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椎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形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梁邦恒 李劼 +5 位作者 徐辉 范昌盛 蔡银琦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4-800,共7页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8例,女性60例,年龄46~76岁(60.6±6.5岁)。根据KAV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KAV位于L1及以上的38例患者纳入G1组;KAV位于L1以下的30例患者纳入G2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计算PI-LL。采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以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矢状面参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G1组GK、LL、TK、SVA、PI、PT、SS、TPA、PI-LL分别为61.3°±20.0°、26.9°±18.9°、32.3°±19.0°、53.5±48.1mm、40.4°±13.4°、24.8°±12.6°、17.0°±11.7°、23.0°±13.5°和21.6°±15.6°,G2组分别为38.8°±16.0°、14.4°±13.7、10.8±9.8°、96.5±67.8mm、44.8°±16.2°、30.1°±10.8°、14.7°±11.5°、32.6°±14.5°和33.8°±18.3°,G1组的GK、LL、TK显著性大于G2组(P<0.05),SVA、TPA、PI-LL显著性小于G2组(P<0.05);G1组VAS评分、ODI、SF-36生理功能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SF-36心理功能总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和SRS-22评分(功能情况、疼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和亚总分)分别为4.2±1.6分、(37.9±15.2)%、45.8±11.3、48.6±12.7、(17.6±4.6、18.6±4.3、17.7±4.5、17.8±4.9、71.7±9.3),G2组分别为5.8±1.7分、(48.6±20.0)%、38.2±12.9、44.2±13.1、(15.6±4.5、16.0±3.6、16.6±4.9、17.1±4.3、65.4±11.1),G1组VAS评分、ODI显著性低于G2组(P<0.05);G1组SRS-22量表亚总分、疼痛评分、SF-36 PCS评分显著性高于G2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SVA与VAS评分和ODI均正相关(G1组r=0.437,P=0.006和r=0.356,P=0.028,G2组r=0.405,P=0.027和r=0.408,P=0.025),与SF-36 PCS评分均负相关(G1组r=-0.365,P=0.024,G2组r=-0.410,P=0.024);TPA与VAS评分均正相关(G1组r=0.343,P=0.035,G2组r=0.369,P=0.045)。G2组SVA与SRS-22量表亚总分负相关(r=-0.391,P=0.033),PI-LL与VAS评分正相关(r=0.390,P=0.033)。结论:KAV位置会显著影响DK患者的骨盆-脊柱矢状面形态,KAV位于L1以下的患者SVA、TPA、PL-LL明显大于KAV位于L1及以上的患者,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 后凸顶椎 生活质量 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复位程度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杜超群 安士信 +2 位作者 刘忠诚 刘勃臣 郭胜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复位程度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滑脱患者47例,均行腰椎滑脱复位手术。根据术后腰椎滑脱复位程度分为完全复位组25例和部分复位组22例,比较两组复位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脊柱矢状面形...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复位程度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滑脱患者47例,均行腰椎滑脱复位手术。根据术后腰椎滑脱复位程度分为完全复位组25例和部分复位组22例,比较两组复位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联合角(TLJ)、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指数(PI)、矢状垂直轴(SVA)]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复位前腰椎矢状面各形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位后LL、PT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两组复位后腰椎矢状面各形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完全复位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完全复位组及部分复位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0%、54.55%,P<0.05。结论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完全复位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影响较小,效果优于部分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复位 脊柱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钛笼形态对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勤 伍耀宏 +2 位作者 刘宁 李桥鑫 陈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5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钛笼形态对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因颈椎病拟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46例患者均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钛笼形态对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因颈椎病拟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46例患者均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2018年4-12月采用上下平行端面(垂直)钛笼的患者21例为对照组,2019年1-8月采用下斜形端面(根据节段角度调整)钛笼的患者25例为研究组。术后两组均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的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T1倾斜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检测比较两组术后的钛笼高度、钛笼固定融合节段Cobb角及高度。统计比较两组钛笼下沉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末次随访C2~7Cobb角、JOA评分均增加,而C2~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T1倾斜角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末次随访C2~7 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C2~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T1倾斜角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融合后钛笼高度、钛笼固定融合节段高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钛笼固定融合节段Cobb角高于对照组,而其钛笼下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下斜形端面钛笼的应用有助于改善颈椎矢状面失衡,减少钛笼下沉的发生,并促进颈椎病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 钛笼形态 术后 颈椎 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6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杜长志 邱勇 王斌 朱泽章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543,共8页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83例,年龄57.0±11.6岁(31~74岁),随访时间29.8±4.3个月。