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知之幕”:网络政治传播的风险流变与共识原则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爱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30-38,共9页
网络政治传播具有“无知之幕”的特征。在网络政治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政治传播技术、网络政治传播规律、网络政治传播理性、网络政治传播认知、网络政治传播效果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无知。网络政治传播的“无知之幕”存在着难以预判的政... 网络政治传播具有“无知之幕”的特征。在网络政治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政治传播技术、网络政治传播规律、网络政治传播理性、网络政治传播认知、网络政治传播效果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无知。网络政治传播的“无知之幕”存在着难以预判的政治风险,夸大网络政治传播的政治功能,无视网络政治传播的风险,既破坏了网络政治传播秩序,又破坏了现实政治传播秩序,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解决“无知之幕”带来的风险,需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多元性和常识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知之幕” 网络政治传播 网络技术
下载PDF
“生而知之”之我见
2
作者 滕海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S1期242-245,共4页
本文以为,孔子的“生而知之”既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也不可理解为天资聪明,依靠先天心理因素去认识事物的“性而知之”。孔子强调“学而知之”,所谓“生而知之”
关键词 生而知之 性而知之 先验论 天赋观 生(性)
下载PDF
论帛书《五行》篇的“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
3
作者 高正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5-78,共4页
《孟子》有"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但语焉不详。早于《孟子》的帛书《五行》对"知"、"之"以及见知与闻知的结果——智、圣进行了全面的界说。"闻而知之"的"之"指"... 《孟子》有"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但语焉不详。早于《孟子》的帛书《五行》对"知"、"之"以及见知与闻知的结果——智、圣进行了全面的界说。"闻而知之"的"之"指"君子道","见而知之"的"之"指"贤人"及贤人之德。"知之"的"知"包括心知与践行,心知强调内心的体验与积极思考,在帛书《五行》中即为"思"。践行是在心知基础上的实践。智、圣既是实践主体认知领悟的能力,又是实践主体经由见知、闻知而形成的德行境界,它们还是天人到德善的转折点,是五行与四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五行》 见而知之 闻而知之
下载PDF
从中庸之道到“无知之幕”:四种媒体伦理理论评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展江 彭桂兵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14,共9页
如果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考察,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域外伦理学世界中,人类已经发展出若干种经典的理论。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的相对沉寂之后,到18世纪后期,康德的道义论和英国的功利主义相继问世,彼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关照和反差,极... 如果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考察,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域外伦理学世界中,人类已经发展出若干种经典的理论。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的相对沉寂之后,到18世纪后期,康德的道义论和英国的功利主义相继问世,彼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关照和反差,极大地丰富了伦理学世界。20世纪新产生的伦理学视角林林总总,其中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无知之幕"假设,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情境性的伦理视角。以上理论视角的运用,尤其是综合性的运用,为我们探讨复杂的媒体伦理议题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本文简要地推介了这四种可运用的伦理理论,并对于它们在媒体伦理研究中的前景和不足做了概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伦理 中庸之道 绝对命令 功利主义 “无知之幕”
下载PDF
“不知之知”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贯通--对《庄子·应帝王》开端的理解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共11页
《庄子》对政治生活的思考以"四问而四不知"为起点,以浑沌之死为终点,"知"作为"人的机制"乃是凿破浑沌的关键。"不知"不是知的"否定",而是意味着更深层的"不知之知",从&qu... 《庄子》对政治生活的思考以"四问而四不知"为起点,以浑沌之死为终点,"知"作为"人的机制"乃是凿破浑沌的关键。"不知"不是知的"否定",而是意味着更深层的"不知之知",从"知"到"明"到"神"的层层深入、上达的认识运动,内蕴在"不知之知"的深层。也正是"神"、"明"构成了通达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帝王之德的内容,与此相对,"知"则将认识限制在"人的机制"中,阻碍了对未知的天道、地道的开放。就此而言,庄子以"不知之知"为起点的政治思考,通向的则是天地人三才贯通的帝王政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知之 神明 帝王
下载PDF
秩序的确立与毁灭——以朱子《中庸章句》为中心论“贤知之过”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进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9-84,共6页
朱子通过《中庸章句》详细探讨了"贤知之过"的命题,不仅揭示了关注"过犹不及"行为主体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其所蕴涵的深刻意旨,也即确立秩序的必要性及秩序所面临的挑战。《中庸章句》首章明确了人间政治秩序和... 朱子通过《中庸章句》详细探讨了"贤知之过"的命题,不仅揭示了关注"过犹不及"行为主体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其所蕴涵的深刻意旨,也即确立秩序的必要性及秩序所面临的挑战。《中庸章句》首章明确了人间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来源,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则对秩序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之道进行仔细探讨。由此得出,智者和贤者的"过之"是破坏秩序的主要力量之一,要避免破坏秩序,应回归"中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中庸章句》 秩序 朱子 知之
下载PDF
孙中山与荷马李《无知之勇》在日本的译介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103,255,共11页
日俄战争打破了列强在太平洋地区原有的势力格局,战后,日、美矛盾日渐显现。美国军事冒险家、战略研究家荷马李针对这种形势,于1909年出版了《无知之勇》一书,在欧美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孙中山留意到了这本畅销书,遂想抓住人们关注... 日俄战争打破了列强在太平洋地区原有的势力格局,战后,日、美矛盾日渐显现。美国军事冒险家、战略研究家荷马李针对这种形势,于1909年出版了《无知之勇》一书,在欧美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孙中山留意到了这本畅销书,遂想抓住人们关注日俄战争之后日美关系走向的时机,来创造机会为国内革命筹措款项,于是引荐其日本友人池亨吉将荷马李的这本书译介到日本,希望能从卖书所得中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日本政治家望月小太郎也翻译了该书,并力图从荷马李处获得授权。最终池亨吉的译本获得版权,并借势在日本获得畅销。孙中山牵线译介《无知之勇》,固然出于筹集革命款项的考虑,但客观上却促成《无知之勇》在日本的畅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荷马李 《无知之勇》 池亨吉 望月小太郎 日俄战争
