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乳腺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晓晴 姜翠红 赵志正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98-302,307,共6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诊疗方法,其中蕴含了“治未病”思想。乳腺癌全程管理是近期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主要目的为预防复发转移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术后期、化疗期、放疗期、内分泌治疗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诊疗方法,其中蕴含了“治未病”思想。乳腺癌全程管理是近期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主要目的为预防复发转移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在乳腺癌的术后期、化疗期、放疗期、内分泌治疗期、靶向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术后期主要体现在治疗术后并发症,如疲乏、上肢淋巴水肿;放、化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用药根据化疗方案和放疗部位的不同有所侧重;靶向治疗期重在预防和治疗靶向药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复发转移;维持治疗期重在防复发、防转移,中医药防治主要从调整体质、清除余毒和顾护易转移脏腑正气三方面入手。在现代医学的全程管理过程中,中医经典理论是全程管理概念的内核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之病 全程管理 未病先防 预防转移 调节体质 清除余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在抑郁症防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陈锦明 江学敏 +2 位作者 王维斌 李琛峰 俞洁 《福建中医药》 2020年第2期49-50,56,共3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见之病 知肝传脾” 状态 防治
下载PDF
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肝功能与胃肠功能变化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齐明月 邓秀兰 +3 位作者 于瀚 刘娟 赵笛 杨蕾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肝功能与胃肠功能变化,初步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性,为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D大鼠16只,雄性,体重(18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 目的: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肝功能与胃肠功能变化,初步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性,为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D大鼠16只,雄性,体重(180±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复制肝郁大鼠模型,观察比较两组大鼠的外观状态、体重增长情况、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以及尿D-木糖排泄率(UD-x E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量降低(P<0.05);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P<0.05),GAS、MTL、CCK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尿D-木糖排泄率降低(P<0.05)。结论:肝郁证候的出现常常伴随着脾虚证候,肝脏功能的损伤与胃肠激素的变化、小肠吸收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初步表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束缚法 郁证 功能 胃肠激素
下载PDF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刍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新内涵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379-1382,共4页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大肠相通 肠- 性脑病 同治 后天之本 之病
下载PDF
从“知肝传脾”探讨五脏传变及其临床运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亚龙 王倩倩 《中医研究》 2018年第9期3-5,共3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治疗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是在临床过程中却往往容易忽略其他脏腑的传变。"知肝传脾"只是先辈给出的一个法式、一个举例,故以"知肝传脾"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传变规律及...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治疗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是在临床过程中却往往容易忽略其他脏腑的传变。"知肝传脾"只是先辈给出的一个法式、一个举例,故以"知肝传脾"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传变规律及"余脏准此"的范例,探讨"知脾传肾""知肾传心""知心传肺""知肺传肝"及其临床运用,期望学者能深刻地认识到五脏传变对于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肝癌防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启亮 唐东昕 龙奉玺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833-1835,共3页
肝脾之间以气机相调,营血互养而相互为用,肝脾共荣,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易于相互传变累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导肝癌防治的重要理论,蕴含着肝脾两脏复杂的生克制化关系,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防治肝... 肝脾之间以气机相调,营血互养而相互为用,肝脾共荣,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易于相互传变累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导肝癌防治的重要理论,蕴含着肝脾两脏复杂的生克制化关系,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防治肝癌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见之病 知肝传脾” 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
下载PDF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解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晓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11期120-121,共2页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病 当先实
下载PDF
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于瀚 钟相根 +3 位作者 许宗颖 郑智礼 史兴华 邓秀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35-41,共7页
目的:基于肝郁大鼠模型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证据及其与血清褪黑素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慢性束缚法复制中医肝郁模型,通过不同分组给药方式复制“当先实脾”的治疗方案,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以评... 目的:基于肝郁大鼠模型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证据及其与血清褪黑素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慢性束缚法复制中医肝郁模型,通过不同分组给药方式复制“当先实脾”的治疗方案,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以评价“肝郁”,检测尿液5 h D-木糖排泄率以评价“脾虚”,在此基础上检测血清褪黑素水平以探索“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水平的关系。结果:肝郁大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存在炎症、水肿等病理损伤,尿液5 h 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知肝传脾”客观存在;“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当先治肝”“当先实脾”的干预方式均可不同程度改善肝郁大鼠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尿液5 h D-木糖排泄率及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异常状态,其中“当先实脾”的干预作用优于其它干预方式,“当先实脾”客观存在;“知肝传脾”--血清褪黑素水平降低,“当先实脾”--血清褪黑素水平升高,血清褪黑素水平变化与“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密切相关。结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存在且与血清褪黑素水平密切相关,肝病→褪黑素水平降低→脾病、实脾→褪黑素水平升高→干预肝病,可能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大鼠模型 当先实 血清褪黑素水平 相关性