按照手术的节段不同分为L4/5组(65例)和L5/S1组(49例);根据术后1年CT融合器沉降情况分为沉降组(沉降≥2mm,22例)和未沉降组(沉降<2mm,92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分别通过术后3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术后三月差值表示手术重建情况以及随访丢失情况,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VAS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数值变量,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L4/5组和L5/S1组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4/5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LL(4.8°±1.0°vs 3.2°±0.96°,P<0.001)和SL(2.7°±0.5°vs-0.15°±0.79°,P<0.001)重建明显优于L5/S1组,且在末次随访时的LL(-1.1±1.4 vs-1.7°±1.3°,P<0.05)和SL(-0.53°±0.57°vs-0.84°±0.93°,P<0.05)矫正丢失更小。此外,两组患者DH重建及随访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本研究患者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19.3%,L5/S1组沉降率高于L4/5,但无统计学差异(15.4%vs 24.5%,P>0.05)。沉降组年龄高于未沉降组(62.1±10.9岁vs 55.8±11.7岁,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及手术重建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沉降组末次随访LL(-3.5°±1.4°vs-1.1°±0.94°)、SL(-1.11°±0.89°vs-0.33°±0.71°)及DH(-0.98±1.2mm vs-0.39±0.19mm)丢失均显著高于未沉降组(P<0.05)。沉降组年龄与未沉降组之间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ODI、VAS腰痛和VAS腿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腰椎L5/S1单节段TLIF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高于L4/5。融合器沉降导致SL和LL的丢失,但未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单节段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融合器沉降 腰椎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骨盆入射角对成人腰骶部峡部裂滑脱程度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6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杜长志 孙旭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 :探讨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布情况及其对滑脱程度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临... 目的 :探讨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布情况及其对滑脱程度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Meyerding分型Ⅰ~Ⅱ度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SDSG滑脱分型中PI分组标准分为低PI组(PI<45°)、中PI组(45°~60°)和高PI组(PI>60°)。测量的参数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计算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下腰椎前凸角/LL)、PT/PI。采用单样本K-S检验本组患者PI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之间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I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果:共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50例、女103例,年龄51.7±10.4岁(31~71岁)。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P=0.20),均值为59.9°±10.5°,低、中和高PI组分别有12(8%)、67(44%)和74(48%)例。低PI组滑脱率明显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而高PI组L5/S1椎间隙高度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低PI组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均显著低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1);而LDI明显高于中PI组和高PI组(P=0.001)。高PI组SVA明显高于低PI组和中PI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I与滑脱率、PT、SS、PT/PI、LL、上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SVA成正相关,与LDI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腰骶部低度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I呈正态分布,低PI患者滑脱程度较轻,高PI患者腰骶部椎间隙塌陷、滑脱程度重,骨盆后旋导致下腰椎前凸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峡部裂性滑脱 骨盆入射角 滑脱程度 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植骨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于宪贵 陈海 +2 位作者 沈广荣 刘忠双 刘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8-493,501,共7页
目的 :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4年6月接受C3~C7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自体棘突植骨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57例,年龄62.2±7.4岁(4... 目的 :观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4年6月接受C3~C7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自体棘突植骨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57例,年龄62.2±7.4岁(44~73岁),其中后纵韧带骨化症24例(男15例,女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男20例,女13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T)、上颈椎前凸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颈椎活动度(ROM)和T1倾斜角(T1-Slope)。对所有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髓功能评分,计算改善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3.6±9.3个月,其中56例患者术后1年时植骨明确融合。术前JOA评分10.9±2.7分,末次随访时为14.1±2.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3.2±2.4分(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53.1±21.7)%。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OI、OS和OT无显著性差异(P〉0.05);C0-C2角、C0-C7角、C2-C7 SVA、T1-Slope均显著增加(P〈0.05);颈椎ROM显著降低(P〈0.01)。