矢状位曲度(C2-C7 Cobb角),分析两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统计方法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组侧凸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C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5)。Lenke 1型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T12 Cobb角显著降低(P<0.05),胸椎后凸角度C2-C7 Cobb角显著增大(P<0.05)。C2-C7 Cobb与T5-T12 Cobb角呈负相关(P=0.008),与L1-L5 Cobb角呈正相关(P=0.005)。C2-C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Lenke 1型AIS患者颈椎矢状位序列异常者高于正常青少年组,颈椎矢状位序列与TK、T1 slope,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参数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 颈椎序列 脊柱-骨盆序列
下载PDF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颈椎矢状位曲度的改变
15
作者 陈超 王征 +4 位作者 崔赓 宋凯 苏晓静 张恒 齐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0-406,共7页
目的:分析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CSA)在后路矫形术后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7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3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 目的:分析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CSA)在后路矫形术后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7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3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上测量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融合节段内腰椎前凸角(LIF)、C7矢状位垂直距离(SVA)。同时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Risser征、随访时间、融合节段椎体数目(NVF)及术前胸腰段/腰弯(TL/L Curve,TL/L C)。依据患者术前CSA分为颈椎前凸组(L组,术前CL<0°)、颈椎后凸组(K组,术前CL≥0°);依据患者末次随访时CSA较术前的改变分为颈椎前凸增加组(I组)与颈椎前凸减少组(D组)。使用t检验分析L组与K组、I组与D组对应参数的差异性,使用LSD-t检验分析各组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参数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CL与I组和D组各参数的相关性。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43例患者中男10例,女33例;年龄15.90±4.98岁,随访时间22.84±14.10个月。L组15例,K组17例;I组26例,D组17例。L组与K组、I组与D组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TK较术前增加(P=0.000);术后TLK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CL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统计学差异。L组与K组术前CL(P=0.000)、LIF(P=0.029)、SVA(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组末次随访时CL较术前改善(P=0.025),TK较术前增加(P=0.000);术后TLK较术前减小(P=0.002)并维持至末次随访(P=0.002)。I组与D组术前LL(P=0.043)、CL(P=0.009)有显著性差异(P<0.05)。I组末次随访时CL较术前改善(P=0.008),TK较术前(P=0.000)及术后(P=0.001)增加;术后TLK较术前减小(P=0.005)并维持到末次随访时(P=0.006)。D组术后LL较术前增加(P=0.011)并维持到末次随访(P=0.001)。I组术前CL与TK、SVA有相关性;D组CL术前与LL、SVA,术后与TLK、SVA,末次随访时与TLK有相关性。结论:术前颈椎后凸的患者较颈椎前凸的患者在术后CSA的改善更为明显;随访中TK增加、术后TLK改善可能有助于CSA的改善;术后只有LL增加而无TK、TLK的改变则可能不会引起CSA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 LENKE 5型 矫形手术 颈椎曲度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7
16
作者 费晗 李危石 +2 位作者 孙卓然 马清伟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8-532,540,共6页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对DLS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DLS患者术前资料,男36例,女67例,年龄62.6±7.4(43~78)岁,并选取139例正常青年人群作为正...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对DLS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DLS患者术前资料,男36例,女67例,年龄62.6±7.4(43~78)岁,并选取139例正常青年人群作为正常青年对照组,145例单纯颈椎病患者作为成年对照组,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包括L3倾斜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VA)、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两对照组的各矢状位参数,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DLS组各参数间相关性。结果:DLS组PI为50.4°±10.2°,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45.1°±9.6°,P〈0.01)和成年对照组(46.9°±9.1°,P〈0.01)。与青年及成年对照组相比,DLS组LL、SS较小(P〈0.01),PT、SVA较大(P〈0.01);TK小于成年对照组(P〈0.01)。DLS组中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者37例(占35.9%),PI为53.1°±8.8°;无退变性腰椎滑脱者66例,PI为48.9°±10.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P〈0.05)。DLS组侧凸Cobb角与PT显著相关(P〈0.05),余冠状位参数与矢状位参数间未发现相关性;LL、PI、SS、PT两两之间显著相关(P〈0.01),LL、PT与TK显著相关(P〈0.01),SS与TK显著相关(P〈0.05),LL与SVA显著相关(P〈0.01)。结论 :DLS患者PI高于正常青年及颈椎病患者,高PI可能参与了DLS的发病机制;DLS患者退变、侧凸的腰椎仍存在调节矢状位平衡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 脊柱 骨盆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连雷 刘新宇 +5 位作者 原所茂 田永昊 郑燕平 李建民 周超 张玉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2-716,720,共6页
目的:总结4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AIS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AIS患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相)。测量并记录中立位及左右Bending相冠状位... 目的:总结4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AIS侧凸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AIS患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相)。测量并记录中立位及左右Bending相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12 Cobb角, TK)、腰椎前凸角(L1~5 Cobb角,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及C2~7 SVA (Sagittal Vertical Axis)。26例健康青少年志愿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记录C2~7 Cobb角。应用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主要统计方法。结果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发生率75.0%,后凸发生率47.9%,失平衡发生率10.4%,失平衡者均合并颈椎后凸。AIS患者PI-LL〈10°者占所有AIS患者的62.5%。AIS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08)。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12 Cobb角显著降低(P=0.011)。胸椎后凸角度〈30°组C2~7 Cobb角显著增大(P=0.021)。C2~7 Cobb角与T5~12 Cobb角成负相关(P=0.009),与L1~5 Cobb角成正相关(P=0.005)。C2~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及Lenke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异常者比例高于正常青少年,且多为后凸型。颈椎矢状位曲度与胸椎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相关,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指数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 颈椎曲度 平衡