下载PDF
新思路探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君艳 邓小敏 +1 位作者 陈国忠 苏洪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5-87,共3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历代医家多从"治未病""五行生克"角度进行剖析。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另一角度赋予新的理论思想,提出"肝"为形态学之肝,"脾"为藏象学之脾。中医藏象之脾,其形态学器官与西医肝脏相对应,故"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历代医家多从"治未病""五行生克"角度进行剖析。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另一角度赋予新的理论思想,提出"肝"为形态学之肝,"脾"为藏象学之脾。中医藏象之脾,其形态学器官与西医肝脏相对应,故"知肝传脾"实为脏器与功能之间在病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病 当先实 之运化
下载PDF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义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屿萍 段君 王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1期104-106,共3页
为深刻理解并探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以及肝病实脾的意义及其实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五行相制疗法的具体应用,认识实脾的真正含义以及肝虚实证的具体治疗方... 为深刻理解并探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以及肝病实脾的意义及其实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五行相制疗法的具体应用,认识实脾的真正含义以及肝虚实证的具体治疗方法,得出实脾的分类以及肝病实脾的前提要分清虚实证候,不能以偏概全,以及由其演化出来的其他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治未病
下载PDF
江一平辨治肝病传脾经验介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如龙 熊雯雯 江一平(指导)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11期336-337,共2页
江一平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现将其肝病传脾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生气之后出现不思饮... 江一平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现将其肝病传脾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生气之后出现不思饮食的表现。在诊治肝病患者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肝炎发病时常以食纳减退、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脾胃症状为突出表现,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常有大腹肿满、肢体浮肿等中土斡旋不利的表现,甚至终末期肝病患者,多有胃气衰败。此种种现象均与肝病传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师承经验 江一平
下载PDF
《金匮要略》中肝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世杰 《中医学》 2023年第1期232-238,共7页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大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杂病,也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关于疑难杂症的论著,其书原名《金匮要略杂论》。其中很多经典方剂一直至今都不时失用。肝脾理论在五脏关系中显得尤为特殊且是重要组成部分...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大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杂病,也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关于疑难杂症的论著,其书原名《金匮要略杂论》。其中很多经典方剂一直至今都不时失用。肝脾理论在五脏关系中显得尤为特殊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不同的生理功能以及不同的病理特性,决定了肝脾之间的紧密相连,总的来说肝脾无论是在生理功能上来说还是病理功能上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而《金匮要略》中极其重视肝、脾所产生的病变与矛盾,提出了“见肝之病,知病传脾”、“肝脾同调”等治疗理论,对当今临床治疗仍具有极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同治 张仲景
下载PDF
《金匮要略》“当先实脾”对肝损伤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智礼 史兴华 +4 位作者 于瀚 张亿 高艺宁 魏伟莉 邓秀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寻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依据;探讨其对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双环醇组、柴芍六君子汤甲组、柴芍六君子汤乙组、柴芍六... 目的寻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依据;探讨其对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双环醇组、柴芍六君子汤甲组、柴芍六君子汤乙组、柴芍六君子汤丙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各给药组采用束缚法叠加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造模(5 mL/kg,体重,2次/7天),同时灌胃给药,连续42天。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采用比色法检测5h-尿木糖排泄率;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肝组织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显著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显著降低,肝组织存在较严重病理损伤;模型大鼠AI、Bax及Bax/Bcl-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Bcl-2及5h-尿木糖排泄率对比正常组显著降低,“知肝传脾”有其生物学依据且与肝细胞凋亡相关。各干预方式均可不同程度减轻模型大鼠上述指标变化。“当先实脾”之柴芍六君子汤丙组对该模型各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其它干预方式。结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其生物学依据,肝细胞凋亡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先实 功能 5h-尿木糖排泄率 凋亡指数 B细胞淋巴瘤-2 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
下载PDF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实质 被引量:17
14
作者 魏鹏辉 江一平 邓陈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32-2733,共2页
对"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及"肝病""肝传脾""实脾"之内涵等予以探讨,为进一步认识肝病本质及更好运用实脾之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治未病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中医治疗慢性无症状乙肝刍议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昌林 陈孝银 毛慧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1-412,共2页
从肝的生理病理特性论述了无症状乙肝的中医治疗。认为肝为五脏之贼;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合胆,胆贮藏排泄胆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制定无症状乙肝的治则治法和方剂药物的选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 从肝的生理病理特性论述了无症状乙肝的中医治疗。认为肝为五脏之贼;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合胆,胆贮藏排泄胆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制定无症状乙肝的治则治法和方剂药物的选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五脏之贼 体阴而用阳 合胆
下载PDF
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探讨肝硬化的防治 被引量:16
16
作者 余思邈 李萍 +4 位作者 李园 郑浩呈 王睿林 李宇航 丁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3,共5页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病 当先实 治未病
原文传递
“肝脾同治”为《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理论的核心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广坤 钱会南 +1 位作者 张金超 吴昊天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96-198,共3页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治 内伤杂病 知肝传脾”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