术前与末次随访的OI值与对应的C0-C2角有显著相关性(r=0.542,P=0.014;r=0.479,P=0.027)。结论 :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自体棘突骨植骨术后枕颈部矢状面无明显变化,但颈椎前倾,上颈椎前凸角度增加,颈椎活动度降低,T1倾斜角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狭窄 自体棘突骨 双开门 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术后复发关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志化 邓哲 +2 位作者 周晓 吴建明 胡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6期512-516,527,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孔镜治疗术后复发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关键参数,明确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孔镜治疗术后复发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关键参数,明确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节段术后复发为实验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51岁,平均(41.2±9.8)岁;L_(4~5)21例,L_(5)S_(1)11例。随机抽取手术节段术后未复发为对照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5~54岁,平均(46.3±10.6)岁;L_(4~5)21例,L_(5)S_(1)11例。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依据腰椎前凸顶点的位置将腰椎矢状位曲线分为四型(Roussouly分型),Ⅰ型:顶点位于L_(5)椎体或者L_(4~5)椎间隙;Ⅱ型:顶点位于L_(4)底部或者中部;Ⅲ型:顶点位于L_(4)上部或者L_(3~4)椎间隙;Ⅳ型:顶点位于L_(3)椎体及其以上。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将两组间的参数和Roussouly分型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PI为(31.5±3.3)°,PT为(11.7±2.7)°,SS为(25.1±4.2)°,LL为(31.6±2.5)°;对照组PI为(44.0±5.6)°,PT为(15.1±3.8)°,SS为(28.2±3.2)°,LL为(50.3±3.3)°;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0%、40.6%、0、9.4%,对照组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12.5%、15.6%、40.6%、31.3%。其中Ⅰ型、Ⅱ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Ⅳ型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PI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术后更易复发。Roussouly分型Ⅰ型和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手术后复发概率较大,需谨慎选择椎间孔镜治疗,术后要注重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复发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 Roussouly分型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对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紫财 何正位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1913-1914,共2页
目的探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对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研究1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与研究2组(传统手术方案)各50例,... 目的探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对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研究1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与研究2组(传统手术方案)各50例,研究对象我院2015.5至2019.5收治的,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结果在总有效率上,研究1组为98.00%,研究2组为86.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对象在各脊柱矢状面形态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1组在腰椎前凸角(LL)、矢状垂直轴(SVA)、骨盆指数(PI)上显著比研究2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胸腰联合角(TLJ)、骶骨倾斜角(SS上与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对象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研究1组的SF-36评分各项评分均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取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后,可显著提示疗效,改善脊柱矢状面形态,提升生活质量,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 临床症 减压内固定融合 脊柱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政 刘艺 《东南国防医药》 2018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4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5~71(54.6±8.2)岁,术后随访时间10~15(11.7&...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4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5~71(54.6±8.2)岁,术后随访时间10~15(11.7±3.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摄颈椎正侧位片,并测量枕骨入射角(occipital incidence,OI)、枕骨斜率(occipital slope,OS)、枕骨倾斜角(occipital title,OT),以及上颈椎前凸角(C0-2)、下颈椎前凸角(C2-7)、颈椎前凸角(C0-7)、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T1倾斜角(thoracic1-slope,T1S)等枕骨-颈椎矢状面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组中,OI、OS和OT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C0-2[(25.3°±9.8°)vs(19.5°±10.1°)],C2-7[(15.2°±8.3°)vs(11.3°±7.6°)],C0-7[(35.7°±8.1°)vs(31.8°±9.6°)],C2-7 SVA[(22.8±11.5)mm vs(17.3±10.9)mm],T1S[(26.7°±6.3°)vs(23.2°±8.3°)]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C0-2[(20.8°±8.1°)vs(25.3°±9.8°)],C2-7[(11.4°±5.8°)vs(15.2°±8.3°)],C0-7[(32.5°±6.6°)vs(35.7°±8.1°)],C2-7 SVA[(18.0±10.7)mm vs(22.8±11.5)mm],T1S[(24.1°±5.6°)vs(26.7°±6.3°)]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 ACCF术后短期表现颈椎过度前凸,颈椎前倾增加,出现短暂的失平衡,引起轴性症状,需严格颈托固定;但长期随访发现,颈椎曲度得到明显改善,轴性症状也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体次全切 矢状面形态 颈椎曲度
下载PDF
