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手术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对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宋双伟 侯金龙 周红键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DL)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DL)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CDF组和EODL组各42例,ACDF组行ACDF手术,EODL组行EODL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显著升高,VAS评分以及NDI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C_(2~7) Cobb角显著升高,C_(2~7) SVA及T_(1)倾斜角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CDF组C_(2~7) Cobb角显著高于EODL组(P<0.05),C_(2~7) SVA及T_(1)倾斜角显著低于EODL组(P<0.05)。结论ACDF和EODL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ACDF改善患者颈椎参数的作用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板成形术 矢状位平衡参数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3D打印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建华 吴迪 +3 位作者 孙贺 张义龙 信丽丽 张仁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330,共7页
目的:探究应用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 目的:探究应用3D打印椎间融合器行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2~62岁,平均51.7±3.8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1~63岁,平均52.4±4.5岁。观察组置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置入普通异体骨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术后1年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矢状位平衡参数(C2-7 Cobb角、C2-7 SVA、T1倾斜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颈椎功能(JOA)评分;术后1年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统计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45.73±5.27ml,对照组62.15±7.38ml;观察组手术时间84.29±6.11min,对照组105.34±12.04min;观察组住院天数6.81±1.52d;对照组8.54±1.08d;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C2-7 Cobb角为26.15°±3.02°,C2-7 SVA为14.28±2.31mm,T1倾斜角为31.46°±1.83°;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8.79°±4.03°、12.60±4.24mm、30.16°±1.64°;术后1年分别为29.46°±5.11°、11.31±3.70mm、28.65°±2.02°;对照组术后即刻C2-7 Cobb角为21.67°±2.59°,C2-7 SVA为17.39±3.04mm,T1倾斜角32.78°±1.91°、术后6个月分别为23.76°±3.90°、16.88±3.29mm、31.58°±2.01°,术后1年分别为25.28°±4.43°、15.42±3.46mm、30.46°±1.79°,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时,两组均获得100%融合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6%(2/36)与对照组11.76%(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置入普通异体骨块相比,3D打印椎间融合器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纠正颈椎矢状位平衡,有利于颈椎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3D打印椎间融合器 矢状位平衡参数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洋 孙柏峰 +4 位作者 徐辰 祁敏 沈晓龙 张科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18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像学表现。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重建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 钩椎关节松解
下载PDF
LAMP与ACH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C_(2-7) Cobb、C_(2-7) SVA、T_(1)-slope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付威威 王彬杰 +2 位作者 邓险峰 李锐 施永彦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76-381,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6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6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HDF);28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 LAMP),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并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测量,进行神经功能性评价。结果: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VAS和N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T1倾斜角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T1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CCobb角增大(P<0.05),LAM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CCobb角减小(P<0.05);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Cobb角大于LAMP组(P<0.05);与术前比较,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矢状面轴向距离减少(P<0.05),LAM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矢状面轴向距离增加(P<0.05);ACHDF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矢状面轴向距离小于LAMP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短期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 颈前路联合手术 颈后路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