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
1
作者 袁建军 李广 +3 位作者 张权 任志帅 刘岩 田融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5-119,152,共6页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 目的 分析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DLD)患者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行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86例DLD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持续性下腰痛分为腰痛组和非腰痛组。腰痛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32~77岁,平均(59.36±8.65)岁。非腰痛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30~78岁,平均(56.81±8.0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功能评分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术后持续性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与VAS、JOA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值及相关影响因素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价值。结果 腰痛组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发生率(47.06%、23.53%)高于非腰痛组(15.38%、1.92%);腰痛组术后3个月VAS、PT高于非腰痛组,JOA评分、LL、SS低于非腰痛组,ΔVAS、ΔJOA、ΔLL、ΔPI、ΔPT、ΔSS小于非腰痛组(P<0.05);DLD患者ΔLL、ΔPT、ΔSS均与ΔVAS、ΔJOA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ΔPI与ΔVAS、ΔJOA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骨质疏松、术中骨性终板损伤、ΔLL、ΔPT、ΔSS均为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影响因素(P<0.05);ΔLL、ΔPT、ΔSS预测DLD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6、0.825、0.731;与ΔLL、ΔPT、ΔSS单独预测比较,ΔLL、ΔPT、ΔSS联合预测的AUC(0.939)明显增大,净重新分类指数、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均>0(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与DLD患者腰椎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发生有关,且在预测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持续性下腰痛 脊柱-骨盆序列参数 相关性分析 预测
下载PDF
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2
作者 修志刚 董官伟 朱丽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150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_(2~7)椎间盘节段的退变程度以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C_(2~7)Cobb角、C_(0~7)Cobb角、C_(2~7)矢状面垂直距离(C_(2~7)SVA)、T_(1)...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150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_(2~7)椎间盘节段的退变程度以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C_(2~7)Cobb角、C_(0~7)Cobb角、C_(2~7)矢状面垂直距离(C_(2~7)SVA)、T_(1)倾斜角(T_(1)S)及T_(1)S-C_(2~7)Cobb角],分析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性别、年龄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根据C_(2~7)椎间盘退变程度分为A组(退变程度较轻,总评分<3分,56例)和B组(退变程度较重,总评分≥3分,94例),比较两组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差异及组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_(2~7)椎间盘退变程度总评分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颈椎曲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S与C_(2~7)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总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其余矢状面平衡参数与之无相关性(P>0.05)。T_(1)S B组高于A组(P<0.05);其余矢状面平衡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C_(2~7)Cobb角与T_(1)S均呈正相关(P<0.01),与T_(1)S-C_(2~7)Cobb角均呈负相关(P<0.01);C_(2~7)SVA与T_(1)S-C_(2~7)Cobb角均呈正相关(P<0.01);A组内C_(2~7)Cobb角与C_(2~7)SVA呈负相关(P<0.01),而B组内两者无相关性(P>0.05);B组内T_(1)S与C_(2~7)SVA呈正相关(P<0.01),而A组内两者无相关性(P>0.05);两组内T_(1)S与T_(1)S-C_(2~7)Cobb角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常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中,T_(1)S与颈椎间盘整体退变呈正相关,颈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的患者中T_(1)S与C_(2~7)SVA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序列 颈椎间盘退变 T1倾斜角
下载PDF
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泽希 于淼 +1 位作者 赵文奎 刘晓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2-278,共7页
目的 探讨我国35岁以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骨科及疼痛科治疗74例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描述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我院既往无... 目的 探讨我国35岁以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骨科及疼痛科治疗74例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描述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我院既往无症状健康青年人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5岁以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较无症状健康青年人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显著增加(P=0.003,P=0.000),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显著减少(均P=0.000),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无统计学差异(P=0.062),18例出现矢状位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5 cm。患者LL与TK、SS、脊柱骶骨角(spinal sacral angle, SSA)高度相关,与PT、SVA、骶-股距离(sacrofemoral distance, SFD)中度相关,与PI低度相关。SVA与SSA高度相关,与TK、LL、PT、SS、SFD中度相关。患者的胸腰段拐点约位于L2椎体下半部水平,腰椎前凸曲度的顶点约位于L4椎体的上半部水平。结论 35岁以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特征为胸椎和腰椎曲度丢失,骨盆后旋,全脊柱前倾,胸腰段拐点较低,参与腰椎前凸椎体较少。这种形态学特征改变了脊柱的力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骨盆序列 脊柱畸形
