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铁纪“长牙”发威 让干部警醒知止
1
作者 周廷勇 《红岩春秋》 2024年第5期1-1,共1页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全党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全党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铁似的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纪律建设,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专门设置《纪律》一章,强调“要有铁似的纪律”,反映了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纪律的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纪律 根本遵循 管党治党 遵规守纪 加强纪律建设 知止 党的二大 党纪
下载PDF
至善与本真——先秦儒道“知止”观念的一个比较
2
作者 刘欢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51,共12页
先秦儒道两家都有“知止”的观念,且学贵“知止”,对于先秦儒道两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止于何的问题上,两家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旨趣。儒家以止于至善为宗,道家基于名言的有限性,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应观念,但从道家思想的精神来看,... 先秦儒道两家都有“知止”的观念,且学贵“知止”,对于先秦儒道两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止于何的问题上,两家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思想旨趣。儒家以止于至善为宗,道家基于名言的有限性,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应观念,但从道家思想的精神来看,《庄子》中已有苗头,后世加以运用的“本真”概念实质上可以作为“至善”的对应语,从而使我们能够借助“至善”与“本真”这两种价值类型对两家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儒家是在社群和定位中看待人,而道家则是在大化流行的背景下看待万物,这也就决定了以蕴蓄成德和性修反德为主要内容的不同的修止之方。由此,透过“至善”与“本真”这两个观念,借助于前人对“止”的工夫和本体义的挖掘,围绕止之目标、根据、方式,考察儒道在此问题上的一个差异,不惟能深入把握“知止”观念,还能增进对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至善 本真 儒道
下载PDF
杨简的“知止”工夫诠释
3
作者 牛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1,共8页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发挥“本心”的能动性与独立性,则体虽常寂而思虑酬酢应用无穷,这便是杨简所追求的、寂感合一的“知止”工夫。杨氏希望以此消除“意”对心体的拘执,以无思无为之“止”实现道德主体之超越,并将其落实到孝悌慈爱的日常践履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知止 艮卦 无思无为
下载PDF
王阳明《大学问》中“知止”的探析
4
作者 陈美荣 《哲学进展》 2023年第8期1494-1498,共5页
对于阳明《大学问》的研究,学界主要从万物一体、诚意、格物致知以及致良知等角度展开讨论,实际上考察的视角都是基于阳明晚年的仁学思想建构。以往对《大学问》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大学》的三纲或八目入手进行研究,整体了解阳明的思想;... 对于阳明《大学问》的研究,学界主要从万物一体、诚意、格物致知以及致良知等角度展开讨论,实际上考察的视角都是基于阳明晚年的仁学思想建构。以往对《大学问》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大学》的三纲或八目入手进行研究,整体了解阳明的思想;通过对比,看朱熹与阳明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知止”这部分内容得研究相对较少,但“知止”既为起点,又为“能得”之终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基于阳明在《大学问》中仁学的基本框架。对“知止”的内容—至善的两条线索进行分析。一是至善本身的性质,其与明德、亲民的关系;二是知止于至善的后心理状态发展的路径。由此两条线索达到阳明“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一体者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问》 至善 知止 行合一
下载PDF
既要醒悟更要知止
5
作者 方良河 《新湘评论》 2023年第4期39-39,共1页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醒悟、知止。这一重要要求提醒党员干部,要想干净干事,保持清正廉洁的人生,...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醒悟、知止。这一重要要求提醒党员干部,要想干净干事,保持清正廉洁的人生,一方面要及时醒悟,另一方面要善于知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干部 党纪教育 纪律建设 知止 清正廉洁 执纪监督 党规 干净干事
下载PDF
无为、知止、贵生、爱物——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军 杨积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205,共4页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术理论,生态伦理学是在西方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挖掘整理这些思想观点既可以扩展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的思维空间和内容,又能够为当代环境保护提供崭新的思...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术理论,生态伦理学是在西方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挖掘整理这些思想观点既可以扩展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的思维空间和内容,又能够为当代环境保护提供崭新的思维视角和独特的理论资源,进而为当前的环保措施提供借鉴。本文从道家的平等主义生态价值观、整体主义生态自然观入手,分析道家物无贵贱、有机和谐的生态伦理原则,进而探讨道家思想中无为、知止、贵生、爱物的生态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态伦理 物无贵贱 无为 知止 贵生 爱物