下载PDF
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倚文 刘臻 +4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曾昌淳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 :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 目的 :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e 1A型12例,Lenke 1B型5例,Lenke 1C型7例。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融合组(STF组,n=13,下端融合至L1 8例,L2 5例)和非选择性融合组(NSTF组,n=11,下端融合至L3)。随访6~17个月(14.0±4.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L3/4、L4/5及L5/S1的椎间角、骶椎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以及骨盆倾斜角(PT)等影像学参数,分别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和坐位的矢状面参数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填写22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调查问卷(SRS-22)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L3/4、L4/5、L5/S1椎间角以及SS均减小,而PT增加(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PI基本不变(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应的矢状面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STF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时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STF组中手术前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STF组与NSTF组患者SRS-22评分在四个项目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TF组与NSTF组患者在功能与疼痛两个项目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术后满意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与非选择性融合相比,选择性融合不仅在维持腰椎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保留了从站位到坐位时骨盆后旋的代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 面平衡 腰骶骨盆参数 站立
下载PDF
不同截骨术式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矢状位平衡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辰 夏磊 +1 位作者 李宁 王文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794-796,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及经关节突截骨(SP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差异,并通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评价其矢状位平衡的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SO、SPO手术治...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及经关节突截骨(SP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差异,并通过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评价其矢状位平衡的重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SO、SPO手术治疗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PSO组及SPO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SVA)、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和骶骨倾斜角(SS),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参数对比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仅S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75.31±17.13)°下降至术后的(31.81±15.15)°,末次随访时为(36.72±15.16)°,SPO组患者的GK由术前的(65.21±21.43)°下降至术后的(25.60±16.22)°,末次随访时为(40.72±20.41)°。PS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78.62±63.31)mm,术后为(-15.13±27.82)mm,末次随访时为(11.02±52.54)mm,SPO组患者的SVA术前为(54.23±77.61)mm,术后为(16.68±42.76)mm,末次随访时为(19.26±37.04)mm。结论 (1)PSO及SPO截骨方式均能有效重建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矢状位平衡;(2)两种截骨方式的矢状位平衡参数SVA的矫形效果存在差异,PSO组患者的SVA术后易出现过度矫正,但可自发性改善。SPO较PSO更易发生远期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经关节突截骨 平衡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变化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涛 李浩曦 +5 位作者 邱水强 李新华 徐志刚 顾继生 罗振东 吴德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变化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纳入并筛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接受经皮椎体后凸...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变化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纳入并筛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手术治疗的腰椎单椎体压缩骨折资料完整的85例患者。术前、出院前及随访时行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检查。全长侧位片上测得脊柱-骨盆参数有:矢状位平衡(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并问卷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PKP术后末次随访时C7SVA由(35.9±17.1)mm降至(30.8±12.8)mm(P=0.002)。SF-36各个角色评分均发生显著变化(P<0.01)。PKP术前、术后3 d、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C7SVA与SF-36中总体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343,-0.264,-0.272,-0.258;P=0.001,0.015,0.012,0.017)。结论 PKP手术能有效治疗OVCF,并能改变OVCF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且该类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脊柱-骨盆平衡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