下载PDF
国人青年人群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孙卓然 姜帅 +2 位作者 邹达 周柏林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6.9±28.6mm)、T1PA(5.6°±6.0°vs23.7°±9.3°)均明显增大,躯体矢状位平衡轴向前移动。由站立位改变为坐位后,PI、LL与矢状位平衡参数SVA、T1PA相关性进一步增强。结论:坐位时腰骶部矢状位序列会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骨盆后倾旋转,腰椎与胸椎曲度变得平直,腰椎向前倾斜,躯干矢状位轴向前移动。这种调节与代偿的变化,需要在胸腰椎固定融合手术特别是长节段固定融合和矫形手术中充分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坐立位 序列
下载PDF
儿童发育不良性重度腰椎滑脱手术复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变 被引量:6
5
作者 周艺 郭昭庆 +4 位作者 齐强 李危石 曾岩 孙垂国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评估手术复位对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行手术复位治疗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均行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时年龄11.5±2.4岁(7~15岁)... 目的:评估手术复位对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行手术复位治疗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其中男2例,女11例.均行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时年龄11.5±2.4岁(7~15岁).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滑脱程度(slip degree)、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Boxall滑脱角(Boxall's slip angle,BSA)、SDSG发育不良性腰骶角(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 dysplastic lumbosacral angle,SDSG-dys LS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的差异,评估手术复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变化.结果:随访20.6±21.9个月(3~64个月),滑脱程度由术前的(76.01±15.6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7.57±16.64)% (P<0.01),滑脱复位程度为(58.44±16.31)%,其中4例Ⅲ度滑脱患者完全复位.11例患者行S1上终板拱顶样部分切除,平均切除程度为(30.16±14.54)%.术前、末次随访时的LL分别为74.75°±18.11°、57.77°±14.83°,BSA分别为48.98°±16.01°、19.56°±18.70°,SDSG-dys LSA分别为19.78°±20.19°、-1.72°±19.04°,SS分别为28.68°±23.21°、41.13°±15.67°,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变(P<0.05);PI分别为65.64°±19.88°、73.20°±18.85°,PT分别为36.88°±11.68°、32.03°±11.76°,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无显著性改变(P>0.05).C7铅垂线距骶骨后上角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10例后倾型骨盆患者中2例(20%)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结论:手术复位可改善儿童L5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矫正腰骶部后凸畸形,改善骶骨-骨盆矢状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复位 序列 手术 儿童
下载PDF
中老年人从站立位到坐位的脊柱矢状位序列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伟 周思宇 +3 位作者 孙卓然 施集 李危石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1-626,共6页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脊柱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比较中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体位改变时矢状位序列的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健康检查的53例中老年人资料[男性17人,女性36人,年龄60.7±9.3(45~81)岁]和14...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脊柱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比较中老年人与青年人在体位改变时矢状位序列的变化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健康检查的53例中老年人资料[男性17人,女性36人,年龄60.7±9.3(45~81)岁]和145例青年人资料[男性51人,女性94人,年龄23.1±2.3(19~29)岁].所有人均有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检查结果,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PACS)系统,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骶骨角(SSA)、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轴(SVA)、T1骨盆角(TPA)等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中老年组站立位-坐位时矢状位序列的不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中老年组与青年组从站立位到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结果:中老年组站立位SVA为3.9±27.7mm,TPA为8.5°±6.9°,PT为12.7°±7.2°,SSA为124.3°±9.0°,LL为47.2°±12.1°,LT为-6.0°±6.9°,TK为33.2°±8.7°,SS为32.8°±8.2°,坐位时SVA为25.9±26.0mm,TPA为18.1°±8.5°,PT为21.1°±9.5°,SSA为113.6°±10.3°,LL为33.8°±12.9°,LT为-4.4°±5.7°,TK为28.5°±9.7°,SS为25.1°±9.2°,除LT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站立位到坐位时,其SVA增加22.0±32.6mm,TPA增加9.6°±6.2°,PT增加8.4°±7.3°,LT增加1.5°±6.2°,LL减小13.4°±8.8°,TK减小4.6°±5.0°,SS减少7.6°±7.2°,SSA减小10.7°±8.1°,变化程度均小于青年组(P<0.05).结论:中老年人从站立位到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后倾,脊柱生理曲度变浅,矢状轴前移,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受体位影响变化程度明显小于青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 坐位改变 中老年人
