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1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知性认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建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4-75,共2页
承认知性认识并把知性认识引入认识发展过程,具有认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性认识是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承认知性认识阶段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使认识的过程表述得更清晰,在理论上更能把印象主义,形...
承认知性认识并把知性认识引入认识发展过程,具有认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性认识是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承认知性认识阶段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使认识的过程表述得更清晰,在理论上更能把印象主义,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唯理论的教条主义,辨别得更明晰;也能探明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实践意义是:在实践中能克服印象主义,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唯理论的教条主义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
论
知性认识
认识
过程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概念判断推理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2
作者
刘伯山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5期44-49,共6页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两类六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为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上述观念是错误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两类六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为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上述观念是错误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概念、判断、推理不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而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形式
知性认识
判断推理
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感性
认识
人类
认识
本质特征
认识
能力
认识
形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知性认识不应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3
作者
王霁
《哲学研究》
1984年第6期42-46,共5页
顿占民同志在《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顿文”)一文中,对认识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讨论深入是很有益的。但是对“顿文”中的某些基本观...
顿占民同志在《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顿文”)一文中,对认识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讨论深入是很有益的。但是对“顿文”中的某些基本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顿文”认为,知性思维“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并且认为,认识过程只能划分为反映现象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反映本质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样,他就只能认为知性认识应该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了。我认为,这样来看待知性在认识发展阶段中的地位似乎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得到顿占民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认识
感性
认识
认识
发展
知性
思维
认识
过程
哲学研究
理性
认识
基本观点
问题提出
粗浅看法
原文传递
论知性在辩证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4
作者
宋剑
邵允振
郑永辉
《求实》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知性认识
客观事物
本质属性
抽象概念
抽象同一性
辩证
认识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理性具体
感性具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知性和理性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5
作者
余怀彦
杨文极
《贵州社会科学》
1984年第5期32-38,共7页
现代认识论的发展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是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一是知性和理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总的来说,知性和理性问题,仍然是探讨主客体的关系。近几年,知性和理性的讨论多集中在阶段的划分上:是把知性划入...
现代认识论的发展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是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一是知性和理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总的来说,知性和理性问题,仍然是探讨主客体的关系。近几年,知性和理性的讨论多集中在阶段的划分上:是把知性划入感性认识还是划入理性认识,还是单独列为一个阶段?这个问题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及作用,否则阶段的划分便成为空的和盲目的。本文想就后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
思维
理性思维
理性
认识
规定性
黑格尔
知性认识
现代
认识
论
恩格斯
形而上学
辩证思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知性的由来和发展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国昌
《社会科学动态》
2000年第2期15-20,共6页
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认为,认识即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而没有知性。事实是知性认识作为认识辩证发展的一环节不但客观存在,而且在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第一个提出知性概念,并加以论述的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知...
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认为,认识即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而没有知性。事实是知性认识作为认识辩证发展的一环节不但客观存在,而且在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第一个提出知性概念,并加以论述的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知性主要是关于数学知识,是以可见世界的实际事物作理念的影象,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
数学知识
被动理性
知性认识
存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学的认识和认识的文学——兼谈马克思关于艺术思维的论断
7
作者
叶茂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61-66,共6页
当马克思把艺术称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他心目中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文学。因为在艺术诸门类中,文学正是以它那强大的认知功能而见长的。它是一种认识的艺术。尽管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故意抹杀文学的认识功能,把文...
当马克思把艺术称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他心目中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文学。因为在艺术诸门类中,文学正是以它那强大的认知功能而见长的。它是一种认识的艺术。尽管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故意抹杀文学的认识功能,把文学说成是一种纯粹审美的物化形态,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从文学史上看,许多有价值的作品正是以其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深刻认识而著称于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学史
认识
论
理性
认识
知性认识
内在联系
作家
认识
功能
社会现实
物化形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论感性、知性和理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
2
8
作者
黄见德
《江西社会科学》
1984年第2期85-90,共6页
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不少人认为早就解决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又把它作为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重新提了出来。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总结和概括当代科学和实践提供的材料和经验,但是,借鉴和汲取哲学史上哲学家在解决这个问题...