基于Roussouly分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评估与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发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牧一 王鑫 +3 位作者 沈益飞 邱勇 孙旭 周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2412-2419,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Roussouly分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评估与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发生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 目的探讨基于Roussouly分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评估与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发生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16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不少于2年)。其中男59例,女107例,初次手术时的年龄为(58.6±9.5)岁(41~78岁),融合节段数为(1.7±0.7)个(1~3个)。将纳入患者按照“理论”(依据骨盆入射角(PI))和“实际[依据骶骨倾斜角(SS)]”Roussouly分型进行分类。若患者实际Roussouly分型与其理论分型相符合,则被定义为匹配;若不相符,则被定义为不匹配。对于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ASD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9.2±20.7)个月(25~134个月),30例(18.1%,30/166)患者被诊断为ASD。术后无ASD组中50例(36.8%,50/136)为不匹配状态,ASD组中20例(66.7%,20/30)为不匹配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表明,高龄、融合节段数增加、漂浮固定、术前和术后较差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以及术后Roussouly分型不匹配为ASD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Roussouly分型不匹配(OR=3.310,95%CI:1.282~8.545,P=0.013)、高龄(OR=1.074,95%CI:1.019~1.131,P=0.008)和术后SS(OR=0.928,95%CI:0.865~0.995,P=0.036)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融合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ASD发生有关联。基于Roussouly分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评估对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有一定提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邻椎病 Roussouly分型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 腰椎融合
原文传递
正常青少年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枕颈部矢状面形态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卫国 刘臻 +3 位作者 朱泽章 张文 沙士甫 邱勇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4年第5期353-357,共5页
目的比较正常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枕颈矢状面形态,探讨其枕颈矢状面形态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AIS患者80例(男14例,女66例)作... 目的比较正常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枕颈矢状面形态,探讨其枕颈矢状面形态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AIS患者80例(男14例,女66例)作为AIS组;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00名(男17名,女83名)作为对照组。在枕颈部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记录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X)、上颈椎前凸角(C0-C2)、下颈椎前凸角(C2-C7)和颈椎前凸角(C0-C7),比较对照组与AIS组枕颈参数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分析枕颈参数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结果对照组OI、OS和OT分别为36.12°±2.55°(30°~44°)、26.34°±8.41°(15°-46°)和-10.06°±7.51°(-22°~11°),AIS组OI、OS和OT分别为35.62°±3.01°(31°~42°)、24.27°±8.49°(7°-42°)和-11.52°±9.23°(-28°-10°),两组枕颈部形态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78、1.014、1.306,P值均〉0.05),且不受年龄(≤14岁,〉14~18岁)、性别影响(P值均〉0.05)。对照组OI与C0-C2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307和r=0.298,P值均〈0.05),OS和OT分别与C2-C7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402和r=0.560、r=0.428和r=0.550,P值均〈0.05);而AIS组仅OI和OS与C0-C2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532和r=0.620,P值均〈0.05)。结论正常青少年和AIS患者的枕颈参数无显著差异,且不受年龄与性别影响。正常青少年OI、OS和OT与颈椎矢状面形态显著相关,而AIS患者枕颈部矢状面形态仅与其上颈椎矢状面形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颈椎矢状面形态 相关性 枕颈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胸椎后凸状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邱勇 殷刚 +3 位作者 曹兴兵 王斌 朱锋 孙旭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237-1240,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5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矿位片,并在上肢抱胸体位下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片。按胸椎后凸... 目的探讨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腰骶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5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矿位片,并在上肢抱胸体位下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片。按胸椎后凸(TK)的测量值分为:第一组TK〈10°和第二组10°≤TK≤40°,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腰椎前凸(LL)、上腰椎前凸、下腰椎前凸、骶骨后上缘与C7铅垂线的距离、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将第一组及第二组就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比较(P〈0.05),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P〈0.01)。结果第一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小于第二组的LL和上腰椎前凸,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弯型AIS患者相邻节段的脊柱和欠状化形态上存在相关性,其中TK与LL。上腰椎前凸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PT、SS及PI也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结论胸弯型AIS患者的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患者的腰椎前凸有明显影响,并通过上腰椎对整个腰椎产生影响,在对主弯为胸椎的脊柱侧凸在进行选择件胸椎融合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托侧凸 青少年 脊朴前凸 脊柱后凸 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髋关节疾病患者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形态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飞 王渭君 +1 位作者 邱勇 翁文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195-1198,共4页