下载PDF
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与平卧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差异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杰静 郭鸿飞 +4 位作者 赵陆 张永刚 宋凯 唐翔宇 苏晓静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和不同病因分型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2月-2014年6月110例脊柱侧凸患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11例)4组。分别...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和不同病因分型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2月-2014年6月110例脊柱侧凸患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11例)4组。分别行自然站立位全脊柱骨盆侧位X线和平卧位低剂量三维CT重建检查,分别测量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后凸角(Cobb T5-T12,TK)、胸腰段后凸角(Cobb Tll-L2,TLK)、腰前凸角(Cobb LI-SI,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各组站立位与平卧位参数差异。结果从站立位到平卧位,4组TK和PT均减小(P<0.05),SS均增大(P<0.05)。退行性脊柱侧凸组SVA、LL、PI和PT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从站立位变换为平卧位时,退行性脊柱侧凸组LL增大(P<0.05),而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组LL均减小(P<0.05);先天性脊柱侧凸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侧凸患者的站立位与平卧位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存在差异。无论站立位还是平卧位,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 骨盆 序列
下载PDF
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旭 代杰 +2 位作者 眭江涛 谢江 马原 《新疆医学》 2020年第9期883-886,共4页
目的整理分析32例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 1型AIS)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探索该类型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Lenke 1型AIS患者拍摄站立位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位片),测量并记... 目的整理分析32例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Lenke 1型AIS)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探索该类型患者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Lenke 1型AIS患者拍摄站立位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左右侧屈位片(Bending位片),测量并记录站立位及Bending位冠状位Cobb角、颈椎矢状位曲度(C2-C7 Cobb角)、胸椎后凸角(T5-T12 Cobb角,TK)、腰椎前凸角(L1-L5 Cobb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C7-S1及C2-C7 SVA(Sagittal Vertical Axis)、胸1倾斜角(T1 slope),选取30例健康青少年拍摄站立位全脊柱全长正侧位片测量颈椎矢状位曲度(C2-C7 Cobb角),分析两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t检验作为统计方法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组侧凸患者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2-C7 Cobb角显著性增大(P<0.05)。Lenke 1型AIS患者中颈椎后凸组,T5-T12 Cobb角显著降低(P<0.05),胸椎后凸角度C2-C7 Cobb角显著增大(P<0.05)。C2-C7 Cobb与T5-T12 Cobb角呈负相关(P=0.008),与L1-L5 Cobb角呈正相关(P=0.005)。C2-C7 Cobb角与冠状位Cobb角度、PI、SS、PT、C7-S1 SVA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Lenke 1型AIS患者颈椎矢状位序列异常者高于正常青少年组,颈椎矢状位序列与TK、T1 slope,而与胸腰椎冠状位角度及骨盆参数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颈椎序列 脊柱-骨盆序列
下载PDF
不同分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的模型建立及应力分析
9
作者 姜帅 孙卓然 +2 位作者 李危石 胡磊 张小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440,共7页
目的 :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建立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在椎间盘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方法: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选取4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每型各1名志愿者(Ⅰ型,女,20岁;Ⅱ型,男,21岁;Ⅲ型,男26岁;Ⅳ型,女,19岁... 目的 :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建立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在椎间盘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方法:依据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选取4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每型各1名志愿者(Ⅰ型,女,20岁;Ⅱ型,男,21岁;Ⅲ型,男26岁;Ⅳ型,女,19岁)。4名志愿者行腰椎CT检查,并通过Mimics、Geomagic、Hypermesh、ABAQUS软件构建4例L1~L5腰椎有限元模型。在施加400N垂直压缩载荷和沿X、Y、Z轴方向施加10N·m的力矩载荷后,计算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的平均刚度,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只施加400N垂直压缩载荷的情况下,分析各模型纤维环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结果 :4例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工况下平均刚度与既往体外实验文献结果较为接近。在承受400N的垂直压缩载荷下,4例模型均从L1/2至L4/5纤维环所受应力逐渐增加,且应力大多集中在纤维环的后部;Ⅰ型和Ⅱ型椎弓峡部的应力主要集中在L4,而Ⅲ型和Ⅳ型椎弓峡部应力主要集中在L3。从Ⅰ型到Ⅳ型,L4/5纤维环后部平均应力与L1/2纤维环后部平均应力的比值逐渐减少(203.69%,197.58%,167.74%,139.85%);L5双侧椎弓峡部平均应力与L1双侧椎弓峡部平均应力的比值逐渐增加(204.38%,212.59%,271.43%,292.98%)。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4例腰椎有限元模型验证有效,可以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与模拟,不同类型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个体腰椎在纤维环及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盆序列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连续性三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后5年随访矢状位序列影像学评价
