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育风 吴双 +2 位作者 王翔 李恒腾 曹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观察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对照组(理筋手法),各30例。结果:治疗后,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目的:观察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对照组(理筋手法),各30例。结果:治疗后,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较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筋手法结合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简单快捷,疗效显著的特点,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手法 角度扳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育风 戴李国 +1 位作者 练湛雄 容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9期1534-1539,共6页
目的:探讨对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间隙差值等指标... 目的:探讨对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间隙差值等指标,并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0%,对照组为42.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72%,对照组为82.50%,两组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前间隙及齿状突侧间隙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疗法,本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半脱 经筋手法 改良小角度扳法 常规推拿疗法
下载PDF
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魏卫兵 周宾宾 +2 位作者 李波霖 黄灏 肖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615-617,I0003,共4页
目的:观察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痛镇室治疗的的颈椎小关节紊乱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2例运用小角度矢状位... 目的:观察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痛镇室治疗的的颈椎小关节紊乱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2例运用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理筋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7. 6%,对照组治愈率13. 3%,治疗组治愈率比对照组治愈率高34. 3%;治疗组总有效率92. 9%,观察组总有效率7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比观察组高22. 9%;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明显(χ2=6. 853,P=0. 01 <0. 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角度矢状位扳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疗效好,疗效巩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扳法 针灸 颈椎小关节紊乱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观察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周政东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2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颈椎小关节紊乱患者60例纳入本次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此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理筋手... 目的:观察分析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颈椎小关节紊乱患者60例纳入本次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此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理筋手法配合牵引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采用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后疼痛的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有效率更高,且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可在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扳法 针灸治疗 颈椎小关节紊乱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
下载PDF
矢状位骨折线角度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郑华 李建有 +3 位作者 王雍立 刘芷琪 李炜 李雄峰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4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矢状位骨折线角度与术后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矢状位骨折线角度将患者分为A组(<-30°,6例),B组(-10°~-30°,2...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矢状位骨折线角度与术后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儿童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矢状位骨折线角度将患者分为A组(<-30°,6例),B组(-10°~-30°,20例),C组(-10°~10°,30例),D组(10°~30°,24例),E组(>30°,14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肱骨前缘纵线与肱骨小头中心点距离以及Baumann角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稳定性的因素。结果 9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发生术后再移位的患儿共计7例,发生率为7.45%;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A组(<-30°)和E组(>30°)容易发生移位,E组(>30°)出现6例患儿术后再移位,占E组病人数的42.86%,占所有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6.38%。A组(<-30°)出现1例患儿术后再移位,占A组病例数的16.67%,占所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数的1.06%。所有发生术后再移位的患儿均为Gartland III型,男性占42.9%,女性占57.1%;与E组相比,B组、D组术后即刻Baumann角升高(P<0.05);与C组相比,B组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Baumann角升高(P<0.05);与D组相比,C组术后即刻Baumann角升高(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移位与矢状位骨折线角度、Gartland分型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矢状位骨折线角度>30°(OR=4.494)、Gartland分型为Ⅲ型(OR=7.771)均为影响术后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矢状位骨折线角度>30°、Gartland分型为Ⅲ型是术后移位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角度 术后稳定性
原文传递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研究述评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冰洁 卢明毅 +3 位作者 何育风 黄俊能 何梓桐 赵霞云 《河南中医》 202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行气止痛、活血祛瘀、解痉除痹、疏通经络、分解粘连的功效,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缓解颈部疼痛。手法治疗还可纠正关节紊乱,具体表现为可缩小寰齿前间隙,减少齿状突与寰枢椎两者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临床常用... 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行气止痛、活血祛瘀、解痉除痹、疏通经络、分解粘连的功效,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缓解颈部疼痛。手法治疗还可纠正关节紊乱,具体表现为可缩小寰齿前间隙,减少齿状突与寰枢椎两者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临床常用于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手法有:壮医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颈椎微调手法、整脊调曲结合寰枢端转法、定点三项仰正法及枢椎短杠杆推法等。也有学者将手法与针刺疗法、综合疗法相结合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取得满意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手法治疗的安全性缺乏统一规范,如手法操作角度、力量的控制,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适用范围和禁忌证的研究等。另一方面对各种手法力学原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手法治疗的基础研究较为匮乏,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大数据、大样本的支撑等。今后,在开展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研究时,应规范各类手法的操作要点,加强不同手法治疗的基础研究,力图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有效的、规范的诊疗方案,减少因手法操作不当而带来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半脱 壮医经筋手法 改良小角度扳法 颈椎微调手法 整脊调曲结合寰枢端转法 定点三项仰正法 枢椎短杠杆推法 针刺疗法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断裂原因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敦延 张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06-507,共2页
目的 :探讨下胸椎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方法 :有随访资料 7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术后的病人 ,有 7例发生 8根椎弓根螺钉断裂 ,全部集中在T1 1 ~L2 。结果 :椎弓根螺钉发生断裂的原因 :(1 )胸腰段是... 目的 :探讨下胸椎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方法 :有随访资料 7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术后的病人 ,有 7例发生 8根椎弓根螺钉断裂 ,全部集中在T1 1 ~L2 。结果 :椎弓根螺钉发生断裂的原因 :(1 )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处 ,与其生理特点有关。 (2 )椎弓根螺钉设计不合理。 (3)未按椎弓根矢状位角度置入螺钉。 (4)椎间隙撑开过度 ,加剧螺钉负荷。结论 :椎弓根螺钉断裂是综合因素 ,某单一因素加剧断钉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椎弓根螺丝钉 矢状位角度 内固定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关系对后外侧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响:一项回顾性研究
8
作者 王强 吴德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关系对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后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2年6月该科行L_(4)-S_(1) PLF联合或不联合L_(5)骨水泥螺钉的189例患者,术后随访至少2年。其中邻椎病(ASD)组53例,非ASD组136例。采用...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关系对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后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2年6月该科行L_(4)-S_(1) PLF联合或不联合L_(5)骨水泥螺钉的189例患者,术后随访至少2年。其中邻椎病(ASD)组53例,非ASD组13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研究指标对ASD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非ASD组相比,ASD组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矢状位成角较大,椎弓根螺钉顶端到上终板距离较短(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弓根螺钉顶端到上终板距离[OR(95%CI):0.150(0.067~0.336)]、椎弓根螺钉与上终板矢状位成角[OR(95%CI):2.404(1.608~3.594)]是影响ASD发生的因素(P<0.05),且ROC曲线分析其均具有预测ASD发生的应用价值(P<0.05),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25 mm和5.50°。结论椎弓根螺钉与椎体上终板矢状位成角和螺钉顶端到上终板距离与ASD的风险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椎病 螺钉矢状位角度 螺钉顶端到上终板距离 视觉模拟量表 Oswestry残疾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