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不少人认为早就解决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又把它作为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重新提了出来。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总结和概括当代科学和实践提供的材料和经验,但是,借鉴和汲取哲学史上哲学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和营养,也是必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对于认识的发展过程有过细致的研究和系统的论述。无论他的理论成就还是失误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感性
人类理性
唯理论
认识
过程
经验论
知性认识
黑格尔
感性材料
认识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毛泽东主张把认识分为三阶段吗?——与杨文极同志商榷
9
作者
李泉
姜涛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6年第4期85-87,105,共4页
杨文极同志在《毛泽东关于认识阶段的思想》一文中(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提出“毛泽东历来都是主张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的”,并引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某些话作为论据进行了论证。我们认为,由于杨文...
杨文极同志在《毛泽东关于认识阶段的思想》一文中(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提出“毛泽东历来都是主张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的”,并引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某些话作为论据进行了论证。我们认为,由于杨文曲解了毛泽东著作的原意,故其论证难以成立。杨文引用了《实践论》中这样一段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阶段
实践论
理性
认识
三阶段
矛盾论
知性认识
理性发展
认识
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
感性
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学生的“三性”认识过程
被引量:
1
10
作者
赖文龙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18-21,25,共5页
本文探讨学生在感性认识过程、知性认识过程、理性认识过程中,遵循从抽象规定到感性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规律。
关键词
抽象规定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
感性
认识
知性认识
理性
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认知图式到主观范式:实践与个体认识的发生
11
作者
刘潜
高桂梅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0-16,共7页
从认知图式到主观范式:实践与个体认识的发生刘潜高桂梅儿童的认识发展到符号形式认知阶段,个体在身心方面并没有完全成熟和社会化,他在成人教育和指导下得到的认识还没有经受实践的检验和丰富,在很大意义上还是空洞贫乏的,因而还...
从认知图式到主观范式:实践与个体认识的发生刘潜高桂梅儿童的认识发展到符号形式认知阶段,个体在身心方面并没有完全成熟和社会化,他在成人教育和指导下得到的认识还没有经受实践的检验和丰富,在很大意义上还是空洞贫乏的,因而还不完全是自己的认识。特别是反省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图式
个体
认识
范式
社会
认识
认识
发生过程
社会文化意识
社会客体
文化心理结构
社会适应
知性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康德的认识来源思想
12
作者
林振发
《零陵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80-83,共4页
文章采用“论证的起点——论证的过程——论证的结果”的模式,通过深层解剖和考察认识的三种能力,得出 结论:认识有“先天接受力”、“先天时空形式”、“先天范畴”、“先验统觉”、“先验图型”、“先天知性原理”六个来源。
关键词
感性
认识
能力
知性认识
能力
理性
认识
能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学与知性
13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认识
活动
西瓜
知性认识
对比研究
科学
认识
整体性思维
三重划分
三倍体品种
感性
理性
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14
作者
汤文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4期55-58,共4页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实践论》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这里,只谈谈《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认为,把认识的...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实践论》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这里,只谈谈《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认为,把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与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阶段,这在毛泽东同志《实践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
认识
发展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认识
运动
划分为
知性认识
认识
过程
两个阶段
实践范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感性、知性、理性与“具体—抽象—具体”
15
作者
翁美琪
《社会科学》
1984年第8期32-34,共3页
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将感性、知性、理性看成认识能服展的三个阶段。 这一划分与马克思的“抽象——具体”(即感性具体——理智抽象——理性具体)的科学方法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认识阶段划分对此不应忽视,本文愿试析之。
关键词
黑格尔
感性
认识
理性阶段
康德
感性具体
理性具体
马克思
知性认识
认识
过程
阶段划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几个问题
16
作者
刁隆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7,34,共8页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主张“二分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有主张“三分法”(感性、知性、理性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的;有的主张“四分法”(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在这些观点中,陶...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主张“二分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有主张“三分法”(感性、知性、理性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的;有的主张“四分法”(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在这些观点中,陶玉泉同志在他的《划分认识阶段的根据问题》(发表于《哲学研究》1984年第六期)一文中,主张把知性认识作为既区别于感性认识又区别于理性认识的独立认识阶段.陶玉泉同志的文章(下面简称“陶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认识
感性
认识
知性认识
发展阶段
黑格尔
认识
能力
知性
思维
科学理论
思维方法
实践
认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
被引量:
3
17
作者
顿占民
《哲学研究》
1984年第2期36-44,共9页
认识过程的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认识不一,分歧较大。本期刊登了两篇文章。顿占民同志的文章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感性认识阶...