10
作者 马龙 谭小欣 孙国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79-1885,共7页
背景: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杂交手术均能恢复局部的颈椎前凸,并且对颈椎整体序列发挥作用,但该结论在3节段手术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对比连续性3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在治疗脊... 背景:在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杂交手术均能恢复局部的颈椎前凸,并且对颈椎整体序列发挥作用,但该结论在3节段手术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对比连续性3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矢状位序列、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连续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3例,其中32例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治疗(ACDF组),36例接受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双节段椎间融合器杂交手术治疗(HS1组),25例接受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单节段椎间融合器杂交手术治疗(HS2组)。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射线片,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C2-C7颈椎前凸角、C2-C7矢状位垂直距离、T1倾斜角)与解剖参数(颈椎活动度、上位和下位邻近节段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颈椎前凸角与邻近节段退变),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临床疗效。试验获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93例患者平均随访(76.4±9.0)个月。(1)3组间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间各参数值末次随访相对于术前的改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3组间末次随访的颈椎解剖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间各参数值末次随访相对于术前的改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3组末次随访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与末次随访的颈椎解剖参数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JOA评分无明确相关性;(5)结果表明对于连续3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杂交手术均获得了明确的中长期疗效,且解剖学参数与临床疗效无明确相关性,因此人工椎间盘假体植入不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杂交手术 颈椎序列 影像学参数 临床疗效 中长期随访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像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阳 徐宝山 +4 位作者 许海委 黎宁 姜洪丰 王涛 刘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857-3861,共5页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资料,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3至9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32例,年龄50-8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射线片和坐位全脊柱X射线片,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每例患者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轴等参数,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站立位、坐位矢状位序列的不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试验获得天津市天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由站立位转变为坐位时,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增大[(21.3±10.1)°,(34.0±10.4)°,P<0.001]、骶骨倾斜角减小[(31.5±8.6)°,(20.8±12.7)°,P<0.001]、腰椎前凸角减小[(40.9±14.6)°,(25.8±15.0)°,P<0.001]、矢状面平衡轴增大[(43.0±43.4),(75.0±34.8)mm,P<0.001],骨盆入射角与胸椎后凸角无明显改变(P>0.05);②无论站位还是坐位,腰椎前凸角与其他5项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0.05);由站位转换为坐位后,骶骨倾斜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消失(P>0.05),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0.05);③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从站位转换为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序列 体位变化 退变性腰椎滑脱 站位 坐位 腰椎手术
下载PDF
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从站位到坐位的脊柱矢状位序列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思宇 王伟 +3 位作者 孙卓然 李维 桑雨阳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 目的:研究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的脊柱矢状位序列的变化,以及与正常人群在体位改变时的变化差异,探讨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对不同体位下矢状位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58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3.7±8.5岁(43~81岁),根据术中腰骶是否融合将A组分为腰骶融合组(A1组,26例)与腰骶未融合组(A2组,32例)。对照组为90例中老年健康志愿者(B组),其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53.2±5.7岁(42~71岁)。所有受试者均行站立位和坐位时的全脊柱X线片检查,应用院内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脊柱矢状位轴(SVA)、T1骨盆角(TP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A组与B组的差异,以及A1组、A2组和B组在站位和坐位时矢状位序列变化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从站位到坐位时,SVA增加(19.7±33.1mm vs 37.9±27.4mm,P<0.001),TPA增加(11.7°±6.2°vs 17.1°±8.0°,P<0.001),LL减小(41.6°±13.6°vs 35.6°±14.3°,P<0.001),TK减小(30.5°±12.0°vs 28.0°±12.1°,P<0.05),PT增加(15.1°±6.7°vs 19.4°±9.5°,P<0.001),SS减少(32.3°±8.7°vs 28.7°±9.9°,P<0.001)。A组患者LL和TK的减小,以及SVA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P<0.05),其中A1组PT的增加显著小于B组(2.1°±7.1°vs 6.1°±8.9°,P<0.05),而A2组PT的增加程度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6.0°±6.6°vs 6.1°±8.9°,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的脊柱从站位到坐位时表现为骨盆后旋,胸、腰椎曲度变直,脊柱矢状轴前移,但其胸腰椎曲度变化和矢状轴前移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短节段腰椎融合术会限制坐位时骨盆的后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 坐位 腰椎融合