下载PDF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景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6,共7页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此三义辐辏于第二义而贯通为一体。其特点则表现为一个“复古”的历史精神。但“知止”并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的关系。“知止”观念从存在实现论意义上凸显了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原则。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文化认同 历史精神 差异原则 全球化 本土化
下载PDF
《大学》“明德”、“知止”、“修身”理念品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华茹 朱忠孝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大学》是一部蕴含丰富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明德"、"知止"、"修身"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核心理念。"明德"是《大学》之魂,"知止"是"明德"... 《大学》是一部蕴含丰富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明德"、"知止"、"修身"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核心理念。"明德"是《大学》之魂,"知止"是"明德"之深化,"修身"是"明德"之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重新审视"明德"、"修身"、"知止"理念的深刻内涵,传承其重视培养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崇尚责任和担当的传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明德” 知止 “修身”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论儒家“知止”原则与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坚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8,共4页
迄今为止,学界对儒家的一些根本性思想已论述颇多。本文试图在人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原则之外,挖掘并阐述“知止”这一儒家原则,它的生发与存在方式,以及它对于建构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充分认识并重视“知止”原则,对... 迄今为止,学界对儒家的一些根本性思想已论述颇多。本文试图在人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原则之外,挖掘并阐述“知止”这一儒家原则,它的生发与存在方式,以及它对于建构中国社会精神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充分认识并重视“知止”原则,对于重新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社会精神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儒家
下载PDF
此世品格与知止的文明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立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7-80,共4页
不在这看似不完满的世界之上设想某种完满的存在,而是以最勇敢和朴素的态度看待"如此这般"的这个世界,努力在生生变化中"成己"并"成物",是中国文明总体世界观的基本品格。知止精神是这种此世品格的自然延... 不在这看似不完满的世界之上设想某种完满的存在,而是以最勇敢和朴素的态度看待"如此这般"的这个世界,努力在生生变化中"成己"并"成物",是中国文明总体世界观的基本品格。知止精神是这种此世品格的自然延伸,它突出地体现在敬畏世界、"赞天地之化育"而非追求"全知"的态度中,并从面对不同国家或文明、自我与他人之关系等方面塑造了中国文明基本特征。中国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与此有关,中国文明的复兴还可能是解决文明冲突的那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明 此世性格 生生不已 知止
下载PDF
知止、忠恕与人格教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景林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6期29-36,共8页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知止 忠恕 人格教养
下载PDF
“知止”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孔德立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1,共2页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止",包含自我身份认知与道德完善的双重意义。"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止于至善"指自我道德完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向人文与伦理道德领域蔓延,使得人们只知"进",不...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止",包含自我身份认知与道德完善的双重意义。"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止于至善"指自我道德完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向人文与伦理道德领域蔓延,使得人们只知"进",不知"止"。忘记了"我"是谁,更何谈追求道德完善。中国文化传统中"知止"与"止于至善"的智慧正可以给功利社会的人们带来安身立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知止 于至善 本分规矩
下载PDF
“格物”“知止”:定位《大学》的理论功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6-58,共3页