脊柱、骨盆和下肢构成躯体的骨骼支架,共同维持躯体在矢状面的整体平衡。髋关节疾病患者影像学矢状面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众多参数已被联系到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术后的临床效果上。近年来逐渐有研究开始关注髋关节疾病患者的... 脊柱、骨盆和下肢构成躯体的骨骼支架,共同维持躯体在矢状面的整体平衡。髋关节疾病患者影像学矢状面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众多参数已被联系到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术后的临床效果上。近年来逐渐有研究开始关注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矢状面形态,因此本文对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形态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疾病 矢状面形态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矢状面参数变化特点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彬 刘承鑫 +4 位作者 王帅康 李翔宇 潘福敏 朱卫国 鲁世保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0-62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被诊断为神...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分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接受ACDF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资料。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如下颈椎矢状面参数:枕颈角(the occipito C2 angle,OC2)、颈椎2-7前凸角(C2-7 lordosis,CL)、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the 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和手术节段曲度(segmental angle,SA)。并分析ACDF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按照年龄是否小于60岁将样本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38)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n=32),比较两组患者ACDF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的差异;以末次随访颈椎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NDI术后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改良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mJOA)改善率作为预后效果评价指标,分析两组ACDF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前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SA与CL、T1S呈统计学正相关,CL与OC2、T1S-CL以及cSVA呈统计学负相关,OC2与T1S-CL呈统计学正相关,T1S与cSVA呈统计学正相关。上述相关性在末次随访时同样存在。术后参数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L与△SA、△T1S呈正相关,与△T1S-CL、△cSVA呈负相关。△CL和△SA均与△T1S-CL、△cSVA呈负相关,△T1S与△T1S-CL、△cSVA呈正相关。△OC2与△cSVA呈统计学负相关。此外,与非老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术后前凸角丢失更严重,并且cSVA相比于术前有增大的趋势。结论OC2可能参与到颈椎退变以及颈椎术后恢复的矢状面代偿中。老年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丢失较多,矢状面形态较差,可能与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评估评分较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神经根型颈椎病 矢状面形态 老年
下载PDF
单纯减压手术有效改善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矢状面的形态 被引量:2
15
作者 聂克 梁杰 +4 位作者 熊元 茹能 杨宗 张帆 伍伟飞 《临床医学进展》 2019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单纯减压手术对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分析我院8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单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术前、末次随访均行全脊柱站立位X线检查。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单纯减压手术对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分析我院8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单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术前、末次随访均行全脊柱站立位X线检查。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两组间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相比术前,术后LL和TK显著增(P分别为0.024,0.011). SVA和PI-LL显著下降(P分别为0.027,0.004),PT、PI、SS和TLK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数字评分法(NRS)分数相比术前均显著降低(P为0.007)。结论:单纯减压手术能有效改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恢复脊柱矢状面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 单纯减压手术 脊柱 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腰椎滑脱复位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699-1702,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复位对腰椎滑脱患者临床症状及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7例腰椎滑脱复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腰椎滑脱后复位程度分为完全复位组25例和部分复位...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复位对腰椎滑脱患者临床症状及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7例腰椎滑脱复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腰椎滑脱后复位程度分为完全复位组25例和部分复位(术中未刻意对滑脱进行复位)组22例,对两组患者复位前后的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临床症状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完全复位组与部分复位组患者的LL、TK、TLJ、LL、SS、PT、PI、SVA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PT参数较组内术前均显著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复位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改善效果较部分复位组更佳(P<0.05)。完全复位组患者的术后JOA显效率84.00%显著高于部分复位组的54.5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滑脱复位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对改善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复位 临床症 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 完全复位 部分复位