下载PDF
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及其与颈椎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鹏 温冰涛 +1 位作者 格日勒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目的:探究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全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探讨颈椎矢状位序列变化的意义及其与患者颈椎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4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9例,年龄64.8±... 目的:探究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全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探讨颈椎矢状位序列变化的意义及其与患者颈椎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4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9例,年龄64.8±18.3(48~86)岁。随访时间22.7±11.3(9~4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C3-7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C1-2 Cobb角、C2-7 Cobb角、颈椎弧弦距(cervical arc chord distance,CACD)、颈倾角(cervical tilting,CERT)、颅倾角(cranial tilting,CRAT)、颈总角(cervical global alignment,CGA)、T1倾斜角(thoracic 1 slope,T1S),C7倾斜角(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线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入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颈椎功能状态评分(颈痛VAS、m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T1S较术前减小1.25°±3.34°(21.38°±7.54°vs 20.13°±7.16°,P=0.004),C7S较术前减小0.44°±4.23°(28.05°±7.72°vs 27.61°±7.81°,P=0.012),C2-7 Cobb角较术前减小5.51°±6.88°(15.92°±12.57°vs10.40°±10.93°,P<0.001),CACD较术前减小1.50±3.92mm (6.94±5.69mm vs 5.44±5.52mm,P=0.003),CERT较术前减小2.23°±5.27°(13.45°±6.37°vs 11.22°±6.78°,P=0.001),C2-7 SVA较术前增大3.35±9.90mm (18.20±9.05mm vs 21.55±10.65mm,P=0.009),C1-2 Cobb角较术前增大2.06°±5.09°(39.56°±0.46°vs 41.62°±0.70°,P=0.002)。末次随访VAS(1.52±1.47分)显著高于术前(1.02±1.12分,P=0.00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2-7SVA、CACD、CGA、C2-7 Cobb角、C1-2 Cobb角、CERT、CRAT的变化相互之间有显著统计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VAS的变化与C2-7 SVA (r=0.462,P<0.001)、C1-2 Cobb角(r=0.362,P<0.01)及CRAT (r=0.323,P<0.01)的变化呈正相关,与CGA(r=-0.316,P<0.01)及CACD变化(r=-0.344,P<0.01)呈负相关,mJOA评分手术前后的变化与C2-7 SVA(r=0.273,P<0.05)及C1-2 Cobb角(r=0.298,P<0.05)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出现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头部重心位置前移,上颈椎及颈胸段脊柱过伸。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加重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序列 颈椎功能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疗效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胜 孔令伟 +1 位作者 徐昆 孙志杰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6期761-764,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采用ACDF治疗8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根据手术前后颈椎X线片矢状位测量矢状位轴向距离(SVA...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在评估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采用ACDF治疗8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根据手术前后颈椎X线片矢状位测量矢状位轴向距离(SVA)、T1倾斜角(T1S)、颈椎前凸角。结果患者均获1年随访。SVA、颈椎前凸角、T1S、JOA评分术后1年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升高),NDI、VAS评分术后1年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颈椎前凸角与术后1年JOA评分呈正相关,与术后1年VAS评分呈负相关;术后1年,颈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呈负相关,SVA与JO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与颈椎功能及颈肩痛的改善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序列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原发性腰痛性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柳扬 郝敬东 +3 位作者 刘鹏 胡三保 梁兵鑫 薛博琼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6-272,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情况以及疼痛对生活的影响。于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腰椎前凸顶椎和上端椎位置、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于腰椎MR影像测量L_(5)S_(1)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比例(fat infiltration rate,FIR)。分别按SS是否小于<35°、顶椎是否位于L_(4)中心以下、上端椎是否位于L1以上、椎旁肌FIR是否≥10%分组,比较不同分组因素各组间疼痛性质的差异。结果:SS<35°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SS≥35°组(34例vs.18例),椎旁肌FIR≥10%组发生持续性腰痛的比例明显大于椎旁肌FIR<10%组(36例vs.16例)。持续性腰痛组SS<35°、椎旁肌FIR≥10%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持续性腰痛组(34例vs.9例;36例vs.1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椎旁肌FIR≥10%与持续性腰痛存在显著相关性(P=0.021,OR=4.390)。结论: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特征和椎旁肌脂肪化与非特异性腰痛的持续发作可能相关,对于脊柱矢状位序列和椎旁肌形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原发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并为改善临床诊疗手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腰痛 腰椎序列 椎旁肌 相关性