作为《礼记》中的一篇论礼文章,《大学》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因此被朱熹挖掘出来赋予“四书之首”之尊,列为儒学“初学入德之门”之书。然而此后的学者对此却莫衷一是。究竟应当如何确定《大学》的理论价值?从研究文本的角度来看,“格物... 作为《礼记》中的一篇论礼文章,《大学》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因此被朱熹挖掘出来赋予“四书之首”之尊,列为儒学“初学入德之门”之书。然而此后的学者对此却莫衷一是。究竟应当如何确定《大学》的理论价值?从研究文本的角度来看,“格物”“知止”是理解《大学》理论价值的关键概念,《大学》的逻辑思路与实质内容不仅据此得以建构,而且其对于后学的进德修业乃至深入理解儒学思想的内核都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知止 启蒙
下载PDF
知止而后有定——论“创造性叛逆”的学术定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冬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53-156,共4页
既知来处,亦知去处,止行有定,可谓知止。论文从学术背景、学术目标、学术边界三个方面对译介学中的重要命题"创造性叛逆"展开学理透视:在文学社会学的学术渊源、媒介学的谱系传承与当代"文化转向"的历史语境中把握&... 既知来处,亦知去处,止行有定,可谓知止。论文从学术背景、学术目标、学术边界三个方面对译介学中的重要命题"创造性叛逆"展开学理透视:在文学社会学的学术渊源、媒介学的谱系传承与当代"文化转向"的历史语境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学术基因以及宽广的社会文化视域,在文学比较与互动、文化比较与互动的学术目标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行之境,从解释世界、描述现存的认知理性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止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有定 创造性叛逆 学术定位
下载PDF
浅析老子思想中的知足与知止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长峰 《中国外资》 2014年第4期323-323,325,共2页
知足与知止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智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
关键词 老子 知止
下载PDF
李材的“知止”思想及其定位
16
作者 李璐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5-142,共8页
面对阳明后学所造成的"玄虚""情识"之弊,心性问题成为晚明儒者的核心关切。李材立足于《大学》的"知止"观念,将阳明学内向体证的工夫直接贯彻到"性体"这一向内追究的逻辑终点,同时尝试从人伦... 面对阳明后学所造成的"玄虚""情识"之弊,心性问题成为晚明儒者的核心关切。李材立足于《大学》的"知止"观念,将阳明学内向体证的工夫直接贯彻到"性体"这一向内追究的逻辑终点,同时尝试从人伦日用中识认性体,反对将知止工夫局限于单纯自我意识的领域,以便与佛老的心性工夫划清界限。李材对心性之间内在张力的自觉,体现了他对朱子、阳明两种理论分殊和弊端的反思,最终指向对于儒家心性和秩序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材 心性问题 知止
下载PDF
止于立定之所,返向诗境家园——序“知止后返·王赞艺术作品展”
17
作者 许江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0-32,共3页
中国绘画,有如一阙古老的诗篇,同时也是至简至朴的诗篇。乘着这诗篇的烛光,我们回返的不仅是一种悠远曼妙的传统,而且是我们以身相得、相许的文化家园。正是这烛光,点化生活的硝石,照彻脚下的泽地与道途,使我们总是能够在一种素... 中国绘画,有如一阙古老的诗篇,同时也是至简至朴的诗篇。乘着这诗篇的烛光,我们回返的不仅是一种悠远曼妙的传统,而且是我们以身相得、相许的文化家园。正是这烛光,点化生活的硝石,照彻脚下的泽地与道途,使我们总是能够在一种素朴敦厚的视觉化的依偎中,感受心灵沉醉的趣意和慰藉,并在那里让心性飞升到一个澄澈洞明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 作品展 艺术 知止 诗境 中国绘画 诗篇
下载PDF
知止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18
作者 孔德立 《政工学刊》 2016年第5期84-85,共2页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止",包含自我身份认知与道德完善的双重意义。"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止于至善"指自我道德完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向人文与伦理道德领域蔓延,使得人们只知"进",不知"止"。忘记了"我"是谁,更何...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止",包含自我身份认知与道德完善的双重意义。"知止"指自我身份认知,"止于至善"指自我道德完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向人文与伦理道德领域蔓延,使得人们只知"进",不知"止"。忘记了"我"是谁,更何谈追求道德完善。中国文化传统中"知止"与"止于至善"的智慧,正可以给功利社会的人们带来安身立命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传统 于至善 道德完善 知止 工具理性 道德领域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自信 道德品质
下载PDF
为官当知止
19
作者 李旭飞 郑刚 《政工导刊》 2015年第7期66-66,共1页
汉朝的开国元勋张良,后人在汉中给他修了一座庙,庙里两块石碑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锥”,下联是“辞汉万户”,横批“知止”。这副对联概括了张良的一生,尤其是横批“知止”阐明了张良对待名利的方式,也点明了“汉初三杰... 汉朝的开国元勋张良,后人在汉中给他修了一座庙,庙里两块石碑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锥”,下联是“辞汉万户”,横批“知止”。这副对联概括了张良的一生,尤其是横批“知止”阐明了张良对待名利的方式,也点明了“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不同人生命运的因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开国元勋 人生命运 张良 对联 名利
下载PDF
在“知止”中安眠
20
作者 王辉武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10期727-727,共1页
3月23日世界睡眠日,笔者有幸应邀作客大渝网,与广大网友闲聊关于睡眠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想说的问题很多,至今仍余意未尽。
关键词 世界睡眠日 安眠 睡眠 知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