认识过程的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认识不一,分歧较大。本期刊登了两篇文章。顿占民同志的文章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感性认识阶段。武步云同志的文章认为认识过程划分为由实践到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由认识到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发展认识的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理性认识阶段;并认为这三个认识阶段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我们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欢迎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并撰稿参加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问题
认识
过程
理性
认识
感性
认识
马克思主义
认识
论
知性认识
发展阶段
发展
认识
理论问题
参加讨论
原文传递
复调写作课程的感性培养工程
被引量:
2
18
作者
叶思敏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45-151,共7页
文章分析了一般中国学生在学习复调课程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提出复调教学不应只是知性教学,更应在基础层的感性教学方面上加以训练,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与实验,总结出一整套练习方法,阐明训练要点。
关键词
复调思维
知性认识
感性教学手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中介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量:
1
19
作者
刘茂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6-73,共18页
试论中介及其哲学意义刘茂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一、问题的提出“中介”这一极为普遍的物质属性和认识范畴,虽然在德国古典哲学论著中,是最常见的哲学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证赋予科学意义的重点观点之一。...
试论中介及其哲学意义刘茂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一、问题的提出“中介”这一极为普遍的物质属性和认识范畴,虽然在德国古典哲学论著中,是最常见的哲学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证赋予科学意义的重点观点之一。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方法论
中介现象
中介性
中介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性认识
社会科
社会化大生产
规律性
协调发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言意新辨
20
作者
黄海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一、“意”是可以分析的 言意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盛于玄学兴起的魏晋南朝时期。言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事实,言意之辨并不是某些人造做出来的论题,而是有现实根据的。讨论言意关系的文章不绝如缕,...
一、“意”是可以分析的 言意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盛于玄学兴起的魏晋南朝时期。言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事实,言意之辨并不是某些人造做出来的论题,而是有现实根据的。讨论言意关系的文章不绝如缕,于今尤盛,这益发说明了言意关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重要的实际问题。 辨言意关系的文章尽管积案盈箱,而其论旨归纳起来不过三种,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和“言尽意”论(参阅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认识
言意之辨
感情体验
语言艺术家
言意关系
外物
言不尽意
理性
认识
“意”
思维具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知性认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建莹
机构
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4-75,共2页
文摘
承认知性认识并把知性认识引入认识发展过程,具有认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性认识是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承认知性认识阶段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使认识的过程表述得更清晰,在理论上更能把印象主义,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唯理论的教条主义,辨别得更明晰;也能探明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实践意义是:在实践中能克服印象主义,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唯理论的教条主义错误。
关键词
认识
论
知性认识
认识
过程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Keywords
epistemology
mental knowing
cognitive proces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分类号
B023.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概念判断推理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2
作者
刘伯山
机构
安徽黄山市社联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89年第5期44-49,共6页
文摘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是两类六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为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为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指出上述观念是错误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概念、判断、推理不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而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关键词
基本形式
知性认识
判断推理
理性
认识
认识
过程
感性
认识
人类
认识
本质特征
认识
能力
认识
形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知性认识不应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3
作者
王霁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研究》
1984年第6期42-46,共5页
文摘