下载PDF
胸廓入射角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腰椎截骨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旭 钱邦平 +1 位作者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90-109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胸廓入射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下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腰椎截骨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排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就诊并接受脊... 目的:探讨不同胸廓入射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下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腰椎截骨矫形术后颈椎矢状面排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就诊并接受脊柱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手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截骨节段、椎体融合节段等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偏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麦氏线倾斜角(McGregor slope,McGs)、上颈椎前凸角(upper cervical lordosis,UCL)、下颈椎前凸角(lower cervical lordosis,LCL)、全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C2椎体倾斜度(C2 slope)、C7椎体倾斜度(C7slope)、T1椎体倾斜度(T1 slope,T1S)、颈部倾斜度(neck tilt,NT)、胸廓入射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全脊柱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根据TIA值分为A、B两组:A组TIA<70°,B组TIA≥7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将术前有显著性差异的参数与TIA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共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8.5±5.7岁;B组患者共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37.7±14.4岁。A组患者术前的cSVA、UCL、CL、TK、GK分别为33.6±17.2mm、-14.6°±4.9°、-43.7°±12.9°、32.6°±10.8°、52.3°±10.3°,B组的分别为48.0±18.1mm、-22.8°±7.4°、-56.3°±10.9°、50.1°±9.9°、69.8°±11.9°,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间McGs与LCL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A组患者的LCL、CL、TK分别为-11.1°±8.9°,-24.4°±10.2°,33.5°±11.3°,B组分别为-20.9°±11.9°、-35.0°±9.4°、46.2°±12.0°,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cSVA、McGs、UCL、NT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影像学参数的矫正丢失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TIA与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549,P=0.001),与cSVA(r=0.367,P=0.039)、TK(r=0.392,P=0.027)、GK(r=0.366,P=0.039)呈正相关,与UCL(r=-0.591,P<0.001)、CL(r=-0.357,P=0.045)呈负相关。截骨角的大小(ΔLK)与颈椎前凸角的变化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与TIA较小的患者相比,TIA大的AS患者术前存在更大的UCL,而LCL没有差别;行腰椎截骨矫形术后,UCL与LCL均减小,但TIA大的AS患者存在更大的LCL,而UCL则没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 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手术 胸廓序列 颈椎序列
下载PDF
颈腰痛患者颈椎矢状位序列的代偿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光明 阮志勇 +3 位作者 胡荣胜 陈农 高如峰 潘福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072-3076,共5页
背景:颈痛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但对于颈痛的病因诊断仍然困难,颈痛和颈椎矢状位序列之间的关系仍旧有很多争议。目的:探讨颈腰痛患者颈椎矢状位序列可能存在的代偿机制。方法:颈腰痛患者行站立位颈腰椎正侧位X射线检查。对照组为单纯颈痛... 背景:颈痛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但对于颈痛的病因诊断仍然困难,颈痛和颈椎矢状位序列之间的关系仍旧有很多争议。目的:探讨颈腰痛患者颈椎矢状位序列可能存在的代偿机制。方法:颈腰痛患者行站立位颈腰椎正侧位X射线检查。对照组为单纯颈痛患者、无颈部症状志愿者,行颈椎正侧位X射线检查,每组50人。测量颈-胸椎矢状位形态及序列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T1倾斜角。所有参数均采用95%可信区间表示,各组所测参数以及C0-C2角+C2-C7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之间的距离分别进行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颈腰痛患者C0-C2角为12.4°-20.7°,C2-C7角为5.6°-15.1°,T1倾斜角为21.3°-25.8°,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为14.2-20.8 mm,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为9.5-17.5 mm,C0-C2角+C2-C7角为23.1°-30.7°,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之间的距离为1.4-6.6 mm;(2)颈痛患者C0-C2角的值为15.6°-18.6°,C2-C7角的值为7.7°-13.1°,T1倾斜角的值为23.1°-26.0°,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值为13.5-17.7 mm,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值为10.5-17.2 mm,C0-C2角+C2-C7角的值为25.3°-29.6°,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之间的距离为-0.5-4.6 mm;(3)无症状志愿者C0-C2角为11.8°-17.9°,C2-C7角为7.7°-13.9°,T1倾斜角为21.7°-24.5°,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值为12.1-18.5 