原文传递
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胸弯型AIS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形态的比较研究
17
作者 杨宗 朱泽章 +5 位作者 邱勇 王渭君 周松 沙士甫 伍伟飞 王守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533-1537,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2年12... [目的]探讨青少年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且侧凸Cobb角<70°的15例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青少年患者(NF-1组)。选择与NF-1患者年龄、性别、弯型以及侧凸Cobb角匹配的15例AIS患者(AIS组)进行比较,并以年龄、性别匹配的30名正常青少年作对照(control group,CTL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以下参数评估矢状面的形态: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脊柱倾斜度和脊柱骶骨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矢状面各参数的异同。[结果]15例NF-1患者中TK不足者及后凸畸形各1例,其余13例均为正常范围(10°~40°),NF-1组平均TK为(25.6±7.6)°,明显大于AIS组的(16.5±5.4)°(P<0.05);NF-1组LL为(-53.8±6.4)°,AIS为(-47.8±4.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NF-1组与CTL组比较显示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与正常青少年无明显差异:没有明显的胸椎后凸畸形,也无AIS患者明显胸椎后凸不足表现,提示此类患者术后远期矢状面上的并发症可能与术前的矢状面形态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神经纤维瘤病 非萎缩型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少强 叶小伟 +4 位作者 梁珪清 陈伟 刘伯龄 王华锋 陈齐勇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关键参数,明确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骨科诊治ALDH患者32例(ALDH组)... 目的:探讨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关键参数,明确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骨科诊治ALDH患者32例(ALDH组),同时选择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老年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志愿者(对照组)各32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统计腰椎Roussouly分型,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对ALDH组、中老年组和对照组三组间的影像学指标和Roussouly分型进行比较。结果:ALDH组PI为52.0°±13.3°和PT为25.3°±14.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45.2°±8.0°和15.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组SS为26.8°±9.0°和LL为33.9°±18.7°)均显著小于中老年组34.8°±8.2°和44.7°±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为25.3°±14.5°显著大于中老年组15.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组中1型、2型、3型和4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4%,31.2%,25.0%和9.4%,中老年组中分别为15.6%,6.3%,40.6%和37.5%,对照组中分别为56.2%,12.5%,18.8%和12.5%.其中:2型在ALDH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型在ALDH组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型和3型在ALDH组和中老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ussouly分型在ALDH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的PI更易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比,ALDH患者腰椎前凸角更小,骶骨终板更加水平,Roussouly分型以2型居多,而4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ussouly分型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 青少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及其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承跃 许锦超 +3 位作者 陈笔峰 潘浩 朱杭 胡庆丰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566-57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PPECD治疗37例软性椎间盘突出和/或椎间孔狭窄的CSR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颈...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PPECD治疗37例软性椎间盘突出和/或椎间孔狭窄的CSR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VAS疼痛评分评价颈肩部和上肢部疼痛程度,观察影像学指标手术节段椎间盘角α、脊柱功能单位(FSU)角β、C_(2)~C_(7) Cobb角γ、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 SVA)、T_1倾斜角(T1S)、颈部倾斜角(NT)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3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和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患侧拇、示、中指伸直受限,对症治疗12周后略有改善。疗效优良率91.9%。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椎间盘角α、FSU角β、C_(2)~C_(7) Cobb角γ和NT均增大,VAS疼痛评分、NDI、T1S和C_(2)~C_(7) SVA均减小(P<0.05),而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PECD治疗CSR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还能改善颈椎的矢状面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镜手术 颈椎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健康成人与颈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比较
20
作者 蔡大钊 王子豪 +4 位作者 马一鸣 鹿麒 吴东迎 袁峰 陈宏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763-768,共6页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_(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_(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_(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_(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2斜率(C2S)、颈前凸角(CL)、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中,女性C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女性C_(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r=-0.26、0.28,DCM男性组r=-0.22、0.25,P值均<0.05)。结论健康成人发展至C_(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性别因素 颈椎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