顿占民同志在《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顿文”)一文中,对认识发展阶段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意见,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讨论深入是很有益的。但是对“顿文”中的某些基本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顿文”认为,知性思维“只能反映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并且认为,认识过程只能划分为反映现象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反映本质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样,他就只能认为知性认识应该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了。我认为,这样来看待知性在认识发展阶段中的地位似乎不符合认识发展的实际,因此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得到顿占民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指正。
关键词
知性认识
感性
认识
认识
发展
知性
思维
认识
过程
哲学研究
理性
认识
基本观点
问题提出
粗浅看法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知性在辩证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4
作者
宋剑
邵允振
郑永辉
机构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政治部政教室
出处
《求实》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知性认识
客观事物
本质属性
抽象概念
抽象同一性
辩证
认识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理性具体
感性具体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知性和理性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5
作者
余怀彦
杨文极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1984年第5期32-38,共7页
文摘
现代认识论的发展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是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一是知性和理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总的来说,知性和理性问题,仍然是探讨主客体的关系。近几年,知性和理性的讨论多集中在阶段的划分上:是把知性划入感性认识还是划入理性认识,还是单独列为一个阶段?这个问题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及作用,否则阶段的划分便成为空的和盲目的。本文想就后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知性
思维
理性思维
理性
认识
规定性
黑格尔
知性认识
现代
认识
论
恩格斯
形而上学
辩证思维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知性的由来和发展
被引量:
2
6
作者
李国昌
机构
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学
出处
《社会科学动态》
2000年第2期15-20,共6页
文摘
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认为,认识即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而没有知性。事实是知性认识作为认识辩证发展的一环节不但客观存在,而且在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第一个提出知性概念,并加以论述的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知性主要是关于数学知识,是以可见世界的实际事物作理念的影象,是“
关键词
知性
数学知识
被动理性
知性认识
存在
分类号
B0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学的认识和认识的文学——兼谈马克思关于艺术思维的论断
7
作者
叶茂康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61-66,共6页
文摘
当马克思把艺术称作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时,他心目中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文学。因为在艺术诸门类中,文学正是以它那强大的认知功能而见长的。它是一种认识的艺术。尽管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故意抹杀文学的认识功能,把文学说成是一种纯粹审美的物化形态,但仍然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从文学史上看,许多有价值的作品正是以其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深刻认识而著称于世的;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学史
认识
论
理性
认识
知性认识
内在联系
作家
认识
功能
社会现实
物化形态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论感性、知性和理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
2
8
作者
黄见德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1984年第2期85-90,共6页
文摘
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不少人认为早就解决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又把它作为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重新提了出来。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总结和概括当代科学和实践提供的材料和经验,但是,借鉴和汲取哲学史上哲学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和营养,也是必要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对于认识的发展过程有过细致的研究和系统的论述。无论他的理论成就还是失误教训。
关键词
康德
感性
人类理性
唯理论
认识
过程
经验论
知性认识
黑格尔
感性材料
认识
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毛泽东主张把认识分为三阶段吗?——与杨文极同志商榷
9
作者
李泉
姜涛
机构
四川省委第二党校
四川省社科联
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6年第4期85-87,105,共4页
文摘
杨文极同志在《毛泽东关于认识阶段的思想》一文中(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提出“毛泽东历来都是主张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的”,并引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某些话作为论据进行了论证。我们认为,由于杨文曲解了毛泽东著作的原意,故其论证难以成立。杨文引用了《实践论》中这样一段话:“
关键词
三个阶段
实践论
理性
认识
三阶段
矛盾论
知性认识
理性发展
认识
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
感性
认识
分类号
A84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学生的“三性”认识过程
被引量:
1
10
作者
赖文龙
出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18-21,25,共5页
文摘
本文探讨学生在感性认识过程、知性认识过程、理性认识过程中,遵循从抽象规定到感性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规律。
关键词
抽象规定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
感性
认识
知性认识
理性
认识
分类号
G421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认知图式到主观范式:实践与个体认识的发生
11
作者
刘潜
高桂梅
机构
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0-16,共7页
文摘
从认知图式到主观范式:实践与个体认识的发生刘潜高桂梅儿童的认识发展到符号形式认知阶段,个体在身心方面并没有完全成熟和社会化,他在成人教育和指导下得到的认识还没有经受实践的检验和丰富,在很大意义上还是空洞贫乏的,因而还不完全是自己的认识。特别是反省思考...