mm,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为6.4-15.3 mm,C0-C2角+C2-C7角为24.1°-28.8°,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头部重心-C7矢状面轴向距离之间的距离为1.9-7.4 mm;(4)各组内男女之间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各参数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5)综上,颈腰痛患者、单纯颈痛患者和无症状者颈椎矢状位所测参数无明显差异,颈腰痛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序列代偿无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寻求更为敏感的矢状位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痛 腰痛 组织工程 颈腰痛 颈椎序列 脊柱植入物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浩 周文超 +3 位作者 陈元元 沈晓龙 刘洋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68例,随访12~30个月。记录手术前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肩臂疼痛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计算神经功能JOA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测量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和T1倾斜角。结果: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21例,良30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由术前的15.4°±9.5°增大到17.4°±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C2-C7 SVA由术前的21.0±15.3mm增大到27.0±15.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倾斜角由术前的30.2°±10.1°增大到3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T1倾斜角与C2-C7 Cobb角正相关(r=0.569,P〈0.01),与C2-C7 SVA正相关(r=0.544,P〈0.01)。C2-C7 Cobb角与C2-C7 SVA无显著相关性(r=0.05,P=0.798)。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较术前增大24例,较术前减小44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C2-C7SVA增加46例,减小22例,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OPLL短期疗效确切,手术前后颈椎矢状参数的变化与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矢状序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矢状面序列与椎间盘退变以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浩 叶飞 +2 位作者 周庆忠 冯晓兰 冯大雄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面序列与椎间盘退变以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同期无症状成人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 目的探究颈椎矢状面序列与椎间盘退变以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同期无症状成人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C_(2~7) Cobb's角、T1倾斜角(T1S)、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T1S与C_(2~7) Cobb's角的差值(T1S-CL)],找出与CSM发病最相关的指标;对比研究组不同该参数患者椎间盘退变发生率,评定T1S-CL与椎间盘退变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组均行手术治疗,并比较治疗前后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治疗前后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与JOA、VAS评分、NDI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C_(2~7) Cobb's角、cSVA、T1S均低于对照组,T1S-C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_(2~7) Cobb's角、cSVA、T1S、T1S-CL均为CSM发病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T1S-CL为CSM发病最相关的指标。研究组中T1S-CL高参数患者椎间盘退变发生率(60.87%)高于中参数患者(41.67%)、低参数患者(19.05%),中参数患者高于低参数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CL与椎间盘退变患者的椎间盘退变评分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治疗后C_(2~7) Cobb's角、cSVA、T1S、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1S-CL、VAS评分、ND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C_(2~7) Cobb's角、cSVA、T1S与JOA评分呈负相关,与VAS评分、NDI呈正相关(P<0.05),T1S-CL与JOA评分呈正相关,与VAS评分、NDI呈负相关(P<0.05)。结论颈椎矢状面序列参数T1S-CL与CSM发病及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CSM患者病情及疗效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颈椎序列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山强 王帅 +3 位作者 盖利 吴磊磊 王晓鹏 邱玉金 《骨科》 CAS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为(54.75±8.60)岁(40~78岁)。收集比较98例病人术前及随访时的C_(2-7) Cobb角、T_1倾斜角、C_(2-7) 矢状面轴向距离(cSVA)、颈倾角(NTA)、胸廓入口角(TIA)等矢状位参数,以及其手术前后的颈肩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98例病人根据T_1倾斜角是否大于30°分为高T_1倾斜角组和低T_1倾斜角组,比较两组病人的JOA评分改善率及后凸畸形发生率。结果本研究所观察的矢状位参数中,术后T_1倾斜角、C_(2-7) Cobb角较术前显著增大,NTA、cSVA较术前显著减小;功能相关指标中,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JOA评分显著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T_1倾斜角组和低T_1倾斜角组的JOA治疗改善率(56.06%vs. 53.12%)及后凸畸形发生率(12.50%vs. 1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38,P=0.001;χ~2=10.895,P=0.003)。且高T_1倾斜角组病人中,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病人的后凸畸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T_1倾斜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确切,T_1倾斜角>30°病人的JOA治疗改善率较高,后凸畸形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颈椎位参数 矢状序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