下载PDF
爱知之学与成人之教——中西哲学观的歧异与会通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再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6-42,共7页
 就其主要倾向而言,虽同为"形而上学",但中西哲学一为爱知之学而一为成人之教,二者在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功能上均有重大的差异。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自然界为其研究对象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人为其...  就其主要倾向而言,虽同为"形而上学",但中西哲学一为爱知之学而一为成人之教,二者在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功能上均有重大的差异。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自然界为其研究对象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人为其研究对象;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思在关系为其研究内容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人我关系为其研究内容;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知识批判为其文化功能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社会批判为其文化功能。实际上,这两种哲学之间的差异并不妨碍二者根本上的会通,因为正如自然与人本身须臾不可分离那样,科学主义的哲学与人本主义的哲学亦始终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知之 成人之教 中西哲学的会通
下载PDF
论近现代学者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诠释 被引量:2
9
作者 黎业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83,共6页
康有为、严复以及宦懋庸等人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都做过诠释。但是他们的诠释各有偏颇。我们认为,要对该章作出较为接近原意的解释,有两点应考虑:一是根据同时代的古汉语中句型相近的语句的句读通例,准确... 康有为、严复以及宦懋庸等人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都做过诠释。但是他们的诠释各有偏颇。我们认为,要对该章作出较为接近原意的解释,有两点应考虑:一是根据同时代的古汉语中句型相近的语句的句读通例,准确断句;二是认识孔子对“民”的看法、对“民”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康有为 严复 宦懋庸
下载PDF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引得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有成 《榆林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8-90,共3页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句读,如何释解,古之先哲多从义理出发,其语焉不详,今学者又多不得其要领,或望文生义、为己所用;或断章取义、任意发挥。“四人帮”时期,更是简单理解为孔子专制政治的愚民政策,大加批判。我们吸纳先哲义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句读,如何释解,古之先哲多从义理出发,其语焉不详,今学者又多不得其要领,或望文生义、为己所用;或断章取义、任意发挥。“四人帮”时期,更是简单理解为孔子专制政治的愚民政策,大加批判。我们吸纳先哲义理之说,加之现代语法指示,又证以郭店楚简,求得真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治民之道就是治民者)应使百姓遵从正道(而行),不应使百姓知道天道(是什么)。”进而引迪我们对其哲理内涵、心理内涵、教育教学方法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读 释义 孔子 专制政治 愚民政策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论语》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中做合格党员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孝恒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 2017年第1期47-50,共4页
《知之深爱之切》是习近平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对党的建设,尤其是对做合格党员进行系统阐述。本文从做合格党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合格党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培养合格党员等方面,对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中做合格党员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 习近平 知之 爱之切 合格党员
下载PDF
天赋资质、“无知之幕”和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12
作者 王叶红 李林君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罗尔斯以“无知之幕”的设计框架和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正义原则。但是,他的“无知之幕”的设计是虚幻无力的,他的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是错误的,其论证过程也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脱节。他的理论前提决定了他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以“无知之幕”的设计框架和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正义原则。但是,他的“无知之幕”的设计是虚幻无力的,他的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是错误的,其论证过程也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脱节。他的理论前提决定了他的正义理论的非历史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赋资质 “无知之幕” 正义理论 非历史主义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为夫子一辩——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3
作者 林存光 刘文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共6页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在孔子治国为政的整体思想脉络和义理旨归的意义架构中来理解,而理解孔子所言之义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圣人之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如天德之流行化育,故百姓在其治化之下生生不息(由之)而不知其善、不识其德(不知之),在此意义上,圣人之治实则蕴涵着一种不必甚或不可使民知其善、识其德的高远境界,正如古人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正唯不使民知之,故圣人之治才真正成其为美政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圣人之治 由之 知之
下载PDF
高职教育的两条路径——知而行之与行而知之
14
作者 余浩 刘明珠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0-24,共5页