关键词
认知图式
个体
认识
范式
社会
认识
认识
发生过程
社会文化意识
社会客体
文化心理结构
社会适应
知性认识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康德的认识来源思想
12
作者
林振发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零陵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80-83,共4页
文摘
文章采用“论证的起点——论证的过程——论证的结果”的模式,通过深层解剖和考察认识的三种能力,得出 结论:认识有“先天接受力”、“先天时空形式”、“先天范畴”、“先验统觉”、“先验图型”、“先天知性原理”六个来源。
关键词
感性
认识
能力
知性认识
能力
理性
认识
能力
分类号
B516.2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学与知性
13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认识
活动
西瓜
知性认识
对比研究
科学
认识
整体性思维
三重划分
三倍体品种
感性
理性
认识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14
作者
汤文进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4期55-58,共4页
文摘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实践论》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这里,只谈谈《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认为,把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与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阶段,这在毛泽东同志《实践论》
关键词
《实践论》
认识
发展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认识
运动
划分为
知性认识
认识
过程
两个阶段
实践范畴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感性、知性、理性与“具体—抽象—具体”
15
作者
翁美琪
出处
《社会科学》
1984年第8期32-34,共3页
文摘
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将感性、知性、理性看成认识能服展的三个阶段。 这一划分与马克思的“抽象——具体”(即感性具体——理智抽象——理性具体)的科学方法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认识阶段划分对此不应忽视,本文愿试析之。
关键词
黑格尔
感性
认识
理性阶段
康德
感性具体
理性具体
马克思
知性认识
认识
过程
阶段划分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几个问题
16
作者
刁隆信
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7,34,共8页
文摘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主张“二分法”(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有主张“三分法”(感性、知性、理性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的;有的主张“四分法”(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认识).在这些观点中,陶玉泉同志在他的《划分认识阶段的根据问题》(发表于《哲学研究》1984年第六期)一文中,主张把知性认识作为既区别于感性认识又区别于理性认识的独立认识阶段.陶玉泉同志的文章(下面简称“陶文”)
关键词
理性
认识
感性
认识
知性认识
发展阶段
黑格尔
认识
能力
知性
思维
科学理论
思维方法
实践
认识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
被引量:
3
17
作者
顿占民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哲学研究》
1984年第2期36-44,共9页
文摘
认识过程的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认识不一,分歧较大。本期刊登了两篇文章。顿占民同志的文章主张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感性认识阶段。武步云同志的文章认为认识过程划分为由实践到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由认识到实践的检验认识与发展认识的阶段,知性认识应包括在理性认识阶段;并认为这三个认识阶段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我们了解,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欢迎同志们进一步研究并撰稿参加讨论。
关键词
性问题
认识
过程
理性
认识
感性
认识
马克思主义
认识
论
知性认识
发展阶段
发展
认识
理论问题
参加讨论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复调写作课程的感性培养工程
被引量:
2
18
作者
叶思敏
机构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出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45-151,共7页
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资助
文摘
文章分析了一般中国学生在学习复调课程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提出复调教学不应只是知性教学,更应在基础层的感性教学方面上加以训练,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与实验,总结出一整套练习方法,阐明训练要点。
关键词
复调思维
知性认识
感性教学手段
分类号
J614.2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中介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量:
1
19
作者
刘茂才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6-73,共18页
文摘
试论中介及其哲学意义刘茂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一、问题的提出“中介”这一极为普遍的物质属性和认识范畴,虽然在德国古典哲学论著中,是最常见的哲学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证赋予科学意义的重点观点之一。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
关键词
中介方法论
中介现象
中介性
中介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性认识
社会科
社会化大生产
规律性
协调发展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言意新辨
20
作者
黄海澄
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07-114,共8页
文摘
一、“意”是可以分析的 言意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盛于玄学兴起的魏晋南朝时期。言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事实,言意之辨并不是某些人造做出来的论题,而是有现实根据的。讨论言意关系的文章不绝如缕,于今尤盛,这益发说明了言意关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重要的实际问题。 辨言意关系的文章尽管积案盈箱,而其论旨归纳起来不过三种,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和“言尽意”论(参阅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
关键词
知性认识
言意之辨
感情体验
语言艺术家
言意关系
外物
言不尽意
理性
认识
“意”
思维具体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知性认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建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概念判断推理是知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刘伯山
《江淮论坛》
CSSCI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知性认识不应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王霁
《哲学研究》
1984
0
原文传递
4
论知性在辩证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宋剑
邵允振
郑永辉
《求实》
北大核心
200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知性和理性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余怀彦
杨文极
《贵州社会科学》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知性的由来和发展
李国昌
《社会科学动态》
200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文学的认识和认识的文学——兼谈马克思关于艺术思维的论断
叶茂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康德论感性、知性和理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黄见德
《江西社会科学》
198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毛泽东主张把认识分为三阶段吗?——与杨文极同志商榷
李泉
姜涛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8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试析学生的“三性”认识过程
赖文龙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199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从认知图式到主观范式:实践与个体认识的发生
刘潜
高桂梅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论康德的认识来源思想
林振发
《零陵学院学报》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科学与知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试论《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汤文进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感性、知性、理性与“具体—抽象—具体”
翁美琪
《社会科学》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关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几个问题
刁隆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
顿占民
《哲学研究》
1984
3
原文传递
18
复调写作课程的感性培养工程
叶思敏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试论中介及其哲学意义
刘茂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言意新辨
黄海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