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限制性和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对颈椎矢状位曲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龙厚清 Kazumasa Ueyama +3 位作者 刘少喻 李佛保 万勇 陈立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0-562,565,共4页
目的:比较限制性(Constrained)和动力性(Dynamic)颈椎前路钢板融合率、对融合节段及全颈椎矢状面曲度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7例(C组59例;D组38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资料,Cobb's法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融合节段和C3~C7... 目的:比较限制性(Constrained)和动力性(Dynamic)颈椎前路钢板融合率、对融合节段及全颈椎矢状面曲度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7例(C组59例;D组38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资料,Cobb's法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融合节段和C3~C7矢状位曲度、融合节段前柱高度,比较其术后即刻及随访末期参数的变化。连续骨小梁通过融合区、X线动态侧位片显示融合节段棘突顶点间距离无变化判定为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6.9个月,C、D组融合率分别为91.6%、97.3%。C组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单节段为1.17°(0~2.9°)、双节段为1.83°(0~3.5°),D组单节段2.57°(0.5°~4.9°)、双节段3.59°(1°~6.1°),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01)。C、D两组全颈椎矢状面曲度术后和随访末比较无显著差异。C组融合节段前柱高度丢失单节段为1.39mm(0.4~2.9mm)、双节段2.37mm(0.6~4.7mm);D组单节段高度丢失为1.77mm(0.7~3.1mm)、双节段为3.54mm(0.9~5.5mm),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性颈椎前路钢板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与限制性钢板相比,融合节段前凸角丢失和前柱高度丢失虽然较大,但不影响整个颈椎的前凸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前路钢板 内固定 矢状面曲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