知而行之与行而知之是高职教育的两条路径。由于惯性、环境、条件、观念等原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走知而行之这条路。通过对知而行之教育和行而知之教育的哲学基础、教学逻辑、教学关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社会贡献等进行分析,... 知而行之与行而知之是高职教育的两条路径。由于惯性、环境、条件、观念等原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走知而行之这条路。通过对知而行之教育和行而知之教育的哲学基础、教学逻辑、教学关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社会贡献等进行分析,并对行而知之教育实践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可以看出,知而行之教育不适合高职教育,行而知之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教育特性、教育目标、社会需要、创造教育几个方面论证了行而知之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而行之 行而知之 路径 选择
下载PDF
不可“道”之“道”借言而“悟”之——《庄子》的“不知之知”的“道”
15
作者 潘昱州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4-76,共3页
《庄子》中作为本体的“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意皆在不言中。“道”的存在状态是可以言说的 ,它以言说作为载体有待而存 ,我们可以通过言说去体悟“道” ,以知养不知 ,不知而后知。
关键词 言说 知之
下载PDF
真正的畅销者:《无知之勇》在日本的译介
16
作者 陈丹 《晋阳学刊》 2021年第6期121-129,共9页
荷马李根据日俄战争之后太平洋的局势,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成《无知之勇》一书,该书出版之后,在欧美引起诸多关注。美国报纸报道该书在日本也十分畅销。从美国图书馆系统中找到日译本的译者为望月小太郎,他是日本政治家,对日美关系... 荷马李根据日俄战争之后太平洋的局势,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成《无知之勇》一书,该书出版之后,在欧美引起诸多关注。美国报纸报道该书在日本也十分畅销。从美国图书馆系统中找到日译本的译者为望月小太郎,他是日本政治家,对日美关系和国际形势也十分关注,他看到《无知之勇》成为当时欧美的话题,将其火速翻译出来,介绍给日本国内的读者。然而斯坦福胡佛档案馆中所藏有关档案显示,还有一个译者,他经由孙中山从荷马李那里获得了《无知之勇》的日文翻译版权,他的译本与原著有许多不同,当时在日本畅销以及美国报刊中提到的日译本当指的是这个译本。两个译本几乎同时出现,从侧面展现了《无知之勇》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人面临日美冲突而出现的焦虑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马李 《无知之勇》 望月小太郎 池亨吉
下载PDF
《知之深 爱之切》中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思想探析
17
作者 王欣媛 史为磊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11期12-15,共4页
习近平在正定的工作实践中,对于如何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思想观点,其中包括实行严格的党的生活,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抓政治纪律,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把好政治关,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 习近平在正定的工作实践中,对于如何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思想观点,其中包括实行严格的党的生活,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抓政治纪律,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把好政治关,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习近平当时所进行的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思考,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党内政治生态 知之 爱之切》
下载PDF
波兰尼“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建构——兼论与庄子“不知之知”意会思想的异同
18
作者 石仿 《长白学刊》 2014年第1期17-21,共5页
波兰尼以"意会知识"为基础,提出建立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意会认知哲学,试图恢复直觉、灵感、顿悟等意会因素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波兰尼的"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意会知... 波兰尼以"意会知识"为基础,提出建立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意会认知哲学,试图恢复直觉、灵感、顿悟等意会因素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波兰尼的"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意会知识"对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批判,"意会知识"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批判哲学,"意会知识"的"逻辑先在性","意会知识"的逻辑化建构及其审美维度的升华。各个部分与庄子"不知之知"的意会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会 认识论体系建构 知之
下载PDF
《知之深 爱之切》中的改革思想研究
19
作者 张国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第6期5-8,共4页
改革是习近平在《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该书既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涉及的领域、目标、特点和举措,也对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原则、组织保障与环境营造、解放思想以及改革者的作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当前,县级领导干部仍... 改革是习近平在《知之深爱之切》一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该书既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涉及的领域、目标、特点和举措,也对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原则、组织保障与环境营造、解放思想以及改革者的作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当前,县级领导干部仍旧能够从习近平这一时期的改革思想中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知之深爱之切》 改革思想
下载PDF
论孔子的政治教化思想在教育上的成就——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中心
20
作者 薛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3-38,共6页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历来岐解纷纭。人们对这个句子如何断句存在分歧,加以对“知”字望文生义,当作“知道,了解”来领会,使该句在义理上面临不可解之疑难,遂致有人以为孔子奉行愚民主义。然而,本于孔子忠恕之道及仁治思想...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历来岐解纷纭。人们对这个句子如何断句存在分歧,加以对“知”字望文生义,当作“知道,了解”来领会,使该句在义理上面临不可解之疑难,遂致有人以为孔子奉行愚民主义。然而,本于孔子忠恕之道及仁治思想之一贯性,孔子不可能主张愚民。不论从逻辑还是义理言,“知”字均不能训为“知道,了解”,而是别有所指。结合郭店楚简相关文献综合考究,孔子这句话乃指向教化政治,“由之”指向以自然造就为原则的熏陶感化,可谓之“身教”;“知之”指向一种外在烁予的、滞于言辞的灌输与说教,可谓之“言教”。孔子“政者正也”的教化理想,要求在上者以身教为导向,融“人治”与“仁治”为一体,掀起德治之风,在下者自然“由之”而风化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政治教化 身教与言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