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矢状位失平衡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关节退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林锋 叶宏 +2 位作者 陈小杰 陆成武 吴建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3675-3677,共3页
目的研究矢状位失平衡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关节退变(ASD)的相关性。方法从2005年3月至2015年3月进行腰椎后路手术的810例患者中选择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50例。通过术后随访确定发生ASD患者5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ASD患者200例为对照... 目的研究矢状位失平衡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关节退变(ASD)的相关性。方法从2005年3月至2015年3月进行腰椎后路手术的810例患者中选择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50例。通过术后随访确定发生ASD患者5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ASD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下腰椎单节段髓核摘除术及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所有纳入研究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以患者是否发生AS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胸椎珀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骶骨倾斜角(SS)低于对照组,骨盆倾斜角(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矢状位躯干偏移(SVA)>50 mm、SLL/LL比值(RL)<60%、PI-LL≥10°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患者是否发生AS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RL<60%是影响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ASD与矢状位失平衡具有相关性,而RL低于60%是影响ASD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腰椎融合术中应注意矢状位的角度,减少失平衡情况的出现,从而减少AS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病变 脊柱-骨盆参数 矢状位失平衡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前凸矫正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危石 费晗 +2 位作者 陈仲强 孙卓然 马清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2-918,共7页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的疗效,探讨合适的腰椎前凸矫正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至少2年。采用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评价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根据末次随访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腰椎前凸角(1umbarlordosis,LL)之差(PI—LL)是否在±9°范围内分为PI—LL在±9°范围内(PI—LL+组)和不在±9°范围内组(PI—LL-组),使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用散点图和拟合曲线探索合适的LL范围,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该范围内(A组)、外(B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并分组比较不同矢状位平衡(SVA)范围的ODI差异。结果:55例DLS患者年龄为40~75岁(63.2±6.9岁),术前Cobb角为10.2°~52.3°(25.1°±11,5°),PI为23.4°~72.7°(47.5°±11.2°)。术前LL为-19.7°~50.1°(27.6°±15.2°),末次随访时为6.6°~64°(34.5°±11.9°),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VA无显著性差异(46.1±47.7mmvs49.6±36.9mm,P〉0.05)。末次随访时PI—LL+患者15例,PI-LL-患者40例,PI—LL+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较PI—LL-患者高(4.6±2.5vs.2.9±2.1,P=0.01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散点图及拟合曲线显示腰痛VAS评分和ODI在PI—LL为15°~28°时较低.在15°-28°的19例患者与不在15°~28°的36例患者比较.术后腰痛VAS评分更低(P〈0.05),下肢痛VAS评分和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29例SVA〈50mm患者的ODI与17例50≤SVA〈80mm患者无最著性差异(P〉0.05),9例SVA≥80mm患者的ODI高于50≤SVA〈80mm的患者(P〈0.01)。结论:L=PI+9°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国人DLS患者的矫形目标,按照PI—LL=15°~28°的对应关系矫正腰椎前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老年DLS患者而言,SVA=80mm作为矢状位失衡的评价标准可能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手术计划 临床疗效 矢状位失平衡
下载PDF
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半椎体和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三维矫形的有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晓平 陆明 +9 位作者 马华松 周建伟 袁伟 牛晶 崔凯 陈阳 黄子瑞 秦柳花 郑蕊 张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8期8443-8448,共6页
背景:由半椎体形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在临床治疗上一直较为复杂。目的:寻找治疗半椎体以及半椎体合并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间在解放军306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共142例,手术治疗的方法... 背景:由半椎体形成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在临床治疗上一直较为复杂。目的:寻找治疗半椎体以及半椎体合并极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间在解放军306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共142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为单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重度脊柱侧弯顶椎截骨脊柱短缩矫形内固定,一期后路胸腰椎截骨矫形,椎管减压矫形内固定手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1.7%,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丢失率为7.7%。随访X射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可见施行后路一期截骨固定融合可以有效地矫正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冠状位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临床实践 先天性脊柱侧弯 半椎体 SPO截骨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矢状位失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